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数日过去,刘辩左等右等,没能等来庞统和刘巴的卷子。
不过想想也对,这两人写的非常出彩,估计连大臣们也被折服了,到最后才会揭名。
现在考卷的批改已经进行到了终审,尚书台要批改两日,最后所有甲科卷子会被送到他这里。
中途包括最开始淘汰的都是乙科,到各郡去担任个整理文书的官职还是没问题的。
毕竟除了现在这一届,以后能参加殿试的,都是各州考出来尖子生,还经历过太学复试,到了殿试,哪怕考了个倒数第一,仍旧是人中龙凤,能回去吹嘘一辈子自己登上过崇德殿。
甲科也是有名次之分的,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一共七人,都是进士。
三甲二十人,同进士出身。
这个同字就很有意思。
进士实授实职,县令、太学博士、郎官之类的。
同字是候补待缺,需经三年观政期,俸禄自然是要减几成的。
乙科就是吏员了。
诸葛亮提奏上来的科举制度,甲乙分科是借鉴了察举制中的甲科为郎,乙科为吏之旧例。
这就是为何刘辩要让臣子们拿出制度,而不是自己来的原因。
他来的话,拿后世的答案出来,不符合汉情。
而臣子们是在察举制的基础上改版,可以平滑过渡,安稳落地。
还有甲乙科之外的另一种情况,叫留中不发。
这是刘辩在殿试前增加的一条。
什么叫留中不发,得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是才子很有学问,明眼人都赞不绝口,但问题是他写的东西触及了些忌讳,不能批可的,就可以留中,观后效再确定是启用还是罢黜。
忌讳方面,比如说批判天子哪里哪里不行,朝廷有什么弊政,或者借用了先帝哪件事做的不厚道来警醒后人。
这种头铁的人有吗?肯定有。
头铁且能写出惊艳文章,满腹经纶的人有吗?也不缺。
大臣们不敢批,就先把文章压下,这是第一个原因。
二是刘辩考虑到有些人出身特殊。
怎么个特殊法,如袁绍家中,又如许攸。
前者自不必多说,后者可是反过先帝,这是刘辩一直不敢重用他,让他不停将功赎罪的原因。
最后,是刘辩动了点自己的小心思。
一些考的一塌糊涂,但是出身非常显赫的人,出于政治需要,是不是也能用一下这个特殊机制?
打个比方,刘辩要建设南匈奴,太傅王允颇有微词,那他是不是能压下考的一塌糊涂的王家卷子,换取其族支持?
王家应当也不想丢脸,更不想后继无人,哪怕出个不上不下的小透明,总比断代了好。
说白了,哪有什么政见不同,今天要增设税官人家铺天盖地的喊违背祖制不肯答应,人家不一定是有多迂腐。
而是人家家族干着生意活,增加税官他们的收入就少了。
这时候就能用卷子给他们找补利益,事就和平结束了,省得每次闹得轰轰烈烈的,要一阵吓唬。
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科举并不是绝对的公正,留中不发算是大体公允下的一处暗角。
他不开这个门,大臣们也会自己想办法开,甚至局势失控越开越大。
不如把这个暗角掌握在自己手中,除非后代君王脑子进水,主动扩大暗角,公开叫卖漏洞,科举就能长久发挥正向作用,为朝廷输入来自各个地方的新鲜血液。
焦躁的等待中,又是两日过去。
尚书台改完了所有卷子,甲科共计三十人,乙科四百来人。
甲科的所有人都是经过三轮批可晋级的,这三十人的卷子要送往章德殿,交由刘辩亲自拟定三甲。
见到戏志才和杨修的那一刻,刘辩是开心的。
他们直到今天才来,而不是中途拿着卷子过来,说明庞统和刘巴的答卷,并没有中途就被揭名,而是一路走到了最后。
只是高兴还没两秒,戏志才冷汗直冒的拱手道:
“陛下,臣再三翻阅,四百三十份卷子确认了数遍,未曾找到庞士元及刘子初的名字。”
刘辩脸上的笑容立刻僵硬了,瞪着眼睛道:
“怎么可能没有?朕在崇德殿上,亲眼见到这两人答题!”
