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不就是搬迁嘛,给您一套更好的不就是了!-《工业兴国,从初级工程师开始》

  讲规矩,什么叫讲规矩?

  那自然是一码归一码。就拿那位陈秘书来说,他工作上的调动与他是否卷入黄金失窃案,在程序上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

  因为,一个“讲规矩”的、喜欢在规则框架内办事的“呆毛崽”,其内心深处也始终遵循着一套严谨的逻辑:职务归职务,职责归职责,问题归问题。任何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处理方式,必须合乎程序与规则。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此刻的“呆毛崽”江夏,正忙得不亦乐乎,不过他忙的不是又在设计什么新东西,而是——开车。

  就没错,就在熊厂长领着15军在天上炸得地动山摇、兰田同志在地面清剿得热火朝天之时,先行撤离的江夏一行人也没闲着。江夏让成卫士长和颜侦察去守在电台前继续收听前方的“实况直播”,又打发大老王去继续琢磨他那宝贝夜视仪,观测四周林地的动静。

  他自己则一屁股坐进了装甲车的驾驶室,再次开动了那台魔改的“巡地龙”。这一次,他并没有选择来时的复杂路径,将马力开到最大!

  接下来的一幕,让车外跟随的徽章战士和地质队员看得目瞪口呆——

  这辆钢铁巨兽根本不是在“找路”,而是在“开路”!它咆哮着,以一种近乎蛮横的姿态,径直朝着黑瞎子沟外围的方向碾压过去!

  碗口粗的小树被直接撞断,灌木丛被碾入轮胎之下,甚至连一些不大的岩石,也在特意加强的前装甲面前被轻易推开!

  一条粗暴却异常高效的临时通道,就这样被硬生生地开辟了出来!

  别问江夏为什么能走得这么“精确”,一路上,代表地下高密度矿藏反射的明亮双曲线回波几乎就没消失过,强度之高、连续性之好,令人咋舌。

  问,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得逆天!

  如此一来,当地质队员们沿着这条被硬生生“碾”出来的矿脉之路进行评估后,李老颤颤巍巍地初步估算出一个潜在储量可能达到千吨级别的特大型金矿时,似乎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

  两日后,112厂,某试飞检修车间。

  喧嚣过后,是更为重要的复盘与总结。那架在此次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伊尔-28改强击机,正静静地停放在机库中央,大堆的同志们围着它忙碌地进行着战后检查与保养。

  “问题比预想的要明显啊……”江夏的声音从发动机检修口里传来,显得有些沉闷。

  “怎么说?”拜完了太奶的顺寿老师觉得目前的一切都比较顺利,毕竟伊尔-28改真正做到了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趴在飞机翅膀上的顺寿老师捅了捅江夏的呆毛。

  江夏晃晃脑袋,对着机翼根部下方一处不易察觉的区域指了指。

  “老毛子这原设计,终究是中高空水平轰炸的底子。咱们强行把它摁到低空突防舔地的岗位上,先天不足就暴露出来了。”

  “最明显的就是这个。没有进行翼身融合设计,完全是靠外加挂架和附加装甲来硬扛。短时间、小载重还好,长期执行低空高强度对地攻击任务,结构疲劳会是个大问题,特别是机翼根部的应力集中非常厉害,迟早会出隐患。”

  一位老师傅凑近了,用带着老茧的手指轻轻触摸着金属表面,又拿起一把手电和一把放大镜,反复观察:“嗯…肉眼看不太出来,但用放大镜仔细看,这漆面底下,特别是铆钉孔周围,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点…像是发丝一样的纹路?到底是年轻人,小江工你这眼睛可真毒啊!”

  江夏闻言扯了扯嘴角,毒个鬼啊,前天超频使用扫描仪都快把身子抽空了。刚刚就开了一会看着战鹰的翅膀根冒了红光就马上关了,要不然又得来个医院三日游……

  呸!事情这么多,才没空去医院浪费!

  “翼身融合?”

  顺寿老师傅闻言,不禁摇了摇头,脸上露出苦笑:“你小子说得轻巧!那玩意儿哪是那么好做的?那不是简单地把机翼和机身糊弄到一起就完事了!”

  倒是他身边的小顾捧出了自己的笔记本,语气里带着点年轻技术员的天真:“老师,江工不是早把融合设计的参数标好了?咱们照着数据干,还能出岔子?”

