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活人写的账,才最黑-《悍女麴凰驭龙婿》

  夜色如墨,京畿西郊一处废弃军营内火光点点。

  风卷残云,枯草在寒风中簌簌作响,仿佛仍有战魂未散。

  麴云凰立于高台之上,黑袍猎猎,眸光如刀。

  她手中握着一叠铜牌,每一块皆由匠人连夜铸就,正面刻着阵亡将士的姓名,背面是赤焰营的军徽——一只展翅欲飞的火凤。

  台下,三百余人跪立寒地,多是老弱妇孺,衣衫褴褛却脊梁不弯。

  他们是赤焰营最后的血脉,十八年来,等不来抚恤,等不来尸骨归乡,等来的只有“战死无痕”四个冷字。

  “你们的父兄,”麴云凰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寒风,直入人心,“不是死在敌阵前,是死在自己人的账本里。”

  她扬手,将一枚铜牌递到第一人手中——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妇,颤抖着接过,看清上面“麴昭”二字时,猛然跪倒,嚎啕大哭。

  “这是我儿……我儿终于有名了……”

  一声哭,百声应。哀恸如潮水般涌起。

  麴云凰环视众人,一字一句道:“十八年,他们吃的是死人饷,住的是义庄宅,穿的是你们父兄的战袍换来的锦缎。现在——该讨回来了。”

  她抬手一挥,韩烈大步而出,身后兵卒抬出数箱账册抄本,纸页泛黄,墨迹斑驳,却字字见血。

  “这是沈砚账册的副本,”麴云凰冷声道,“从兵部拨款开始,到地方转运,再到柳家名下‘义庄田产’的流水记录。每一笔银子,都写着你们亲人的名字。”

  百姓哗然。

  消息如野火燎原,三日内传遍九城。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你听说了吗?兵部每年拨给赤焰营的抚恤银,足足三十万两,竟全流入柳尚书名下的庄子!”

  “怪不得我家老父战死沙场,家中连一文钱都没见着!反倒听说柳家三公子昨儿娶亲,光是聘礼就抬了八百抬!”

  “死人比活人有钱!”有人怒吼,“他们给死人建义庄,让活人饿死街头!”

  更有传言,那夜三更,乱坟岗又响起铁靴踏地之声,伴随着低沉笛音,似有千军万马踏月而来,直逼柳府门前。

  守门家丁吓得瘫软在地,说看见数十道黑影立于墙头,手中皆持残破军旗,上书“赤焰不灭”。

  朝堂震动。

  牛俊逸端坐清饷司主位,手中轻摇折扇,眉眼不动,却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他奏请皇帝设“清饷司”,表面为查抚恤流向,实则剑指柳党根基。

  首查目标,正是柳元衡名下三处“义庄田产”——名义上安葬阵亡将士,实则为洗钱中枢,暗中勾连云贵盐铁、北境马市,早已形成庞大利益链。

  他故意将奏章呈递后,压下御史协查文书三日不发。

  流程拖延,消息却早已“不胫而走”。

  当夜三更,柳府后院火光一闪。

  管家匆匆携一木箱潜入柴房,正欲点火,忽觉寒风扑面,数十黑影破墙而入!

  “谁?!”管家惊叫。

  韩烈一脚踹翻油灯,冷声道:“吃人血的账,也敢烧?”

  箱中账本被当场截获——明账清清楚楚,收支合规;暗账却以朱砂密录,血字斑斑,赫然标注:“赤焰营空饷,年入四十二万两,三分入柳府,二分贿兵部,余者供‘上’。”

  “上”字无名,却重如千钧。

  牛俊逸接过拓印本,只淡淡一笑:“血账既出,便不是一家一姓之事了。”

  他命人将暗账拓印百份,不送权贵,反分发给各部九品小吏、边军遗属、退役老兵。

  这些人多年被欺压,抚恤无着,早已心寒如铁。

  如今一看账册,方知自己亲人竟被当成“死人”吃了十八年钱!

  怒火,终于点燃。

  第三日清晨,兵部门前黑压压跪满人群。

  有拄拐的老兵,有抱着婴儿的寡妇,有白发苍苍的母亲,手中皆举着那枚铜牌,高声哭喊:

  “还我血饷!”

  “清饷司查账!”

  “赤焰营将士,不该无名而死!”

  御史台大门紧闭,却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台中官员面面相觑,终于有人颤声下令:“立案……立案彻查!”

  宫中,太子连翻三份民情奏报,手抖如筛糠。

  而此刻,麴云凰立于城楼之上,远眺兵部门前那片悲声如海的人群,指尖轻抚胸前玉佩,沉默不语。

  风拂过她鬓角碎发,映着晨光,竟似有血色流转。

  牛俊逸走来,站于她身侧,低声道:“柳党动摇,但——清饷司查得越深,宫里的目光就越冷。”

  麴云凰微微侧首:“你察觉了?”