难不成是他做白日梦了?
“这……这……”戏志才支支吾吾的,一时间不知道该甩锅还是主动把责任揽下来。
杨修小心翼翼的说道:“臣是觉得吧,这有没有一种可能,臣是说一种假设,假设吧……这两人用了化名?”
刘辩脸黑了下去,这不是扯犊子。
崇德殿上,当着他的面,大汉朝的第一场殿试,还敢用假名字?
脑子不怕掉是吧,一个欺君之罪,够人全家喝一壶的了。
杨修肯定没这么傻,这话说的很隐晦,分明是在说他刘辩可能弄错了名字。
刘辩仔细回想了一下庞统的相貌,确实有点奇怪,那家伙俊俏的过分。
但一时间还真想不到谁能写出那样的文章,郭嘉诸葛亮袁绍之流都收入了麾下,杨修就在面前站着呢,司马一族压的死死的,曹丕那些人还小,沮授田丰等也很厉害,但不足以一篇文章就让人惊艳,而且现在也早就归了朝廷。
所以他第一个就想到了庞统。
“莫非是朕错了?”刘辩颇为诧异。
谁料戏志才杨修两人慌乱躬身,“陛下恕罪,可能是臣等出现了疏忽,这就再去审查所有举人身份。”
刘辩脸一板,错了就错了呗,他又不是什么古板好面子的家伙。
现在的朝廷,怎么成了自己的一言堂,连个敢指出他错误的人都没有。
他皱着眉头问道:“刘巴的卷子也没有?”
要说庞统是有点不对的地方,但刘巴总不至于也不对吧。
戏志才两人相视一眼,颇为尴尬。
刘辩无奈了,“好吧,那朕想想……”
“朕知道了。”
他突然又重新恢复神采,“董允,董休昭,是不是有此人?”
他用期待的眼神在戏志才两人身上扫视。
董允,蜀汉四英之一,也被称为蜀汉四相。
此人写出安民策,理所应当。
戏志才硬着头皮说道:“应当是没有。”
刘辩生气了,伸手道:“把卷子拿来,朕自己看。”
喜欢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不过想想也对,这两人写的非常出彩,估计连大臣们也被折服了,到最后才会揭名。
现在考卷的批改已经进行到了终审,尚书台要批改两日,最后所有甲科卷子会被送到他这里。
中途包括最开始淘汰的都是乙科,到各郡去担任个整理文书的官职还是没问题的。
毕竟除了现在这一届,以后能参加殿试的,都是各州考出来尖子生,还经历过太学复试,到了殿试,哪怕考了个倒数第一,仍旧是人中龙凤,能回去吹嘘一辈子自己登上过崇德殿。
甲科也是有名次之分的,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一共七人,都是进士。
三甲二十人,同进士出身。
这个同字就很有意思。
进士实授实职,县令、太学博士、郎官之类的。
同字是候补待缺,需经三年观政期,俸禄自然是要减几成的。
乙科就是吏员了。
诸葛亮提奏上来的科举制度,甲乙分科是借鉴了察举制中的甲科为郎,乙科为吏之旧例。
这就是为何刘辩要让臣子们拿出制度,而不是自己来的原因。
他来的话,拿后世的答案出来,不符合汉情。
而臣子们是在察举制的基础上改版,可以平滑过渡,安稳落地。
还有甲乙科之外的另一种情况,叫留中不发。
这是刘辩在殿试前增加的一条。
什么叫留中不发,得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是才子很有学问,明眼人都赞不绝口,但问题是他写的东西触及了些忌讳,不能批可的,就可以留中,观后效再确定是启用还是罢黜。
忌讳方面,比如说批判天子哪里哪里不行,朝廷有什么弊政,或者借用了先帝哪件事做的不厚道来警醒后人。
这种头铁的人有吗?肯定有。
头铁且能写出惊艳文章,满腹经纶的人有吗?也不缺。
大臣们不敢批,就先把文章压下,这是第一个原因。
二是刘辩考虑到有些人出身特殊。
怎么个特殊法,如袁绍家中,又如许攸。
前者自不必多说,后者可是反过先帝,这是刘辩一直不敢重用他,让他不停将功赎罪的原因。
最后,是刘辩动了点自己的小心思。
一些考的一塌糊涂,但是出身非常显赫的人,出于政治需要,是不是也能用一下这个特殊机制?
