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暮春,京畿道上的杨柳已抽尽新绿,暖风卷着尘土,在官道上织出一层朦胧的纱。崔灿灿勒住缰绳,胯下的枣红马打了个响鼻,蹄子在地上刨出浅浅的坑。她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绸缎衣袖沾了灰,倒比身后石雯的布衫显得更狼狈些。
“这日头怎的这般毒?”石雯从行囊里摸出个皱巴巴的帕子,递过去时露出腕上半截青布缠带——昨日过酸枣岭时被荆棘划了道口子,此刻还泛着红。她望着前方连绵的土坡,眉头拧成个结,“再走三十里才有驿站,咱们的水囊都见了底,怕是撑不到了。”
崔灿灿接过帕子,却没擦汗,只望着道旁的田埂。新插的秧苗在田里铺成绿毯,远处隐约有炊烟升起,袅袅地缠在灰蓝色的天上。她眼睛一亮,马鞭朝那方向指了指:“那边有户人家,去讨些水米,歇口气再走。”
两人牵着马,顺着田埂往炊烟处走。泥土裹着青草的气息扑面而来,比官道上的尘土好闻得多。近了才看清,那是间土坯墙的院子,柴门虚掩着,院角的老槐树下晒着半席草药,叶片蜷曲,颜色暗沉。
“有人在家吗?”崔灿灿轻轻推开柴门,门轴“吱呀”一声,惊飞了檐下两只燕子。
里屋传来一阵咳嗽声,接着是男人的应答:“谁啊?”
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掀帘出来,约莫三十出头,脸上刻着风霜,却生得浓眉大眼,透着股憨厚。他看见崔灿灿和石雯,先是愣了愣,随即搓着手笑道:“是赶路的姑娘吧?快进来,外头日头毒。”
这汉子叫李老实,世代在这官道旁种地。他引着两人进了屋,堂屋简陋,却收拾得干净,靠墙摆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你们先坐,我去给你们烧些水。”李老实说着,转身要往灶房去,又像是想起什么,回头道,“我家婆娘身子不好,在里屋躺着,若是吵着你们,莫怪。”
崔灿灿连忙起身:“大哥客气了,我们是路过,想讨些水喝,若有多余的米粮,我们可以出钱买。”
“说啥买不买的,”李老实摆了摆手,脚步顿了顿,声音低了些,“不瞒你们说,家里米缸也快见底了,但熬两碗粥还是有的。只是我这就去灶房忙活,怕是顾不上你们,能不能劳烦两位姑娘,去里屋陪我婆娘说说话?她这病,躺了大半年,也没人跟她唠嗑。”
石雯看了崔灿灿一眼,见她点头,便应道:“大哥放心,我们陪嫂子说说话。”
李老实感激地笑了笑,转身进了灶房。崔灿灿和石雯轻手轻脚地走到里屋门口,门帘是旧的蓝布,洗得发白,隐约能看见里面的人影。
“嫂子,我们是路过的,来陪你说说话。”石雯轻声道。
里屋沉默了片刻,传来一个虚弱的声音:“进来吧。”
掀开门帘,一股淡淡的药味扑面而来。炕上躺着个女子,面色苍白得像张纸,嘴唇没半点血色,头发用根素色的布带挽着,露出光洁的额头。她见两人进来,挣扎着想坐起来,崔灿灿连忙上前按住她:“嫂子别起身,躺着就好。”
女子感激地笑了笑,这一笑,眼角便堆起细纹,却难掩年轻时的清秀。她叫王秀莲,是李老实的媳妇,去年秋收时淋了场大雨,便得了这病,咳嗽不止,浑身乏力,吃了多少药都不见好。
“姑娘们从哪儿来?要往哪儿去?”王秀莲靠在枕头上,声音轻得像羽毛。
“我们从南边来,要去京城。”崔灿灿在炕沿上坐下,目光落在炕边的小桌上——上面摆着个药碗,碗底还沾着些黑褐色的药渣。
石雯也凑过来,笑着道:“嫂子,你这院子收拾得真干净,院角的草药是治咳嗽的吧?我小时候见我娘采过。”
提到草药,王秀莲的眼神暗了暗,轻轻咳嗽了两声:“是……老实每天天不亮就去山上采,说是能治我的病,可吃了这么久,也不见好。”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些愧疚,“都怪我,这病拖累了他,家里的钱都花在药上了,连春耕的种子钱都凑不齐。”
崔灿灿心里一酸,刚想说些安慰的话,就听见灶房传来李老实的声音:“秀莲,水开了,我给你们端进来。”
李老实端着个粗瓷茶壶进来,又给三人各倒了碗水。他看了眼王秀莲,伸手摸了摸她的额头,轻声问:“刚才又咳嗽了?”
