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邻县客来-《穿越古代成了一家之主》

  口碑,是比任何广告都更有效的宣传。

  很快,多财酒楼的名声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了凌水镇,传到了邻近的瑞金县。

  瑞金县比凌水镇更为富庶,那里的富户商贾更多。

  他们听闻凌水镇出了一家神仙酒楼,有能让人“吃过就忘不掉”的红烧肉,还有一种名为“黄金豆腐”的奇菜,色如黄金,嫩如豆花,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

  好奇心和对美食的追求,是富人们最不缺乏的东西。

  于是,瑞金县通往凌水镇的官道上,时常能看到一些装饰华丽的马车。

  车上坐着的,都是些衣着光鲜的员外、老爷,他们不辞辛劳花费半天时间赶路,只为来凌水镇亲口尝一尝那传说中的美味。

  这天午后,酒楼里正是客流高峰,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李正勇在前堂喊得嗓子都快哑了。

  就在这时,一个看起来有些奇特的客人,挤进了热闹的人群。

  那是一位年约六旬的老太太,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穿着一身干净的蓝布衣裳。

  她手里没有像其他客人一样拿着包袱或者雨伞,反而吃力地拎着一口黑黝黝的小铁锅。

  这奇怪的组合,立刻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老太太拎着锅,径直走到了柜台前,吴氏正埋头飞快地拨着算盘,听到动静抬起头来。

  “掌柜的,”老太太将小铁锅“哐当”一声放在柜台上,脸上带着一丝焦急和恳求,“劳驾,给我……给我打包两份黄金豆腐!”

  吴氏一愣,店里的伙计和周围的食客也都愣住了。

  来吃饭的见过,来打包的也常见,可这拎着自家锅来打包的还是头一回见。

  一个伙计忍不住笑着上前说道:“老奶奶,我们店里有食盒,可以给您装好的。”

  “不行不行,”老太太连连摆手,一脸认真地说道,“食盒带回去,路上就凉了,那豆腐就不嫩了!我那小孙子,在家哭着闹着,非要吃你们这‘会发光的豆腐’,我寻思着,用这小铁锅装着,外面再包上两层棉布,带回去还是热乎的!”

  她的话,朴实而又充满了对孙辈的疼爱。

  整个大堂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了一阵善意的哄堂大笑。

  人们看着这位可爱的老太太,和她那口为了孙子而带来的小铁锅,原本嘈杂的店堂瞬间充满了温馨和暖意。

  李正华正好从后厨出来查看情况,听到了这番对话,心中也是一暖。

  他笑着走上前,亲自对老太太说道:“老人家,您有心了。您的这份黄金豆腐,我们请了,不要钱。”

  他又对后厨喊道:“后厨听着,给这位老奶奶的锅里装满黄金豆腐,要刚出锅的!另外,再送两个咱们的秘制卤蛋给孩子带回去尝尝!”

  “哎哟,这怎么使得!这怎么使得!”老太太激动得满脸通红,连连推辞。

  李正华却笑着将那口装得满满当当、热气腾腾的小铁锅递到她手里:“您老人家大老远从瑞金县赶来,是我们的荣幸。快趁热带回去吧,别让孩子等急了。”

  老太太捧着那口沉甸甸、暖烘烘的铁锅,感动得眼眶都湿了,对着李正华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件事,像一阵暖风,很快又在镇上传开了。

  人们都说,多财酒楼不仅菜做得好,掌柜的心肠更好,做生意讲究一个“情”字,这样的店,活该它生意兴隆。

  一时间,酒楼的生意火爆到了需要提前一天预定的地步。

  李正勇带着的“跑腿部”,也顺势在凌水镇推出了“代客预定”和“送餐上门”的服务。

  那些不想排队的,或者不方便出门的富户,只需要多花几十文钱,就能让跑腿部的小子们,用特制的保温食盒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府上。

  这项服务大受欢迎,跑腿部的业务也变得异常繁忙。

  夜里,打烊之后,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

  李正勇和吴氏兴奋地数着今天的流水,铜钱串子堆在桌上像一座小山,银子也装了满满一匣子。

  就在这时,大门被敲响了。

  来人是风尘仆仆的二哥李正文,他是特意从川河县赶来送总店账本,顺便看看凌水镇分店的情况的。

  当他走进灯火通明的后院,看到桌上那堆积如山的钱款时,惊得半天都合不拢嘴。

  “我的天……三弟,弟妹,你们……你们这是把凌水镇的钱都赚来了吗?”李正文结结巴巴地说道,满脸的难以置信。

  众人一阵大笑,气氛无比欢快。

  然而,当李正华接过李正文递来的总店账本,又听完他带来的一个消息后,脸上的笑容却缓缓地凝固了。

  李正文看着大哥的脸色,也收起了笑容,担忧地说道:“大哥,川河县那边……好像出事了。”

  后院里热闹的气氛,瞬间冷却了下来。

  川河县,是李家事业的根基。

  多财酒楼总店、李记包子铺、还有那最为核心、利润也最为丰厚的香皂工坊,都坐落于此。

  李正华翻开李正文带来的账本,眉头立刻就锁了起来。

  酒楼和包子铺的生意依旧稳健,但香皂那一栏的收入,相比上个月竟锐减了将近三成。

  “怎么回事?”李正华的声音沉了下来。

  李正文叹了口气,从怀里又掏出一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放在了桌上。

  “大哥,你看这个。”

  李正华打开油纸包,里面是一块淡粉色的香皂,散发着一股有些刺鼻的廉价花香。

  这香皂,无论是形状、大小,还是颜色,都与李家工坊出品的“玫瑰香胰子”有着七八分的相似。

  “这是哪来的?”李正华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半个月前,川河县城里突然开了一家新的铺子,名叫‘百花阁’。”李正文的脸上满是忧虑,“他们专门卖这个,也叫香胰子。一开业,就用咱们一半的价钱在卖,而且买二还送一。城里许多贪便宜的妇人,都跑去他们家买了。咱们的老客,也流失了不少。”

  后院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