打个比方,刘辩要建设南匈奴,太傅王允颇有微词,那他是不是能压下考的一塌糊涂的王家卷子,换取其族支持?
王家应当也不想丢脸,更不想后继无人,哪怕出个不上不下的小透明,总比断代了好。
说白了,哪有什么政见不同,今天要增设税官人家铺天盖地的喊违背祖制不肯答应,人家不一定是有多迂腐。
而是人家家族干着生意活,增加税官他们的收入就少了。
这时候就能用卷子给他们找补利益,事就和平结束了,省得每次闹得轰轰烈烈的,要一阵吓唬。
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科举并不是绝对的公正,留中不发算是大体公允下的一处暗角。
他不开这个门,大臣们也会自己想办法开,甚至局势失控越开越大。
不如把这个暗角掌握在自己手中,除非后代君王脑子进水,主动扩大暗角,公开叫卖漏洞,科举就能长久发挥正向作用,为朝廷输入来自各个地方的新鲜血液。
焦躁的等待中,又是两日过去。
尚书台改完了所有卷子,甲科共计三十人,乙科四百来人。
甲科的所有人都是经过三轮批可晋级的,这三十人的卷子要送往章德殿,交由刘辩亲自拟定三甲。
见到戏志才和杨修的那一刻,刘辩是开心的。
他们直到今天才来,而不是中途拿着卷子过来,说明庞统和刘巴的答卷,并没有中途就被揭名,而是一路走到了最后。
只是高兴还没两秒,戏志才冷汗直冒的拱手道:
“陛下,臣再三翻阅,四百三十份卷子确认了数遍,未曾找到庞士元及刘子初的名字。”
刘辩脸上的笑容立刻僵硬了,瞪着眼睛道:
“怎么可能没有?朕在崇德殿上,亲眼见到这两人答题!”
难不成是他做白日梦了?
“这……这……”戏志才支支吾吾的,一时间不知道该甩锅还是主动把责任揽下来。
杨修小心翼翼的说道:“臣是觉得吧,这有没有一种可能,臣是说一种假设,假设吧……这两人用了化名?”
刘辩脸黑了下去,这不是扯犊子。
崇德殿上,当着他的面,大汉朝的第一场殿试,还敢用假名字?
脑子不怕掉是吧,一个欺君之罪,够人全家喝一壶的了。
杨修肯定没这么傻,这话说的很隐晦,分明是在说他刘辩可能弄错了名字。
刘辩仔细回想了一下庞统的相貌,确实有点奇怪,那家伙俊俏的过分。
但一时间还真想不到谁能写出那样的文章,郭嘉诸葛亮袁绍之流都收入了麾下,杨修就在面前站着呢,司马一族压的死死的,曹丕那些人还小,沮授田丰等也很厉害,但不足以一篇文章就让人惊艳,而且现在也早就归了朝廷。
所以他第一个就想到了庞统。
“莫非是朕错了?”刘辩颇为诧异。
谁料戏志才杨修两人慌乱躬身,“陛下恕罪,可能是臣等出现了疏忽,这就再去审查所有举人身份。”
刘辩脸一板,错了就错了呗,他又不是什么古板好面子的家伙。
现在的朝廷,怎么成了自己的一言堂,连个敢指出他错误的人都没有。
他皱着眉头问道:“刘巴的卷子也没有?”
要说庞统是有点不对的地方,但刘巴总不至于也不对吧。
戏志才两人相视一眼,颇为尴尬。
刘辩无奈了,“好吧,那朕想想……”
“朕知道了。”
他突然又重新恢复神采,“董允,董休昭,是不是有此人?”
他用期待的眼神在戏志才两人身上扫视。
董允,蜀汉四英之一,也被称为蜀汉四相。
此人写出安民策,理所应当。
戏志才硬着头皮说道:“应当是没有。”
刘辩生气了,伸手道:“把卷子拿来,朕自己看。”
喜欢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