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简直是痴人说梦-《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黄振此刻得罪了汉王世子李瀚海,无异于得罪了皇上。

  观皇上李昱往日之举,显然欲对其秋后算账。

  黄家之中,唯有他官位最高。

  若他倒下,黄家不知何时方能重振旗鼓。

  待到那时,

  陈永昌残部带来的利益,恐怕也会被他人瓜分。

  既然如此,何不痛下决心,舍弃小利。

  缺失了李霸天的余部后,未来亦可联络其他海上盗贼,若实在无合适人选,便亲自训练家仆,让他们在海上扮演海盗角色。

  总之,办法总比难题多。

  渡过眼前的危机,才是首要之事。

  李浩言的话语,令赵恒眼中闪过一丝睿智之光。

  他迅速洞悉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李霸天那些余部,因惧怕先祖赵元璋事后的清算,故不敢踏入大明疆域半步,始终徘徊在沿海边缘。

  这也意味着,

  他们对这些沿海小国,可能比郑和船队的人还要熟悉。

  更不必说,多数北方贵族擅长骑马征战,而非海上作战。

  真正的南方贵族,众多在靖难之战中因助建文帝,最终被祖父赵棣所诛,即便侥幸存活,也被剥夺爵位。

  自然不可能协助赵王世子赵恒渊。

  “换言之,”

  “对我当前而言,”

  “我的优势依旧显着。”

  “我的劣势也已转化为优势。”

  “只需短期内,便能联合李霸天余部,重创胆敢袭击大明使臣的锡兰国,如此这般……”

  “赵王世子赵恒渊,再无获胜之机!”

  一旦赵恒渊败北,围绕在他周围的贵族将更加失望。

  如此反复之下,

  那些贵族也会心生畏惧,

  担忧赵恒基未来登上太孙之位,待他太子一脉掌握大明大权后,会对他们进行清算。

  若有一两贵族选择背叛赵恒渊……

  妙哉,

  自此以后,赵恒渊那边定会互相猜忌。

  那赵恒基此次比试便几乎不可能落败。

  太孙之位,非他赵恒基莫属!

  “好!”

  “得黄大人相助,犹如高祖得张良!”

  赵恒基由衷地说道。

  张良,

  这是一个极高的赞誉。

  黄振脸上不禁浮现出和煦的笑容。

  看来此事已成。

  一旦皇长孙登上太孙之位,他便是第一功臣。

  届时,赵王世子因赵王失爵,沦为普通庶民。

  “待那时,我定要新仇旧恨,一并清算。”

  黄振心中暗自狠下决心。

  天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多少。

  李霸天的那些余部,一年能为他带来数十万两的收益。

  那可是数十万两,不是几十两或几万两!

  “赵王世子,你完了!”

  “无人能救你。”

  “这是我李浩的决断!”

  ……

  “大哥那边,定会料想我们这边大将如云,必会在攻打蓝屿国上加大力度。”

  赵宇面色苍白,淡然说道。

  此刻在王府中坐着的,除了他自己,还有父亲赵鸿烈,以及众多贵族勋戚。

  他无需像在父皇面前那般,故作怯懦。

  听闻赵宇此言,众人皆点头,认为此言在理。

  没错,我们就是要攻打蓝屿国,这是送上门的功绩,岂能不要?

  “所以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

  赵宇接着说道。

  此言一出,不少人点头赞同,也有人皱起了眉头。

  反其道而行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毕竟我们没有商贸的手段啊。

  难道现在要立刻去找些大商人合作吗?

  商人不都已被那些文臣拉拢了吗?

  这着实不易。

  但既然世子主动提出,他定是有新计策。

  定能化解眼下的难题!

  念及此,贵族勋戚们望向赵宇的眼神,充满了期待与信任。

  这可是王府世子。

  王爷一世英名,他的儿子怎会平庸?

  尽管这些年,总有不利于世子的流言传出。

  但我们可不信。

  世子若真如此不堪,皇上又怎会重用他呢?

  要知道这一次,

  皇上为了世子,甚至有意废黜太子,并且不只是想想而已,还付诸行动了。

  想到此,

  这些贵族勋戚看向赵宇的目光更加炽热。

  “世子这些年定是在韬光养晦。”

  “你看他说话,已没有之前在金銮殿时的那般谨慎。”

  “看来,世子将我们视为他的人,这是在向我们交底呢。”

  这些念头,让这些贵族勋戚精神焕发。

  可正当他们满怀期待,等待着赵宇的惊世之策时……

  贵族勋戚们:???

  我们都听到了什么?

  是我还没睡醒,还是眼前这个世子脑子不清醒?

  总不会是皇上,真的老糊涂了吧。

  否则他怎会如此看重这个草包世子?

  “既然大哥认为我们要攻打蓝屿国,那我们就不打,他以为我们要做商贸,我们就不做商贸。”

  “不过皇祖父布置的两道难题,还是要解决的,不如这样吧。”

  “提议以商贸的形式,诱导锡兰国自愿归顺我大明。”

  “此计如何?”

