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这实在让人费解-《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当初在秦淮河边,签署契约的贵族后裔,十有八九都亲自来到赵王府。

  “世子,我们开战吧!”

  “我们即刻集结军队,先把锡兰国攻下!”

  “没错,我们根本无需惧怕他们,虽然我统领的是骑兵,但我们也有镇守南方的将领,皆听从世子调遣!”

  这些贵族后裔,已紧密团结在一起。

  他们现在都指望赵王府的世子,能将太子父子拉下马,让赵王一脉重新成为大明的未来。

  贵族们也不至于继续被冷落。

  所以他们热情高涨,简直可以用狂热来形容。

  这一幕,让赵崇武热泪盈眶。

  多久了。

  他多久没有这种被众人簇拥的感觉了?自永乐二年以来,他已许久没有体验过这种一声令下,无数人前赴后继为他效力的感觉了。

  虽然这些贵族,听的是他儿子赵明渊的话。

  但,儿子和自己有区别吗?

  儿子崛起,那便是我崛起啊!

  这一刻,赵崇武的代入感极强。

  “儿子,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对,我们应该开战。”

  “太子那边肯定会先从贸易入手,他们文官多,我们武将多,各有优势,肯定先从容易的方向开始准备。”

  “等我们解决了锡兰国,太子那边的贸易也差不多展开了,我们刚好可以抢他们的!”

  说到这里,赵崇武已经露出了一个凶狠的笑容。

  显然,想象着从兄长历尽艰辛通过贸易赚来的财富中横刀夺爱,令他痛不欲生,心中便涌起一阵隐秘的快意。

  李瀚渊瞥了他一眼。

  “谁说我们要动武了?”

  “嗯?”

  李弘烈一时语塞。

  不动武?

  那锡岚国的事如何处理?唾手可得的战功不要,贸易之道大家又都不擅长。

  贵族家族向来以战功立家。

  家中财富,不是来自战场上的掠夺,便是田产租赋……

  经商?

  门外汉啊……

  更何况,不是有古训云:发挥我们的长处,掩盖我们的短处,此乃扬长避短之道……

  儿子竟说不打仗?

  这实在让人费解。

  镇国公李威,年纪介于李弘烈与李瀚渊之间。

  他前年刚承袭了镇国公的爵位。

  在贵族中地位显赫,但威望不足。正值需要一场大战,立下军功来提升自己威望之时。

  李威早已跃跃欲试,渴望跟随汉王世子李瀚渊大展拳脚。

  然而此刻,一听不打仗,他顿时焦急起来。

  “世子,我们都是些粗人,除了打仗一无是处。你若是让我们去搞什么国际贸易,我们恐怕一无所知啊……”

  “还不如先打一仗。”

  听闻李威的提议,

  其他贵族也纷纷点头,主动请缨。

  “是啊,世子,我们不能拿自己的短板,去跟别人的长处碰。”

  “不如先打一仗再说。”

  “先把锡岚国的战功抢到手。”

  “这样我们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

  这个说自己能解决船只,那个说能解决海上士兵的挑选。

  旁边一人又称能解决粮草问题。

  不远处又有一人说能解决海图之事。

  众人皆热情高涨。

  似乎只要李瀚渊一声令下,他们就能将战功双手奉上。

  李瀚渊颇为无奈。

  这些贵族倒是热情满满,只可惜少了些智慧。

  谁说太子那边一定会按你们这些粗人所想,先从贸易入手?人家就不能双线作战吗?

  你们能想到的,那些文臣就想不到?

  论起谋略,你们差得远呢!

  况且,谁说本世子离了打仗就一无是处?

  我本就也不擅长打仗嘛。

  别告诉我,你们私下里没觉得我没本事。

  “我已有定夺。”

  李浩宇平静地说。

  而且,这是真正能让李浩轩那边陷入绝境的计策。

  某章节 双策并行,安抚海盗

  “汉王那边,定会以为太孙殿下以商贸为重,我们不妨双策并行,给汉王来个措手不及。”

  太子东宫,户部侍郎林浩眼中闪烁着精光提议。

  外面,传来太子妃王氏的抽泣声,她自觉辛劳无比,却仍被老爷子责骂。

  自出生以来,她从未如此丢脸过。

  因此,她在外头哭闹不止。

  太子正在劝慰。

  表面上看,似乎是太子妃不够沉稳,

  但在场之人都明白,

  太子妃是借此机会大闹一场,以吸引他人注意,好让这些朝臣和李浩轩有机会私下交流。

  为了不辜负太子妃此次豁出去的举动,众人都在抓紧商议。

  林浩率先开口,

  既不是因为他官职最高,也非最低,更非他掌管户部,而是因为在座之人中,他最为迫切,也最有动机谈论商贸。

  是因为他,是在场众人中退路最少的一个。

  “我得罪了汉王世子,皇上已对我大为不满,定会秋后算账,除非我能为皇长孙登基为皇太孙立下大功,否则再无翻身之日。”

  “如今,我只盼皇长孙能顺利成为皇太孙,将来在皇上面前替我说几句好话。即便不成,待皇太孙成为太子,乃至皇上,我或许还有起复的可能。”

  林浩的官职,并非侥幸所得。

  他的话,直击要害。

  是啊,

  若我们的行动皆在敌人预料之中,又如何能制胜?

