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未央,风脊岭上无星无月。
三堆青火静静燃烧在最高处的断崖边,幽幽蓝焰升腾如魂,不带一丝烟火气,也不随风摇曳,仿佛自地底爬出的冥火,无声祭奠着什么。
方圆十里之内,连狼嚎都断了音。
风脊岭以南三十里,幽冥阁大营已乱成修罗场。
三具尸体横陈于中军帐前,皆是曾率千军的中层将领,脖颈割得整整齐齐,血浸透了军毯,凝成黑褐色的图腾。
每人尸身旁都用指尖蘸血写下遗言——“父名韩铁山”“儿愧对赤焰旗”“愿以命赎前罪”。
字迹歪斜颤抖,却透着一种近乎解脱的决绝。
消息传至主帐,幽冥阁主一掌拍碎紫檀案几,怒吼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而落:“查!给我把煽动军心的妖人挖出来!凡再提旧主之名、私语亡魂者,斩立决!”
禁令如铁网罩下,营中顿时噤若寒蝉。
可越是封锁,人心越如沸水翻腾。
士兵们躲在营角低声议论:“连名字都不能说了……是不是真的有鬼来索?”“我昨夜梦见爹跪在火里喊我,说他坟头长满了刺……”“你家祖坟是不是也冒黑烟了?”
恐惧从梦里爬进现实,又从现实渗入骨髓。
而这一切,尽在牛俊逸预料之中。
“人不怕死,怕的是名字被记住。”他立于风脊岭高处,望着敌营方向那几处突然熄灭的灯火,唇角微扬,“他们越是封口,越说明——名字,已成了刀。”
身旁,麴云凰静立如松,墨玉琴藏于袖中,指尖仍残留着昨夜低频共振的麻意。
她眸光沉冷,声音却如冰泉滴石:“三名将领自尽,不是因怕鬼,是因终于听见了‘有人替他们喊冤’。他们不是被吓死的,是被救醒的。”
牛俊逸侧目看她,眼底掠过一丝极深的欣赏。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让他们——再也听不见。”
他抬手一挥,埋伏在风脊岭各处的暗哨悄然行动。
那面曾飘摇于山巅、绣着“亡魂归位”四字的黑色亡魂幡,被缓缓卷起,收入铁匣,深埋地底。
与此同时,所有关于“火中显字”“祖坟冒烟”的传言被刻意压制,风脊岭再无人提及一字半句。
仿佛,他们也怕了。
可每到子夜,那三堆无烟青火却准时燃起,形如旧时军营祭魂之礼——火不旺,也不灭,只静静烧着,像一双双不肯闭合的眼睛,在黑暗中凝视着敌营。
而真正的杀招,藏在水里。
三更天,寒雾弥漫,溪流如银蛇蜿蜒于敌营后山。
十名黑衣女哨悄然潜入水源地,动作轻如落叶。
她们手中握着特制药笔,笔尖泛着幽绿微光,在溪底光滑石面上迅速刻下一个个名字——“李三虎”“王九斤”“赵大川”……
皆是当年赤焰军点卯时呼喊的士卒之名,早已随战火湮灭,却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
药水无色,遇水即显,如血浮于清波。
翌日清晨,敌军取水做饭,一名老兵蹲在溪边舀水,忽然浑身一僵——水中竟浮现出一行歪斜名字,正是他三十年前战死沙场的兄弟!
他猛地后退,打翻水桶,颤声大喊:“鬼!水里有名字!亡魂来索命了!”
消息如惊雷炸开。
更多士兵围来,只见溪石上、水底沙中,处处浮现旧日姓名,有的是已故袍泽,有的竟是自己早以为战死的亲兄!
