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那高墙深院里的荣国府,从来不是一处能藏住心事的地方。
体面与规矩挂在每个人嘴边,可人心深处那点偏斜,却总在不经意间,从眼角眉梢流露出来,沉甸甸地压在某些人的命运上。这偏心,如同院中那蜿蜒的抄手游廊,明晃晃地摆在那里,隔开的,却是云泥之别的人生冷暖。
贾政老爷若地下有知,大抵至死也想不通,他一心秉持的严父家规、追求的“父慈子孝”,怎会最终化作一柄利刃,由内而外,生生剖开了这个煊赫家族的根基。他忘了,再冰冷的规矩也焐不热一颗颗寒透的心,那日复一日的差别对待,早如埋藏深处的火药,只待一丝火星,便能将一切炸得粉碎。
贾环,便是那根被遗忘在火药桶旁的引信。他后来的许多行径,那般别扭,阴郁,带着股破罐破摔的狠劲,与其说是天性顽劣,不如说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孩子,嘶哑着喉咙想向全世界证明——“我也配”。
学堂里的喧闹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贾环缩在角落,指尖被毛笔硌得生疼。金荣那伙人哄笑着挤过来,故意撞翻了他的砚台,浓黑的墨汁泼洒开来,污了他才写好的几行大字。“哟,对不住,三爷。”金荣嘴上告罪,脸上却满是促狭的笑意,“没瞧见您这‘大作’在这儿呢。只是这字……啧啧,可真随了赵姨娘,一股子小家子气。”
血液“嗡”一声涌上头顶,贾环猛地站起,身子因愤怒微微发抖。“你胡说!”
“我胡说什么了?事实罢了!你且问问宝二叔,你的字可能入眼?”金荣笑嘻嘻地指向被众人簇拥着的宝玉。宝玉正与人说笑,闻言蹙眉转过身,目光扫过狼藉的案几和贾环通红的脸,语气里带着惯有的、不经心的责备:“环儿,又闹什么?安生些写字罢,这般吵闹,成何体统。”
那语气轻飘飘的,却像一记耳光,狠狠扇在贾环脸上。周遭的目光针一样刺来,混杂着窃笑与鄙夷。他张了张嘴,所有争辩的话都哽在喉咙里,化成一片灼人的羞耻。他慢慢坐下,盯着那滩墨迹,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为什么?明明先挑衅的是金荣,为何到头来丢脸受斥的总是自己?就因为他不是“宝二叔”?
抄经的时光漫长而寂静。佛堂里香烟袅袅,贾环握笔极认真,一笔一划,竭力模仿着字帖上的工整端庄。他知道这是嫡母王夫人给他的“体面”差事,打发他这闲人,也全了府里敬佛的名声。他偶尔也会生出一点微弱的希冀,若抄得极好,父亲或许会看到,会……夸一句?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赵姨娘闪身进来,脸上罩着一层寒霜。她快步走到案前,抓起几张写好的经纸,扫了两眼,便恨铁不成钢地啐道:“没出息的东西!整天埋首在这劳什子里,能挣出什么前程来?瞧你这蝌蚪爬的字,老爷见了只怕更厌烦!有这闲工夫,不如去老太太、太太跟前多晃晃,学学你那好哥哥,是怎么讨人欢心的!”
冷水浇头般,那一点点认真和希冀瞬间熄灭了。贾环低着头,任由母亲尖利的数落砸在身上。连他的亲生母亲,都在一遍遍告诉他:你不行,你不配,你做什么都是错。
他也曾鼓起勇气,想靠近那片他无法企及的光亮。那日园子里,迎春、探春几个姐妹正在桃花树下斗草嬉戏,笑声如银铃般洒落一地。贾环踟蹰了半晌,慢慢挪过去,怯生生地站在外围。探春抬眼看见他,笑容淡了些,只微微颔首,便又转头与姊妹们说笑,仿佛他只是个无意闯入的陌生仆役。迎春性子软,倒是对他笑了笑,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他像个多余的影子,僵立在欢声笑语之外,进不去,也舍不得走。直到宝玉一阵风似的跑来,自然无比地融入其中,所有人都围了上去,他这才被彻底遗忘在角落。那份格格不入的落差,像冰冷的河水,浸透了他的四肢百骸。凭什么?就因他是庶出?可探春姐姐不也是……她为何就能活得那般挺拔?
