“再说了,你不会去收拾些粮食让她带回去,万一饿着我大儿子和孙子怎么办,他们在县城可不容易。”
老伴儿这一番话,让杨老太刚坚定下来的心又动摇了。
举旗不动好一会儿,才决定回去。
等了老久,等得赵翠打算带着两孩子回县城了,才终于见到姗姗来迟的杨老太。
“娘,前两天听二弟两口子说三弟妹生产了,正好今天有空,就带着两孩子回来探望她们三婶。”
赵翠笑着说。
杨老太不冷不淡地嗯一声,随后就说:“你别提那晦气东西,说了心烦。”
现在村里人还不知道那孩子是个六指的,要是知道,指不定怎么笑话她呢!
特别是和她不对付的唐婆子和王大花。
说完还翻了个白眼,接着絮絮叨叨:“你在这儿等着,我给你收拾些粮食,你带回县城,能省一年是一点。”
赵翠高兴地“哎”一声。
……
林母看到夫妻俩笑容满面回来,就知道事情八九不离十了。
于是没有再问。
吃过晚饭后,一家三口又在林家聊了一会儿,赶在天黑前回到自家。
五日后,林歆和杨北得知行会审核已经通过,接下来就是官府核查资质。
夫妻俩带着可能需要用到的东西到县城让书吏核查资质,看开铺子的人是何种户籍。
如匠籍、民籍、商籍等。
还要核实有无前科。
这个审核很快。
下一步税课司按行业、规模评估纳税等级,杨北和林歆是插不上手的。
官府自有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
但巡检司和衙役实地查看铺面是否违建、是否合规的流程,开铺子的人是能一起去的。
这也是为了方便随时调整。
林歆这次没有一起去。
和衙役查看过铺子后后,杨北笑着对衙役们说:“辛苦大家跑一趟,要是方便的话,我请大家到附近的酒楼吃个饭。”
“不用。”带头的衙役义正辞严拒绝,“我们还要上值。”
听到这开铺子人主动请吃饭,跟着来的衙役很开心,也有些期待。
他们的俸禄堪堪够养家糊口,没有那么多俸禄支撑他们去酒楼吃饭。
但后面头头拒绝后,高兴期待就变为失落。
杨北面色不变,掏出二两银子:“涛哥,既然你们不方便, 我就不强求,这二两银子,你带着弟兄们去喝口茶,等铺子开业了,还要你们多多关照。”
倒是挺有眼力见的。
陈涛接过银子的同时在心里腹诽。
点头应允:“放心,只要不违背律法,有麻烦都能找官府帮忙。”
笑着将一群大爷送走后,杨北大大松了一口气。
又过了几日,去官府打听, 说是官府核查已经通过,但要按规矩缴纳税费与规费。
如此过后,等主簿和知县签字用印后,再等个五日左右,才能发放纸质商贴。
在办理商贴的日子里,杨北和官府的人打交道,林歆也没有闲着。
采购了一批开绣坊需要用到的基本工具,如布料、丝线、绣架、绣棚等物件。
开绣坊卖出去的帕子也不可能只靠她一人,所以还招了三个绣娘。
普通绣娘月钱八百文一个月,
绣坊刚开始,林歆也没打算一下子就跨很大的步子,所以招的都是普通绣娘,只需要会绣些不太复杂的图案,会做日常服饰就行了。
杨北买来的商铺位置挺大的。
前面临街的正好开个铺面,后面还有两间屋子。
光线好的那间屋子让绣娘在那里干活。
小一点的那间,光线没那么好,就用来当仓库。
掌柜和算账的活儿林歆可以自己来。
至于要不要再找个打杂的,林歆一时半会的也没做好决定。
打算等开业后看看客人多不多,如果她忙得过来的话,就算了。
忙不过来就招一个姑娘来招待客人和打杂。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眨眼间就到了四月二十九。
经过一个多月的奔忙,商贴终于在前两天,也就是四月二七到了他们手上。
杨北和林歆当时捧着薄薄的一张纸,相视一眼后,不约而同的笑了。
杨北搂着林歆的肩膀,哈哈大笑:“咱家的家底是越来越厚了!”
