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香菱的学诗梦-《梦幻旅游者》

  陈星读《红楼梦》中那一段香菱学诗的往事,每每读来,总教人心中泛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

  那看似风雅温情、溢满才情与友谊的篇章背后,藏着的,是一个灵魂被时代与身份无情撕裂的残酷真相。

  她本是甄士隐的掌上明珠,甄英莲,一个小康书香门第的娇小姐。命运的拐杖却在她幼年时便凶恶地挥下,一拐一卖,她便坠入了深渊,成了薛家买来的一个活物件——丫鬟香菱。在主人眼里,她与架上那个插梅的花瓶、屋里那张酸枝木的榻,并无本质区别,可随意使唤,可轻易赠弃。即便后来薛姨妈开了恩,“开了脸”摆酒让她做了薛蟠的房里人,众人客气地唤一声“菱姑娘”,也丝毫冲刷不掉她骨子里“下人”的烙印。那把管事的钥匙,她从未触碰到半分。

  她该认命吗?像无数湮没于尘埃里的丫鬟一样,低着头,屏着息,熬完这卑贱的一生?可她心底偏有一簇火苗未曾熄灭,那是镌刻在血脉里对“家”的模糊记忆:父亲甄士隐案头清供的墨香,庭院里竹影摇曳下的诗韵……那才是她本该拥有的世界。

  于是,当薛蟠离家的短暂空隙降临,当薛宝钗——这个平日心思缜密、处处以利益衡量的表小姐——难得地展现出一丝近乎厚道的善意,将她带进那宛若仙境、却又等级森严的大观园时,香菱生命中最华彩也最悲怆的乐章,骤然响起。

  薛宝钗允她住进蘅芜苑,自有其现实的考量。园内规矩严,男宾罕至,将哥哥这貌美的小妾放在此处,远比留在自家院子“安全”,省得惹出风流是非,损了薛家颜面。这份“厚道”,底色是冰冷的算计。

  初入园的香菱,满怀敬畏与憧憬。她小心翼翼地提出第一个奢望:“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却笑着嗔她“得陇望蜀”,先打发她去各处拜会主子们,学好规矩应酬。宝钗并非扼杀她的念想,只是深谙世故:自己一个客居的小姐,岂能贸然将家中贱籍的侍妾引荐入千金们的诗社?那无异于自贬身份,徒惹人笑话。她选择了默许,却绝不会亲手推开那扇门。

  香菱是“呆”的,却也在珍爱之事上有着惊人的直觉。她绕开了慵懒的迎春、惜春,避开了志在庶务的探春,径直找到了那片潇湘馆的翠竹深处,向那位目下无尘、却灵窍剔通的林黛玉,怯怯又坚定地吐露了心声。

  林黛玉的反应出人意料地爽利。“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她慨然应允。是因为怜惜这块蒙尘的美玉?是想寻一个诗道的知音?抑或是,看在薛家的面子上?或许兼而有之。但她教导的方式,却全然是天才的路数:王维五律一百首揣摩透熟,杜甫七律一二百首,李白七绝一二百首,再以陶、谢等人垫底……这等海量的阅读、悟性与才情的淬炼,岂是寻常丫鬟能企及?香菱竟接住了,且痴迷其中,废寝忘食。她生命中原先被粗暴切断的诗书根脉,仿佛在这疯狂的汲取中悄然接续。

  而后,史湘云——那个英豪阔大、诗兴湍飞的云妹妹——也住进了蘅芜苑。她像个欢腾的“话口袋子”,不管不顾地高谈阔论,从杜工部的沉郁讲到韦苏州的淡雅,再到温庭筠的绮靡、李商隐的隐僻……这些纷繁的流派风格,如同甘霖,毫无保留地倾泻进香菱这块急剧渴求知识的海绵里。宝钗笑她们“满嘴里说什么”,而这喧腾的、充满灵性碰撞的日常,正是香菱梦寐以求的极乐。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月色下,她竟吟出“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样灵秀伤感的句子。连园中最顶尖的诗翁们也为之颔首。探春笑着打趣要下帖请她入社。后来,在宝玉的生日宴上,在芦雪广的联句场中,“香菱”这个名字,真的与其他小姐少爷们并列,她吟出“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那一刻,她仿佛不再是菱姑娘,而是诗人香菱。

  这短暂的数年,是她灰暗人生里偷来的光。她几乎错觉,这园中的清风明月、诗词酬唱,这近似平等、充满善意与才华敬重的友谊,可以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她甚至开始构想一个温暖的家:有宝钗、宝琴这样可亲的姑娘为伴,将来还会有一位如史湘云般爽朗明媚的奶奶,她们一同谈诗论画,她必会恭敬侍奉,其乐融融。

  她忘了,大观园再美,也是别人的园子。小姐们的友谊再真,也越不过阶级的鸿沟。她短暂的“诗人”身份,如同月光,皎洁却虚幻,太阳一出,便消散无踪。

  薛蟠回来了,她搬回了那个沉闷的薛家小院。

  后来,薛蟠明媒正娶的妻子夏金桂来了。那是一个与诗情画意完全背反的存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占有、掌控和摧毁。香菱的才貌、温婉,乃至她曾经得到过的小姐们的青眼,都成了原罪。夏金桂的折磨刁难,无所不用其极。

  此刻,曾与她诗词唱和的姐妹们何在?李纨避事,探春姑娘家不便插手,黛玉、湘云更是无能为力。那曾经照亮她生命的诗词,在主母的淫威面前,苍白如纸,甚至成了“矫情”“心大”的罪证。更残酷的是薛姨妈的“解决”之道:“快叫个人牙子来,多少卖几两银子,拔去肉中刺,眼中钉,大家过太平日子。”

  卖了几两银子。这便是她最终的价码。

  曾有人叹,若她不学诗,只安分学些管家实务,或许能在后宅有一线生机。可笑!夏金桂岂容得下任何一点威胁?更何况,她连这点权力都未曾沾染。也有人恨,冯渊并非良配,贾雨村背信弃义,才是祸根。或许。但命运从未给过她选择的机会。

  大观园的群芳,给了香菱一块糖,一块包裹着艺术光华、友谊温暖,却跨越了她本不该企及阶层的糖。让她尝到了什么是“人”的活着,什么是精神的自由。然后,再眼睁睁看着,甚至无意中助推着她,带着这点甜味,重新坠回比以往更冰冷的现实深渊。

  这糖,是慈悲,还是残忍?

  或许,这本就是一个无解的悲剧。正如那块糖改变不了她终被碾碎的命运,但若没有这点糖,她漫长的一生,便从未见过光。这一点光,是对是错,该与不该,恐怕连命运本身,也给不出答案。

  唯有那轮她诗中问过的明月,冷冷照着人间这出永恒的悲剧,沉默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