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的七月是一年里最难过的时候,又潮又热,空气里都是粘腻腻的。
小满娘站在房檐底下,把手搭在眼睛上头往天上照望了照望,看着那日头边儿上没有什么云彩,思忖着今天是不会下雨了,转身进屋把前两天没洗的衣服拿出来洗洗晒晒。
前几天是连着下雨,衣服洗了也干不了,只能等一等。
自从这观音寺门口挂了那个大牌子,他们这儿就叫了试验场,原本那个梅家坳的名字反倒是没什么人提了。
她跟儿子小满也从后头的小跨院搬到大殿边儿上的厢房住了。
这房子比小跨院儿的房子高,墙还厚,住得舒坦些。
刚把晾衣绳在院子里拴好了,山下梅家村里新安的大喇叭就响起来了,又到了放歌儿的时候了。
一听见这个,小满娘就知道该张罗着做饭了,紧着把盆里的衣服使劲儿一拧,往绳子上一搭,她就要往厨房走。
“有人吗?有人在吗?”
大门外头有人询问,小满娘看了看日头,还不到吃饭的点儿呢,再说这声音听着可生。
她把木盆放下,从后腰上拔下来一把小手枪,轻手轻脚的走过去,在门后头问了一句:“谁呀?”
“小满娘,是我,有上头的同志来找老付啊。”
听出来这是梅家村村长的声音,她才开了门,但是枪也没有收起来。
“同志,这儿就是试验场了,这是他们这儿做饭的,也是烈属。”
他这么一介绍,那些原本脸上还有些不在乎样子的年轻人,立马收敛了神色,上来抓着小满娘的手摇了摇,“您辛苦了。”
“这辛苦啥?”小满娘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还是把人往里头让。
看见她手里的枪,这几个人脸上都挺惊诧,小满娘赶紧又插回腰上,说是前几年他们这儿还剿匪呢,猛一听见外人来,得防着点儿。
村长把人送到了,就点着头赔着笑脸儿告了辞,回村里忙他的去了。
几个人跟着往后头走,一路上东张西望的,半天也没人出来迎迎他们,不觉得有点儿奇怪。
“大嫂,这试验场的人呢,那个……”领头儿从兜儿里掏出个本子看了看,“负责人叫付宁,这个付宁同志在哪儿啊?”
“下地了,一会儿就该回来了。”
“下地?他亲自下地了?”跟在队伍里的一个年轻人有些不相信。
“那咋?下地还不自己去?那粮食就能自己打到手里?”
小满娘更迷糊了,这帮人是干什么的啊?
领头儿的斜了队伍里的人一眼,又笑着跟眼前这个大嫂套话,什么试验场有几个人啊?平时怎么运行啊?地里的活儿怎么分配啊?那个付宁平时都说什么干什么啊?
他越问,小满娘心里的警戒线就拉得越高,付宁前两年就交待过她,要是遇上外人怎么说。
这些问题她就开始挑着回答,主要就说付宁是个种地的,一年到头儿就是种地,风里来雨里去的种地。
“他不是专家吗?就这么种地?”对面的人也绷不住了,插了一句话。
“老付研究的不就是种地吗?那不种地他研究啥啊?”
小满娘一句话给对面的人问住了。
还没想好下一句的词儿,从大门那边儿走过来三个泥人,“小满娘,我们上后头河里洗洗去,一会儿再吃饭。”
“行喽,我还没做呢!有客人来了。”
那几个人听见说话的声音就站起来出了屋,看见眼前这几个人又是一愣。
全身上下都是泥,鞋也湿透了,在脚上呱嗒着,或是手里拿着铁锨,或是肩头荷着锄头,往那儿一站,不说谁也不知道这几个是国家干部。
“哪位是付宁同志?我们是华中地区整风工作的小分队,到咱们试验场来调研的。”
走在最前头的那个老头儿立马扬起了笑脸儿,两步走了过来,“我就是付宁,同志们都辛苦了。”
他伸出手想握一下,却发现手上都是泥,赶紧在衣服上蹭了两下,结果这泥越蹭越多。
付宁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您们先坐着,我们去河边儿洗洗。”
出来的时候,他对着小满娘眨了眨眼,看着她一点头儿进了厨房,他带着身后的另外三个泥人去河边儿了。
来回也就十分钟,付宁把身上衣服脱了往旁边儿一扔,找了件干净的披上就过来了。
在门外头,他听见屋里有人说,“这老头儿不会装的吧?咱们见过那么多人了,哪儿有这么大岁数还这么干的啊?”