有人跪地痛哭,有人疯癫撕扯衣甲,更有人盯着那名字喃喃自语:“我没死……可我活着,却比死了还难受……我当年不是叛,是被人押着签了降书啊……”
当夜,十余名士兵携械出逃,穿越密林,直奔风脊岭而来。
他们衣甲残破,眼中却燃着久违的光——不是逃兵,是归人。
风脊岭外,韩烈立于寒风之中,披甲执刀,面容肃穆。
他曾是幽冥阁先锋,亲手斩下三十七颗旧部头颅,只为向主子表忠。
可那一夜,他梦见父亲跪在火中,指着他说:“儿啊,你杀的,都是你爹的兵。”
自那日起,他便知自己背负的不是功勋,是罪。
如今,他站在风脊岭,不再是赎罪的逃将,而是义军统帅。
远处,那十余降兵跌跌撞撞而来,满脸风霜,眼中含泪。
韩烈没有下令围捕,也没有质问过往。
他只是缓缓抬起手,从怀中取出一块未经雕琢的木牌,边缘粗糙,未曾刻字,静静躺在掌心。
第303章 名字刻在石头上,可刀刻不动心(续)
寒风割面,如刃贴肤。风脊岭外,枯草伏地,仿佛连大地都在屏息。
韩烈立于崖前,身形如铁铸般不动。
他面前,十余名从敌营逃出的士卒踉跄跪倒,泥污染衣,脸上分不清是泪是汗。
他们曾是幽冥阁的走卒,手染同袍之血,如今却如迷途羔羊,跋涉百里,只为听一句——“你还算人吗?”
但韩烈不问罪,不审过往。
他只从怀中取出一块粗糙木牌,未雕未琢,未染未饰,像一段刚从树上砍下的枝干,边缘还带着树皮的裂痕。
他将木牌递向为首的士卒,声音低沉却如钟鸣山谷:“写下你父亲的名字。若他为国战死,你便是麴家军子孙。”
那士卒浑身一震,手指颤抖如风中残叶。
他曾是幽冥阁刽子手,亲手斩下七名边军旧部头颅,只因主将一句“清肃叛逆”。
他早已忘了自己是谁的儿子,只记得刀锋入骨的声音。
可此刻,他跪着,接过木牌,指尖触到那粗粝的木质,忽然觉得心口一烫。
他咬破指尖,以血为墨,在木牌上一笔一划写下——“赵九斤”。
风忽然静了。
韩烈瞳孔微缩,呼吸一滞。
他死死盯着那三个字,仿佛被雷击中。
赵九斤……那个在火海中将他扛出重围、背着他冲出三道火墙的亲卫统领,那个为护麴将军幼女而断后战死的汉子,那个他一生都无法忘记的恩人!
“你……是你爹的儿子?”韩烈嗓音沙哑,几乎不成调。
那士卒低头,泪水砸在木牌上,晕开血字:“我七岁失散,被流民所拾……长大后只知自己姓赵,不知父名。直到昨夜,我在溪水里看见他的名字……浮在水底,像在等我。”
韩烈仰头望天,眼眶发红。
他缓缓抬起手,将那块染血的木牌高高举起,迎着风中残月,如祭军旗。
“你父战死那夜,亲手将我推出火海。”他声音震颤,却字字如钉,“他最后说的,是‘活着,替我看看太平’。”
他低头看向那士卒,目光如炬:“今日你来,不是赎罪,是回家。”
话音落,风起。
其余降兵纷纷跪地,嚎啕大哭。
有人颤抖着接过空白木牌,有人咬指写名,有人对着风脊岭三堆青火叩首九次。
他们不是来求生的,是来寻魂的。
而此刻,敌营深处,夜未尽。
一声铜锣轻响,幽幽荡荡,破开死寂。
不是五更报时,也不是巡夜号令——那是早已失传三十年的夜祭令,麴家军独有的暗律:三短一长,再三短,如泣如诉,如魂归来。
守卫惊起,提刀四顾,营中无影无人。可当他们抬头望向营墙——
刹那间,血液冻结。
整面北墙,不知何时被炭笔涂满密密麻麻的名字。
有老卒、有小兵、有连名册都未录的伙夫,每一个名字都歪斜却清晰,像从地底爬出的遗言。
而在最中央,八个大字赫然入目:
“韩烈未死,忠魂归来。”
炭迹未干,风一吹,灰屑飘落,如纸钱纷飞。
关内,牛俊逸正执棋落子,忽有细作疾步而入,伏耳低语。
他指尖一顿,黑子悬于半空,眸光骤然转冷,继而缓缓扬起一抹笑意。
“他们开始自己写名字了……”他轻声道,唇角微勾,“下一步,该让他们自己烧营。”
夜更深。
风脊岭三堆青火依旧静静燃烧,火光映照溪底——那些刻在石上的名字,正随水流缓缓发亮,如血浮出。
而在敌营粮草重地的地底深处,一口陶瓮静静埋藏,瓮身无痕,瓮底却有一行极细的刻字,深如刀凿,无人得见。
三堆青火静静燃烧在最高处的断崖边,幽幽蓝焰升腾如魂,不带一丝烟火气,也不随风摇曳,仿佛自地底爬出的冥火,无声祭奠着什么。
方圆十里之内,连狼嚎都断了音。
风脊岭以南三十里,幽冥阁大营已乱成修罗场。
三具尸体横陈于中军帐前,皆是曾率千军的中层将领,脖颈割得整整齐齐,血浸透了军毯,凝成黑褐色的图腾。
每人尸身旁都用指尖蘸血写下遗言——“父名韩铁山”“儿愧对赤焰旗”“愿以命赎前罪”。
字迹歪斜颤抖,却透着一种近乎解脱的决绝。
消息传至主帐,幽冥阁主一掌拍碎紫檀案几,怒吼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而落:“查!给我把煽动军心的妖人挖出来!凡再提旧主之名、私语亡魂者,斩立决!”
