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令牌落地,声响清脆-《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皇上绝不会轻易饶恕他。”

  “轻则……”(此处省略部分与主题无关内容)

  “重则……”

  李善长以手模拟刀势,做了个割喉的动作。

  “杨宪已不足为虑。”

  “浙东党失杨宪,又折众多要员。”

  “其势力大减。”

  “眼下,浙东党唯刘伯温需防,然其行事低调。”

  “浙东党已不足畏。”

  “左丞相之位空缺。”

  “你的机遇已至。”

  胡惟庸嘴角上扬,眼中闪烁着兴奋。

  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杨宪已失势,左丞相之位空出,他或可取而代之!

  胡惟庸激动得浑身战栗。

  此时,李善长的下属急步而来,附耳低语。

  李善长抚须大笑:“哈哈哈哈……果如我所料!”

  “你退下吧。”

  下属应声而退。

  杨宪不解地望着大笑的李善长。

  “大人何事如此开心?”

  “莫非有喜事?”

  “确有喜事,大喜事。”

  “杨宪已定死罪。”

  “他再无翻身之日。”

  “死人无法与我们相争。”

  李善长说道。

  杨宪被判 ** !

  “没想到杨宪竟落得如此下场。”

  “但这是他咎由自取。”

  “若非他恶贯满盈,怎会如此。”

  “您的捧杀之计真是高明。”

  “若非大人授意,杨宪或许还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

  胡惟庸恭维李善长。

  若非李善长的计策,杨宪也不会如此嚣张,更不会这么快失势。

  尽管杨宪本性如此,但他们确实加速了这一进程。

  “杨宪想在我们面前耀武扬威,他还太年轻。”

  “如此不知天高地厚。”

  群 \"也别埋怨我们的做法。\" 李善长捋着胡须说。

  七 两人面上洋溢着得意。

  五 终于让那死对头栽了跟头。

  六 甚至可能掉脑袋。

  三 他们极为得意。

  二 心中满是成就感。

  四 况且左丞相之位正空缺着。

  一 就算这位置不归胡惟庸所有,只要落入淮西勋贵党之手,他们便心满意足。

  零 还能借此压制浙东党。

  \"浙东党失了杨宪这个爱闹腾的,已不足为虑。\"

  李善长心中暗喜。

  如今,朝堂上除了刘伯温,再无人能与他比肩。

  叶府厨房,一片忙碌。

  正在角落烹制砂仁肘子的叶轩接到下人通报。

  杨宪将被斩首。

  叶轩眉头微皱。

  杨宪要被斩首!?

  他有些惊讶。

  这也太快了。

  想当年,杨宪能得势,全靠殿试上那三筐稻谷,其中就有他管辖的扬州所产。

  不,确切地说,那稻谷是杨宪从商贩处买来充政绩的。

  杨宪这么快倒台,预示着大明洪武年间的官场风暴即将来临。

  届时,整个朝堂将陷入混乱。

  血流成河。

  尸横遍野。

  好在,他只是个小小的从四品礼部官员, ** 波及不到他。

  他只需安心做条咸鱼便是。

  \"看好了,砂仁肘子是这样做的。\" 叶轩收回思绪,向周围的厨子们展示烹制方法。

  \"肘子要刮洗干净,毛要除尽,也要洗净。\"

  \"沥干水分。\"

  \"用签子在肘子上扎满小孔。\"

  \"葱切段,姜切片。\"

  \"砂仁研成细粉......\"

  \"花椒盐炒热。\"

  \"晾至不烫手后,涂在猪肘上,放进陶瓷容器里腌制十二个时辰。\"

  “需腌制入味。”

  “期间需翻面一次。”

  “此乃焖制好的肘子。”

  叶轩自陶罐中取出肘子,向厨子们展示。

  “接下来。”

  “需刮洗焖好的肘子,沥干水分。”

  “撒上砂仁粉。”

  “以净布裹成筒状,细绳扎紧,置于容器中,加入葱、姜、黄酒,旺火蒸两刻钟。”

  “蒸毕,待稍凉解开布绳,重新裹紧扎上,再蒸半时辰。”

  “放凉。”

  “解开绳布。”

  “一侧涂抹香油防干。”

  “切薄片即可享用。”

  “砂仁肘子可安胎调中,适于食欲不振、脾胃虚弱者,尤宜孕妇。”

  叶轩端出薄片肘子,其香四溢,厨子们深吸一气,垂涎欲滴。

  “真香。”

  “姑爷做的食物总是这么香。”

  “可惜这次没我们的份。”

  “干活吧。”

  “别妄想了,那是姑爷给 ** 准备的。”

  “姑爷真疼 ** ,常做安胎食物。”

  “若为女子,我也喜欢姑爷。”

  “别做梦了,快干活!”

  厨子们闻着肘子的香气,遗憾继续工作。

  第207章 杨宪时代终结!朱元璋的权术!