王秀莲摇摇头,强撑着笑道:“没有,跟两位姑娘说话,心里舒坦,不咳了。”
李老实这才松了口气,转身又去灶房忙活。崔灿灿看着他的背影,想起刚才在院角看见的那半席草药——叶片上还沾着露水,想必是今早刚采的。她轻声对王秀莲说:“嫂子,李大哥对你真好。”
王秀莲笑了,眼里泛起些水光:“他是个实诚人。当年我爹不同意我嫁给他,说他家穷,可我知道,他心好。我这病,多少人劝他,说别治了,白费钱,可他偏不,说只要有一口气,就不会放弃我。”她咳嗽了两声,声音哽咽起来,“有时候我都想,不如死了算了,省得拖累他,可他每次都骂我,说我要是走了,他活着还有啥意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石雯听得眼圈发红,连忙别过脸,用帕子擦了擦眼角。崔灿灿握住王秀莲的手,她的手冰凉,像块冰玉。“嫂子,你别这么说,你要是不在了,李大哥才真的难过。你要好好活着,等病好了,跟李大哥一起种地,一起看收成,多好。”
王秀莲点了点头,眼泪顺着脸颊滑下来,滴在枕头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我也想……可这病,好不了了。”
就在这时,灶房传来“砰”的一声,像是锅盖掉在了地上。李老实连忙跑进来,手里还拿着个勺子,慌张地问:“咋了?秀莲,你咋哭了?是不是姑娘们说了啥?”
王秀莲连忙擦干眼泪,笑道:“没有,是我跟姑娘们说话,想起些以前的事。你快去做饭吧,别让姑娘们饿着。”
李老实将信将疑地看了看三人,又叮嘱了王秀莲几句,才转身回了灶房。崔灿灿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这世间的情意,有时候就是这样,不轰轰烈烈,却能在柴米油盐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变得比金铁还坚固。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李老实端着两碗粥进来,粥很稀,能照见人影,里面飘着几粒米和些野菜。“家里就这点东西了,姑娘们别嫌弃。”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崔灿灿和石雯连忙接过,说了声“谢谢”。粥虽然稀,却熬得很香,带着野菜的清甜味。石雯喝了两口,抬头看见李老实站在一旁,看着她们,自己却没动,便问道:“李大哥,你咋不喝?”
李老实笑道:“我不饿,你们先喝,我再去给秀莲盛一碗。”
崔灿灿看着他转身的背影,想起自己行囊里还有些干粮——那是出发前母亲准备的,有饼子和肉干。她悄悄拉了拉石雯的衣角,示意她把行囊拿过来。
石雯会意,连忙把行囊递过去。崔灿灿从里面拿出两块饼子和一包肉干,走到灶房门口,对正在给王秀莲盛粥的李老实说:“李大哥,这是我们带的干粮,你和嫂子也吃点。”
李老实连忙摆手:“不用不用,你们自己留着路上吃,我们不饿。”
“大哥,你就拿着吧。”崔灿灿把干粮塞到他手里,“我们路上还能再买,你和嫂子身子弱,得吃点好的。”
李老实拿着干粮,眼圈一下子红了。他嘴唇动了动,想说些什么,却最终只说了句“谢谢”。