  此话一出,立即迎来顺寿老师看地主家傻儿子的目光。

  同时,这位日后“人体火箭”的总师就结结实实挨了老师一记带着疼爱的“脑壳崩”。

  力道不轻不重,却带着股恨铁不成钢的劲儿:

  “傻小子!参数是死的,真机是活的!你以为画个曲线标个尺寸,翼身融合就成了?”

  他抓过小顾的笔记本,指着上面的数字,嗓门又提了几分:“原机是 1948 年的中高空平直翼,根弦长 3.8 米、翼厚 14%,气动焦点稳稳落在 25% 弦长的位置。

  你再看江工这改进方案!35 度后掠角,根弦加长到 4.2 米,厚度压到 10%,展弦比从 9.5 砍到 7!光这一改,升力线斜率就得掉 8%,诱导阻力涨 12%!不进风洞吹个百八十次,摸准气流在哪分离、应力在哪集中,你敢拍板装机?”

  顺寿老师又拽着小顾的爪子,按在机翼与机身的衔接处:

  “翼身接合面原来就 4 根主梁、36 颗大铆钉,你要融合,必须重新布置‘双梁 整体油箱 整体壁板’,梁间距缩小 120 毫米,铆钉孔全部移位。这工程量,你是打算让老师傅们拿手摇钻一个一个给老子硬凿过去吗!”

  训完了年轻版的总师,顺寿老师又压低声音,身子从机翼上探下来,几乎贴着江夏耳朵,“最要命的是工期!你小子把七所写进第一期搬迁名单,设备、工装、人员、资料……哪一样是能今天打包明天就干活的?全部迁入新址、恢复运转,没三个月根本下不来!这期间所有项目都得停摆!就算过去了,新的风洞段还得先搭临时设施才能用。

  这时间,你掏给我?”

  顺寿老师喘了口气,用下巴指了指机库门外某个方向,语气更加沉重:“看见没?15军的军长,他那铺盖卷可就真在车间门口打着呢!

  人家放了话,啥时候能有一个大队的改装机形成战斗力,他啥时候才撤!

  还说这是老人家答应他的。

  你现在跟我说要等搬迁、等风洞?我看你小子怎么跟他交代!”

  原来,江夏归来后,并未停歇。他结合此次李怀德和杨佑宁统计到的设备清单与未来需求,已经迅速整理并向上级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其中就包含了关于优先将哪些工厂及研究迁入新规划的技术研发区的建议名单。

  其实这小子的思路也很直接。

  借鉴后世的成功经验,将关键的气动、结构研究力量进行整合与转移。

  而绵州,正是理想的落户地。

  更何况,那位曾笑言“十四岁就能学会微积分”的大佬正在那边参与工作,正好请他与郭老师等专家一同攻坚翼身融合这一难题!

  反正他江夏是不打算在低速、跨声速、激波风洞这些深奥领域继续死磕了……

  因为,海军大佬请过去的忠华教授在那个试验性的燃气轮机上有了了不起的发现!

  燃气轮机才是我的本命!翼身融合?郭老师玩风洞,顺寿老师玩铆枪,我玩曲轴、叶片、高温合金——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哈,呆毛崽又挖坑了。

  虽然“挖了坑就跑”几乎是诸位大佬对他半开玩笑半无奈的统一评价,但江夏自己对这个称号是坚决不认的。

  谁家好人做事不得有始有终、负责到底了?

  对此,江夏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澄清一下:他的主业始终是机械设计与系统集成,对于气动、电子、材料等深细分支,他自知并非全能,仅仅是“略懂皮毛”。

  提出概念、指明方向、提供关键参数框架后,将后续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工程细化交给更专业的团队和学者,这才是最有效率、最能出成果的方式!

  挖个开创性的头,点燃星星之火,然后交给最适合的人去形成燎原之势!这怎么能叫“跑”呢?

  这分明是极具责任感和战略眼光的“最优资源配置”!

  江夏正自我陶醉于“战略性挖坑”的卓越智慧中,得意的小呆毛几乎要翘到天上。

  然而一转头,目光穿过忙碌的车间,落在门口那道身影上时,他那点得意瞬间被浇熄了。

  喜欢工业兴国,从初级工程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