这份“不配”的烙印,由身边最亲近的人,日复一日,用最琐碎的方式,狠狠凿刻进他的骨血里。王夫人让他抄经,是居高临下的“恩典”;凤姐儿心情好时赏他几吊钱,那神态语气,与打发了得脸的下人无异;即便是亲姐探春,为了在那“正经主子”的圈子里站稳,也早早学会了与他划清界限,那份刻意的疏远,比旁人的冷眼更伤人心。整个荣国府,仿佛一个巨大的回音壁,四面八方都在对他低语:你不配,你不配住进那仙境般的大观园,不配得到一句温言软语的关心,不配拥有宝玉所拥有的一切——哪怕只是万分之一。
这颗“不配”的种子,落在自卑与怨恨的土壤里,疯长成狰狞的荆棘。赵姨娘无休止的抱怨是肥料,下人们跟红顶白的势利是雨露,连他自己偶尔挣扎着想“学个好”的微弱念头,也被周遭无处不在的冷漠迅速冻毙。他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阴郁,像一株不见天日的植物,在阴暗处扭曲地生长。
最终,那积聚的所有委屈、愤懑、嫉妒和恨意,找到了一个决堤的出口。当那个机会来临,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用最恶毒的语言构陷了宝玉。那一刻,驱动他的或许并非对宝玉本人的深仇大恨,而是对那个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位置的疯狂妒忌——凭什么你就能被所有人捧在掌心?凭什么我连喘口气,都像是碍了别人的眼?我偏要把你拉下来,哪怕一起摔得粉碎!
其实,在这深宅大院里,被偏心这柄软刀子逼得变了形状的,又何止一个贾环?二姑娘迎春那般懦弱可欺,难道不是因为她从小就被贴上了“二木头”的标签,深知自己再如何挣扎也是徒劳,索性缩进壳里,任人宰割?四姑娘惜春那般小的年纪就看破红尘,执意要绞了头发做姑子去,难道不是早早窥破了这煊赫门庭内里的凉薄——既无温情可言,亲人尚且靠不住,不如斩断一切,求个干干净净?
贾政总把“齐家治国平天下”挂在嘴边,可他至死未曾明白,一个家,从来不是靠冷硬的规矩和森严的等级就能维系圆满的。家,是靠人心一点点暖出来的。当那碗水从一开始就注定倾斜,再雕梁画栋的宅邸,也早已从内部被无声地蛀空,只待一阵风来,便轰然倒塌。
后来,贾府大厦倾覆,树倒猢狲散。在一片混乱中,贾环跟着他那目光短浅的母亲赵姨娘,做出了许多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勾当,惹来世人一片“忘恩负义”的骂名。可若回头细细看去,那些年,当大观园内四季如春、欢声笑语不断时,当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结社吟诗、宴饮游乐时,谁又曾真正把那个瑟缩在阴影里的“环三爷”,当做自家人看待过呢?