崔灿灿和石雯喝完粥,又陪王秀莲聊了会儿天。王秀莲的精神好了些,话也多了起来,给她们讲起她和李老实刚成亲时的事——那时候家里穷,连件新衣服都没有,可李老实每天都去山上砍柴,换些钱给她买糖吃;讲起他们的儿子,去年冬天没了,要是还在,该有五岁了……
夕阳西下,官道上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崔灿灿和石雯起身告辞,李老实非要送她们到官道上,王秀莲也挣扎着要起来,被崔灿灿按住了。
“嫂子,你好好歇着,我们下次路过,再来看你。”崔灿灿从行囊里拿出些碎银子,塞到王秀莲手里,“这点钱,你拿着,买点好药,买点好吃的。”
王秀莲连忙推辞:“姑娘,这钱我们不能要,你们已经帮了我们很多了。”
“嫂子,你就拿着吧。”崔灿灿把钱塞进她的枕下,“就当是我们给你和李大哥的一点心意。”
李老实送她们到官道上,手里还拿着个布包,塞给崔灿灿:“这里面是些晒干的草药,治咳嗽的,你们路上要是用得上,就拿着。”
崔灿灿接过布包,里面的草药带着淡淡的清香。她翻身上马,对李老实拱了拱手:“李大哥,多谢了,你回去吧,照顾好嫂子。”
李老实点点头,站在路边,看着她们的身影渐渐远去。夕阳照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尊坚守的石像。
崔灿灿和石雯骑着马,走在官道上。晚风拂过,带着田埂的气息,也带着那布包里草药的清香。
“你说,王嫂子的病能好吗?”石雯轻声问。
崔灿灿回头望了望那户农家,炊烟已经散了,只剩下朦胧的轮廓。她轻轻叹了口气:“会好的,有李大哥那样的人守着,一定会好的。”
石雯点了点头,不再说话。官道两旁的杨柳随风摆动,像是在诉说着这世间的温情。她们不知道,许多年后,当她们再次想起这段旅程,最难忘的,不是京城的繁华,而是那间土坯房里的粥香,是李老实憨厚的笑容,是王秀莲眼里的泪光,是那段在暮春时节,被炊烟和情意温暖的时光。
夕阳渐渐沉下去,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崔灿灿勒紧缰绳,加快了速度,枣红马的蹄声在官道上响起,带着她们,朝着京城的方向,也朝着未来的岁月,一步步走去。而那户农家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埋在了她们的心里,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每当感到迷茫,想起那段时光,便会生出些勇气和温暖,支撑着她们,继续走下去。
喜欢沟壑出路
“这日头怎的这般毒?”石雯从行囊里摸出个皱巴巴的帕子,递过去时露出腕上半截青布缠带——昨日过酸枣岭时被荆棘划了道口子,此刻还泛着红。她望着前方连绵的土坡,眉头拧成个结,“再走三十里才有驿站,咱们的水囊都见了底,怕是撑不到了。”
崔灿灿接过帕子,却没擦汗,只望着道旁的田埂。新插的秧苗在田里铺成绿毯,远处隐约有炊烟升起,袅袅地缠在灰蓝色的天上。她眼睛一亮,马鞭朝那方向指了指:“那边有户人家,去讨些水米,歇口气再走。”
两人牵着马,顺着田埂往炊烟处走。泥土裹着青草的气息扑面而来,比官道上的尘土好闻得多。近了才看清,那是间土坯墙的院子,柴门虚掩着,院角的老槐树下晒着半席草药,叶片蜷曲,颜色暗沉。
“有人在家吗?”崔灿灿轻轻推开柴门,门轴“吱呀”一声,惊飞了檐下两只燕子。
里屋传来一阵咳嗽声,接着是男人的应答:“谁啊?”