  双策并行,自然是好,

  但谈何容易?

  整个大明,能征善战的将领皆为贵族,他们天然倾向于汉王一脉。

  虽非所有贵族都站在汉王一边,

  但剩余之人也不会支持李浩轩。

  因为他们是坚定的保皇派。

  他们只支持在位之君,不论你是汉王还是太子,皆一视同仁。

  此情此景,如何双策并行?

  难道让那些只读圣贤书的人,拿起刀枪去战场?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英勇的将领。

  李浩轩自然不傻,他懂得这个道理。

  在整个太子一脉中,唯一能亲临战场的,恐怕只有他这个皇长孙。

  然而,再巧的手也难以烹制无食材之宴。

  他曾历经战火,有过征战的经历。但眼下,他既无兵马,也无实权。

  近来,储君之位再起争议,那些原本倾向太子势力的贵族勋臣,也纷纷改变了立场。

  他实则已无人可用。

  李弘并未显得愚钝,他没有直接反驳陈霖:“我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我无法组建一支队伍出征,你说这些岂不是徒劳?”

  他非但没有如此反驳,反而谦卑地向陈霖求教。

  看看这位皇长孙谦逊待人的姿态,再想想汉王世子之前在朝堂上,当众嘲笑自己的傲慢模样。

  陈霖心中顿时舒畅了许多。

  如此优秀的皇长孙,若不能成为皇太孙,那真是上天不公!

  “咱们大明的正规军自然是不能用了。”

  “他们现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汉王世子,怎会听从太子东宫的号令?”

  “除非我们能得到皇上的旨意。”

  “到那时,沿海的守军就不得不遵从皇上的旨意了。”

  陈霖如此分析道。

  李弘听着,不禁点了点头。

  越听下去,他的眼中越发光亮。

  “莫非陈大人有办法让皇上颁布这样的旨意?”

  李弘热切地问道。

  若朱棣下了旨意,那一切都将大不相同。

  更妙的是,

  只要有了皇上的旨意,就意味着一些贵族勋臣必须遵从皇命,为他李弘效力。

  如此一来,便能扰乱汉王世子身边那些贵族勋臣的团结,届时再散布些模棱两可的言论,定能让他们彼此猜忌。

  “李瀚那小子,文不成武不就,一无是处。”

  “他现在竟能与我平分秋色,”

  “若非依靠他父亲汉王的势力,以及那些围绕在汉王身边的贵族勋臣的支持,”

  “他根本不值一提,什么也不是。”

  想当年项羽和范增尚且能被反间计离间,李瀚?恐怕刚埋下一点隐患,他就会迫不及待地自毁前程了。

  毕竟像那种无能之人,根本看不到长远的未来。

  李弘心中暗想,对陈霖的办法愈发好奇。

  可出乎意料的是,陈霖竟然摇了摇头。

  “如今皇上全心扶持汉王父子,是不可能给我们这个机会的。”

  “所以咱们大明的正规军是无法调动了。”

  “但并未说外界的军队不能调动。”

  陈霖脸上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外界的军队?

  外界还有什么军队?

  是镇守云南的沐家军,还是在交趾平叛的张将军?可他们都是贵族勋臣啊。

  即便不助汉王,也未必会助我……

  黄振瞧出李明辉脸上的抑郁,这才接着言道:“殿下莫非忘了陈永昌?”

  李明辉闻言一愣。

  起初他尚未反应过来,但转瞬之间,李明辉便明白了黄振所指何人,

  不就是当初与太祖李渊争夺天下的陈永昌吗?

  可他不是早已落败了吗?

  如今整个中原皆已归入我李家治下!

  “陈永昌当年兵败,已被太祖下令处死。”

  “即便他还活着,一个垂暮老者,又能助我几何?”

  李明辉语气中带着几分失落。

  黄振却摆了摆手,大笑一声,

  “殿下有所不知。当年陈永昌虽死,但他麾下有一批人却扬帆远航。这些人,这些年一直在我大明沿海边境流窜,成了海盗。”

  “尽管他们已落草为寇,但军力犹存。虽不及我大明的正规军,却也能轻易击败那些小国。”

  “微臣恰好知晓陈永昌残部的联络之法。”

  “若殿下愿招安他们,既能替皇上除去心腹大患,又能利用这些海盗清扫沿海。”

  言及此处,黄振面色微沉,心中暗自惋惜。

  陈永昌的残部早有归顺大明之意,因此与他黄振暗中勾结,助其家族在沿海谋取暴利。

  然而黄振并未替他们在朝中说话,因为这些海盗,才是他黄家财富之源。

  海盗若变作大明子民,对他毫无益处。

  “此番真是损失惨重。”

  “但有陈永昌残部的投诚,汉王世子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