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明发现,在鹏城做生意跟在其他城市做生意并不一样。
而且同样是做生意,可批发市场这个生意的体量,跟他想要做的服装厂的体量相比,那就又不一样了。
所以看似都是在做生意,都是在开一家公司,这难度却截然不同。
最近这些日子,所有的人都在忙。
赵海涛、赵海波两兄弟跟在李堃那帮人身边,一来随时观察着鹏城这边服装市场的发展走向。
二来忙着给服装厂配齐所有要用到的机器、设备、布料等。
岳志高跟卢佩兰这两个设计师更是一点儿也没闲着,研究和仿制米国服装忙的那叫一个热情高涨。
而廖永明跟赵海平看似最清闲,可他们俩却是所有人当中失眠最严重的。
因为最近这些日子,他们俩使用脑力实在是有点儿过度了。
鹏城的报纸,他们俩是每期必学习。
鹏城某些官方部门,他们俩更是没少跑,关于在鹏城这儿开工厂做生意的政\/策,他们俩在尽全力去了解。
除此之外,他们还特意去了一趟中山市。
据说那里有当时整个东广省最大的图书馆。
他们去那儿足足泡了三天,不知翻阅了多少书籍,就为了弥补一下在经营和管理上的知识的缺失。
尽管恶补的时间有限,而且当时的图书馆里的书籍也很有局限性。
可廖永明也理清了些许思绪。
其他的事儿先放一遍,回到鹏城之后廖永明和赵海平先去找了一趟岳志高和卢佩兰。
他们要对这俩服装设计师的工作流程,进行一下全新的梳理。
首先是规避一定的风险,比如说明确禁止抄袭杂志和样衣上的商标,也就是logo。
不管这俩服装设计师懂不懂,到底给他们俩的脑子里紧绷上一根,明确商标法和专利法的弦。
同时还要让这俩设计师,开始有意识的建立他们厂的原创设计库。
比如他们可以用米国的样衣为灵感,进行本土化的改良以及元素重组,并及时保留完整的设计审稿和日期记录。
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想必有一天会给服装厂减少极大的麻烦。
除了要建立原创的设计库之外,他们还要尽可能的将样衣分析系统化。
从而建立版型库、面料库、工艺库等。
还要尽可能的把米国潮流元素,都拆解为可量化生产的标准。
尤其是要注意尺码体系的转换。
毕竟米国等国家的消费者,他们的体型与国内的人差异很大,所以在衣服的设计上要极其注意。
除此之外,廖永明还给岳志高和卢佩兰制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那就是让他们在研究米国样衣的同时,还要以研究秋冬款服装为主。
因为在廖永明的印象中,似乎上辈子商城里卖的服装永远都要提前一个季节。
既然上辈子那么多大品牌大商家都那么做,就一定有他们这么做的道理。
廖永明虽然不懂,但他却可以尊重和学习。
所以别看现在才6月,连三伏都没进。
可廖永明还是要求设计师,做好提前设计秋冬款服装的准备。
给设计师们安排完工作,廖永明带着赵海平转头就去忙活其他的事儿了。
他们俩根本就没注意到,身后岳志高跟卢佩兰那难以言说的表情。
原本这回廖永明来找他们俩,提出了很多中肯又很专业的意见。
这让岳志高跟卢佩兰像是重新认识了廖永明一样,对廖永明的印象有了不小的改观。
可他们俩刚高兴没两分钟,廖永明竟然就提出让他们研究秋冬款服装的奇葩要求。
这让岳志高跟卢佩兰不得不再一次质疑廖永明。
廖永明作为服装厂的厂长,这脑子真没问题吗?
这夏天还没到呢,就开始研究秋冬才能穿的衣服?
他这是想让服装厂设计生产出来的衣服,卖不出去呢、还是卖不出去呢、还是卖不出去呢?
岳志高跟卢佩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人面面相觑。
算了,设计秋冬款服装的事儿慢慢干着吧。
光是廖永明刚刚让他们建立素材库的事儿,估计就得让他们忙上好长一段时间呢。
说不定等他们忙完这件事,到时候廖永明就改主意了呢?
其实廖永明的决定不但岳志高跟卢佩兰不理解,就连天天陪在廖永明身边的大姐夫赵海平也同样不理解。
“三弟,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虽说鹏城这边比咱老家热很多,可这毕竟夏天还没到呢。
你干嘛让他们俩抓紧研究秋冬季的服装?