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掀帘出来,约莫三十出头,脸上刻着风霜,却生得浓眉大眼,透着股憨厚。他看见崔灿灿和石雯,先是愣了愣,随即搓着手笑道:“是赶路的姑娘吧?快进来,外头日头毒。”
这汉子叫李老实,世代在这官道旁种地。他引着两人进了屋,堂屋简陋,却收拾得干净,靠墙摆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你们先坐,我去给你们烧些水。”李老实说着,转身要往灶房去,又像是想起什么,回头道,“我家婆娘身子不好,在里屋躺着,若是吵着你们,莫怪。”
崔灿灿连忙起身:“大哥客气了,我们是路过,想讨些水喝,若有多余的米粮,我们可以出钱买。”
“说啥买不买的,”李老实摆了摆手,脚步顿了顿,声音低了些,“不瞒你们说,家里米缸也快见底了,但熬两碗粥还是有的。只是我这就去灶房忙活,怕是顾不上你们,能不能劳烦两位姑娘,去里屋陪我婆娘说说话?她这病,躺了大半年,也没人跟她唠嗑。”
石雯看了崔灿灿一眼,见她点头,便应道:“大哥放心,我们陪嫂子说说话。”
李老实感激地笑了笑,转身进了灶房。崔灿灿和石雯轻手轻脚地走到里屋门口,门帘是旧的蓝布,洗得发白,隐约能看见里面的人影。
“嫂子,我们是路过的,来陪你说说话。”石雯轻声道。
里屋沉默了片刻,传来一个虚弱的声音:“进来吧。”
掀开门帘,一股淡淡的药味扑面而来。炕上躺着个女子,面色苍白得像张纸,嘴唇没半点血色,头发用根素色的布带挽着,露出光洁的额头。她见两人进来,挣扎着想坐起来,崔灿灿连忙上前按住她:“嫂子别起身,躺着就好。”
女子感激地笑了笑,这一笑,眼角便堆起细纹,却难掩年轻时的清秀。她叫王秀莲,是李老实的媳妇,去年秋收时淋了场大雨,便得了这病,咳嗽不止,浑身乏力,吃了多少药都不见好。
“姑娘们从哪儿来?要往哪儿去?”王秀莲靠在枕头上,声音轻得像羽毛。
“我们从南边来,要去京城。”崔灿灿在炕沿上坐下,目光落在炕边的小桌上——上面摆着个药碗,碗底还沾着些黑褐色的药渣。
石雯也凑过来,笑着道:“嫂子,你这院子收拾得真干净,院角的草药是治咳嗽的吧?我小时候见我娘采过。”
提到草药,王秀莲的眼神暗了暗,轻轻咳嗽了两声:“是……老实每天天不亮就去山上采,说是能治我的病,可吃了这么久,也不见好。”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些愧疚,“都怪我,这病拖累了他,家里的钱都花在药上了,连春耕的种子钱都凑不齐。”
崔灿灿心里一酸,刚想说些安慰的话,就听见灶房传来李老实的声音:“秀莲,水开了,我给你们端进来。”
李老实端着个粗瓷茶壶进来,又给三人各倒了碗水。他看了眼王秀莲,伸手摸了摸她的额头,轻声问:“刚才又咳嗽了?”
王秀莲摇摇头,强撑着笑道:“没有,跟两位姑娘说话,心里舒坦,不咳了。”
李老实这才松了口气,转身又去灶房忙活。崔灿灿看着他的背影,想起刚才在院角看见的那半席草药——叶片上还沾着露水,想必是今早刚采的。她轻声对王秀莲说:“嫂子,李大哥对你真好。”
王秀莲笑了,眼里泛起些水光:“他是个实诚人。当年我爹不同意我嫁给他,说他家穷,可我知道,他心好。我这病,多少人劝他,说别治了,白费钱,可他偏不,说只要有一口气,就不会放弃我。”她咳嗽了两声,声音哽咽起来,“有时候我都想,不如死了算了,省得拖累他,可他每次都骂我,说我要是走了,他活着还有啥意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石雯听得眼圈发红,连忙别过脸,用帕子擦了擦眼角。崔灿灿握住王秀莲的手,她的手冰凉,像块冰玉。“嫂子,你别这么说,你要是不在了,李大哥才真的难过。你要好好活着,等病好了,跟李大哥一起种地,一起看收成,多好。”
王秀莲点了点头,眼泪顺着脸颊滑下来,滴在枕头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我也想……可这病,好不了了。”
就在这时,灶房传来“砰”的一声,像是锅盖掉在了地上。李老实连忙跑进来,手里还拿着个勺子,慌张地问:“咋了?秀莲,你咋哭了?是不是姑娘们说了啥?”
