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五十万大军,连战连败,半个月不到,损失殆尽。太子李彦嶐和张詹事更是被敌人打的抱头鼠窜,丢人都丢到姥姥家了。
二人最后在逃跑时清点所剩兵马,发现不足千人,只得抛弃驻守的要塞,后退数百里。
如此大败,李彦嶐害怕不止,他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只知道和张詹事互相推诿责任。最后实在没办法,竟然丢下军队悄悄跑路了。
皇帝龙颜大怒,这回,太子丢掉储君之位,也是毫无悬念了。
有些人就想不明白,太子虽然是太子,但总是被强行降智,你说他跑什么呀?打不过敌人虽然会死,可那是战死疆场,好歹能落得一个美名;当逃兵可不一样,不但会死,还会名誉扫地。
不管世人怎么想、怎么议论,太子在战场上确实是怂了。而且,经他这么一折腾,叛军迅速壮大,连续攻克京师外围的几个重镇,朝廷形势更加的危急。
没奈何,生死存亡之际,只能启用王牌,让李彦崇挂帅。
李彦崇当然也一直关注着战争的局势,他虽屡次请缨被拒,却时刻准备着。
这一次召见,皇帝的要求是:“无论如何,守住京师,击溃叛军。”
李彦崇没有立刻回答,因为这个要求,如今来看,有点儿困难。但是皇帝既然已经下旨,他没有说不的余地,于是叩头道:“父皇,儿臣会竭尽全力保卫京师,但叛军已攻克了允州,此乃京师咽喉之地,儿臣虽然可以带兵正面迎敌,奈何敌军兵力多于我军,倘若他们分兵后方,我军恐腹背受敌。是以,儿臣建议,调用凤州兵马。”
皇帝沉吟许久,不敢听从景王的建议。长久以来,不,自从景王屡立战功,在朝野之中,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他就开始将这个儿子视为了心腹之患。
北宣南辰在庸水一战,景王取得大胜,大有一举攻克南辰京师之势。得到捷报那一晚,他被噩梦惊醒,梦到景王篡夺了皇位,带着满腔恨意,将他的头颅砍下。
他怎能不恨自己呢?
是自己下令将他的母妃处死,亦是自己杀了他母亲一族满门。
没错,他们是父子,可生在皇家,哪儿有什么父子?在权利和仇恨面前,骨肉亲情,不存在的。
梦醒之后,他连夜诏高相国入宫。便有了与南辰划江而治的临江之盟,景王也因此受诏还朝。这几年,他这个做父亲的,处处对儿子打压提防。而他这个儿子,实在太不一般了,如此还能安然无事的活到现在。
他承认,主要还是他狠不下心,下不去手。
而现在,儿子的威胁还没有解除,又岂会让凤州的威胁加重?
不行,绝不能放凤威王出京,她必须时刻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景王的建议被拒,他忧心忡忡的走出皇宫,此战虽生死未料,他却也毅然决然的奔赴战场。
战事突起,对朝廷而言,有存亡之危。可对花百娆而言,是一个冲破牢笼的好时机。皇帝虽然对她领凤州兵平叛一事,迟迟不肯松口,但她和手下之人,又怎会坐以待毙?
景王领兵离京之后,高相国入宫游说:“陛下,凤州兵力雄厚,为何不让凤威王领兵出征?”
皇帝冷冷看了高相国两眼,语气威严:“凤威王真的忠于朕吗?”
这气势,把高相国的冷汗都吓出来了。立刻跪下,颤颤巍巍的说道:“陛下此言何意?难道凤威王,凤威王有叛逆之心?”
他知道皇帝往凤州派了探子,那边的风吹草动,第一时间会传达到皇帝的耳中。倘若花百娆手底下的那群人真的有所动作,自己岂不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想到这里,他十分的后怕,早知道,就不和凤州人牵扯那么深了。
其实,他应该早就看出来的,皇帝封了花百娆为凤威王后,有后悔之意,否则怎么迟迟不让她离京呢?