那玩意提前研究出来,不是浪费精力吗?
就算咱们服装厂暂时还没有开起来,那咱也不会等到快要入秋才能正式开干吧?
所以夏天这段时间,难道咱就天天这么准备着?
这一天天的可全都是成本啊!
照这样下去,咱们服装厂啥时候才能挣钱?”
赵海平实在是觉得服装厂的推进速度太慢了,最近他着急上火的不行,嘴里都起了一圈燎泡了。
“大姐夫,咱的服装厂肯定不能继续耽搁下去了。
我已经想了,最晚7月底咱的服装厂必须得成功注册并开业。
至于设计秋冬款服装的事儿,你放心听我的准没错儿。
这就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提前半年进行设计,提前一个季度进行生产和推广、运输和销售。
只有这种情况下,等到秋冬季节的时候,咱们厂生产的服装才能赢得先机、有机会被大量销售。
这不就跟咱在老家一样,总不能等天彻底冷下来了,才想起来提前晒棉被、准备棉服吧?”
“是,是这么个道理。
可我还是觉得,你这步子迈的未免也太大了吧。
我就没见过像你这样思考问题做生意的。
虽说你是在未雨绸缪,可你知不知道你所谓的提前,又会遇到多少不确定性?
更会遇到多少困难与阻碍?”
可这点困难与阻碍算得了啥,在廖永明的认知里,想要获得更大的结果,那一开始就要有更大的布局和规划。
只有这样干起来才更有冲劲儿。
不就是有困难吗,想办法解决就是了。
如今对廖永明来说,眼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要尽快做出一个决定。
那就是他的服装厂,究竟需不需要中外合资?
因为廖永明了解到,如今的鹏城在政\/策上对中外合资的公司有极大的支持。
就比如说头两年可以免征所得税,第3年到第5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要不……他劝劝二姐夫,别学习了改从商吧?
可那也不对呀,二姐夫陆泽只是去米国深造去了而已。
就算他带着钱回来,他也不算外商呀?
但让廖永明为了一定的官方优惠,把自己的生意白白让利出一部分给外商,他心里也根本没法接受。
而且同样是做生意,可批发市场这个生意的体量,跟他想要做的服装厂的体量相比,那就又不一样了。
所以看似都是在做生意,都是在开一家公司,这难度却截然不同。
最近这些日子,所有的人都在忙。
赵海涛、赵海波两兄弟跟在李堃那帮人身边,一来随时观察着鹏城这边服装市场的发展走向。
二来忙着给服装厂配齐所有要用到的机器、设备、布料等。
岳志高跟卢佩兰这两个设计师更是一点儿也没闲着,研究和仿制米国服装忙的那叫一个热情高涨。
而廖永明跟赵海平看似最清闲,可他们俩却是所有人当中失眠最严重的。
因为最近这些日子,他们俩使用脑力实在是有点儿过度了。
鹏城的报纸,他们俩是每期必学习。
鹏城某些官方部门,他们俩更是没少跑,关于在鹏城这儿开工厂做生意的政\/策,他们俩在尽全力去了解。
除此之外,他们还特意去了一趟中山市。
据说那里有当时整个东广省最大的图书馆。
他们去那儿足足泡了三天,不知翻阅了多少书籍,就为了弥补一下在经营和管理上的知识的缺失。
尽管恶补的时间有限,而且当时的图书馆里的书籍也很有局限性。
可廖永明也理清了些许思绪。
其他的事儿先放一遍,回到鹏城之后廖永明和赵海平先去找了一趟岳志高和卢佩兰。
他们要对这俩服装设计师的工作流程,进行一下全新的梳理。
首先是规避一定的风险,比如说明确禁止抄袭杂志和样衣上的商标,也就是logo。
不管这俩服装设计师懂不懂,到底给他们俩的脑子里紧绷上一根,明确商标法和专利法的弦。
同时还要让这俩设计师,开始有意识的建立他们厂的原创设计库。
比如他们可以用米国的样衣为灵感,进行本土化的改良以及元素重组,并及时保留完整的设计审稿和日期记录。
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想必有一天会给服装厂减少极大的麻烦。
除了要建立原创的设计库之外,他们还要尽可能的将样衣分析系统化。
从而建立版型库、面料库、工艺库等。
还要尽可能的把米国潮流元素,都拆解为可量化生产的标准。
尤其是要注意尺码体系的转换。
毕竟米国等国家的消费者,他们的体型与国内的人差异很大,所以在衣服的设计上要极其注意。
