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2 1968年-《清末小旗兵》

  红旗漫卷,东风浩荡。

  刚过了春节没几天,正月都还没出,付宁就回到大别山试验场了。

  本来他是想过了清明再回来的,今年是大哥连安的三年,他想给他上了坟再回来,但架不住事儿多。

  大哥这辈子也算是积德,突发脑溢血没的,倒是没遭什么罪,就是太突然了些。

  小辈儿的怕他着急,都没敢透口风,就是让李玉宁来接他,说是有事儿。

  其实都这个岁数了,心里都有准备,一看见那小子那个样儿,他就知道了。

  连猫在藏区的罗旭都回来了,他们哥儿俩也是聚一回少一回。

  吴清和付闯跟着晚晚去美国了,这两年消息也不通,付宁那个时候就问过肖远安,付闯的日子只怕也不太多了。

  最后一面他指定是见不着了,但是吴清和晚晚都在跟前儿,他心里也还踏实些。

  罗旭自打进了藏,他们兄弟就没见过,这回是结结实实的聊了几天。

  二哥心里有成算,这些年就窝在藏区不动地方,主要就是宗教文化事业这边儿打转。

  这回从高原下来,除了送送连安,还要顺路去一趟第一拖拉机厂和哈尔滨。

  当年付宁给他的那份拖拉机图纸,他在高原上没事儿就琢磨,结合现在的发展情况,这份图纸衍生成了两份。

  一份是把履带换掉,壳子里的设计也改一改,就是我们自己的新一代农用拖拉机图纸。

  另一份是保存履带,把整个儿上层掀掉,配上炮台和装甲,看一看能不能跟老大哥的主战坦克掰一掰腕子。

  这次他是要去看看实物,还要看一看各方面的反馈,回去再做修改。

  连安也没有往他们家祖坟里埋,一切都革命化了,将来的事儿不好说。

  他们就在西山上挨着秦文远和刘公公又划了块儿地方,连安就埋在那儿了,将来他们兄弟也都会在那儿聚齐。

  他这么急匆匆的回试验场,是为了张君的女儿冀东。

  早在他来大别山的时候,付宁就让他催着家里把产业处理处理。

  可惜家里老人手还是软了,产业只出了一半儿,还是转给了张君的亲叔叔。

  这回不就麻烦了嘛!

  前年他们两口子在四川让人揪出来,差点儿给打死,幸亏保本在附近保了他们一命。

  保本现在是工程兵,在那边修铁路呢,借口让他们劳动改造,把人该落到工地上去了。

  大人暂时安全了,可是孩子怎么办?

  他们身边带着小儿子川北,当时只有十岁,这么小的孩子总不能也放工地上吧?

  放在村儿里,顶着那么大的帽子,谁也放心不下啊!

  思来想去,他们觉得要不就托付给付宁吧。

  孩子接过来容易,户口落不下来。

  没户口可不成!

  没户口就没粮票,没有副食本,没有各种票儿,怎么生存呢?

  就说他们这儿是农事试验场,哪儿挤一挤都有孩子一口饭吃,将来呢?

  这孩子是56年生人,付宁掐着手指头算了算,万一将来考大学,还得找户口所在地盖章呢,要是有刁难的呢?

  这不稳定因素得打出提前量来。

  他就给农场申请集体户口,把川北的户口迁过来,落在这儿,这就折腾了小一年。

  等到了年底,刚踏实了,祝心华给他写信,说冀东失踪了。

  张冀东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去年最乱的时候也跟风中落叶似的被牵连了,她的祖父母都不在了,外祖父母自顾不暇,都不知道她具体是什么时候没的。

  祝心华找了不少地方都没结果,去学校里问,老师说是有个年轻的男人给她办了一年的休学,可是那个男人也没留下什么信息。

  托了肖远安一块儿找,两个人找了大半年,都快把京城翻过来了,也是一点儿痕迹没有。

  付宁刚把川北接过来,又急急忙忙的跑回京城。

  可谁成想,他这一回来真就给找着了。

  什么叫灯下黑?!

