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此人竟背叛了他!-《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你是说,皇上先前在殿试中夸赞的扬州颗粒饱满的粮食,其实是杨宪买来的?!”李善长难以置信地问道。

  李善长内心波涛汹涌。

  杨宪怎敢如此!

  一切皆因那次殿试涉及的粮食问题,使得杨宪得以被朱元璋重用。

  若朱元璋知晓 ** ,发现自己被杨宪 ** ,他定会雷霆震怒,将杨宪严惩不贷。

  即便是天神下凡,也救不了杨宪。

  此番,

  杨宪命在旦夕!

  “杨宪啊杨宪,”李善长心中暗想,“你竟留下了如此大的把柄,就别怪我们无情了。”

  杨宪是他们的对手,对待敌人,他们绝不会手下留情。

  次日,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齐聚。

  朱元璋端坐上方,聆听百官奏报,皆是些琐碎之事。

  百无聊赖之中,李善长挺身而出。

  “皇上,”他开口道,“臣有要事禀报。”

  “有官员仗势欺人,胡作非为,百姓苦不堪言,臣实在不忍,故而出列。”

  李善长面露痛心之色,悲愤难抑。

  朱元璋心生疑惑,不明李善长此举何意。

  尽管心存疑惑,但朱元璋并未打断,任由李善长继续。

  “爱卿,”他问道,“究竟所为何事?”

  “启禀皇上,”李善长沉声答道,“臣要弹劾左丞相杨宪,其于扬州所为,令人发指!”

  话音未落,胡惟庸亦挺身而出,与李善长遥相呼应。

  “臣亦要弹劾左丞相杨宪!”他说道,“杨宪表面上是位贤臣,实则不然,他残忍如虎狼,是个十足的酷吏!”

  “杨宪在扬州任上所谓的政绩,皆是逼迫百姓日夜劳作所得!”

  “寒冬时节,他竟迫使百姓破冰下河,全然不顾其生死,导致两人冻毙!”

  杨宪为筑城墙,迫使妇孺老幼赴邻县砍柴烧砖。

  短短两月,四人毙命荒野。

  其手下衙役,多月未见俸禄,无力为病重双亲购药,终致双亲离世。

  更令人发指的是,杨宪竟令各级官吏捐俸,而他则将衙役的辛苦钱全数用于扬州建设,以图政绩。

  杨宪为达目的,手段残忍,扬州百姓与衙役皆苦不堪言。

  满朝文武闻胡惟庸弹劾,震惊不已。

  众人曾以为杨宪乃忠臣,谁料其竟是贪图功名之人,为求功绩,不顾百姓与下属生死。

  杨宪形象在众人眼中大变。

  “皇上,杨宪之罪不止于此。”胡惟庸继续道。

  扬州第一年上缴的粮食,本是朝廷救济之用,却被他充入官仓,作为自己的政绩展示。

  而第二年颗粒饱满的粮食,皆是杨宪自外商处购得,非扬州本地所产。

  胡惟庸逐一列举杨宪罪行,满朝震惊。

  先前欺压百姓、压榨官员,尚可借口为扬州繁荣,但这欺君之罪,却是死路一条。

  “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竟默默搜集了如此多杨宪罪证,显然欲置其于死地。”

  “杨宪竟胆敢如此放肆。”

  “实在骇人听闻。”

  “此人贪婪功名至极。”

  “无所不用其极。”

  “庆幸我非其麾下官员。”

  “否则必将受其残酷剥削。”

  “听闻杨宪手下衙役,身为 ** ,却因无钱为双亲治病,导致双亲离世,实在悲惨。”

  满朝官员议论纷纷。

  面对李善长与胡惟庸的猛烈攻势,杨宪措手不及。

  他未曾料到,一向对他恭敬有加的李善长与胡惟庸,竟搜集了他诸多罪证,并在朝堂上弹劾他。

  杨宪惶恐不安。

  因为这些罪证,样样属实。

  “为何李善长、胡惟庸能掌握我如此多把柄?”

  “莫非我手下有叛徒?”

  “是谁背叛了我?”

  “可恶!若让我知晓是谁,定叫他好看!”

  “现在不是追查内奸之时。”

  “应尽快解决眼前困境!”

  杨宪偷偷向上方望去。

  朱元璋面如止水,对李善长、胡惟庸的指控似乎不为所动。

  杨宪心中暗喜。

  确实,他目前深得皇上宠爱。

  皇上平日对他极为看重。

  怎会因这些小事怪罪于他?

  他只需在皇上面前装可怜。

  甚至诋毁李善长、胡惟庸等人。

  定能安然无恙。

  于是,杨宪开始酝酿情绪,随后跪倒在地,惶恐陈词:

  “皇上。”

  “臣在治理扬州时,确实采用了一些严厉手段。”

  “但都是为了扬州的福祉。”

  “臣从未私吞朝廷救济粮或购买外商粮食上缴。”

  “臣怎敢欺瞒皇上!”

  “望皇上明察!”

  “此乃有人图谋不轨,欲陷害臣。”

  “臣实在冤枉!”

  杨宪的表演情真意切。

  若非胡惟庸与李善长已将一切查清,还真会以为杨宪是被冤枉的。

  胡惟庸拱手言道:

  “陛下,微臣所言句句为真。”

  “绝无虚假。”

  “若陛下存疑,可亲遣人查证。”

  “微臣已将人证带来。”

  “陛下可传人证上前。”

  人证?