他自认最善于揣摩圣意,最近却成了老糊涂,竟然没及时看出皇帝的心思。这下可好,触了逆鳞了。
高相国为自己的前程着想,不敢再继续劝谏,命人将殷阳送来的礼物退还了回去。
花百娆收到退还的礼物,没有丝毫不悦之情。她做事,向来两手准备。悬济堂的商队,已经从四面八方赶到了京城。此外,凤州的两千精锐骑兵,分作二十四只商队,以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方向,正夤夜赶赴入京。
与此同时景王在前线传来奏报,具体情况如他所料。敌军仗着人数众多,将景王围困在同心城内。他虽将城池守得固若金汤,可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若再不派人救援,待到城内弹尽粮绝,也是死路一条。
数月后,张青通过秘阁递来消息,称凤州的骑兵,已有两百人入京。剩下的一千八百人,在京师东南方两百里以外的白佛寺集结完毕。
从凤州到京师,一般来说,只需半个月就够了。但二十四支商队出发的时间有先有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赶来。再加上,战火纷飞,有些路途堵塞不通,这两千人能一个不落的集结完毕,已是难得。
而之所以在那么远的地方驻扎,是因为,这一千八百人的队伍实在太惹眼,别说进京了,恐怕还没有靠近京城,就被人早早的上报给了朝廷,从而引起皇帝的警觉。
白佛寺,与其说是寺庙,不如说是旅店。这地方,地处山中荒僻之地,方圆十里之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乃是来往旅客唯一的落脚之地。
行商的商队每过一处州县,都会被强制增缴一定的商税。那些为避开官府,不愿走大道反而走小路的商队,往往会在此处经过。
寺庙的主持虽是出家人,却从来都不懂得遵纪守法,尽是干些劫富济贫的勾当。
但是来往的商队若和他处好了关系,也能得些实惠的照应。
袁典便是常年走这条路的,他和主持圆润大师的关系十分密切。把队伍藏在深山寺庙里,再安全不过。
喜欢妖娆花开
二人最后在逃跑时清点所剩兵马,发现不足千人,只得抛弃驻守的要塞,后退数百里。
如此大败,李彦嶐害怕不止,他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只知道和张詹事互相推诿责任。最后实在没办法,竟然丢下军队悄悄跑路了。
皇帝龙颜大怒,这回,太子丢掉储君之位,也是毫无悬念了。
有些人就想不明白,太子虽然是太子,但总是被强行降智,你说他跑什么呀?打不过敌人虽然会死,可那是战死疆场,好歹能落得一个美名;当逃兵可不一样,不但会死,还会名誉扫地。
不管世人怎么想、怎么议论,太子在战场上确实是怂了。而且,经他这么一折腾,叛军迅速壮大,连续攻克京师外围的几个重镇,朝廷形势更加的危急。
没奈何,生死存亡之际,只能启用王牌,让李彦崇挂帅。
李彦崇当然也一直关注着战争的局势,他虽屡次请缨被拒,却时刻准备着。
这一次召见,皇帝的要求是:“无论如何,守住京师,击溃叛军。”
李彦崇没有立刻回答,因为这个要求,如今来看,有点儿困难。但是皇帝既然已经下旨,他没有说不的余地,于是叩头道:“父皇,儿臣会竭尽全力保卫京师,但叛军已攻克了允州,此乃京师咽喉之地,儿臣虽然可以带兵正面迎敌,奈何敌军兵力多于我军,倘若他们分兵后方,我军恐腹背受敌。是以,儿臣建议,调用凤州兵马。”
皇帝沉吟许久,不敢听从景王的建议。长久以来,不,自从景王屡立战功,在朝野之中,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他就开始将这个儿子视为了心腹之患。
北宣南辰在庸水一战,景王取得大胜,大有一举攻克南辰京师之势。得到捷报那一晚,他被噩梦惊醒,梦到景王篡夺了皇位,带着满腔恨意,将他的头颅砍下。
他怎能不恨自己呢?
