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收集得不错。”
“选点……也选得挺不错的。”
考古系的系主任似笑非笑,看着沈乐,慢慢点了点头。
远赴别国考古并不容易,哪怕沈乐的母校是华夏TOP1的大学,也花了一个多月,才踏上肯特山脉的土地:
从鉴定沈乐带来的东西,到发起提案,到项目通过,再到和邻国沟通、组织联合考古队,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走,每一步都不能跳过去。
但是,就像沈乐说的——这么重要的东西,必须在全球顶尖的考古学者主持下,众目睽睽之下被发掘出来,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否则,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自己跑过去,自己挖出来,往全球学者面前一送——
你这是商周的,还是上周的呀?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怎么想到在这里挖的?来,说说看!
所以,沈乐只好耐着性子,跑前跑后,甚至鞍前马后、端茶倒水,只求混进这支考古队里。
本来是不用的,但是谁叫他亲导师也要入队呢?身为弟子,有事服其劳,沈乐不跑腿儿,难道,让六十多岁的老人家来跑腿么?
什么?
还打算去一趟海峡对面?
哎呀,那边随时都能去,早一天晚一天的,他要的东西,又不会长腿跑掉。封狼居胥这么重要的发现,不能亲身参与,就太可惜了!
九十九拜都拜了,决不能倒在最后一哆嗦上!
也幸好沈乐的母校足够给力,只花了一个多月,就跑通了所有手续,赶到肯特山脉。
再晚就太辛苦了,这儿就要进入冬季,狂风暴雪,分分钟封山的节奏,要等到明年四五月份才能开展工作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沈乐拍着胸脯保证“我能确定地点”、“我能把目标控制在一亩范围内”,老教授们,真的会等到明年开春再来……
毕竟,考古发现虽然重要,科研牛马们的命也是命,老教授们的命,更加是命……
即便随时可能变天,他们也不可能直接杀奔山头,直接开挖。毕竟,沈乐提交的资料说得明白:
“在肯特山脉某座山峰脚下,发现了零星的文物,显示有汉代先民活动痕迹。
鉴于这些文物形成明显的条带状,建议沿着条带延伸的方向,进行深入发掘……”
既然如此,两国联合考古队,就要从沈乐发现文物的位置,一点一点开挖。这一挖,考古系的主任就乐了:
“这选点挺不错啊!”
沈乐指出来的几个地方,稍微往旁边挖一挖,立刻就能挖到更丰富的东西。
比如连片的墓葬,比如罕见的棺木——那时候的草原民族不兴用棺材下葬,棺中人大概率是汉家子民;
比如被刻意堆起来的京观,虽然上面覆盖了泥土,却能看出堆迭的人头塔;
比如盔甲残片,武器残片,有钢铁制造的箭镞,有残破的弩臂碎片,也有用石头、骨头做成的箭头……
光是这些东西,已经能够写出很丰富的论文了,能够证明这里不但有过汉人居住、生息,还曾经有军队经过。
而当它们星星点点,连成一条线,向远处的山峰绵延而去,它们意味着什么,谁都能看得出来——
沿着这条路走,前面,道路尽头,有大发现!
沈乐给指出来的地方真不错啊,路都铺好了,可劲走就行了!
他们一路挖,一路鉴定,一路前行。越走,队伍里的人越多,不断从国内调科研牛马(划掉)学生和年轻老师过来:
路边发现的东西也很重要,需要拍照,需要做碳14鉴定,需要做大量实验,挖出来的墓葬和人头,需要做DNA鉴定和颅骨复原;
但是,这条路的尽头,很明显,有更重要的东西在等着,不能分散力量!
队伍沿着沈乐标记好的文物发现地点迤逦前行。三十里,五十里,一路奔到山脚下,沈乐站定脚步,往上一指:
“我觉得,更大的发现,应该在上面!”
“上面?”