商贴下来后,杨北和林歆在二十九日一起去找了看风水的,一番推算下来,挑了个最近的好日子开业。
看完日子回来,在黄家院子门口看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身影,对方正和黄婶子聊得开心。
不确定一定是自己想的那个人,林歆试探开口:“刘婶?”
刘婆子虽然和黄婶子聊得欢,但也时不时注意着杨北家的院子呢。
这不,现在就让她等到人了。
“哎哟!”刘婆子一拍大腿,扭头笑着对黄婶子说,“妹子,我等的人到了,我就先走了,咱下次有机会再聊哈!”
说着,从她带来的背篓里掏出两把新鲜的野菜,一把荠菜,一把马齿苋。
“这菜都是我今天早上在山上采摘的,新鲜着呢,您别嫌弃。”
“哦哟!”黄婶子忙拿起来,想放回她手里,“我怎么好意思的咧!咱非亲非故的。”
刘婆子力气大,阻止她的行为不费吹灰之力,笑着挑眉:“咱以前虽然非亲非故,但咱刚才一见如故呀!
给你你就拿着,你要是不嫌弃我是个乡下婆子,我就厚脸皮些,以后咱就是异父异母的姐妹,有机会了就多来往!”
“行!那你有时间多来找我哈!”刘婆子的性子也很对黄婶子的胃口,没多犹豫就一口应承下来。
杨家夫妻俩没回来之前, 她还会对她的身份存疑。
但人家都直接开口叫婶了,肯定是认识的。
本来因为聊得投欢而所剩不多的戒心顷刻间消失得一干二净。
林歆在一边瞧着,对刘婆子这处事方式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怪不得她家日子过得红火。
等那边拉扯完,刘婆子到面前了,林歆才问:“刘婶是来找我的吗?”
刘婆子点头,然后才解释她没来过这里却知道她们一家住在这儿的原因:“我是向你二哥二嫂打听的你消息。”
老伴儿这一番话,让杨老太刚坚定下来的心又动摇了。
举旗不动好一会儿,才决定回去。
等了老久,等得赵翠打算带着两孩子回县城了,才终于见到姗姗来迟的杨老太。
“娘,前两天听二弟两口子说三弟妹生产了,正好今天有空,就带着两孩子回来探望她们三婶。”
赵翠笑着说。
杨老太不冷不淡地嗯一声,随后就说:“你别提那晦气东西,说了心烦。”
现在村里人还不知道那孩子是个六指的,要是知道,指不定怎么笑话她呢!
特别是和她不对付的唐婆子和王大花。
说完还翻了个白眼,接着絮絮叨叨:“你在这儿等着,我给你收拾些粮食,你带回县城,能省一年是一点。”
赵翠高兴地“哎”一声。
……
林母看到夫妻俩笑容满面回来,就知道事情八九不离十了。
于是没有再问。
吃过晚饭后,一家三口又在林家聊了一会儿,赶在天黑前回到自家。
五日后,林歆和杨北得知行会审核已经通过,接下来就是官府核查资质。
夫妻俩带着可能需要用到的东西到县城让书吏核查资质,看开铺子的人是何种户籍。
如匠籍、民籍、商籍等。
还要核实有无前科。
这个审核很快。
下一步税课司按行业、规模评估纳税等级,杨北和林歆是插不上手的。
官府自有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
但巡检司和衙役实地查看铺面是否违建、是否合规的流程,开铺子的人是能一起去的。
这也是为了方便随时调整。
林歆这次没有一起去。
和衙役查看过铺子后后,杨北笑着对衙役们说:“辛苦大家跑一趟,要是方便的话,我请大家到附近的酒楼吃个饭。”
“不用。”带头的衙役义正辞严拒绝,“我们还要上值。”
听到这开铺子人主动请吃饭,跟着来的衙役很开心,也有些期待。
他们的俸禄堪堪够养家糊口,没有那么多俸禄支撑他们去酒楼吃饭。
但后面头头拒绝后,高兴期待就变为失落。