仇恨的种子,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种下的。它是由无数次被忽视的期待、被夺走的机会、被轻蔑的眼神、被冰冷地告知“你不配”的瞬间,一层一层,缓慢而坚韧地堆积起来的。是这些,生生将一棵或许能长成栋梁的苗,扭曲成了满是怨毒疙瘩的顽木。
人世间的许多纷争与悲剧,溯其根源,往往不过是因为有人总是漫不经心,甚至是理直气壮地,将“你不行”、“你不配”的标签,一次次贴在另一些人的心上。而那些标签,久而久之,便化作了最锋利的刺,最终,不是刺穿他人,便是反过来,扎透了自己。贾府那煊赫的门墙最终坍塌了,外人只道是外头的风雨太疾,却不知那墙里头的人心,早被这些看不见的尖刺,扎得千疮百孔,再也撑不起表面的太平光鲜了。
体面与规矩挂在每个人嘴边,可人心深处那点偏斜,却总在不经意间,从眼角眉梢流露出来,沉甸甸地压在某些人的命运上。这偏心,如同院中那蜿蜒的抄手游廊,明晃晃地摆在那里,隔开的,却是云泥之别的人生冷暖。
贾政老爷若地下有知,大抵至死也想不通,他一心秉持的严父家规、追求的“父慈子孝”,怎会最终化作一柄利刃,由内而外,生生剖开了这个煊赫家族的根基。他忘了,再冰冷的规矩也焐不热一颗颗寒透的心,那日复一日的差别对待,早如埋藏深处的火药,只待一丝火星,便能将一切炸得粉碎。
贾环,便是那根被遗忘在火药桶旁的引信。他后来的许多行径,那般别扭,阴郁,带着股破罐破摔的狠劲,与其说是天性顽劣,不如说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孩子,嘶哑着喉咙想向全世界证明——“我也配”。
学堂里的喧闹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贾环缩在角落,指尖被毛笔硌得生疼。金荣那伙人哄笑着挤过来,故意撞翻了他的砚台,浓黑的墨汁泼洒开来,污了他才写好的几行大字。“哟,对不住,三爷。”金荣嘴上告罪,脸上却满是促狭的笑意,“没瞧见您这‘大作’在这儿呢。只是这字……啧啧,可真随了赵姨娘,一股子小家子气。”
血液“嗡”一声涌上头顶,贾环猛地站起,身子因愤怒微微发抖。“你胡说!”
“我胡说什么了?事实罢了!你且问问宝二叔,你的字可能入眼?”金荣笑嘻嘻地指向被众人簇拥着的宝玉。宝玉正与人说笑,闻言蹙眉转过身,目光扫过狼藉的案几和贾环通红的脸,语气里带着惯有的、不经心的责备:“环儿,又闹什么?安生些写字罢,这般吵闹,成何体统。”
那语气轻飘飘的,却像一记耳光,狠狠扇在贾环脸上。周遭的目光针一样刺来,混杂着窃笑与鄙夷。他张了张嘴,所有争辩的话都哽在喉咙里,化成一片灼人的羞耻。他慢慢坐下,盯着那滩墨迹,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为什么?明明先挑衅的是金荣,为何到头来丢脸受斥的总是自己?就因为他不是“宝二叔”?
抄经的时光漫长而寂静。佛堂里香烟袅袅,贾环握笔极认真,一笔一划,竭力模仿着字帖上的工整端庄。他知道这是嫡母王夫人给他的“体面”差事,打发他这闲人,也全了府里敬佛的名声。他偶尔也会生出一点微弱的希冀,若抄得极好,父亲或许会看到,会……夸一句?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赵姨娘闪身进来,脸上罩着一层寒霜。她快步走到案前,抓起几张写好的经纸,扫了两眼,便恨铁不成钢地啐道:“没出息的东西!整天埋首在这劳什子里,能挣出什么前程来?瞧你这蝌蚪爬的字,老爷见了只怕更厌烦!有这闲工夫,不如去老太太、太太跟前多晃晃,学学你那好哥哥,是怎么讨人欢心的!”
冷水浇头般,那一点点认真和希冀瞬间熄灭了。贾环低着头,任由母亲尖利的数落砸在身上。连他的亲生母亲,都在一遍遍告诉他:你不行,你不配,你做什么都是错。
他也曾鼓起勇气,想靠近那片他无法企及的光亮。那日园子里,迎春、探春几个姐妹正在桃花树下斗草嬉戏,笑声如银铃般洒落一地。贾环踟蹰了半晌,慢慢挪过去,怯生生地站在外围。探春抬眼看见他,笑容淡了些,只微微颔首,便又转头与姊妹们说笑,仿佛他只是个无意闯入的陌生仆役。迎春性子软,倒是对他笑了笑,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他像个多余的影子,僵立在欢声笑语之外,进不去,也舍不得走。直到宝玉一阵风似的跑来,自然无比地融入其中,所有人都围了上去,他这才被彻底遗忘在角落。那份格格不入的落差,像冰冷的河水,浸透了他的四肢百骸。凭什么?就因他是庶出?可探春姐姐不也是……她为何就能活得那般挺拔?