  杨宪迅速倒台,随即身亡。

  定罪不久,便被押至刑场。

  刑场上,杨宪身着囚衣,双 ** ** ,披头散发,遍体鳞伤,血迹斑斑,染红了囚衣,囚衣已被污渍覆盖,难辨本色。

  他跪在刑台上,低头不语。

  刽子手持刀立于旁,待命行刑。

  刑台四周,士兵披甲执锐,阻挡围观民众。

  民众纷纷议论。

  “此人乃酷吏,为求升官,无视民众生死,致使无数百姓丧命。”

  “我有扬州的远亲。”

  “他自扬州逃亡至此,向我们揭露了此酷吏的恶行。据说,为修城墙,他强令百姓赴邻县砍柴,寒冬腊月,仅给少许粮食,逼他们昼夜劳作,我那远亲只能逃离。”

  “扬州有很多人冻饿而亡于荒野。”

  “更有甚者,他命人河中破冰,冰水刺骨,破冰者当晚便染伤寒,治疗不当,数日即亡。”

  “太可怕了。”

  “为升官竟如此丧心病狂,何曾将我等平民性命放在眼里?”

  “在他眼中,我等性命恐怕分文不值。”

  “初闻他升任左丞相,我还惊讶不已,此人怎配为丞相?”

  “德不配位!”

  “如今,他终得报应。”

  “还我儿命来!!”

  “还我儿命来!!!!!!”

  一位老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欲冲入刑场,被全副武装的士兵阻拦。

  老妇将篮中蔬果鸡蛋掷向处刑台。

  “你罪该万死!”

  “死有余辜!!!”

  “……罪有应得!!!儿子,看到了吗?这恶人终于要被斩首了!”

  老妇泪流满面。

  旁观民众议论纷纷。

  “听说这老妇也是扬州逃难而来,她儿子就是被此人害死的。”

  “她现在与儿媳相依为命。”

  “两个女子,在这世道何其艰难。”

  “造孽啊。”

  民众面露同情。

  一些官员立于人群中,目睹杨宪被菜叶鸡蛋掷得满身皆是。

  唏嘘声起。

  一代权臣,竟落得如此下场。

  李善长与胡惟庸亦在人群中,身着便服,目睹此景。

  “杨宪,终是罪有应得。”

  胡惟庸出言嘲讽。

  杨宪猛然抬头,双眼赤红,一直低垂的头颅终于昂起。

  “他们为荣耀而死,为扬州献身,死得其所!”

  “我未曾有错!”

  “错的是你们!”

  “错的是皇上!”

  “我绝无过错!!!”

  “午时已到——!!”

  “行刑——!!!”

  行刑官望了眼燃尽的更香,掷出斩首令。

  “斩——!”

  令牌落地,声响清脆。

  刽子手大刀一挥,鲜血染红了刑台,杨宪的时代宣告终结。

  李善长与胡惟庸目睹此景,心中快慰。

  拦路石终于清除。

  从此,再无人能挡他们前路。

  ...

  杨宪斩首后不久,朱元璋召见李善长。

  亭中,朱元璋倚栏而立,以食饵投喂池中鱼群。鱼儿五彩斑斓,争食间鳍尾翻飞,水面荡起粼粼波纹。

  荷叶点缀水面,一抹绿意盎然。

  朱元璋望着争食的鱼群,眼神微眯。

  “真是贪婪。”

  “但我手中食饵有限。”

  “不争,便无食。”

  “先生是否也这么认为?”

  言罢,朱元璋转身将食饵递给宦官,笑容满面地迎向李善长。

  李善长头戴官帽,身着绯红官袍,须发斑白,满脸皱纹。

  “能为陛下所食,乃鱼儿之荣幸。”

  朱元璋笑声更浓。

  “先生真是会说话。”

  “深得我心。”

  “自滁州相遇,先生之才智便令我惊叹。”

  “先生功不可没。”

  “一路相伴,共创大明,实属不易。”

  “当初先生屡次向我进言。”

  “我才能有今日之成就。”

  “我最初对先生最为信任。”

  “因此让先生留守,我亲自领兵出征。”

  “先生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前线将士的粮草从不短缺。”

  “若没有先生,恐怕就没有今日的我,朱元璋。”

  李善长内心暗自得意,但面上仍谦逊地说:

  “皇上太客气了。”

  “这是臣分内之事。”

  “臣只是尽了职责而已。”

  “呵呵。”

  “先生不必如此谦逊。”

  “我心中时刻铭记着你的功劳。”

  朱元璋话锋一转,“先生今年该有六十五岁了吧,如此高龄还如此不辞辛劳,真是我大明的支柱啊。”

  “百官都应以先生为榜样。”

  “若百官都能如先生这般,我就省心多了。”

  李善长一愣。

  他明明才六十二岁。

  难道皇上记错了他的年龄?

  “皇上,您是否记错了?”

  “臣今年刚满六十二。”

  “皇上,是您记错了。”

  “我明明记得你已是六十五岁了。”

  “我的记忆力很好,不可能出错。”

  “反倒是先生,怎么连自己的年龄都能记错呢。”

  朱元璋坚持认为李善长记错了年龄。

  李善长不解。

  自己的年龄,怎么可能记错。

  他确实只有六十二岁,可皇上却说六十五。

  皇上的年龄比我小,怎么记忆力还不如我呢?

  难道皇上糊涂了?

  李善长还想争辩,但看到朱元璋深邃的眼神,他心头一凛。

  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顿时心生惶恐。

  不敢再争辩了。

  与朱元璋简单交谈几句后,李善长失魂落魄,踉跄着离开了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