  朱逸峰平静地问道。

  贵卿心中大为震惊。

  这就是你说的反其道而行之?

  你疯了吗?

  好比有人说,我该坐着喝水,而我偏要倒立饮水以示不同。

  这不是疯狂之举?

  谁会没事倒立喝水?

  锡兰国袭击大明舰队,已是赤裸裸的挑衅,更是对我大明皇威的挑战。

  且三宝公公已将其国君擒获,正押往京城。

  此刻你却要以商业手段与之和谈?

  除非他们愿意放下国仇家恨,忘却国君被俘之耻,否则你这交易如何谈成?

  人家不报复你就不错了,你还想从中获利?

  还想凭此策略,与东宫太子之子争夺皇位继承人之位?

  简直是痴人说梦。

  此刻,

  在座的贵卿们面面相觑,对未来充满忧虑。

  朱逸峰望着这些贵卿们一脸沮丧,心中颇为满意。

  “汉王的爵位不能失,汉王世子的地位亦不可弃。”

  “但我不能让他们觉得我有过人之能。”

  “否则,即便不引起上天的注意,”

  “他们也会日日纠缠,让我忙于琐事,那我不就成了大明改革的先锋了吗?”

  “我提出一个看似荒谬的理由,再行荒谬之事。但最终却能赢得这场较量,如此一来,他们便不会认为我是凭真本事取胜的。”

  “日后若有难,他们也只会去找老谋深算者和我父亲,届时劳累的是他们,而我只需在一旁,摇着扇子,看他们忙碌。”

  想到此景,心中颇为愉悦。

  朱逸峰大力推动商业,背后原因远非表面那般简单。

  事实上,包括贵卿在内,甚至东宫太子一方,可能都误解了老谋深算者朱棣的意图。

  安南杀害使臣,老谋深算者派朱能等人征讨,如今安南已成大明交趾。

  鞑靼人杀害大明使臣,随后鞑靼中最强的阿鲁台部消失,阿鲁台被擒,鞑靼大汗被朱棣驯服如奴。

  这一幕幕,让大臣们对朱棣的真实想法产生了误解。

  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太子贵卿,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朱棣要让两位皇孙领兵攻打这个小国。

  尽管敌国君主已成我大明阶下囚,

  大明的虎威依旧不可侵犯。

  众人虽觉朱棣反应过激,但亦在情理之中。

  总结不过一字——

  “战!”

  然而,朱明渊持有异议。

  老谋深算者怎会轻易委派任务给两位皇太孙候选人?

  他心机深沉,狡猾异常。

  若以为仅凭征服这小国之功,便能稳坐太孙之位,实属妄想!

  朱明渊猜测,

  “老谋深算者的想法或许与我相近,意在沿海地带构建国际新秩序,核心在于商贸。”

  “如此,既能巩固大明海权,又能减轻与邻国交往对朝廷的压力。”

  “未曾想,这位看似平凡的皇帝,竟有如此远见。”

  “的确如此。”

  “商贸繁荣,非但不会成为朝廷负担,反而能滋养朝廷。”

  且不论其他,大明货币之重,莫过于白银。

  可大明几乎不产白银。

  尽管大明乃农耕之国,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从未断绝。

  这贸易之路,便是通往古老丝绸之路的草原之道。

  商人交易,多以白银为媒介。

  换言之,

  大明不产白银,

  一旦国际白银产量下滑,大明反而白银外流。

  而大明税收,却以铜币兑白银缴纳。

  铜银汇率,由国家官方认定。

  若市面上白银稀缺,铜币过剩,则白银升值,铜币贬值。

  百姓需更多铜币兑换白银缴税,无形中加重了负担。

  另一方面,

  军饷以铜币发放,按官方指导价计算。

  实则军饷缩减。

  士兵报酬减少,谁还愿为其效命?

  长此以往,

  大明军队战力必衰。

  朱明渊对此心知肚明。

  大明未来之危,除小冰河期天灾外,

  货币失衡亦是关键。

  草原丝绸之路的白银外流,

  而沿海之地,则是白银流入。

  当然,

  为了华夏千秋伟业,

  倘若纸币能够稳健流通,而非掠夺民众财产,

  华夏理应能够抵御部分国际白银短缺所带来的恶劣后果。

  然而,

  纸币自先祖李渊时期便已信誉受损。

  自官员至商家,再到黎民百姓,对纸币皆避之唯恐不及,毫无信任可言。

  继续推行纸币,只会劳而无功。

  “因此,要让华夏王朝自此时起,成为周边众多国家的国际规则制定者。”

  “并且始终与国际发展同步,甚至发挥引领作用。”

  “华夏应即刻着手积累金属货币。”

  “同时,构建自身的纸币体系。”

  非纸币,而是能在钱庄——不,此时代称为银号中,兑换为金属货币的银票!

  此乃首要步骤。

  最终目标,无疑是创立华夏银号,赢得周边各国的信赖。

  使其他国家的民众,乃至官员,乃至君主,皆愿将毕生财富寄存于此。

  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