禁令如铁网罩下,营中顿时噤若寒蝉。
可越是封锁,人心越如沸水翻腾。
士兵们躲在营角低声议论:“连名字都不能说了……是不是真的有鬼来索?”“我昨夜梦见爹跪在火里喊我,说他坟头长满了刺……”“你家祖坟是不是也冒黑烟了?”
恐惧从梦里爬进现实,又从现实渗入骨髓。
而这一切,尽在牛俊逸预料之中。
“人不怕死,怕的是名字被记住。”他立于风脊岭高处,望着敌营方向那几处突然熄灭的灯火,唇角微扬,“他们越是封口,越说明——名字,已成了刀。”
身旁,麴云凰静立如松,墨玉琴藏于袖中,指尖仍残留着昨夜低频共振的麻意。
她眸光沉冷,声音却如冰泉滴石:“三名将领自尽,不是因怕鬼,是因终于听见了‘有人替他们喊冤’。他们不是被吓死的,是被救醒的。”
牛俊逸侧目看她,眼底掠过一丝极深的欣赏。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让他们——再也听不见。”
他抬手一挥,埋伏在风脊岭各处的暗哨悄然行动。
那面曾飘摇于山巅、绣着“亡魂归位”四字的黑色亡魂幡,被缓缓卷起,收入铁匣,深埋地底。
与此同时,所有关于“火中显字”“祖坟冒烟”的传言被刻意压制,风脊岭再无人提及一字半句。
仿佛,他们也怕了。
可每到子夜,那三堆无烟青火却准时燃起,形如旧时军营祭魂之礼——火不旺,也不灭,只静静烧着,像一双双不肯闭合的眼睛,在黑暗中凝视着敌营。
而真正的杀招,藏在水里。
三更天,寒雾弥漫,溪流如银蛇蜿蜒于敌营后山。
十名黑衣女哨悄然潜入水源地,动作轻如落叶。
她们手中握着特制药笔,笔尖泛着幽绿微光,在溪底光滑石面上迅速刻下一个个名字——“李三虎”“王九斤”“赵大川”……
皆是当年赤焰军点卯时呼喊的士卒之名,早已随战火湮灭,却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
药水无色,遇水即显,如血浮于清波。
翌日清晨,敌军取水做饭,一名老兵蹲在溪边舀水,忽然浑身一僵——水中竟浮现出一行歪斜名字,正是他三十年前战死沙场的兄弟!
他猛地后退,打翻水桶,颤声大喊:“鬼!水里有名字!亡魂来索命了!”
消息如惊雷炸开。
更多士兵围来,只见溪石上、水底沙中,处处浮现旧日姓名,有的是已故袍泽,有的竟是自己早以为战死的亲兄!
