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唯一生路-《三塑强汉》

  裴茂气急攻心,一口血喷出,然后顾不上擦拭嘴角血渍,用吼一般的声音叫道:“函谷关方向的护民军有多少兵力?为何函谷险关轻易被破?”

  那人看到裴茂吐血,吓得直哆嗦。

  “兵马无……无数,车队长得看不到尽头。据说车队到弘农时,函谷关那边还有车辆驶入关中。函谷关中无人逃回,为何被破,小人不知。”

  完了!

  在座之人都知道,护民军从三个方向而来,这是要把匡汉军逼入绝路呀。

  关中平原虽然广阔,却是狭长形——东西长,南北窄。

  一队骑兵自陈仓而来,便封住了匡汉军西行之路。

  一队骑兵沿泾水而下,便封住了匡汉军入凉之途。

  还有自函谷关而入关中的兵马,现已抵达华阴,则不让匡汉军东去,连至华阴后由风陵渡过大河都已不可能。

  如此,匡汉军若要避战,便只有南下一条路——对匡汉军来说,也是绝路——武关道。

  从长安城下,走蓝田、经上洛,至武关,便可前往南阳。

  天下人皆知,南阳驻扎着护民军的征南军团。

  匡汉军如果真的入了武关道,除非入山为匪,否则出武关道时便是个死。

  然而,便在这绝境之中,裴茂的神情逐渐坚毅,眼中也慢慢透出光芒。

  裴茂擦了擦嘴角的血渍,厉声说道:“传信刘辟,备战!吾等便在这长安城下,与护民军血战一场。除奸佞、匡汉室,吾等自当笑对生死。”

  说完,他便想离开灞上,前往长安城下的匡汉军大营。

  他要去军营与匡汉军共生死!

  他要去军营告知匡汉军的将士们,只有誓死拼杀,才能搏出一条生路!

  他要去告诉将士们,青州成公子倒行逆施,其罪罄竹难书!

  他要以一腔热血,唤醒天下忠义之士!

  “大都督,万万不可!”

  裴茂还没迈开腿,传令兵也未跑出院落,便被韦端止住。

  “汝等怕死?!”裴茂眼中透出狠厉。

  “非也!”韦端摇了摇头。“吾等参与起兵,于朝廷而言,便是诛九族之罪。”

  “那为何阻吾?”裴茂不解了。

  “护民军能从陈仓而来,能沿泾水而下,说明凉州李合已然败落。

  “马超率兵由大散关入汉中,亦说明其不是征西军团的对手。

  “征西军团和西进之护民军三面夹击,哪怕五万匡汉军悍不畏死,亦非护民军之对手。”

  韦端三言两语便说出了匡汉军当前处境。

  “汝是要南下蓝田,走武关道入南阳?”一世家大族代表更是不解了。

  谁不知道,入武关道,便是入了死路。

  “非也!”如此紧急关头,韦端还是在拽酸文。

  “快说!”裴茂吼了起来。

  他忍不了了。

  西面、北面征西军团距长安只有半日路程,哪里还有功夫听你卖关子?

  “走子午道,入汉中,乃唯一生路也。”韦端终于说出了他的对策。

  众人听后便都惊住了。

  他们怎么把长安南边的子午道给忘了?

  不过,他们脸色马上又重新阴沉了下来。

  子午道可不好走。

  由子午道入汉中,千里之遥。

  虽然现在子午关并无朝廷守备力量,可子午道为王莽时期修缮的栈道,依崖临渊,极为难行。

  匡汉军由子午道前往汉中,不说路上饿死之人,恐怕失足摔死之人,亦不知会有多少。

  韦端看到众人的神情,声音顿时大了起来。

  “北宫伯玉、韩遂乱三辅之时,多少关中百姓由子午道入汉中躲避战祸?难道匡汉军连百姓都不如吗?”

  韦端此话一出,在场众人瞬间惊醒。

  是呀。

  安汉军十几万人,都不是征西军团的对手,何况除征西军团外,还有来自函谷关方向的护民军呢?

  当前局势是战必败,入武关道必死,唯有子午道入汉中这唯一生路。

  关键是,如果他们这些人能逃出生天,因慑于匡汉军的数万兵马,,或许朝廷不敢对其族人动手。

  瞬间,众人把目光都投向了裴茂,眼中带着恳求。

  裴茂也没磨叽,只是稍稍思忖了一番,便下定了决心。

  “传令:令刘辟于一个时辰内整军列队于营中粮仓外;令粮仓快速准备所有麻包;每个士卒背粮五十斤,只携带随身兵器和弓箭,然后迅速开进子午道,抢占子午关。”

  要说这裴茂的命令还真没毛病。

  按东汉一斤250克计,背五十斤粮食,也就相当于现代的二十五斤,再加上随身兵器和弓箭,最多也就是现代的五十斤,属于青壮士卒能够承受的范围。

  子午道长达千里,行程需两月,省着吃,再配上路途中采摘的野菜、野果,基本够用。

  如果在路途中能打到一些野兽,那就更好了。

  关键是抢占子午关后,便可以堵住后面追杀而来的护民军,可保匡汉军无虞。

  抵达汉中后,哪怕匡汉军只余下三万人,仍可凭兵力抢占汉中、劫掠粮草。

  只是有一点,马超已然退入汉中,届时如果马超不愿与匡汉军合兵一处,必起冲突。

  不过,裴茂的思维极快,马上便想到,哪怕与马超合兵一处割据汉中,也并不保险。

  毕竟护民军也可由陈仓道、子午道、褒斜道等入汉中。

  要想保险,便需要进入益州腹地,方可由阳平关、剑门关和葭萌关三道天险来保命。

  当然,刘焉必会派兵驻守三道天险。

  可如果能归顺刘焉,这三道天险便会变为坦途。

  刘焉在朝时,官职本就比裴茂高上一截,如今更是先帝亲封的益州牧,投靠刘焉似乎并不丢人。

  更何况刘焉本是皇室血脉,投靠刘焉就等于投靠汉室,大义上一点毛病都没有。

  刘焉入益州后,便与朝廷减少了往来邸报,在董卓入京后,更是基本断绝。

  可见,刘焉虽然没明说,可其必有割据益州的想法。

  以“共入益州”之理由,必能说动马超与自己合兵。

  如若刘焉愿意收留,不仅说明刘焉割据之心已定,而且以刘焉之声望、地位和其皇室血脉,必然会打出“复汉”之旗号,代表着汉家正统与青州成公子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