是自己下令将他的母妃处死,亦是自己杀了他母亲一族满门。
没错,他们是父子,可生在皇家,哪儿有什么父子?在权利和仇恨面前,骨肉亲情,不存在的。
梦醒之后,他连夜诏高相国入宫。便有了与南辰划江而治的临江之盟,景王也因此受诏还朝。这几年,他这个做父亲的,处处对儿子打压提防。而他这个儿子,实在太不一般了,如此还能安然无事的活到现在。
他承认,主要还是他狠不下心,下不去手。
而现在,儿子的威胁还没有解除,又岂会让凤州的威胁加重?
不行,绝不能放凤威王出京,她必须时刻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景王的建议被拒,他忧心忡忡的走出皇宫,此战虽生死未料,他却也毅然决然的奔赴战场。
战事突起,对朝廷而言,有存亡之危。可对花百娆而言,是一个冲破牢笼的好时机。皇帝虽然对她领凤州兵平叛一事,迟迟不肯松口,但她和手下之人,又怎会坐以待毙?
景王领兵离京之后,高相国入宫游说:“陛下,凤州兵力雄厚,为何不让凤威王领兵出征?”
皇帝冷冷看了高相国两眼,语气威严:“凤威王真的忠于朕吗?”
这气势,把高相国的冷汗都吓出来了。立刻跪下,颤颤巍巍的说道:“陛下此言何意?难道凤威王,凤威王有叛逆之心?”
他知道皇帝往凤州派了探子,那边的风吹草动,第一时间会传达到皇帝的耳中。倘若花百娆手底下的那群人真的有所动作,自己岂不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想到这里,他十分的后怕,早知道,就不和凤州人牵扯那么深了。
其实,他应该早就看出来的,皇帝封了花百娆为凤威王后,有后悔之意,否则怎么迟迟不让她离京呢?
他自认最善于揣摩圣意,最近却成了老糊涂,竟然没及时看出皇帝的心思。这下可好,触了逆鳞了。
高相国为自己的前程着想,不敢再继续劝谏,命人将殷阳送来的礼物退还了回去。
花百娆收到退还的礼物,没有丝毫不悦之情。她做事,向来两手准备。悬济堂的商队,已经从四面八方赶到了京城。此外,凤州的两千精锐骑兵,分作二十四只商队,以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方向,正夤夜赶赴入京。
与此同时景王在前线传来奏报,具体情况如他所料。敌军仗着人数众多,将景王围困在同心城内。他虽将城池守得固若金汤,可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若再不派人救援,待到城内弹尽粮绝,也是死路一条。
数月后,张青通过秘阁递来消息,称凤州的骑兵,已有两百人入京。剩下的一千八百人,在京师东南方两百里以外的白佛寺集结完毕。
从凤州到京师,一般来说,只需半个月就够了。但二十四支商队出发的时间有先有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赶来。再加上,战火纷飞,有些路途堵塞不通,这两千人能一个不落的集结完毕,已是难得。
而之所以在那么远的地方驻扎,是因为,这一千八百人的队伍实在太惹眼,别说进京了,恐怕还没有靠近京城,就被人早早的上报给了朝廷,从而引起皇帝的警觉。
白佛寺,与其说是寺庙,不如说是旅店。这地方,地处山中荒僻之地,方圆十里之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乃是来往旅客唯一的落脚之地。
行商的商队每过一处州县,都会被强制增缴一定的商税。那些为避开官府,不愿走大道反而走小路的商队,往往会在此处经过。
寺庙的主持虽是出家人,却从来都不懂得遵纪守法,尽是干些劫富济贫的勾当。
但是来往的商队若和他处好了关系,也能得些实惠的照应。
袁典便是常年走这条路的,他和主持圆润大师的关系十分密切。把队伍藏在深山寺庙里,再安全不过。
喜欢妖娆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