有人跪地痛哭,有人疯癫撕扯衣甲,更有人盯着那名字喃喃自语:“我没死……可我活着,却比死了还难受……我当年不是叛,是被人押着签了降书啊……”
当夜,十余名士兵携械出逃,穿越密林,直奔风脊岭而来。
他们衣甲残破,眼中却燃着久违的光——不是逃兵,是归人。
风脊岭外,韩烈立于寒风之中,披甲执刀,面容肃穆。
他曾是幽冥阁先锋,亲手斩下三十七颗旧部头颅,只为向主子表忠。
可那一夜,他梦见父亲跪在火中,指着他说:“儿啊,你杀的,都是你爹的兵。”
自那日起,他便知自己背负的不是功勋,是罪。
如今,他站在风脊岭,不再是赎罪的逃将,而是义军统帅。
远处,那十余降兵跌跌撞撞而来,满脸风霜,眼中含泪。
韩烈没有下令围捕,也没有质问过往。
他只是缓缓抬起手,从怀中取出一块未经雕琢的木牌,边缘粗糙,未曾刻字,静静躺在掌心。
第303章 名字刻在石头上,可刀刻不动心(续)
寒风割面,如刃贴肤。风脊岭外,枯草伏地,仿佛连大地都在屏息。
韩烈立于崖前,身形如铁铸般不动。
他面前,十余名从敌营逃出的士卒踉跄跪倒,泥污染衣,脸上分不清是泪是汗。
他们曾是幽冥阁的走卒,手染同袍之血,如今却如迷途羔羊,跋涉百里,只为听一句——“你还算人吗?”
但韩烈不问罪,不审过往。
他只从怀中取出一块粗糙木牌,未雕未琢,未染未饰,像一段刚从树上砍下的枝干,边缘还带着树皮的裂痕。
他将木牌递向为首的士卒,声音低沉却如钟鸣山谷:“写下你父亲的名字。若他为国战死,你便是麴家军子孙。”
那士卒浑身一震,手指颤抖如风中残叶。
他曾是幽冥阁刽子手,亲手斩下七名边军旧部头颅,只因主将一句“清肃叛逆”。
他早已忘了自己是谁的儿子,只记得刀锋入骨的声音。
可此刻,他跪着,接过木牌,指尖触到那粗粝的木质,忽然觉得心口一烫。
他咬破指尖,以血为墨,在木牌上一笔一划写下——“赵九斤”。
风忽然静了。
韩烈瞳孔微缩,呼吸一滞。
他死死盯着那三个字,仿佛被雷击中。
赵九斤……那个在火海中将他扛出重围、背着他冲出三道火墙的亲卫统领,那个为护麴将军幼女而断后战死的汉子,那个他一生都无法忘记的恩人!
“你……是你爹的儿子?”韩烈嗓音沙哑,几乎不成调。
那士卒低头,泪水砸在木牌上,晕开血字:“我七岁失散,被流民所拾……长大后只知自己姓赵,不知父名。直到昨夜,我在溪水里看见他的名字……浮在水底,像在等我。”
韩烈仰头望天,眼眶发红。
他缓缓抬起手,将那块染血的木牌高高举起,迎着风中残月,如祭军旗。
“你父战死那夜,亲手将我推出火海。”他声音震颤,却字字如钉,“他最后说的,是‘活着,替我看看太平’。”
他低头看向那士卒,目光如炬:“今日你来,不是赎罪,是回家。”
话音落,风起。
其余降兵纷纷跪地,嚎啕大哭。
有人颤抖着接过空白木牌,有人咬指写名,有人对着风脊岭三堆青火叩首九次。
他们不是来求生的,是来寻魂的。
而此刻,敌营深处,夜未尽。
一声铜锣轻响,幽幽荡荡,破开死寂。
不是五更报时,也不是巡夜号令——那是早已失传三十年的夜祭令,麴家军独有的暗律:三短一长,再三短,如泣如诉,如魂归来。
守卫惊起,提刀四顾,营中无影无人。可当他们抬头望向营墙——
刹那间,血液冻结。
整面北墙,不知何时被炭笔涂满密密麻麻的名字。
有老卒、有小兵、有连名册都未录的伙夫,每一个名字都歪斜却清晰,像从地底爬出的遗言。
而在最中央,八个大字赫然入目:
“韩烈未死,忠魂归来。”
炭迹未干,风一吹,灰屑飘落,如纸钱纷飞。
关内,牛俊逸正执棋落子,忽有细作疾步而入,伏耳低语。
他指尖一顿,黑子悬于半空,眸光骤然转冷,继而缓缓扬起一抹笑意。
“他们开始自己写名字了……”他轻声道,唇角微勾,“下一步,该让他们自己烧营。”
夜更深。
风脊岭三堆青火依旧静静燃烧,火光映照溪底——那些刻在石上的名字,正随水流缓缓发亮,如血浮出。
而在敌营粮草重地的地底深处,一口陶瓮静静埋藏,瓮身无痕,瓮底却有一行极细的刻字,深如刀凿,无人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