“峰顶!”沈乐沉沉点头,声音坚定。他仰起头,星星点点的雪花在他眼里旋转,闪亮成一片,如同数千年前焚燎祭天的烈焰:
“如果会有发现,如果会有最重要的发现——肯定就在峰顶,在这条路的尽头!”
几个老教授对望一眼。沈乐之前看到的,感觉到的,已经向他们报告过,并且通过特事局的渠道加以验证——
虽然属于超自然因素的那一部分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一路上挖出来的那些文物,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他的说法。
而现在,他们就要面对这次行动,最终的结局了。不止一位教授翕动着嘴唇,出声,或者不出声地轻轻念着: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眼前这座山,就是狼居胥山吗?
姑衍山又是哪里?
瀚海是什么地方,是浩瀚的沙漠,是巨大的湖泊,还是什么其他的所在?
一切的一切,可能,就要有一个答案了……
“大家做好准备!开始爬山!”
越野车发出狂暴的怒吼,向上飞奔。五百米,一千米,终于,发动机喘息着停了下来,裹了防滑链的轮子不停空转,再也不能上前一步。
沈乐面对老教授们,以及特事局人员期盼的眼神,也只能两手一摊:
没办法,这里的山我沟通不了,它不听我的。
我没法让冰雪融化,没法让大地变形,没法让它开出一条坦途,直通峰顶。剩下的路,只能靠大家自己走了……
他跳下车,背起一个最大、最沉重的背包,一手一根登山杖,当先走在前面。
考古队里的小伙子们,年轻姑娘们,也纷纷按照自己的能力,背上各种仪器、设备,鱼贯而行。
至于老教授们,沈乐努力展开精神力,笼罩着他们:很好,一个个走得挺稳,至少不至于滑倒,就算偶尔摔一跤,也不会摔到山底下去……
他脚下一步一步,稳稳踏出,漫天风雪中,80斤重的登山包,在他背上如同无物。
来到峰顶附近,找一块平地卸下装备,犹豫片刻,拍拍左手腕:
“黄玉桐,你能展开吗?能展开成房子,让大家都进去休息一下吗?”
【我试试看……】
古宅在他手腕上轻轻震动。一跳,再一跳,落在冰雪上面,体积随即开始膨胀:
从骰子大小,到橘子大小,到拳头大小,再到他膝盖那么高。忽然,整个宅子咔咔作响,墙壁摇动,屋瓦狂震。
它看上去想要拼命顶开某种压力,拼命撑开体积,然而,几次膨胀、几次收缩,终于一声哀鸣,飞快地缩了回去:
【我……不太行。这里太强了……我动不了……】
【我来帮你!】小油灯气哼哼地嚷嚷。它在沈乐胸口的挂包里跳动,射出一道电光:
【看我把周围劈开!劈开了,你就能展开了!】
“青灯!不得无礼!”沈乐大惊喝止。
如果他对这里的情况没猜错,小油灯想要在这里展开,最少最少,也要面对千年未曾磨灭的军气英魂——
而如果往大里说,它要面对的,甚至可能是华夏数千年来,无数代、亿万万同胞的传送、追忆、纪念乃至信仰。
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你不去挑衅它也就算了,你还要正面挑衅它,是怕它碾不碎你怎的?!
【好吧……】
被沈乐用力按住,隔着背包大力揉搓脑袋,小油灯也只能气哼哼地安静了下来。
沈乐咔咔连声,从背包边上一束束卸开帐篷杆子,在冰雪上打下地钉,支起碳纤维帐杆;
很快,就有跟在后面的学生上来,协力展开帐篷布,串在帐杆上面,为老教授们的到来支起一个略微温暖、避风的所在。
然后,一个个帐篷支起,一件件仪器被取出、摆下,在最高的峰顶附近,暂时建立起一个前进营地:
“差不多了……够待下我们这些人了。放好东西,我们登顶!”
