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退亲发家科举路,六元及第娶公主》

  常曰:君子慎独。

  苏润看到这题目的时候,脑子里就自觉浮现出了这四个字。

  不像前两道题目,关键词单单在某本书中出现过。

  慎独二字,在《大学》《中庸》《礼记》中,都有明确记载。

  抛开五经不谈,苏润很快将目标锁定在了《中庸·天命》和《大学·诚意》中,有关慎独的部分。

  《中庸·天命》有载: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君子对自己未能看见的部分要保持警惕,对自己未能听见的地方要充满敬畏。没有比隐藏的更神秘,没有比细微的更显着,所以,君子必须小心谨慎其孤独时的行为。

  《大学》中有关慎独的部分虽然与《中庸》记载不同,但也是说:

  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会自然地流露在外,所以君子在独处时必须要慎重。

  苏润以为,此题的方向肯定是表里如一,坚守节操。

  确定了方向,苏润提笔将东汉杨震拒金时,所言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写在了草稿纸上,准备以史为鉴,切入文章。

  苏润破题快,分析完三篇四书文,时间还早。

  趁着脑子清楚,他根据自己方才标注的要素,开始在纸上打初稿。

  第一篇苏润以唐朝元稹和白居易两名好友志同道合,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之事,作为切入点。

  从仁义之友出发,引申到为官行仁义之道。

  末了,以‘纲常继绝学,仁义匡时君’收尾。

  隙驷不留,电急流光。

  专注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饶是苏润没敢耽误时间,但涂涂改改几遍,写好第一篇文章时,附近也响起了考生要水要火的声音。

  他当即抬头看天。

  但今日天空飘着厚厚的云层,完全看不见太阳。

  这让他暂时分不出现在是什么时辰。

  “反正不饿,还是赶紧写文章吧。”苏润自言自语完,继续作下一篇文章。

  司彦、张世几人跟苏润也是一样的打算。

  要在考场连待三天,准备的再怎么充分,精神也是一日日萎靡下去的,只有第一天状态最好。

  故全考场的考生,都在争分夺秒。

  而像苏润这种,已经预料到晚上休息不好的考生,更是如此。

  经过府学将近一年的学习,苏润拍马屁的功夫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文章除了阐述仁君仁政之外,苏润还不着痕迹拍了诸多马屁。

  不。

  龙屁。

  “啧啧啧、还得是我啊!”

  正当苏润拿着草稿纸上的溢美之词大发感慨时。

  不知道饿了多久的五脏庙,开始彰显存在感:

  咕噜噜~

  苏润捂着肚子,下意识抬头:

  天依旧是乌蒙蒙的,什么都看不出来。

  虽然还想继续写文章,但填不饱肚子,会影响状态。

  好在李氏早就准备了炒面。

  这炒面是李氏把白米、核桃、芝麻、红枣干之类东西磨成粉,然后跟白面放在一起炒熟了,给苏润他们带进来的。

  李氏也知道小弟一读书,就什么都顾不得了。

  因此,早就特意叮嘱过他们:

  “要是有时间,就在炭盆里加水煮开。”

  “想吃稠一些的就多放点炒面进去。”

  “要是实在来不及,就拿凉水把这面粉揉成团,然后要点热水,就着热水把面团子吃了,也能饱腹。”

  苏润现在赶时间,用的就是第二种办法。

  吃着团子,做着卷子。

  不多时,四书文的三篇文章就全都作出来了。

  苏润检查了一遍,确认暂时没什么要改的地方,就把文章放在坐板旁边,开始做经义题。

  但经义题第一道就让他有些意外。

  题目很简单,也很熟悉,只有八个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众所周知,这句诗来自《诗经》。

  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全诗都在表达男女之爱。

  抱着‘科举取仕’不是为了培养官员当恋爱脑的想法,苏润很快看破了这题目的真正意图。

  大炎官吏考核的标准中,就有一项是下辖百姓的婚嫁情况。

  此外,还有专门帮人牵线的官媒。

  这些都足以证明大炎对于人口繁衍的重视。

  再结合大炎战事频发,上月才征调兵役的事。

  苏润以男女成亲,繁衍子嗣为切入点,列举了几个关键要素。

  虽然心里知道,这道题应该会刷下去很多人,但苏润却并不担心司彦他们。

  毕竟这半年多的政事不是白接触的。

  这点政治嗅觉不至于没有。

  正如乡试前不少学子预知的那样,此次乡试的重点偏向了战事。

  经义题第二、三道的题目都与此有关。

  第二道题目为:【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一篇出自《春秋》的散文。

  讲述了与郑国有仇的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而烛之武凭借其智慧,顺利说服秦穆公退兵,从而保全郑国的故事。

  这题与大炎如今国情极为贴合。

  在苏润看来,大炎如今就相当于郑国,大蕃、大柔、大真等,就相当于秦国和晋国。

  恰好当日苏润写三十六计的时候,跟众人讨论过相关话题。

  他将计策做了些许改动,边提笔列着提纲,边低低感慨:

  “果然,接触政事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要是换了那些只知道边境开战,但什么都不清楚的考生,估计还真落得个纸上谈兵的结果。”

  《春秋》自战国后,大多遗失。

  汉代重新编纂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既是对《春秋》的注解,也是后人研读的依据。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

  而第三道经义题:【尊王攘夷】,则出自《公羊传》。

  当时,周天子权威渐弱,各诸侯国内常有政变,而外族也趁机入侵,齐桓公最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挟天子以伐不臣。

  因齐桓公尊崇周天子,并多次帮助诸侯国对战外夷,而大获赞赏。

  尊王攘夷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意思是: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抵御来自戎狄的侵扰。

  苏润认为这就是答题的方向。

  说白了,还是君王对于思想的统治。

  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言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