  他点头:“昨夜,皇帝召见太子,问的不是账册,而是‘清饷司权柄是否过重’。”

  两人对视,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凝重。

  这场清算,早已不止是为赤焰营讨公道。

  它正一步步,逼向那深宫之中,从未露面的“上”。

  麴云凰缓缓握紧玉佩,眸光微闪。

  她忽然轻笑一声,低语如风:“既然活人写的账最黑……那我便让死人的名字,照亮这朝堂。”第316章 活人写的账,才最黑(续)

  朝霞未起,紫宸宫外的铜壶滴漏声却已碎了一地寂静。

  麴云凰跪在丹墀之下,青石冷意透骨,她却脊背笔直。

  手中捧着一卷黄绢奏折,墨迹未干,字字如刃——《请建赤焰忠烈祠并设遗孤武学堂疏》。

  “臣女麴氏云凰,伏惟陛下明鉴。”她的声音清越如钟,穿透晨雾,“亡者已矣,抚恤银两纵追千倍,亦难唤父兄归。然其后人,或孤寡流离,或鬻身为奴,或冻毙街隅。亡者不必领饷,但其后人,当得起朝廷一碗饭。”

  她顿了顿,眸光微抬,直视殿上那道垂帘后的身影。

  “今查得赃银四十二万两,臣请尽数用于重建‘赤焰忠烈祠’,立碑刻名,使英魂有归;余者设‘遗孤武学堂’,教阵亡将士之后习武修德,将来可为国戍边、为民执剑。如此,既清旧弊,又树新风,岂非两全?”

  满殿文武屏息。

  谁也没料到,这位曾以铁血手段掀翻柳党财政命脉的女子,竟在此刻转身递出一道“仁政”之策。

  太子率先出列,拱手赞叹:“此议大义凛然,足慰忠魂!儿臣愿亲督工程,不负英灵。”

  一时间,附和声如潮。

  连一向冷峻的礼部尚书也点头称善:“忠烈有祠,遗孤有学,乃教化之本,社稷之基。”

  唯有帘后那道身影,久久沉默。

  良久,才传来一声轻不可闻的“准”。

  退朝时,阳光终于破云而出,洒在麴云凰肩头。

  她没有笑,反而攥紧了袖中玉佩。

  皇帝忌惮清饷司权柄过重,怕的是查案成势,反噬龙庭。

  可若案子不再只是“追赃问罪”,而是“旌表忠烈、抚育遗孤”,那便从清算,变成了功德。

  民心所向,谁敢阻拦?

  舆论果然瞬间逆转。

  街头巷尾再无人提“造反”“逼宫”,只道:“麴姑娘仁心济世,赤焰忠魂终得归处。”

  就连曾被煽动围攻兵部的老兵们,也纷纷自发组织“守碑队”,誓言守护忠烈祠地基一砖一瓦。

  而这一切,都在她预料之中。

  真正的刀,从不总在明处挥舞。

  有时候,最锋利的一击,是把血染的账本,变成万人敬仰的碑文。

  当夜,牛俊逸独坐书房,烛火摇曳如蛇信。

  案上堆满新缴账册,皆是从柳党余党府邸搜出的密档。

  他正逐页查验,忽觉指尖触到一页边缘异样——极细一行朱批,藏于页角,若非他目光如鹰,几乎错过。

  字迹古拙,笔锋内敛,似用枯笔蘸血写就:

  “此册阅后即焚,勿入龙目。”

  牛俊逸瞳孔骤缩。

  这不是柳元衡的字。也不是兵部任何官员的笔法。

  这是宫帷批法——先帝驾前老内侍专用的密语批注方式,仅用于呈递帝王的绝密奏报,向来严禁外传!

  他猛然合上账册,寒意自脊背窜上头顶。

  这意味着什么?

  这些账本,曾被送入宫中?

  甚至……被先帝亲自批阅过?

  而“上”字所指,根本不是当朝某位权臣——而是深藏宫禁、从未露面的先帝遗影?!

  他立刻将账册封入铁匣,贴上火漆印,亲自藏入密室暗格。

  指尖微颤,心却冷如寒潭。

  可他未曾察觉,窗外屋檐之上,一道黑影悄然退去,衣角如墨鸦展翅,无声融入夜色。

  与此同时,城南小院内,麴云凰独坐月下,灵犀琴横于膝上。

  风停,叶落,万籁俱寂。

  她指尖轻拨,一缕清音袅袅而起,似唤魂,似问路。

  这是她每夜必行的仪式——以“灵犀幻音诀”感知周遭异动,护己于无形。

  琴音流转,忽地,弦震如雷!

  她猛然睁眼。

  不对——这不是风扰,不是兽行,更非亡魂哀鸣。

  这一次,她听见的,是一个活人的呼吸声。

  极轻,极缓,藏在最后一个音符的余韵里,仿佛有人贴着琴弦,在屏息聆听。

  她缓缓抬头,望向院外幽深巷口。

  月光被云遮去大半,只剩一线银芒,照出空气里那一丝几乎不可察的波动——

  有人,在听她弹琴。

  而且,听得懂“灵犀幻音诀”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