到达这里以后,沈乐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整个山顶给他的压力都差不多,或者说,已经超过了他可以用精神力探测的范围。
他也只能像一个平常学生那样,站在旁边,等着本校的系主任和几位老教授,在狂风暴雪当中,眯着眼睛,来回踏勘:
“应该就是这里了。”
“是的,差不多就是这里。”
“参考封禅泰山的仪式……山顶最高处的平地,是最合适的地方……”
“如果要筑坛祭天,然后把祭文埋下去的话……祭坛的位置,应该是在山顶中心,或者稍微偏一点的地方?”
“总之,就以中点为圆心,画个圈子,然后在圈子里找吧!大家不要怕辛苦,最后这一拨了!”
“好的……”
有气无力的应答声四下响起。学生们拉紧了兜帽,戴好了手套,快速拿起仪器,开始按照地面上划出的线条,分片扫描:
有人推着探地雷达,一格一格,来回扫描;
有人打开了金属探测器,跟在师兄后面,亦步亦趋,像割草一样扫过去。一边扫,一边嘀嘀咕咕:
“没有啊……”
“这儿也没有……”
“不够深吧?”
探地雷达上波形不停变化。冰雪,土壤,岩石,反射出杂乱无章的波形。
能跟着这种团队出项目的,哪怕是学生,你都已经是熟练人才。高频天线,中频天线,低频天线,仔仔细细扫描一遍,推着雷达回帐篷里分析数据。
沈乐插不上手,也帮不上忙,只能站在旁边,散开精神力小心警戒,同时感受这片天地的反应:
没有反应。在他眼里恢宏,壮丽,锋锐的气息,对于峰顶上这些不断勘测的普通人,没有任何反应。
也不知道是当他们不存在,还是华夏官方团队探测华夏的遗迹,本来就不会被排斥……
所以,我碰就不行,他们挖就没问题吗?
“找到了!”帐篷里忽然响起一声大喊。哗啦一下,急速的脚步声从各处响起,扎进分析数据的帐篷:
“就在这里!地下有东西,大概在……一米到1米5深,是个……”
学生反反复复的推拉着屏幕上的原始数据,口气疑惑:
“看不出来……”
“看不出来没事!先挖!”
沈乐一马当先,拿起破冰斧,按照探地雷达标定出来的位置,一斧头砍了下去。咔嚓,咔嚓,连续几斧砍开冰层,随即换成冰镐,很快又换成工兵铲。
地面上的积雪积冰,飞快被他破开一大片。紧接着,其他的学生就拿着镐头,铲子,冲击钻,四面八方围了上来:
“师兄你歇一歇!我们来!”
“这冻土挖起来很累人的!”
“别急,我们轮换!反正东西已经找到了,半天挖出来还是一天挖出来,区别没那么大,我们慢慢换手!”
“那边的,别停!把整个山头都扫一遍!没准还有别的好东西呢!”
虽然七八个学生轮流换手,在山顶冻土当中,要挖出一个一米深的坑来,也着实不容易。
先是用冲击钻,再是用木镐,大铲子换成小铲子。终于,在地面刨出一个半人深的坑后,金属探测仪又一次过来,“滴”、“滴”两声,发出了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下面有东西!
到了这一步,教授们甚至不肯让学生上手了。他们亲自跪在地上,拿着一巴掌长的小铲子,竹签,木签,一点一点刨开土层,恨不得直接用手去挖。
夜色渐渐浓厚,又渐渐消褪,阳光再一次落在山顶上。
风停雪住,阳光倾洒。考古系的系主任颤抖着双手,从泥土当中,捧出一块糊成一团,根本看不清表面的板状物。
送进帐篷,小心清理表面,然后,上面的字迹,被一个字一个字读了出来:
“维元狩四年,岁次壬戌,六月庚辰,大汉骠骑将军冠军侯臣去病……”
“找到了!”
“我们找到了!”
欢呼声蓦然爆发出来。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四十几岁年富力强的壮年研究者,20出头,刚刚开始读研,纯粹跟过来干苦力的年轻学生,蹦跳着,呐喊着,热泪长流:
“我们找到了!!!”
