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从曾子临终之语悟修身之慎-《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论语?泰伯》中记载的曾子临终召弟子场景,短短数语却震撼人心 ——“启予足,启予手” 的细微动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的引诗自况,“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的释然感叹,勾勒出一位儒家学者终其一生坚守 “修身” 之道的形象。曾子此语,绝非简单的临终嘱托,而是对自己一生践行儒家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伦理的总结,是对 “慎独”“慎行” 修身准则的最终印证,更是对弟子传承儒家道德理念的殷切期许。透过这一临终场景,我们得以窥见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要义,领悟 “慎” 之一字对个人品格塑造与道德坚守的重要意义。

  一、春秋语境下的 “身体观” 与 “修身” 伦理

  要理解曾子 “启予足,启予手” 的深意,首先需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厘清当时社会对 “身体” 的认知与 “修身” 伦理的内涵。春秋时期,“身体” 不仅是生理存在,更被赋予了道德与伦理意义,是 “孝” 的载体、“礼” 的践行工具,而 “修身” 则以维护身体的完整、践行道德准则为核心,构成儒家思想的重要根基。

  (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春秋时期的身体伦理

  在春秋时期的宗法社会中,“身体” 被视为连接家族血脉与道德责任的纽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观念已初步形成,认为身体的完整与洁净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 “孝” 的基本体现。这种身体伦理源于当时的宗法制度 —— 家族的延续依赖血脉传承,个人的身体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家族,维护身体的完整,既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承担家族责任的基础。

  《诗经?小雅?小弁》中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便体现了对父母赋予身体的珍视;《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祁子在国家危难时 “曰:‘君辱臣死。’遂死之”,以生命守护君主与国家,其背后也隐含着以身体践行忠义、不辱父母所予身体的伦理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损伤身体不仅是对个人的伤害,更是对父母与家族的不孝,因此,维护身体的完整与安全,成为当时士人重要的道德责任。

  曾子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深受这种身体伦理的影响。他一生坚守 “孝” 的准则,将维护身体的完整视为 “孝” 的起点,“启予足,启予手” 的动作,正是在向弟子展示自己的身体完好无损,证明自己未违背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的伦理,以终其一生的践行,完成了对父母与家族的 “孝” 道责任。

  (二)“修身” 为基:春秋时期的道德修养理念

  春秋时期,随着人文思想的兴起,“修身” 逐渐成为士人阶层的道德追求,其核心是通过规范言行、涵养品德,实现个人道德的完善,进而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此时的 “修身”,既包括对身体行为的约束(如遵循礼仪规范、避免身体损伤),也包括对内在品德的培养(如坚守仁、义、礼、信),是外在行为与内在品德的统一。

  孔子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将自我反思作为修身的重要方法;子夏主张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将践行具体的道德行为视为修身的核心。在春秋时期的士人看来,“修身” 是 “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基础,只有先完善个人道德,才能承担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曾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修身思想,将 “慎” 作为修身的核心准则,主张 “慎独”“慎行”,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坚守道德规范,在日常行为中始终保持谨慎。他临终前引用《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是对自己一生 “慎” 于修身的总结 —— 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言行,如同面对深渊、薄冰般谨慎,避免违背道德准则,最终实现个人道德的完善。

  (三)曾子的修身实践:从 “身体守护” 到 “道德坚守”

  曾子的修身实践,完美融合了春秋时期的身体伦理与道德修养理念,将 “守护身体” 与 “坚守道德” 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修身路径。他认为,守护身体的完整,不仅是 “孝” 的体现,更是践行道德的基础 —— 只有身体完好,才能更好地承担家庭责任、践行社会义务;而坚守道德准则,又能反过来规范身体行为,避免因行为失当导致身体损伤。

  在日常行为中,曾子始终以 “慎” 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与身体行为。例如,他在生活中严格遵循礼仪规范,行走、就坐、饮食皆符合 “礼” 的要求,既展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避免了因行为失当引发冲突,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在面对利益与诱惑时,他坚守 “义” 的准则,不贪图不正当利益,避免因违背道德而陷入危险,维护身体与品德的双重完好。

  五、曾子修身之 “慎” 的当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与挑战,容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利益的诱惑下偏离道德底线,在无人监督时放纵自己的言行。曾子一生践行的修身之 “慎”,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不足,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指引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坚守道德、完善自我。

  (一)“慎” 于日常言行:在细微处坚守道德底线

  曾子 “慎” 于日常言行的态度,启示当代人要在细微之处坚守道德底线,不因为事情微小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认为 “小恶无伤大雅”,在日常言行中随意违背道德准则 —— 如随口说谎、不遵守公共秩序、在网络上随意发表不当言论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则是对道德底线的践踏,长期积累会导致个人品德的堕落。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在日常言行中保持谨慎,将道德准则融入每一个细微之处。在言语上,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传播谣言,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在行为上,遵守社会公德与法律法规,不随地吐痰、不闯红灯、不插队,尊重他人的权益与感受;在网络上,保持理性与文明,不恶意攻击他人、不传播不良信息,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只有在细微之处始终坚守道德底线,才能逐渐培养良好的品德,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二)“慎” 于独处之时:在无人监督下保持自律

  曾子 “慎独” 的精神,启示当代人要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保持自律,不因为没有外在约束而放纵自己。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存在 “双面人格”—— 在他人面前表现得道德高尚、言行得体,在独处时却违背道德、放纵自我,如私下暴饮暴食、沉迷游戏、违背承诺等,这种 “双面人格” 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品德,还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践行 “慎独” 的精神,在独处时依然坚守道德准则。可以通过制定个人道德规范,明确自己在独处时应遵守的准则;通过自我反思,定期审视自己在独处时的言行,发现不足并及时改正;通过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如阅读、运动、绘画等,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避免在独处时因空虚而放纵自己。只有在无人监督下保持自律,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自觉,成为一个内外一致、品德高尚的人。

  (三)“慎” 于人生抉择:在利益诱惑前坚守道义

  曾子 “慎” 于人生抉择的态度,启示当代人要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道义,不因为一时的利益而违背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利益诱惑无处不在 —— 如职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商业中的欺诈行为、生活中的权力寻租等,许多人在这些诱惑面前迷失自我,放弃道义,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在人生抉择中保持谨慎,以道义为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冷静分析其背后的道德风险,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轻易妥协;在面对政治压力或外界干扰时,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随波逐流、不违背良心;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如职业选择、投资决策等,要充分考虑其是否符合道德与法律要求,确保自己的选择不损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只有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道义,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拥有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六、结语:传承曾子修身之 “慎”,坚守当代道德初心

  曾子临终前的 “启予足,启予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短短数语,浓缩了他一生的修身实践与道德坚守,展现了儒家学者 “慎” 于修身、忠于道德的崇高境界。他以身体为载体,践行 “孝” 的伦理;以 “慎” 为准则,坚守 “礼”“义” 的规范;以释怀的态度,面对生命的终结,为后世树立了修身立德的典范。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面临着与曾子时代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挑战,但对道德的追求、对自我的完善,始终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曾子修身之 “慎” 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言行中坚守道德底线,在独处之时保持自律,在人生抉择中坚守道义,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当代人。

  传承曾子修身之 “慎” 的精神,不需要我们刻意模仿他的言行,而是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道德内涵,将 “慎” 的准则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让我们以曾子为榜样,在当代社会的浪潮中坚守道德初心,以 “慎” 行修身,以品德立身,为构建和谐、文明、道德的当代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曾子的修身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喜欢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