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大义苏则-《三塑强汉》

  至于马超,小屁孩一个,很好忽悠的。

  如果匡汉军、安汉军与益州东州军合兵一处,等待时机先取汉中,再仿高祖皇帝出汉中争天下,匡汉室,也不是不可能。

  这便是裴茂一番思索之后的结论,也是裴茂编织的美好梦境。

  事已至此,裴茂还想着“匡汉室”,也可见他对大汉王朝的忠诚。

  其实,此时此刻,包括裴茂在内的所有人内心都是崩溃了。

  刚刚还志得意满地讨论如何稳定雍州、融合安汉军,甚至都想到了东出函谷,转眼间却要落荒而逃。

  这叫什么事儿呀?

  匡汉军名字叫得震天响,可真遇到护民军,竟然连战都不敢战。

  如果不重新编织一个美梦,恐怕不用进子午谷,他们便会真的崩溃。

  裴茂下完令,并没有马上去军营。

  他只是抬眼望天,内心默念:难道上天真的不眷顾吾等这些大汉忠臣吗?

  裴茂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正要带领大家同去军营,苏则却开口说道:“大都督,文师(苏则字)有一请!”

  “何请?”裴茂看向苏则。

  “征西军团距长安只有半日路途,巨光公率匡汉军入子午道尚有四十余里,将士持械背粮行进速度极慢,加之整军与取粮草所耗之时,以征西军团的骑兵速度,必可在巨光公入谷前,追杀上来。

  “故文师请率五千匡汉军,为大都督断后!”

  苏则大义凛然的话语,惊呆了在场所有人。

  留下断后?

  那岂不是必死之局?

  “文师,这可是死局。”有人提醒苏则。

  “呵呵……”苏则冷笑。“起兵,本就是诛九族之罪。苏则所愿为‘清君侧,匡汉室’,何惧一死?吾愿与苏氏九族共同赴死。”

  众人默然。

  “文师若与军同行,护民军慑吾兵威,或可暂不动吾等之族。”有人还心存侥幸。

  “哈哈哈哈——”苏则仰天长笑。“诸公,兖徐两州之世家大族,便是吾等榜样。”

  众人内心一凛,脸色铁青。

  他们想拥兵以自重,从而让朝廷不敢动自己家族的心思,瞬间烟消云散。

  确实,兖徐两州的世家大族,凡是参与了当年“兖徐犯青州”者,此时一个都没跑掉,哪怕没有灭族,也都沦为贫民,或送去了并州的劳改营,或加入了农庄。

  家中钱财被罚没一空,从此再无一亩私田。

  关键是十年内皆不得为官为吏。

  对于这些世家大族来说,没有私田,没有钱财,不能做官,连吏都不行,那还不如杀了他们呢。

  “文师大义!”沉默半晌后,裴茂对着苏则深深一礼。“拜托文师公了。”

  众人跟随裴茂对苏则深深一礼。“文师大义!”

  气氛却是那么的伤感和凝重。

  没出两个时辰,长安城下的匡汉军便已经开始撤离。

  军营中的存粮起码剩下一半。

  各世家大族第一批献给匡汉军的粮食,起码能让长安城下四万五千匡汉军吃上三个月。

  这也是裴茂定下的围城时间。

  长安城下到底有多少安汉军呀,一会五万,一会四万五千的。

  其实匡汉军总共六万。

  五千给了龚都驻守函谷关,五千给了樊稠驻守武关,还有五千去支援函谷关了。

  所以,长安城下真实的安汉军,只有四万五千。

  可各个世家大族的代表、将领等,都是以自家私兵为亲卫的,所以才号称五万。

  看到剩下那么多粮食,有人提议放把火,把剩下的粮食都给烧了,却被苏则阻止。

  他说今年雍州大旱,入秋后,雍州就会断粮。

  如果把这些粮草都给烧了,必然激怒护民军,甚至会激怒匡汉军中将士。

  毕竟,将士们的家人,同样会断粮。

  而数十年来,朝廷都无力赈灾。所以,能给雍州的父老留下一点粮食,就留下一点粮食吧。

  毕竟这些粮食能救上万人呢。

  何况,苏则还说,他会以这些粮食威胁护民军,逼迫护民军暂不追杀安汉军,同时换取五千留下断后的五千雍州子弟的性命。

  众人都被苏则的大义所感动,自是没再说什么,剩下的粮食自然也不会烧掉。

  裴茂没再多言,率领众人对着苏则深深一礼,然后便在亲卫的护卫下,往子午道赶去。

  他们不仅要跑,还要跑快点。

  已经过了两个多时辰,征西军团已经近在眼前,再不走,肯定就走不掉了。

  然而,就当裴茂距离子午谷还有数里之遥时,刘辟亲自跑来向他报告,说是有人占据了子午关,起码有一两千之数,破衣烂衫却手持刀兵,不让匡汉军穿子午关而过。

  而且占据子午关之人还叫嚣: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拿粮买命来。如果敢说半个“不”字,一刀一个管杀不管埋。

  裴茂一听,差点又喷出一口血来。

  难道我想退入汉中还不行吗?

  韦端在一旁叫道:“吾知也!”

  把目光都吸引过来后,他才说道:“这必是盘踞在秦岭之内的那些悍匪。”

  “可秦岭中的悍匪不是早被雍州刺史管亥给收服了吗?”有人提出异议。

  管亥就任雍州刺史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去秦岭中,大叫“放下兵器,安心归乡,分田分粮,既往不咎”,结果不出两月,秦岭中的匪患便一扫而空。

  “秦岭中悍匪不下万数,管亥只收服数千,余下者不愿归顺朝廷者,便在此截道,行那剪径之事。”韦端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了自信。

  (“剪径”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后因《水浒传》为人熟知。这里我只是借用一下,嘿嘿嘿嘿!——编者注)

  对韦端的判断,裴茂也深以为然。

  否则大山之中,哪里会有上千人的兵马?

  裴茂刘辟马上回去,告诉那些悍匪,加入匡汉军,一起前往汉中,便有粮吃。

  如果能够收服这些山中悍匪,他们走子午谷,便算是有向导了。

  刘辟刚走,拖后的斥候来报,护民军被苏则以营中粮草要挟,答应一个时辰内不会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