“选点……也选得挺不错的。”
考古系的系主任似笑非笑,看着沈乐,慢慢点了点头。
远赴别国考古并不容易,哪怕沈乐的母校是华夏TOP1的大学,也花了一个多月,才踏上肯特山脉的土地:
从鉴定沈乐带来的东西,到发起提案,到项目通过,再到和邻国沟通、组织联合考古队,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走,每一步都不能跳过去。
但是,就像沈乐说的——这么重要的东西,必须在全球顶尖的考古学者主持下,众目睽睽之下被发掘出来,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否则,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自己跑过去,自己挖出来,往全球学者面前一送——
你这是商周的,还是上周的呀?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怎么想到在这里挖的?来,说说看!
所以,沈乐只好耐着性子,跑前跑后,甚至鞍前马后、端茶倒水,只求混进这支考古队里。
本来是不用的,但是谁叫他亲导师也要入队呢?身为弟子,有事服其劳,沈乐不跑腿儿,难道,让六十多岁的老人家来跑腿么?
什么?
还打算去一趟海峡对面?
哎呀,那边随时都能去,早一天晚一天的,他要的东西,又不会长腿跑掉。封狼居胥这么重要的发现,不能亲身参与,就太可惜了!
九十九拜都拜了,决不能倒在最后一哆嗦上!
也幸好沈乐的母校足够给力,只花了一个多月,就跑通了所有手续,赶到肯特山脉。
再晚就太辛苦了,这儿就要进入冬季,狂风暴雪,分分钟封山的节奏,要等到明年四五月份才能开展工作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沈乐拍着胸脯保证“我能确定地点”、“我能把目标控制在一亩范围内”,老教授们,真的会等到明年开春再来……
毕竟,考古发现虽然重要,科研牛马们的命也是命,老教授们的命,更加是命……
即便随时可能变天,他们也不可能直接杀奔山头,直接开挖。毕竟,沈乐提交的资料说得明白:
“在肯特山脉某座山峰脚下,发现了零星的文物,显示有汉代先民活动痕迹。
鉴于这些文物形成明显的条带状,建议沿着条带延伸的方向,进行深入发掘……”
既然如此,两国联合考古队,就要从沈乐发现文物的位置,一点一点开挖。这一挖,考古系的主任就乐了:
“这选点挺不错啊!”
沈乐指出来的几个地方,稍微往旁边挖一挖,立刻就能挖到更丰富的东西。
比如连片的墓葬,比如罕见的棺木——那时候的草原民族不兴用棺材下葬,棺中人大概率是汉家子民;
比如被刻意堆起来的京观,虽然上面覆盖了泥土,却能看出堆迭的人头塔;
比如盔甲残片,武器残片,有钢铁制造的箭镞,有残破的弩臂碎片,也有用石头、骨头做成的箭头……
光是这些东西,已经能够写出很丰富的论文了,能够证明这里不但有过汉人居住、生息,还曾经有军队经过。
而当它们星星点点,连成一条线,向远处的山峰绵延而去,它们意味着什么,谁都能看得出来——
沿着这条路走,前面,道路尽头,有大发现!
沈乐给指出来的地方真不错啊,路都铺好了,可劲走就行了!
他们一路挖,一路鉴定,一路前行。越走,队伍里的人越多,不断从国内调科研牛马(划掉)学生和年轻老师过来:
路边发现的东西也很重要,需要拍照,需要做碳14鉴定,需要做大量实验,挖出来的墓葬和人头,需要做DNA鉴定和颅骨复原;
但是,这条路的尽头,很明显,有更重要的东西在等着,不能分散力量!
队伍沿着沈乐标记好的文物发现地点迤逦前行。三十里,五十里,一路奔到山脚下,沈乐站定脚步,往上一指:
“我觉得,更大的发现,应该在上面!”
“上面?”
