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的香皂和罐头,更是了不得,听说都快成了给州府大人的贡品,川河县令对他都礼遇有加……”
孙福每说一条,孙维源的脸色就阴沉一分。
听到最后,孙维源一把夺过那叠纸,几下就撕得粉碎,狠狠地扔在地上。
“仁厚?义薄云天?狗屁!”他气得浑身发抖,“这分明是把名声当铠甲穿在身上!这种人比那些真小人更可怕!更难对付!”
他原以为李正华只是个有点小聪明的厨子,背后有县令撑腰也不过是运气好。
可现在看来,对方分明是一个心思缜密、步步为营的厉害角色。无论是商业经营,还是人脉打造,甚至是个人名声的塑造都做得滴水不漏。
硬来,有县令手谕这块铁板。
查底细,人家是个身家清白的大善人。
孙维源第一次在一个外来户身上,感到了深深的无力和棘手。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掉进蜘蛛网里的飞蛾,无论怎么挣扎,都只能被对方缠得越来越紧。
“族长,那……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孙福小心翼翼地问道。
孙维源颓然地坐回椅子上,沉默了良久,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打压不成,就监视!”
他改变了策略。
既然打不倒他,那就先看清楚他。他想知道,这个李正华到底还有多少底牌,他那赚钱的本事到底是怎么来的。
“你去找一个生面孔,要绝对可靠的。”孙维源眼中闪过一丝精明,“找个咱们家的远房亲戚,从乡下找,保证镇上没人认识他。让他扮成外地来的富商,穿最好的衣服,带足了银子,天天去多财酒楼吃饭。”
“不用他做什么,”孙维源的语气变得阴沉,“就让他坐在那里,吃,看,听!给我把他酒楼里每天的运作,每天推出的新菜,客人的反应,伙计的言谈,都给我一五一十地记下来!我要看看,他那脑袋里到底还藏着多少花样!”
孙福心领神会,立刻点头哈腰地退了出去。
几天后,多财酒楼里,果然多了一位“新客人”。
此人约莫三十多岁,穿着一身亮面的绸缎直裰,腰间挂着块成色不错的玉佩,手上戴着个金戒指,举手投足间都刻意模仿着富商的派头。
他每天都在饭点准时出现,而且专挑大堂里视野最好的位置。他每次点的菜都不多,通常就是一两道招牌菜,外加一壶好茶,但一坐就是一两个时辰。
他吃饭吃得很慢,一双眼睛却像雷达一样,不停地在店里扫来扫去。从伙计如何引客,到账房先生如何算账,再到后厨传菜的流程,他都看得格外仔细。
李正华何等敏锐?
第一天,他以为只是来了个挑剔的客人。
第二天,他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到了第三天,当这位“富商”又一次点了一盘黄金豆腐,然后拿出个小本子,用毛笔在上面偷偷写写画画的时候,李正华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冷笑。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是孙家派来的“间谍”。
“大哥,那家伙鬼鬼祟祟的,一看就不是好人,要不要让王二把他‘请’出去?”李正勇也察觉到了,走到后厨,压低声音对李正华说。
“请他出去?”李正华擦了擦手,语气平淡地说道,“为什么要请他出去?人家是来送银子的,我们得好生招待着才是。”
他看着那个探头探脑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戏谑。
“他不是喜欢看吗?那就让他看个够。他不是喜欢学吗?那我们就好好‘教教’他。”
李正华转身对后厨的师傅们吩咐道:“从明天开始,我们每天都在午时,推出一道‘本日限定’的新菜。”
厨师们一听,都来了精神。
李正华却话锋一转,笑道:“不过,这新菜嘛,咱们得做得特别一点。”
他走到案板前,拿起几样食材,开始比划起来。
“比如,咱们可以做一道‘龙穿凤翼’。听着名头大不大?其实就是鸡翅里面塞上火腿丝和香菇丝,工序弄得复杂一点,摆盘弄得漂亮一点。”
“还有,可以来个‘玉簪田螺’。把田螺肉挑出来,剁碎了加料,再塞回壳里去蒸。听着就费劲吧?”
