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朕得此人?-《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戏志才将三十份甲科卷子全部递上去。

  这些卷子刘辩都要看完,并拟定三甲。

  第一份卷子上面的名字,就让刘辩颇为意外。

  王朗。

  犹记得当初在徐州时,他对那些士家豪强一顿吓唬,兵不血刃的收走了兵权。

  其中有一家就是王朗的家族,这家伙反应比较迟钝。

  陈珪父子一路高升,臧霸成了独当一面的上将军,糜竺位比九卿,唯独这家伙,还不上不下。

  没想到心一横,跑来参加科举了,估计是不甘寂寞,想要抓住这次机会往上走一走。

  他往下看,此人开篇写的是边防策,还真写下了复国南匈奴各种优点,及驳斥资敌的非议。

  而且内容看着很熟悉,这不就是那篇年长人写的,而且不错的吗。

  再往下看,他刚刚还饶有兴趣的表情,立刻就转为紧皱眉头。

  治国策中,此人通篇都是在说什么天命所归,什么可传千秋万代这种空话。

  天命那两个字下方,被大臣们圈了许多道。

  意为可圈可点,大臣们非常认可看好。

  刘辩直接摇头,在他眼里治国策写的非常一般。

  第三策是经学策,此人又别出心裁的写什么忠君爱国,还恬不知耻的拿他自己及王家作为忠君的典范,却引得不少大臣共鸣,又是一堆圈圈点点。

  刘辩直接下了结论,“写的一般,王朗,第二甲。”

  他把卷子往旁边一甩,戏志才接住双手捧着,杨修则赶紧拟定名次。

  继续第二份,看了几分钟,刘辩又扔了过去,“第三甲。”

  时间不停推移,又是几份第三甲卷子排完名字,直到这一封。

  董昭的答卷,看得刘辩入了神,情不自禁的点头。

  不错,此人只要培养得当,未来可成一番气候。

  先放到太学去修改百官仪,等到张昭将司隶的经济拉到顶,就可以开启河南尹五点零时代,让此人主抓文学礼乐,兴建学堂。

  思考了一会儿,刘辩道:“董昭,第一甲。”

  第一甲还有两个名额,他有意中人。

  又看了一会儿,终于,熟悉的安民策出现在了他眼前。

  就是这份!

  刘辩快速往下扫视,他粗略的看了一下,治国策此人居然避开割据局势,而着重讲了粮草供应。

  不是刘巴,也不是董允,那能是谁?

  他目光往最右边移。

  蒋琬。

  同样是四相之一。

  原来是他。

  “写的好啊。”

  刘辩惊叹出声,此人有大司农之才,可管天下粮草。

  未来还能继续成长。

  “哈哈哈,这份安民策,抄录下来,发往各州郡,让州牧太守们都学学,对了,再往太学和兰台各送一份。”

  送往太学是当经典用,未来后世若是发生了蝗灾之类的事情,皇帝向太学博士问策,人家会答:昭宁三年某皇帝首开恩科时,一甲蒋琬献安民策巴拉巴拉。

  兰台则是国家珍藏馆,那里是知识的海洋。

  “喏。”戏志才刚答应,刘辩就将卷子郑重交到他手里,“蒋琬,第一甲。”

  他继续阅卷,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见到原以为是庞统的那份卷子了。

  终于再翻了几份后,东西出现在他眼前,通篇是各种朱红笔的圈圈点点,这份卷子折服了尚书台众臣。

  看了一会儿,刘辩连连点头。

  人才,绝对的人才。

  而且此人居然写了四策!

  虽然他着重写的是经学及安民,但字数少的治国及边防,却更加精彩。

  通篇没有引用兵法,全是自己对兵道的见解。

  大才、贤才。

  “没想到首次恩科,居然让朕得到此等人?”

  此人是帅才,大将军皇甫嵩那种眼观天下的帅才。

  他收回之前的所有猜测,不可能是庞统。

  庞统、田丰,哪怕是贾诩之类,都偏向军师型,适合找他们问策,让他们自己独当一面差了点。

  就好比那张良,被誉为谋圣,但祖皇帝让他担任大将军时,却漏招频出。

  荀彧属于内政型,他能做老大,但是偏向文职。

  诸葛亮是全能型,萧何、张良的结合体,军事上还能比上半个韩信。

  可眼前这人又是另一条路子,他能做大将军。

  他比普拉斯版的袁绍更适合做大将军。

  刘辩已经知道他是谁了。

  汉末三国,能被刘辩重视的王佐之才唯有三位,他们三位是比所有贤才都高一个档次的存在。

  魏之王佐荀彧,蜀之王佐诸葛亮,吴之王佐周瑜。

  三人各自辅佐起一名帝王。

  此人必是……

  刘辩的视线,正好落在了名字上。

  隶书一笔一顿的勾勒着两个字。

  周瑜——

  刘辩突然站起身,将卷子直接拿了起来。

  后人以为,周瑜气量狭小,赤壁之战仰仗刘备诸葛亮。

  不知《江表传》载程普曾欺周瑜年少,多次羞辱,然“瑜折节容下,终不与较”。

  普后自惭服曰:“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蒋干称其“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不知曹军声势席卷天下,无人敢战,江东满堂皆降,少年郎独请战,以三万人要碰一碰不可一世的曹操。

  彼时,曹军有骑督曹仁、先锋徐晃、护军张辽、于禁、乐进、张合、文聘、蔡瑁、许褚、曹纯、李典等全明星。

  还有贾诩、荀攸、董昭、程昱等一众谋士随行。

  周瑜用一场赤壁之战,打败了曹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用三万人,打的几十万人丢盔弃甲。

  不知彼时的诸葛亮,只是承担后勤和外交工作。

  宋代《十七史百将传》列周瑜为三国第一将。

  裴松之注称:“使周瑜不破曹操,则天下早属曹氏,无复汉鼎矣!”

  还不知此人留下“取蜀并张鲁,联马超据襄阳”的战略,若实施可形成南北对峙格局,可惜英年早逝。

  刘辩做梦都不敢想,一场他并不看好的恩科,居然为他送上一位王佐之才。

  什么得这个可得天下,失那个汉室不兴的歌谣都不重要了。

  他只知道,三位王佐,得一个辅佐,保底能在乱世中称帝。

  比起另外两位,周瑜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刘辩认为是此人亡故太早,但凡活的长久一点,周瑜会先一步入益,继而改写历史,使魏吴南北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