“峰顶!”沈乐沉沉点头,声音坚定。他仰起头,星星点点的雪花在他眼里旋转,闪亮成一片,如同数千年前焚燎祭天的烈焰:
“如果会有发现,如果会有最重要的发现——肯定就在峰顶,在这条路的尽头!”
几个老教授对望一眼。沈乐之前看到的,感觉到的,已经向他们报告过,并且通过特事局的渠道加以验证——
虽然属于超自然因素的那一部分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一路上挖出来的那些文物,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他的说法。
而现在,他们就要面对这次行动,最终的结局了。不止一位教授翕动着嘴唇,出声,或者不出声地轻轻念着: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眼前这座山,就是狼居胥山吗?
姑衍山又是哪里?
瀚海是什么地方,是浩瀚的沙漠,是巨大的湖泊,还是什么其他的所在?
一切的一切,可能,就要有一个答案了……
“大家做好准备!开始爬山!”
越野车发出狂暴的怒吼,向上飞奔。五百米,一千米,终于,发动机喘息着停了下来,裹了防滑链的轮子不停空转,再也不能上前一步。
沈乐面对老教授们,以及特事局人员期盼的眼神,也只能两手一摊:
没办法,这里的山我沟通不了,它不听我的。
我没法让冰雪融化,没法让大地变形,没法让它开出一条坦途,直通峰顶。剩下的路,只能靠大家自己走了……
他跳下车,背起一个最大、最沉重的背包,一手一根登山杖,当先走在前面。
考古队里的小伙子们,年轻姑娘们,也纷纷按照自己的能力,背上各种仪器、设备,鱼贯而行。
至于老教授们,沈乐努力展开精神力,笼罩着他们:很好,一个个走得挺稳,至少不至于滑倒,就算偶尔摔一跤,也不会摔到山底下去……
他脚下一步一步,稳稳踏出,漫天风雪中,80斤重的登山包,在他背上如同无物。
来到峰顶附近,找一块平地卸下装备,犹豫片刻,拍拍左手腕:
“黄玉桐,你能展开吗?能展开成房子,让大家都进去休息一下吗?”
【我试试看……】
古宅在他手腕上轻轻震动。一跳,再一跳,落在冰雪上面,体积随即开始膨胀:
从骰子大小,到橘子大小,到拳头大小,再到他膝盖那么高。忽然,整个宅子咔咔作响,墙壁摇动,屋瓦狂震。
它看上去想要拼命顶开某种压力,拼命撑开体积,然而,几次膨胀、几次收缩,终于一声哀鸣,飞快地缩了回去:
【我……不太行。这里太强了……我动不了……】
【我来帮你!】小油灯气哼哼地嚷嚷。它在沈乐胸口的挂包里跳动,射出一道电光:
【看我把周围劈开!劈开了,你就能展开了!】
“青灯!不得无礼!”沈乐大惊喝止。
如果他对这里的情况没猜错,小油灯想要在这里展开,最少最少,也要面对千年未曾磨灭的军气英魂——
而如果往大里说,它要面对的,甚至可能是华夏数千年来,无数代、亿万万同胞的传送、追忆、纪念乃至信仰。
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你不去挑衅它也就算了,你还要正面挑衅它,是怕它碾不碎你怎的?!
【好吧……】
被沈乐用力按住,隔着背包大力揉搓脑袋,小油灯也只能气哼哼地安静了下来。
沈乐咔咔连声,从背包边上一束束卸开帐篷杆子,在冰雪上打下地钉,支起碳纤维帐杆;
很快,就有跟在后面的学生上来,协力展开帐篷布,串在帐杆上面,为老教授们的到来支起一个略微温暖、避风的所在。
然后,一个个帐篷支起,一件件仪器被取出、摆下,在最高的峰顶附近,暂时建立起一个前进营地:
“差不多了……够待下我们这些人了。放好东西,我们登顶!”
