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的确良火了-《远征军,从收编溃兵开始称霸南洋》

  张弛也清楚,传统上,南洋各地的肉类养殖和屠宰肯定是被当地大大小小的各类地头蛇垄断的。

  他把古耕虞这个‘外来户’找来开办大规模的牲畜养殖企业,肯定是侵犯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头蛇的利益的。

  甚至可以说,陈启元这个马来本地人对畜牧业没那么上心,都可能是受了某些本地家族的影响。

  不过张弛也不担心,他作为大统领的权力是无限的。

  干的好的人上位,不听话的人下去,自古如此。

  有敢扎刺的,他手里的国防军也不是吃素的……

  不过,相比于未来可能存在的畜牧业利益冲突,张弛现在更关心的是另一项已经引爆市场的产业——纺织业。

  历史上,约翰人靠着羊吃人运动,靠着蓬勃发展的纺织业,彻底领跑第一次工业革命。

  张弛穿越前,新大夏也是靠着衬衫换飞机,换来了现代化的启动资金。

  这纺织业对于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效果,张弛自然也是倾注了大量资金,并从系统中兑换了超越时代的生产线。

  此刻,一种名为“的确良”(即涤纶)的新型化纤布料,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整个南洋,乃至周边地区。

  -----

  什么是的确良?

  它是一种合成纤维,学名聚酯纤维(涤纶)。

  其由白鹰的杜邦公司在41年才正式推出并注册商标“dacron”,历史上,大夏根据其粤语发音(dik1 dak1 loeng4)和“确实好”的寓意,巧妙地命名为“的确良”。

  它与天然纤维如棉、麻、丝、毛等完全不同,是从石油化工产品中提炼、聚合、纺丝而成。

  而张弛兑换的生产线则是60年代采用直接酯化法的更先进产线,不仅直接规避了杜邦的专利,甚至成本和反应效率还更加优秀。

  此刻,在勃固中部重镇,被张弛改名为汴州城的原曼德勒城内,最大的南华百货公司门前,天刚蒙蒙亮,就已经排起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长队。

  队伍弯弯曲曲,从百货公司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还在不断延长。

  排队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但大多衣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脸上带着急切和期盼。

  新移民水甘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几个月前才从闽省老家,跟着同乡挤在卡车后斗里穿越史蒂文森公路来到南洋的,被安置在汴州城外的垦荒点。

  这个年轻汉子穿着打了好几个补丁的粗布短褂,裤腿挽到膝盖,脚上一双磨得快透底的草鞋,焦急地踮着脚往前张望。

  他特意天没亮就爬起来,走了十几里土路,又花了几毛的硬币搭老乡的牛车,才赶在百货公司开门前挤到了队伍的中段。

  “老天爷,可千万别卖光了啊。” 水甘心里默念着,手心里因为紧张而全是汗。

  他排队的唯一目标,就是百货公司里那卷卷颜色鲜亮、据说结实得不得了的的确良布。

  这玩意儿在南洋已经火了快半个月了,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城乡角落。

  关于它的传说神乎其神,不用棉花就能织布、价格只有棉布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耐磨耐穿、洗了干得快、还不容易皱、颜色鲜艳不掉色……

  对于大多数全家只有两套能出门见人的衣服,平时下地干重活只能穿更破的甚至打赤膊的穷苦人来说,这些优点,每一条都直击心坎。

  毕竟谁不想有一件,耐磨耐洗的新衣服呢?

  终于,百货公司厚重的大门在无数道期盼的目光中吱呀一声打开了。

  人群瞬间骚动起来,像决堤的洪水般向前涌去。

  “别挤!排队!都排队!今天货足!” 售货员声嘶力竭地维持着秩序,但效果甚微。

  水甘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才跟着人流挤进了纺织品柜台区域。

  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

  柜台后面,一卷卷各种颜色的的确良布料堆成了小山。

  但柜台前的人群更加疯狂,无数只手举着皱巴巴的南洋元钞票,伸向售货员。

  “给我来十尺藏青色的!”

  “我要那个花格的,对,就那个,来一丈!”

  “靓女,先收我的钱,我只要五尺,给孩子做件新衣裳上学穿。”

  吵闹声、喊叫声、钞票的点数声混杂在一起,几乎要把屋顶掀翻。

  水甘好不容易挤到前面,指着一种最便宜的、没有任何花纹的浅灰色的确良布,几乎是吼着对售货员说:“这个,给我扯……扯一丈五!”

  他盘算好了,一丈五,够给他和媳妇一人做一条结实的裤子,还能剩下点边角料,给娃娃缝个书包。

  当那滑溜溜、略带硬挺手感、颜色均匀的的确良布终于拿到手里时,水甘长长地松了口气,像是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

  他小心翼翼地把布卷好,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什么稀世珍宝,挤出依旧汹涌的人潮。

  站在百货公司门口,看着怀里这卷布,再摸摸口袋里剩下的钱,水甘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憨厚而满足的笑容。

  这布摸着是有点硬,不如老家的土布软和,听说夏天穿起来也不透气,闷得很。

  但在南洋这地方,能有一件耐磨、耐洗、干得快、价格还这么便宜的“当家衣裳”,那些缺点算个屁。

  这布,的的确确,良得很啊。

  -----

  的确良的风暴,不仅席卷了终端消费市场,更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在汴州城东的工业区,一家名为“永固机械厂”的小作坊里,年轻老板林永固正对着账本愁眉不展。

  三个月前,他瞅准了南洋大力发展轻工业、城市人口激增的机会,毅然将家里那个半死不活的小橡胶园抵押给了南华商业银行,贷款20万南洋元,盘下这个小厂房。

  又东拼西凑买来些旧机床,开始仿制生产那种带木桌子、不用时可以翻下去当普通桌子用的时髦的新式脚踏缝纫机(图)。

  作者老家就有一台类似的

  他盘算得很好,南洋这么多新移民,这么多家庭,华人传统又是女人在家缝缝补补、制作衣裳,对缝纫机的需求肯定巨大。这市场,蓝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