“不像是装的,咱们来可是谁都没打招呼啊。”
……
整风是吧?付宁心里有了些计较。
他从厨房拎了开水进来,挨个儿给他们倒上,嘴里说着,“来,喝水,一会儿尝尝咱们这大别山特色的饭。”
对面儿立马有两个人脸上带出喜色来。
他们坐在一块儿开始闲聊,付宁说前几天雨水太大了,地里都涝了,趁着晴天,他们几个赶紧就去地里排水了,什么准备都没有,怠慢工作组了。
人家肯定得说,工作是最重要的。
付宁立马顺着杆儿就爬上去了,什么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啊,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
这词儿啊一套一套的,都在他脑袋里装着呢。
而且对付倪墨这么多年,他多少的也算轻车熟路了,知道什么是那个点,哪块儿痒痒肉能挠。
说得工作队的这些人连连点头称是。
就在这气氛热烈的时候,小满娘喊了一嗓子,“吃饭啦!”
刚才跟着付宁下地那三个人帮着把饭端上来了。
工作队的一看,这就是特色?!
一大盆盐水煮红薯叶,一大盆生的青菜小葱,旁边儿放了一碗酱,然后就是一大笸箩的窝头。
付宁热情的招呼他们,“来,来,来!吃饭啊,小满娘,把那腌的咸鸭蛋拿出几个来,今天要待客的!”
一会儿一盘一切两半儿的咸鸭蛋送过来了,黄的、白的还流油,好看是真好看,可是这一口下去,齁得人直皱眉头。
看着试验场的这几个都非常自然的拿着窝头就吃,工作队的人也就都跟着,至少这窝头是净粮食的,还没掺菜呢。
吃着饭聊着天,这话题就转到晚晚身上了。
“您老有个闺女前两年去美国了?”
“是啊。”付宁承认得大大方方的,“她是致公党的,当初也是抛家舍业回国参加抗战的,一直在陕北。
全国解放以后,她想着回去把书读完,而且致公党那边也需要她回去参与管理。
这个事儿是上级批准的,您们可以查一查国务院或者是人大的会议记录,肯定是有的。”
当初晚晚和吴清走的时候,罗旭是使了劲的,付宁也在政协帮着敲了敲边鼓,让周博宇从海外提申请,他们这边儿走审批流程。
一切都是摆在明面儿上的,也不怕别人查。
工作队的人掏出本子来,记了一笔。
吃完了饭,付宁也由着他们在试验场里东游西逛,问问这个,问问那个。
工作队的队长抠着笔记本儿的封面在那儿琢磨。
中央去年出了划分右派的标准,他们就是下来干这个的。
现在如果给认定了右派的话,基本上都是下放劳动,接受再教育。
可是付宁这个试验场有点儿特殊,这个传说中的老专家就跟个老农民一样,这一身泥、一身水的,现在就劳动着呢!
而且说话也能贴近要求,句句都在点子上。
啧,难得!
他临走的时候拉着付宁的手说:“老付同志啊,你们这个试验场完全可以树个典型啊!”
“不,不,不!”付宁连连摆手,“我们只是做了份内的事儿,咱们还是得扑下身子向贫下中农学习,您看看我们大山里的几个村子,比这个试验场更应该被树成典型!”
工作队的同志们咵咵鼓掌,喊着“粮食产量翻三番、早日赶英超美”的口号,斗志昂扬的离开试验场往大山里走了。
付宁从这天开始眉头就总是皱着,等了几天没有动静,他给肖远安寄了一封信。
等到年底的时候,一支从北京来的医疗队开进了大别山深处。
打头儿的擎着一面红旗,上头写着“北京中医医院医疗巡诊队”。
他们就驻扎在梅家村,给附近的村民义诊。
一个中年男人背着药箱,急匆匆的走进了观音寺。
“三大爷,您让我出来晃荡着是什么意思啊?”