王秀莲连忙擦干眼泪,笑道:“没有,是我跟姑娘们说话,想起些以前的事。你快去做饭吧,别让姑娘们饿着。”
李老实将信将疑地看了看三人,又叮嘱了王秀莲几句,才转身回了灶房。崔灿灿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这世间的情意,有时候就是这样,不轰轰烈烈,却能在柴米油盐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变得比金铁还坚固。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李老实端着两碗粥进来,粥很稀,能照见人影,里面飘着几粒米和些野菜。“家里就这点东西了,姑娘们别嫌弃。”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崔灿灿和石雯连忙接过,说了声“谢谢”。粥虽然稀,却熬得很香,带着野菜的清甜味。石雯喝了两口,抬头看见李老实站在一旁,看着她们,自己却没动,便问道:“李大哥,你咋不喝?”
李老实笑道:“我不饿,你们先喝,我再去给秀莲盛一碗。”
崔灿灿看着他转身的背影,想起自己行囊里还有些干粮——那是出发前母亲准备的,有饼子和肉干。她悄悄拉了拉石雯的衣角,示意她把行囊拿过来。
石雯会意,连忙把行囊递过去。崔灿灿从里面拿出两块饼子和一包肉干,走到灶房门口,对正在给王秀莲盛粥的李老实说:“李大哥,这是我们带的干粮,你和嫂子也吃点。”
李老实连忙摆手:“不用不用,你们自己留着路上吃,我们不饿。”
“大哥,你就拿着吧。”崔灿灿把干粮塞到他手里,“我们路上还能再买,你和嫂子身子弱,得吃点好的。”
李老实拿着干粮,眼圈一下子红了。他嘴唇动了动,想说些什么,却最终只说了句“谢谢”。
崔灿灿和石雯喝完粥,又陪王秀莲聊了会儿天。王秀莲的精神好了些,话也多了起来,给她们讲起她和李老实刚成亲时的事——那时候家里穷,连件新衣服都没有,可李老实每天都去山上砍柴,换些钱给她买糖吃;讲起他们的儿子,去年冬天没了,要是还在,该有五岁了……
夕阳西下,官道上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崔灿灿和石雯起身告辞,李老实非要送她们到官道上,王秀莲也挣扎着要起来,被崔灿灿按住了。
“嫂子,你好好歇着,我们下次路过,再来看你。”崔灿灿从行囊里拿出些碎银子,塞到王秀莲手里,“这点钱,你拿着,买点好药,买点好吃的。”
王秀莲连忙推辞:“姑娘,这钱我们不能要,你们已经帮了我们很多了。”
“嫂子,你就拿着吧。”崔灿灿把钱塞进她的枕下,“就当是我们给你和李大哥的一点心意。”
李老实送她们到官道上,手里还拿着个布包,塞给崔灿灿:“这里面是些晒干的草药,治咳嗽的,你们路上要是用得上,就拿着。”
崔灿灿接过布包,里面的草药带着淡淡的清香。她翻身上马,对李老实拱了拱手:“李大哥,多谢了,你回去吧,照顾好嫂子。”
李老实点点头,站在路边,看着她们的身影渐渐远去。夕阳照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尊坚守的石像。
崔灿灿和石雯骑着马,走在官道上。晚风拂过,带着田埂的气息,也带着那布包里草药的清香。
“你说,王嫂子的病能好吗?”石雯轻声问。
崔灿灿回头望了望那户农家,炊烟已经散了,只剩下朦胧的轮廓。她轻轻叹了口气:“会好的,有李大哥那样的人守着,一定会好的。”
石雯点了点头,不再说话。官道两旁的杨柳随风摆动,像是在诉说着这世间的温情。她们不知道,许多年后,当她们再次想起这段旅程,最难忘的,不是京城的繁华,而是那间土坯房里的粥香,是李老实憨厚的笑容,是王秀莲眼里的泪光,是那段在暮春时节,被炊烟和情意温暖的时光。
夕阳渐渐沉下去,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崔灿灿勒紧缰绳,加快了速度,枣红马的蹄声在官道上响起,带着她们,朝着京城的方向,也朝着未来的岁月,一步步走去。而那户农家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埋在了她们的心里,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每当感到迷茫,想起那段时光,便会生出些勇气和温暖,支撑着她们,继续走下去。
喜欢沟壑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