杨北面色不变,掏出二两银子:“涛哥,既然你们不方便, 我就不强求,这二两银子,你带着弟兄们去喝口茶,等铺子开业了,还要你们多多关照。”
倒是挺有眼力见的。
陈涛接过银子的同时在心里腹诽。
点头应允:“放心,只要不违背律法,有麻烦都能找官府帮忙。”
笑着将一群大爷送走后,杨北大大松了一口气。
又过了几日,去官府打听, 说是官府核查已经通过,但要按规矩缴纳税费与规费。
如此过后,等主簿和知县签字用印后,再等个五日左右,才能发放纸质商贴。
在办理商贴的日子里,杨北和官府的人打交道,林歆也没有闲着。
采购了一批开绣坊需要用到的基本工具,如布料、丝线、绣架、绣棚等物件。
开绣坊卖出去的帕子也不可能只靠她一人,所以还招了三个绣娘。
普通绣娘月钱八百文一个月,
绣坊刚开始,林歆也没打算一下子就跨很大的步子,所以招的都是普通绣娘,只需要会绣些不太复杂的图案,会做日常服饰就行了。
杨北买来的商铺位置挺大的。
前面临街的正好开个铺面,后面还有两间屋子。
光线好的那间屋子让绣娘在那里干活。
小一点的那间,光线没那么好,就用来当仓库。
掌柜和算账的活儿林歆可以自己来。
至于要不要再找个打杂的,林歆一时半会的也没做好决定。
打算等开业后看看客人多不多,如果她忙得过来的话,就算了。
忙不过来就招一个姑娘来招待客人和打杂。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眨眼间就到了四月二十九。
经过一个多月的奔忙,商贴终于在前两天,也就是四月二七到了他们手上。
杨北和林歆当时捧着薄薄的一张纸,相视一眼后,不约而同的笑了。
杨北搂着林歆的肩膀,哈哈大笑:“咱家的家底是越来越厚了!”
商贴下来后,杨北和林歆在二十九日一起去找了看风水的,一番推算下来,挑了个最近的好日子开业。
看完日子回来,在黄家院子门口看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身影,对方正和黄婶子聊得开心。
不确定一定是自己想的那个人,林歆试探开口:“刘婶?”
刘婆子虽然和黄婶子聊得欢,但也时不时注意着杨北家的院子呢。
这不,现在就让她等到人了。
“哎哟!”刘婆子一拍大腿,扭头笑着对黄婶子说,“妹子,我等的人到了,我就先走了,咱下次有机会再聊哈!”
说着,从她带来的背篓里掏出两把新鲜的野菜,一把荠菜,一把马齿苋。
“这菜都是我今天早上在山上采摘的,新鲜着呢,您别嫌弃。”
“哦哟!”黄婶子忙拿起来,想放回她手里,“我怎么好意思的咧!咱非亲非故的。”
刘婆子力气大,阻止她的行为不费吹灰之力,笑着挑眉:“咱以前虽然非亲非故,但咱刚才一见如故呀!
给你你就拿着,你要是不嫌弃我是个乡下婆子,我就厚脸皮些,以后咱就是异父异母的姐妹,有机会了就多来往!”
“行!那你有时间多来找我哈!”刘婆子的性子也很对黄婶子的胃口,没多犹豫就一口应承下来。
杨家夫妻俩没回来之前, 她还会对她的身份存疑。
但人家都直接开口叫婶了,肯定是认识的。
本来因为聊得投欢而所剩不多的戒心顷刻间消失得一干二净。
林歆在一边瞧着,对刘婆子这处事方式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怪不得她家日子过得红火。
等那边拉扯完,刘婆子到面前了,林歆才问:“刘婶是来找我的吗?”
刘婆子点头,然后才解释她没来过这里却知道她们一家住在这儿的原因:“我是向你二哥二嫂打听的你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