肖远安也五十多了,这几年净在医院里看诊,人也有些发福了。
“多出来看看,往那老少边穷的地方走走,安全。”
付宁没有多说什么,就问他京城里还好不?
肖远安也不能白来,拿出脉枕垫在付宁手腕底下,给他把了把脉,也说了说京城里这一年的人和事。
毕竟过年的时候,付宁还在京城待过几天呢。
连方予大学毕业好几年了,本来在市里的文史馆工作,今年连安开始教她蒙语,准备让她去内蒙待几年。
李玉宁娶了个供销社的售货员,不说别的,家里这些人买东西算是有个内线了。
最让肖远安觉得难受的是李遇晴,人家改姓儿了,现在叫关遇晴了。
“最近又是肃反,又是整风,她表现挺突出的,调到解放军总医院了。”
“我叫你过来,就是为了这个,很多话咱们得当面儿说,你不能老是在医院里头,等安定一点儿了你再看看,过几年你还是这么着全国跑着好些。”
至于李……关遇晴,付宁怕的就是这个,这两年他总能在这个侄女身上看见大表哥的影子。
改姓儿这件事更是印证了他的担心,一个当过汉奸的父亲,和革命烈士的舅舅、战斗英雄的表哥是没法儿比的。
所以他提前写了一封信,拿出来给肖远安看了看。
“三大爷!这……这要是交上去了,遇晴可就翻不了身了!”
“所以我给你拿着。”付宁把信纸装进信封,用火漆封了口儿,又交给肖远安,“在你手里搁着,万一这丫头蹦哒得过分了,可以压一压她。”
看着肖远安小心翼翼的把信收好,付宁又说了一句话,“让你过来,还是想让你利用巡诊的机会,找一找咱们的老人,特别是访一访,倪墨在哪儿?!”
小满娘站在房檐底下,把手搭在眼睛上头往天上照望了照望,看着那日头边儿上没有什么云彩,思忖着今天是不会下雨了,转身进屋把前两天没洗的衣服拿出来洗洗晒晒。
前几天是连着下雨,衣服洗了也干不了,只能等一等。
自从这观音寺门口挂了那个大牌子,他们这儿就叫了试验场,原本那个梅家坳的名字反倒是没什么人提了。
她跟儿子小满也从后头的小跨院搬到大殿边儿上的厢房住了。
这房子比小跨院儿的房子高,墙还厚,住得舒坦些。
刚把晾衣绳在院子里拴好了,山下梅家村里新安的大喇叭就响起来了,又到了放歌儿的时候了。
一听见这个,小满娘就知道该张罗着做饭了,紧着把盆里的衣服使劲儿一拧,往绳子上一搭,她就要往厨房走。
“有人吗?有人在吗?”
大门外头有人询问,小满娘看了看日头,还不到吃饭的点儿呢,再说这声音听着可生。
她把木盆放下,从后腰上拔下来一把小手枪,轻手轻脚的走过去,在门后头问了一句:“谁呀?”
“小满娘,是我,有上头的同志来找老付啊。”
听出来这是梅家村村长的声音,她才开了门,但是枪也没有收起来。
“同志,这儿就是试验场了,这是他们这儿做饭的,也是烈属。”
他这么一介绍,那些原本脸上还有些不在乎样子的年轻人,立马收敛了神色,上来抓着小满娘的手摇了摇,“您辛苦了。”
“这辛苦啥?”小满娘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还是把人往里头让。
看见她手里的枪,这几个人脸上都挺惊诧,小满娘赶紧又插回腰上,说是前几年他们这儿还剿匪呢,猛一听见外人来,得防着点儿。
村长把人送到了,就点着头赔着笑脸儿告了辞,回村里忙他的去了。
几个人跟着往后头走,一路上东张西望的,半天也没人出来迎迎他们,不觉得有点儿奇怪。
“大嫂,这试验场的人呢,那个……”领头儿从兜儿里掏出个本子看了看,“负责人叫付宁,这个付宁同志在哪儿啊?”