除此之外,廖永明还给岳志高和卢佩兰制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那就是让他们在研究米国样衣的同时,还要以研究秋冬款服装为主。
因为在廖永明的印象中,似乎上辈子商城里卖的服装永远都要提前一个季节。
既然上辈子那么多大品牌大商家都那么做,就一定有他们这么做的道理。
廖永明虽然不懂,但他却可以尊重和学习。
所以别看现在才6月,连三伏都没进。
可廖永明还是要求设计师,做好提前设计秋冬款服装的准备。
给设计师们安排完工作,廖永明带着赵海平转头就去忙活其他的事儿了。
他们俩根本就没注意到,身后岳志高跟卢佩兰那难以言说的表情。
原本这回廖永明来找他们俩,提出了很多中肯又很专业的意见。
这让岳志高跟卢佩兰像是重新认识了廖永明一样,对廖永明的印象有了不小的改观。
可他们俩刚高兴没两分钟,廖永明竟然就提出让他们研究秋冬款服装的奇葩要求。
这让岳志高跟卢佩兰不得不再一次质疑廖永明。
廖永明作为服装厂的厂长,这脑子真没问题吗?
这夏天还没到呢,就开始研究秋冬才能穿的衣服?
他这是想让服装厂设计生产出来的衣服,卖不出去呢、还是卖不出去呢、还是卖不出去呢?
岳志高跟卢佩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人面面相觑。
算了,设计秋冬款服装的事儿慢慢干着吧。
光是廖永明刚刚让他们建立素材库的事儿,估计就得让他们忙上好长一段时间呢。
说不定等他们忙完这件事,到时候廖永明就改主意了呢?
其实廖永明的决定不但岳志高跟卢佩兰不理解,就连天天陪在廖永明身边的大姐夫赵海平也同样不理解。
“三弟,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虽说鹏城这边比咱老家热很多,可这毕竟夏天还没到呢。
你干嘛让他们俩抓紧研究秋冬季的服装?
那玩意提前研究出来,不是浪费精力吗?
就算咱们服装厂暂时还没有开起来,那咱也不会等到快要入秋才能正式开干吧?
所以夏天这段时间,难道咱就天天这么准备着?
这一天天的可全都是成本啊!
照这样下去,咱们服装厂啥时候才能挣钱?”
赵海平实在是觉得服装厂的推进速度太慢了,最近他着急上火的不行,嘴里都起了一圈燎泡了。
“大姐夫,咱的服装厂肯定不能继续耽搁下去了。
我已经想了,最晚7月底咱的服装厂必须得成功注册并开业。
至于设计秋冬款服装的事儿,你放心听我的准没错儿。
这就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提前半年进行设计,提前一个季度进行生产和推广、运输和销售。
只有这种情况下,等到秋冬季节的时候,咱们厂生产的服装才能赢得先机、有机会被大量销售。
这不就跟咱在老家一样,总不能等天彻底冷下来了,才想起来提前晒棉被、准备棉服吧?”
“是,是这么个道理。
可我还是觉得,你这步子迈的未免也太大了吧。
我就没见过像你这样思考问题做生意的。
虽说你是在未雨绸缪,可你知不知道你所谓的提前,又会遇到多少不确定性?
更会遇到多少困难与阻碍?”
可这点困难与阻碍算得了啥,在廖永明的认知里,想要获得更大的结果,那一开始就要有更大的布局和规划。
只有这样干起来才更有冲劲儿。
不就是有困难吗,想办法解决就是了。
如今对廖永明来说,眼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要尽快做出一个决定。
那就是他的服装厂,究竟需不需要中外合资?
因为廖永明了解到,如今的鹏城在政\/策上对中外合资的公司有极大的支持。
就比如说头两年可以免征所得税,第3年到第5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要不……他劝劝二姐夫,别学习了改从商吧?
可那也不对呀,二姐夫陆泽只是去米国深造去了而已。
就算他带着钱回来,他也不算外商呀?
但让廖永明为了一定的官方优惠,把自己的生意白白让利出一部分给外商,他心里也根本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