  什么叫无巧不成书?!

  您猜怎么着?

  张冀东就在麻线胡同!

  她让罗冀给藏起来了!

  付宁看着眼前这两个孩子,脑子里乱得跟线团似的,一点儿头绪都抓不住。

  怎么会呢?

  这两个孩子以前也没见过啊?

  付宁拿着连安家的钥匙在寒风里懵了一下子,赶紧就进了院子,从里头把门锁上了。

  “小罗冀,你给我说清楚了,这是什么情况?”

  “爷。”罗冀一丝慌乱都没有,扶着他往屋里走,“您赶紧进屋,外头冷。”

  从后院一路走到连安住的主院,还没等付宁感叹故人呢,发现这院子里原来种花木的池子、种花的大花盆里全是坑。

  冀东站在院子里局促不安的看着他,让他忍不住伸出手去摸了摸她那半长不短的头发,“丫头,没事儿,我认识你爸爸,祝心华托我找你来的。”

  一听这话,姑娘大滴大滴的眼泪往下淌,哭得人心都发酸。

  等进了屋,罗冀给付宁倒了杯开水,这才跟他说了来龙去脉。

  罗冀大学毕业以后在科学院继续深造,天天骑着自行车从麻线胡同到中关村。

  初夏的时候,他老是能碰上游行队伍,十回里头有八回队伍里那个反面人物是个小姑娘。

  一来二去的也能听说是家里老人带累的,觉得这孩子挺可怜,但是也没有多余的想法。

  等到天热起来了,他有的时候就故意晚一点儿回家,为了路上凉快。

  这天是下了一天的雨,可是雨停了这天儿是一点儿不见凉快。

  罗冀骑着车子往家走,天快黑了,他借着天光看见路边儿上有个人在走。

  但那个动作是僵硬的,就是上身在往前探,脚底下是拖着走的。

  再近一点儿一看,这不是那个倒霉姑娘嘛。

  不对。

  她头发怎么这样了?

  就看那姑娘原本黑压压的一把好头发,现在就剩下一半儿了。

  一边儿是长长的黑发散乱着,一边儿露着光秃秃的头皮,上头还有几道血印子。

  罗冀把自行车停在她前头,可她就跟没看见一样,还是木木的往前走,那眼睛里一点儿光都没有。

  “你怕死吗?”

  听见罗冀在跟她说话,她的眼睛才渐渐渐渐聚焦,木愣愣的摇了摇头。

  “那你信我不是坏人吗?”

  那姑娘还是摇头。

  罗冀叹了口气,“信不信的,你也没有别的路走了,跟我走吧!”

  把人往自行车后座上一丢,正好儿又下雨了,他把人往自己雨衣里一藏,就这么给带回来了。

  张冀东从这天开始就住在了连安原来的院子里,罗冀把她另外一边的头发也给剃掉了,说是重新长吧,至少一般儿长啊。

  而且这个院子自打连安没了以后,就是连方予回来办丧事的时候住了几天,一直空着,罗冀住在后院儿不过来,给了张冀东极大的安全感。

  这一藏就是大半年,要不是付宁突然回来,他还有这里钥匙,冀东的行踪还没着落呢!

  付宁看着罗冀,心里感叹:这孩子是像了谁呢?

  平时看着也挺乖的,上学也没让人费过心,回回都是考第一,这么多年就没捅过娄子。

  这回是一下儿就玩儿了个大的。

  “那她也不能就这么藏着啊?让人家发现了,不得打你个拐带妇女?!”

  “我给她办了一年休学,到时候看看情况,要是还能上学就让她试试,要还是这样,再想办法。”

  “你有什么办法?”

  “她当兵肯定不行,招工也不能要她,但插队总行吧,走一步是一步呗。”

  你倒是心大!

  付宁拿手指头点了点罗冀的脑门儿,“哪儿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打发罗冀去把祝心华找过来,付宁趁着这个工夫跟张冀东聊了一会儿。

  好在这个姑娘神智还没问题。

  “你们这几个月是怎么生活的呢?吃什么啊?”