到达这里以后,沈乐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整个山顶给他的压力都差不多,或者说,已经超过了他可以用精神力探测的范围。
他也只能像一个平常学生那样,站在旁边,等着本校的系主任和几位老教授,在狂风暴雪当中,眯着眼睛,来回踏勘:
“应该就是这里了。”
“是的,差不多就是这里。”
“参考封禅泰山的仪式……山顶最高处的平地,是最合适的地方……”
“如果要筑坛祭天,然后把祭文埋下去的话……祭坛的位置,应该是在山顶中心,或者稍微偏一点的地方?”
“总之,就以中点为圆心,画个圈子,然后在圈子里找吧!大家不要怕辛苦,最后这一拨了!”
“好的……”
有气无力的应答声四下响起。学生们拉紧了兜帽,戴好了手套,快速拿起仪器,开始按照地面上划出的线条,分片扫描:
有人推着探地雷达,一格一格,来回扫描;
有人打开了金属探测器,跟在师兄后面,亦步亦趋,像割草一样扫过去。一边扫,一边嘀嘀咕咕:
“没有啊……”
“这儿也没有……”
“不够深吧?”
探地雷达上波形不停变化。冰雪,土壤,岩石,反射出杂乱无章的波形。
能跟着这种团队出项目的,哪怕是学生,你都已经是熟练人才。高频天线,中频天线,低频天线,仔仔细细扫描一遍,推着雷达回帐篷里分析数据。
沈乐插不上手,也帮不上忙,只能站在旁边,散开精神力小心警戒,同时感受这片天地的反应:
没有反应。在他眼里恢宏,壮丽,锋锐的气息,对于峰顶上这些不断勘测的普通人,没有任何反应。
也不知道是当他们不存在,还是华夏官方团队探测华夏的遗迹,本来就不会被排斥……
所以,我碰就不行,他们挖就没问题吗?
“找到了!”帐篷里忽然响起一声大喊。哗啦一下,急速的脚步声从各处响起,扎进分析数据的帐篷:
“就在这里!地下有东西,大概在……一米到1米5深,是个……”
学生反反复复的推拉着屏幕上的原始数据,口气疑惑:
“看不出来……”
“看不出来没事!先挖!”
沈乐一马当先,拿起破冰斧,按照探地雷达标定出来的位置,一斧头砍了下去。咔嚓,咔嚓,连续几斧砍开冰层,随即换成冰镐,很快又换成工兵铲。
地面上的积雪积冰,飞快被他破开一大片。紧接着,其他的学生就拿着镐头,铲子,冲击钻,四面八方围了上来:
“师兄你歇一歇!我们来!”
“这冻土挖起来很累人的!”
“别急,我们轮换!反正东西已经找到了,半天挖出来还是一天挖出来,区别没那么大,我们慢慢换手!”
“那边的,别停!把整个山头都扫一遍!没准还有别的好东西呢!”
虽然七八个学生轮流换手,在山顶冻土当中,要挖出一个一米深的坑来,也着实不容易。
先是用冲击钻,再是用木镐,大铲子换成小铲子。终于,在地面刨出一个半人深的坑后,金属探测仪又一次过来,“滴”、“滴”两声,发出了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下面有东西!
到了这一步,教授们甚至不肯让学生上手了。他们亲自跪在地上,拿着一巴掌长的小铲子,竹签,木签,一点一点刨开土层,恨不得直接用手去挖。
夜色渐渐浓厚,又渐渐消褪,阳光再一次落在山顶上。
风停雪住,阳光倾洒。考古系的系主任颤抖着双手,从泥土当中,捧出一块糊成一团,根本看不清表面的板状物。
送进帐篷,小心清理表面,然后,上面的字迹,被一个字一个字读了出来:
“维元狩四年,岁次壬戌,六月庚辰,大汉骠骑将军冠军侯臣去病……”
“找到了!”
“我们找到了!”
欢呼声蓦然爆发出来。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四十几岁年富力强的壮年研究者,20出头,刚刚开始读研,纯粹跟过来干苦力的年轻学生,蹦跳着,呐喊着,热泪长流:
“我们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