“下地了,一会儿就该回来了。”
“下地?他亲自下地了?”跟在队伍里的一个年轻人有些不相信。
“那咋?下地还不自己去?那粮食就能自己打到手里?”
小满娘更迷糊了,这帮人是干什么的啊?
领头儿的斜了队伍里的人一眼,又笑着跟眼前这个大嫂套话,什么试验场有几个人啊?平时怎么运行啊?地里的活儿怎么分配啊?那个付宁平时都说什么干什么啊?
他越问,小满娘心里的警戒线就拉得越高,付宁前两年就交待过她,要是遇上外人怎么说。
这些问题她就开始挑着回答,主要就说付宁是个种地的,一年到头儿就是种地,风里来雨里去的种地。
“他不是专家吗?就这么种地?”对面的人也绷不住了,插了一句话。
“老付研究的不就是种地吗?那不种地他研究啥啊?”
小满娘一句话给对面的人问住了。
还没想好下一句的词儿,从大门那边儿走过来三个泥人,“小满娘,我们上后头河里洗洗去,一会儿再吃饭。”
“行喽,我还没做呢!有客人来了。”
那几个人听见说话的声音就站起来出了屋,看见眼前这几个人又是一愣。
全身上下都是泥,鞋也湿透了,在脚上呱嗒着,或是手里拿着铁锨,或是肩头荷着锄头,往那儿一站,不说谁也不知道这几个是国家干部。
“哪位是付宁同志?我们是华中地区整风工作的小分队,到咱们试验场来调研的。”
走在最前头的那个老头儿立马扬起了笑脸儿,两步走了过来,“我就是付宁,同志们都辛苦了。”
他伸出手想握一下,却发现手上都是泥,赶紧在衣服上蹭了两下,结果这泥越蹭越多。
付宁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您们先坐着,我们去河边儿洗洗。”
出来的时候,他对着小满娘眨了眨眼,看着她一点头儿进了厨房,他带着身后的另外三个泥人去河边儿了。
来回也就十分钟,付宁把身上衣服脱了往旁边儿一扔,找了件干净的披上就过来了。
在门外头,他听见屋里有人说,“这老头儿不会装的吧?咱们见过那么多人了,哪儿有这么大岁数还这么干的啊?”
“不像是装的,咱们来可是谁都没打招呼啊。”
……
整风是吧?付宁心里有了些计较。
他从厨房拎了开水进来,挨个儿给他们倒上,嘴里说着,“来,喝水,一会儿尝尝咱们这大别山特色的饭。”
对面儿立马有两个人脸上带出喜色来。
他们坐在一块儿开始闲聊,付宁说前几天雨水太大了,地里都涝了,趁着晴天,他们几个赶紧就去地里排水了,什么准备都没有,怠慢工作组了。
人家肯定得说,工作是最重要的。
付宁立马顺着杆儿就爬上去了,什么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啊,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
这词儿啊一套一套的,都在他脑袋里装着呢。
而且对付倪墨这么多年,他多少的也算轻车熟路了,知道什么是那个点,哪块儿痒痒肉能挠。
说得工作队的这些人连连点头称是。
就在这气氛热烈的时候,小满娘喊了一嗓子,“吃饭啦!”
刚才跟着付宁下地那三个人帮着把饭端上来了。
工作队的一看,这就是特色?!
一大盆盐水煮红薯叶,一大盆生的青菜小葱,旁边儿放了一碗酱,然后就是一大笸箩的窝头。
付宁热情的招呼他们,“来,来,来!吃饭啊,小满娘,把那腌的咸鸭蛋拿出几个来,今天要待客的!”
一会儿一盘一切两半儿的咸鸭蛋送过来了,黄的、白的还流油,好看是真好看,可是这一口下去,齁得人直皱眉头。
看着试验场的这几个都非常自然的拿着窝头就吃,工作队的人也就都跟着,至少这窝头是净粮食的,还没掺菜呢。
吃着饭聊着天,这话题就转到晚晚身上了。
“您老有个闺女前两年去美国了?”