  杨宪闻言,跪在地上,一脸愕然。

  随即,他见到昔日扬州的心腹怯生生步入,跪在不远处,杨宪目光猛地一缩。

  他未曾料到,胡惟庸与李善长竟能将此人寻来。

  这不正将自己的罪行坐实了吗?

  “无、无妨。”

  “陛下如此器重我,我必安然无恙。”

  杨宪心中暗自宽慰。

  心腹将一切和盘托出。

  杨宪眼皮狂跳。

  此人竟背叛了他!

  待此事过后,定要让他好看!

  杨宪已暗下决心,要搜集心腹的“罪状”,即便无罪,也要制造出罪来,若不除这叛徒,誓不罢休!

  他低着头,眼角余光扫向心腹,满是愤怒与杀意。

  “陛下!”

  “微臣冤枉啊!”

  “这都是他们为陷害微臣而伪造的口供!”

  “望陛下明察!”

  杨宪死不认罪。

  “李大人,胡大人,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何联手此人陷害我?莫非我有何处得罪了二位?”

  “若真有此事……”

  “我愿在此向二位赔罪。”

  “但二位绝不能陷害于我。”

  “那粮食之事,我从未做过……”

  杨宪百般狡辩,甚至欲反咬李善长与胡惟庸一口。

  李善长与胡惟庸面色大变。

  “食可乱,言不可妄。”

  “我等未曾陷害任何人!”

  “现人证就在眼前。”

  胡惟庸高声说道。

  “够了!”

  朱元璋忽从龙椅上怒喝,声震屋瓦。

  杨宪浑身一颤,心中暗喜。

  他就知道,陛下定会助他。

  “陛下……”

  “住口!”

  “杨宪,你怎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朕如此器重你,你却如此让朕失望!”

  “粮食乃国之基石。”

  “你竟敢用朝廷救济与购置之粮来上缴。”

  “欺瞒圣上。”

  “还盘剥百姓与扬州官员。”

  “心肠狠毒,手段残忍。”

  “无所不用其极!”

  “朕绝不轻饶你!”

  “来人!”

  “将杨宪革职押下!”

  “投入天牢!”

  杨宪面色惨白,双目圆睁,满是惊恐,高呼冤枉。

  “冤枉!皇上,臣是冤枉的!”

  “是李善长、胡惟庸陷害臣!”

  “皇上……”

  士兵将杨宪强行拖走。

  朱元璋怒气冲冲,难以平息。

  杨宪一系的官员亦受牵连,全被革职审查。

  满朝文武望着怒不可遏的朱元璋,心生寒意,大殿如寒冰之地,冷彻心扉。

  刘伯温望着暴怒的朱元璋,闭上了双眼。

  耳畔尽是朱元璋的怒吼。

  刘伯温萌生了退隐之意。

  他深知,朱元璋早想处置杨宪。

  只因缺乏罪证,难以动手。

  如今李善长、胡惟庸出面。

  朱元璋便顺水推舟。

  杨宪便是前车之鉴。

  权势愈大,下场愈惨。

  刘伯温明白,以朱元璋的性情,绝不会容忍他们这些权势显赫的开国功臣。

  第206章 一代权臣杨宪终结!

  众人未曾料到,杨宪直接被判处 ** 。

  群臣愕然。

  “杨宪虽有错,但终究是一代权臣。”

  “怎么说没就没了?”

  “他也曾立下功劳。”

  “皇上为何要判如此重刑?”

  “欺君之罪,以皇上的性格,赐死他也属正常。”

  “世事无常,令人感叹。”

  “杨宪昔日身为丞相,高高在上,而今却沦为阶下囚。”

  “此乃其咎由自取。”

  “扬州的民众与官员,想必都会为此欢呼。”

  ……

  朝堂之上,群臣议论声四起。

  刘伯温府邸则是一片宁静。

  在庭院之中,刘伯温身着白袍,袖摆随风轻扬,他背着手,静听下人禀报。

  “老爷。”

  “杨宪已被判 ** 。”

  ** !

  刘伯温身形微颤,素来平静的面容上掠过一抹惊愕与明了。

  “皇上终究不会放过杨宪。”

  刘伯温轻叹摇头,这结局他早已预料。

  只是未曾料到会如此迅速。

  他曾试图规劝杨宪,却遭拒见。

  师生之情,至此断绝。

  他已尽力。

  而今,朱元璋决意杀杨宪,九牛亦难回其意。

  即便他进谏,亦是徒劳,甚至可能引火上身。

  刘伯温长叹一声。

  “李善长与胡惟庸的捧杀之计,委实狠辣。”

  “杨宪太过狂妄……”

  他回想起朝堂之上,胡惟庸列举杨宪罪状的情景。

  “是我看走了眼。”

  “本以为我的学生能成为贤官。”

  “谁料他为了升迁,竟不择手段。”

  “致使无数百姓遭殃。”

  “他甚至胆敢欺瞒皇上。”

  “他怎敢如此!”

  “这或许真是他应得的惩罚。”

  刘伯温懊悔自己当初识人不明,怎就收下了这样的 ** 。

  如今,便是杨宪偿还罪孽之时。

  夜空如洗,月挂中天,繁星点点。

  李善长府邸的大厅内,灯火通明。

  “杨宪已被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