“再来个‘雪花鸡淖’,用鸡脯肉做成跟雪花膏一样的东西,看着精妙,吃起来也就那么回事。”
厨师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不明白东家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去做这些华而不实、性价比极低的菜。
李正华却笑得像只狐狸:“你们不懂,这些菜,不是做给普通客人吃的,是专门做给那位‘贵客’看的。他要学,就让他把这些都学了去。”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多财酒楼上演了一出好戏。
每天中午,那位孙家的“间谍”都正襟危坐,满怀期待地等着。
而李正华的后厨,也总能准时地“研发”出一道听起来高深莫测,看起来精美绝伦,但实际上工序繁复、味道平平、成本还奇高的“新菜”。
那位“间谍”如获至宝,每天都奋笔疾书,将这些菜的“秘方”和做法,仔细地记录下来,天一黑就兴高采烈地跑回孙家大宅去邀功。
孙维源拿着这些“情报”,也以为自己掌握了李正华的命脉,立刻让福来楼的厨师们连夜研究仿制。
一时间,福来楼的后厨,比多财酒楼还忙。他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珍贵的食材,天天都在琢磨怎么给鸡翅塞肉,怎么把田螺肉再塞回去。
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因为不得要领,味道古怪,食客们根本不买账。福来楼的生意,非但没有起色,反倒因为这些华而不实的菜品亏损得更厉害了。
李正华站在自家酒楼的二楼窗边,看着对面福来楼的厨师们又在倒掉一盆失败的“试验品”,看着那位“间谍”还在大堂里埋头“苦学”,心中冷笑不止。
他知道,孙家正在他铺设好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他并不知道的是,当一个人的耐心和所有的计谋都被耗尽时,剩下的往往只有最原始、最不计后果的疯狂。
孙维源的耐心,正在被一点点地磨光,一个比断供、比监视,更加恶毒百倍的计划,正在他那颗被嫉妒和失败扭曲的心中悄然酝酿成型。
时间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
凌水镇街边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而多财酒楼的生意,却如同盛夏的正午,火热得没有丝毫降温的迹象。
经过了开业之初的种种风波,多财酒楼非但没有像孙维源预想的那样倒下,反而在整个凌水镇彻底扎下了根,成了当之无愧的头号招牌。
县令手谕的牌匾高悬于门楣之上,如同一尊无形的守护神,让所有宵小之辈望而却步。
而“醉鬼王二浪子回头,甘为门神”的故事,更是被镇上的说书先生编成了段子,在茶馆酒肆里传颂,为多财酒楼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孙福每说一条,孙维源的脸色就阴沉一分。
听到最后,孙维源一把夺过那叠纸,几下就撕得粉碎,狠狠地扔在地上。
“仁厚?义薄云天?狗屁!”他气得浑身发抖,“这分明是把名声当铠甲穿在身上!这种人比那些真小人更可怕!更难对付!”
他原以为李正华只是个有点小聪明的厨子,背后有县令撑腰也不过是运气好。
可现在看来,对方分明是一个心思缜密、步步为营的厉害角色。无论是商业经营,还是人脉打造,甚至是个人名声的塑造都做得滴水不漏。
硬来,有县令手谕这块铁板。
查底细,人家是个身家清白的大善人。
孙维源第一次在一个外来户身上,感到了深深的无力和棘手。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掉进蜘蛛网里的飞蛾,无论怎么挣扎,都只能被对方缠得越来越紧。
“族长,那……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孙福小心翼翼地问道。
孙维源颓然地坐回椅子上,沉默了良久,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打压不成,就监视!”
他改变了策略。
既然打不倒他,那就先看清楚他。他想知道,这个李正华到底还有多少底牌,他那赚钱的本事到底是怎么来的。
“你去找一个生面孔,要绝对可靠的。”孙维源眼中闪过一丝精明,“找个咱们家的远房亲戚,从乡下找,保证镇上没人认识他。让他扮成外地来的富商,穿最好的衣服,带足了银子,天天去多财酒楼吃饭。”
“不用他做什么,”孙维源的语气变得阴沉,“就让他坐在那里,吃,看,听!给我把他酒楼里每天的运作,每天推出的新菜,客人的反应,伙计的言谈,都给我一五一十地记下来!我要看看,他那脑袋里到底还藏着多少花样!”