“是啊。”付宁承认得大大方方的,“她是致公党的,当初也是抛家舍业回国参加抗战的,一直在陕北。
全国解放以后,她想着回去把书读完,而且致公党那边也需要她回去参与管理。
这个事儿是上级批准的,您们可以查一查国务院或者是人大的会议记录,肯定是有的。”
当初晚晚和吴清走的时候,罗旭是使了劲的,付宁也在政协帮着敲了敲边鼓,让周博宇从海外提申请,他们这边儿走审批流程。
一切都是摆在明面儿上的,也不怕别人查。
工作队的人掏出本子来,记了一笔。
吃完了饭,付宁也由着他们在试验场里东游西逛,问问这个,问问那个。
工作队的队长抠着笔记本儿的封面在那儿琢磨。
中央去年出了划分右派的标准,他们就是下来干这个的。
现在如果给认定了右派的话,基本上都是下放劳动,接受再教育。
可是付宁这个试验场有点儿特殊,这个传说中的老专家就跟个老农民一样,这一身泥、一身水的,现在就劳动着呢!
而且说话也能贴近要求,句句都在点子上。
啧,难得!
他临走的时候拉着付宁的手说:“老付同志啊,你们这个试验场完全可以树个典型啊!”
“不,不,不!”付宁连连摆手,“我们只是做了份内的事儿,咱们还是得扑下身子向贫下中农学习,您看看我们大山里的几个村子,比这个试验场更应该被树成典型!”
工作队的同志们咵咵鼓掌,喊着“粮食产量翻三番、早日赶英超美”的口号,斗志昂扬的离开试验场往大山里走了。
付宁从这天开始眉头就总是皱着,等了几天没有动静,他给肖远安寄了一封信。
等到年底的时候,一支从北京来的医疗队开进了大别山深处。
打头儿的擎着一面红旗,上头写着“北京中医医院医疗巡诊队”。
他们就驻扎在梅家村,给附近的村民义诊。
一个中年男人背着药箱,急匆匆的走进了观音寺。
“三大爷,您让我出来晃荡着是什么意思啊?”
肖远安也五十多了,这几年净在医院里看诊,人也有些发福了。
“多出来看看,往那老少边穷的地方走走,安全。”
付宁没有多说什么,就问他京城里还好不?
肖远安也不能白来,拿出脉枕垫在付宁手腕底下,给他把了把脉,也说了说京城里这一年的人和事。
毕竟过年的时候,付宁还在京城待过几天呢。
连方予大学毕业好几年了,本来在市里的文史馆工作,今年连安开始教她蒙语,准备让她去内蒙待几年。
李玉宁娶了个供销社的售货员,不说别的,家里这些人买东西算是有个内线了。
最让肖远安觉得难受的是李遇晴,人家改姓儿了,现在叫关遇晴了。
“最近又是肃反,又是整风,她表现挺突出的,调到解放军总医院了。”
“我叫你过来,就是为了这个,很多话咱们得当面儿说,你不能老是在医院里头,等安定一点儿了你再看看,过几年你还是这么着全国跑着好些。”
至于李……关遇晴,付宁怕的就是这个,这两年他总能在这个侄女身上看见大表哥的影子。
改姓儿这件事更是印证了他的担心,一个当过汉奸的父亲,和革命烈士的舅舅、战斗英雄的表哥是没法儿比的。
所以他提前写了一封信,拿出来给肖远安看了看。
“三大爷!这……这要是交上去了,遇晴可就翻不了身了!”
“所以我给你拿着。”付宁把信纸装进信封,用火漆封了口儿,又交给肖远安,“在你手里搁着,万一这丫头蹦哒得过分了,可以压一压她。”
看着肖远安小心翼翼的把信收好,付宁又说了一句话,“让你过来,还是想让你利用巡诊的机会,找一找咱们的老人,特别是访一访,倪墨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