这份“不配”的烙印,由身边最亲近的人,日复一日,用最琐碎的方式,狠狠凿刻进他的骨血里。王夫人让他抄经,是居高临下的“恩典”;凤姐儿心情好时赏他几吊钱,那神态语气,与打发了得脸的下人无异;即便是亲姐探春,为了在那“正经主子”的圈子里站稳,也早早学会了与他划清界限,那份刻意的疏远,比旁人的冷眼更伤人心。整个荣国府,仿佛一个巨大的回音壁,四面八方都在对他低语:你不配,你不配住进那仙境般的大观园,不配得到一句温言软语的关心,不配拥有宝玉所拥有的一切——哪怕只是万分之一。
这颗“不配”的种子,落在自卑与怨恨的土壤里,疯长成狰狞的荆棘。赵姨娘无休止的抱怨是肥料,下人们跟红顶白的势利是雨露,连他自己偶尔挣扎着想“学个好”的微弱念头,也被周遭无处不在的冷漠迅速冻毙。他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阴郁,像一株不见天日的植物,在阴暗处扭曲地生长。
最终,那积聚的所有委屈、愤懑、嫉妒和恨意,找到了一个决堤的出口。当那个机会来临,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用最恶毒的语言构陷了宝玉。那一刻,驱动他的或许并非对宝玉本人的深仇大恨,而是对那个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位置的疯狂妒忌——凭什么你就能被所有人捧在掌心?凭什么我连喘口气,都像是碍了别人的眼?我偏要把你拉下来,哪怕一起摔得粉碎!
其实,在这深宅大院里,被偏心这柄软刀子逼得变了形状的,又何止一个贾环?二姑娘迎春那般懦弱可欺,难道不是因为她从小就被贴上了“二木头”的标签,深知自己再如何挣扎也是徒劳,索性缩进壳里,任人宰割?四姑娘惜春那般小的年纪就看破红尘,执意要绞了头发做姑子去,难道不是早早窥破了这煊赫门庭内里的凉薄——既无温情可言,亲人尚且靠不住,不如斩断一切,求个干干净净?
贾政总把“齐家治国平天下”挂在嘴边,可他至死未曾明白,一个家,从来不是靠冷硬的规矩和森严的等级就能维系圆满的。家,是靠人心一点点暖出来的。当那碗水从一开始就注定倾斜,再雕梁画栋的宅邸,也早已从内部被无声地蛀空,只待一阵风来,便轰然倒塌。
后来,贾府大厦倾覆,树倒猢狲散。在一片混乱中,贾环跟着他那目光短浅的母亲赵姨娘,做出了许多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勾当,惹来世人一片“忘恩负义”的骂名。可若回头细细看去,那些年,当大观园内四季如春、欢声笑语不断时,当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结社吟诗、宴饮游乐时,谁又曾真正把那个瑟缩在阴影里的“环三爷”,当做自家人看待过呢?
仇恨的种子,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种下的。它是由无数次被忽视的期待、被夺走的机会、被轻蔑的眼神、被冰冷地告知“你不配”的瞬间,一层一层,缓慢而坚韧地堆积起来的。是这些,生生将一棵或许能长成栋梁的苗,扭曲成了满是怨毒疙瘩的顽木。
人世间的许多纷争与悲剧,溯其根源,往往不过是因为有人总是漫不经心,甚至是理直气壮地,将“你不行”、“你不配”的标签,一次次贴在另一些人的心上。而那些标签,久而久之,便化作了最锋利的刺,最终,不是刺穿他人,便是反过来,扎透了自己。贾府那煊赫的门墙最终坍塌了,外人只道是外头的风雨太疾,却不知那墙里头的人心,早被这些看不见的尖刺,扎得千疮百孔,再也撑不起表面的太平光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