孙福心领神会,立刻点头哈腰地退了出去。
几天后,多财酒楼里,果然多了一位“新客人”。
此人约莫三十多岁,穿着一身亮面的绸缎直裰,腰间挂着块成色不错的玉佩,手上戴着个金戒指,举手投足间都刻意模仿着富商的派头。
他每天都在饭点准时出现,而且专挑大堂里视野最好的位置。他每次点的菜都不多,通常就是一两道招牌菜,外加一壶好茶,但一坐就是一两个时辰。
他吃饭吃得很慢,一双眼睛却像雷达一样,不停地在店里扫来扫去。从伙计如何引客,到账房先生如何算账,再到后厨传菜的流程,他都看得格外仔细。
李正华何等敏锐?
第一天,他以为只是来了个挑剔的客人。
第二天,他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到了第三天,当这位“富商”又一次点了一盘黄金豆腐,然后拿出个小本子,用毛笔在上面偷偷写写画画的时候,李正华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冷笑。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是孙家派来的“间谍”。
“大哥,那家伙鬼鬼祟祟的,一看就不是好人,要不要让王二把他‘请’出去?”李正勇也察觉到了,走到后厨,压低声音对李正华说。
“请他出去?”李正华擦了擦手,语气平淡地说道,“为什么要请他出去?人家是来送银子的,我们得好生招待着才是。”
他看着那个探头探脑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戏谑。
“他不是喜欢看吗?那就让他看个够。他不是喜欢学吗?那我们就好好‘教教’他。”
李正华转身对后厨的师傅们吩咐道:“从明天开始,我们每天都在午时,推出一道‘本日限定’的新菜。”
厨师们一听,都来了精神。
李正华却话锋一转,笑道:“不过,这新菜嘛,咱们得做得特别一点。”
他走到案板前,拿起几样食材,开始比划起来。
“比如,咱们可以做一道‘龙穿凤翼’。听着名头大不大?其实就是鸡翅里面塞上火腿丝和香菇丝,工序弄得复杂一点,摆盘弄得漂亮一点。”
“还有,可以来个‘玉簪田螺’。把田螺肉挑出来,剁碎了加料,再塞回壳里去蒸。听着就费劲吧?”
“再来个‘雪花鸡淖’,用鸡脯肉做成跟雪花膏一样的东西,看着精妙,吃起来也就那么回事。”
厨师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不明白东家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去做这些华而不实、性价比极低的菜。
李正华却笑得像只狐狸:“你们不懂,这些菜,不是做给普通客人吃的,是专门做给那位‘贵客’看的。他要学,就让他把这些都学了去。”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多财酒楼上演了一出好戏。
每天中午,那位孙家的“间谍”都正襟危坐,满怀期待地等着。
而李正华的后厨,也总能准时地“研发”出一道听起来高深莫测,看起来精美绝伦,但实际上工序繁复、味道平平、成本还奇高的“新菜”。
那位“间谍”如获至宝,每天都奋笔疾书,将这些菜的“秘方”和做法,仔细地记录下来,天一黑就兴高采烈地跑回孙家大宅去邀功。
孙维源拿着这些“情报”,也以为自己掌握了李正华的命脉,立刻让福来楼的厨师们连夜研究仿制。
一时间,福来楼的后厨,比多财酒楼还忙。他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珍贵的食材,天天都在琢磨怎么给鸡翅塞肉,怎么把田螺肉再塞回去。
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因为不得要领,味道古怪,食客们根本不买账。福来楼的生意,非但没有起色,反倒因为这些华而不实的菜品亏损得更厉害了。
李正华站在自家酒楼的二楼窗边,看着对面福来楼的厨师们又在倒掉一盆失败的“试验品”,看着那位“间谍”还在大堂里埋头“苦学”,心中冷笑不止。
他知道,孙家正在他铺设好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他并不知道的是,当一个人的耐心和所有的计谋都被耗尽时,剩下的往往只有最原始、最不计后果的疯狂。
孙维源的耐心,正在被一点点地磨光,一个比断供、比监视,更加恶毒百倍的计划,正在他那颗被嫉妒和失败扭曲的心中悄然酝酿成型。
时间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
凌水镇街边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而多财酒楼的生意,却如同盛夏的正午,火热得没有丝毫降温的迹象。
经过了开业之初的种种风波,多财酒楼非但没有像孙维源预想的那样倒下,反而在整个凌水镇彻底扎下了根,成了当之无愧的头号招牌。
县令手谕的牌匾高悬于门楣之上,如同一尊无形的守护神,让所有宵小之辈望而却步。
而“醉鬼王二浪子回头,甘为门神”的故事,更是被镇上的说书先生编成了段子,在茶馆酒肆里传颂,为多财酒楼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