  “开始就是罗冀哥的定量。”冀东指了指院子,“后来他把院子里都种上土豆了,可能季节不对,天冷的时候就收了两簸箕小土豆儿,都快吃完了。”

  付宁算是知道院子里那点儿坑是怎么来的了。

  不过罗冀的定量他自己都吃不饱,还得分给张冀东一部分,这两个孩子也算是吃了苦了。

  等祝心华跑过来,抱着张冀东都快哭出来了。

  两个大人商量了一下,借着快过年了的机会到处走动了走动。

  最后算是把冀东的关系稳定在他们学校了,等到九月份她再回去上课,要是能延迟毕业呢,就在大学里多躲两年。

  要是躲不过去呢,就用罗冀那招儿,插队!

  付宁跑回来就是干这个的,农场申请知识青年来支援,到时候把冀东裹在里头弄过来。

  刚拐进试验场的大门,川北脚不沾地的就跑过来了,“爷爷!”

  他把付宁背着的大包接过来,搀着他往里走,迎面又来了一个人,嘴里一个劲儿的数落付宁。

  “叔,怎么不打个电报回来啊?我们好套了车接你去!这么远,您自己走回来了?!”

  “倪书记,我还能动弹动弹呢!”

  来的正是倪墨,付宁让肖远安找着他的时候,他在地方上也不是很得意,干脆就调回试验场当书记了。

  要说他可是比张君的命好多了。

  他们家的产业抗战胜利那会儿就处理干净了,他父母在苏州城外的小院子解放战争的时候给炸得就剩下了个房岔子,真的是毫无负担的迈进了新时代。

  这两年他负责农场的各种学习、汇报,那报告写的谁都挑不出错儿来。

  “嚯,这包儿真够沉的,什么啊?”倪墨把包儿接过来,在手里掂了掂。

  “鱼干和海带,记糖从福州寄过来的”

  “这小子在福州军区还挺滋润。”

  爷儿仨聊着天儿往回走,付宁又问起了农场里那几个下放劳动的教授,“他们怎么样?情绪还行?”

  “放心吧!咱们这儿要是还不行,他们找不着行的地方了!”

  倪墨说他带着那几个人去附近的一个山洼子里看过了,说是能修个小水库,再修水渠,把水引过来,要是能搞到管子,底下的梅家村和他们试验场就有自来水了!

  付宁觉得挺好,这点儿小工程对这些学术大拿们来说不是事儿,但能这样发挥发挥作用,他们心里能舒坦点儿。

  还没走到观音寺,远远就听见小满娘的声音,“你就找他去!看他敢当陈世美的!要是那样,你给我捎信儿,我去给你撑腰去!”

  一进院子,大树底下放着两个箩筐,一个年轻的妇女正往里放东西。

  这是小满的媳妇,小满几年前参加了铁路的招工,跟着县里不少的人一块儿走了,今天河北,明天山西,到处跑。

  现在据说落在京城了,可是两年都没回来过年了。

  听他们一块儿的工友说,他在京城像是另外安家了。

  小满娘可是坐不住了,她不信自己儿子能干出这样的事儿,正撺掇儿媳妇去京城找人呢。

  “玉华,你放心去!我清明还回去呢,要是小满不干人事儿,到时候我就先收拾了他!”

  付宁不知道有这出儿,要不然这回就一并办了,现在也只能先给小满媳妇一点儿精神支持。

  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倪墨带着老教授们又去实地测量,准备画设计图了。

  而小满媳妇用一根扁担挑起了两个箩筐,一个里头是他们的家当,一个里头是刚刚三岁的小女儿。

  她手里还拉着七岁的大闺女,娘儿仨就这么一步一步的往京城走。

  付宁站在观音寺的门口,看着他们迎着朝霞往前走,直到身影都融到霞光里。

  走吧!

  只要往前走,总会走到太阳底下的!

  ——————番外?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