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明君之象-《三塑强汉》

  刘协笑嘻嘻地放下石杠,又跑到蔡成身边,抓着蔡成的手臂,炫耀式地说道:

  “刚刚我在师尊怀里睡了一觉,睡得特别香。”

  然后又对众人说道:“各位大人先与师尊聊着,吾去亲自烧两个小菜,为诸位大人下酒。”

  说着,便又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

  众人马上就明白了,小皇帝已经长大了。

  他必是在院外听到了黄琬刚刚的话语,而且也听明白了。

  他担心师尊与阁老们因为他而产生嫌隙,专门进来展示一下他与蔡成之间的亲密关系。

  只是更让这些阁老感到怪异的是,他们此次拜见皇帝,已然没有了曾经的那种若隐若现的惶恐。

  看到刘协跑了出去,没有一个人开口,除刘繇过去没见过皇帝之外,其他人都在努力回忆过去与皇帝陛下相见、交流时的场景与感受。

  慢慢的,他们似乎想清楚了一些。

  过去的惶恐,首先来自“天威”。天威煌煌,天然便让人胆寒。

  然后便是来自“圣心难测”。先帝身边十常侍把持朝纲,任何奏表,都有可能遭到十常侍的反对。

  十常侍反对,自然等于先帝反对。

  只要先帝反对,那上表的臣子会有什么下场,完全看当时先帝和十常侍的心情。

  心情好,或许只是斥责一番;

  心情不好,贬职、罢官、下狱……甚至身死都不是不可能的。

  他们中王允又有了一些别样的感觉。

  因为所有阁老中,只有王允一直没有离开过京都。

  王允突然发现,自从蔡立入京顶替郭全任大司农后,先帝的性格便不再那么乖戾,反而是越来越温和,对十常侍也不再言听计从。

  先帝性格的转变竟然与蔡立有关?

  虽然那时蔡立随时会被先帝召中宫中与陛下闲话,可如今王允想来,还是觉得内心震撼。

  这蔡立到底有多大本事,竟然能够改变先帝的性格?

  王允突然想到蔡成曾经说过的一些言论:

  后宫、外戚、士族,甚至是皇室宗亲四大集团,有一个潜意识中的共识:把皇帝陛下锁于深宫,使其永远不了解天下之势和民情。

  王允由于性格原因,与朝中那些重臣交往不多,没人与他说过此事,他也从来没想过这些。

  可如今想到蔡立入京后先帝的变化,又看到如今陛下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一扫过去的柔弱与惶恐,再联想到过去宫中传说的先帝少子刘协知礼善辩、心思慎密等传言,王允突然意识到,如今的陛下已然获得了新生,虽无圣威,却给人通透之感。

  想到此处,王允再回头看着躺椅上的蔡成,内心中突然感慨万分。

  陛下的新生,皆因成公子;

  陛下之通透,皆因未被锁于深宫,而是走遍西、北、东,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王允想到成公子曾经说过,他要把陛下培养成明君、圣君,如今仅仅过去五年,陛下已显明君之象……

  突然间,王允对着蔡成高举双掌,深深地弯下腰,弯腰的过程,双掌在空中渐渐重合,感激地说道:

  “多谢公子对陛下的教导,陛下已显明君之象!”

  不光是蔡成,荀彧和其他阁老也都愣了一下,然后大家才反应过来王允在说什么。

  除刘繇之外,荀彧和其他阁老,过去都见过五年前的陛下,自然与当前的陛下有了对比。

  如今的陛下开朗、自信,却又那么随和,可不是“初显明君之象”吗?

  大家又看了看蔡成。

  陛下拜师成公子后,没过多少时间,成公子便中毒倒下,哪里教导过陛下什么,为何王允要如此感谢成公子?

  瞬间,众人恍然了。

  成公子虽然没有亲自教导过陛下什么,可陛下身边可是有成公子安排的三个师兄弟。

  成公子过去对申金、诸葛亮和郭淮的教导,在这几年中,必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陛下。

  更何况,陛下游历大汉北方,又在农庄中居住近一年的时间,而参与县考、州考,成绩亦是名列前茅……岂不是全赖成公子的感染和教导?

  成公子虽然没办法亲自教导,可和亲自教导也相去不多矣。

  想到此处,刘虞带头,各阁老起身,很是默契地都对蔡成弯下了腰。

  “感谢成公子的教导,陛下已初现明君之象!”

  刘繇虽然不知道大家这是什么意思,可也有样学样的弯腰致礼,学着众人说着同样的话。

  蔡成在躺椅上,努力把身子挺直,双手抱拳。“成五年‘活死人’,哪里教导过陛下一丝一毫?此乃陛下天生聪慧,成实不敢贪功也。”

  众人重新落座后,刘虞便急不可耐地问道:“公子对陛下的下一步安排为何?”

  蔡成稍稍沉吟了一下,郑重地答道:

  “不参与京试,而是与诸葛亮一起,一边在京都周边改名换姓为乡吏,一边入行政学院修习两到三年。

  “两年后,若乡吏的考成结果为优良,便可参与京试,再为县吏、县官、县令……直至各部尚书或阁老之位。

  “给他十五到二十年时间,期间一直不以真正身份示人,看他能否竞争丞相之位。”

  皇帝去竞争丞相?

  怎么听起来那么怪异呢?

  可马上大家就都反应了过来。

  在君主立宪制之下,丞相之位虽然不是皇座,但也相去不远。

  可陛下手中本就有兵权和对朝廷大臣、各州刺史的监察权,如今再获得相权,成公子难道不担心陛下在掌权后,重回帝制吗?

  这个问题,这些阁老可不是今天才这样想的。

  几年来,他们已经深深地体验到“君主立宪、能人治国”对大汉的巨大好处,或者说,他们这些忠于大汉之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君主立宪制。

  当然,他们也看到了君主立宪制下,权贵的利益损失。

  比如说,除陛下的双亲子女和皇后外,皇室宗亲、王侯将相、士族权贵,甚至是陛下的兄弟姐妹,都失去了固定的收入。

  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各种劳动,才能获取各种生活所需。

  可尽管如此,他们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也切实感受到君主立宪制对整个大汉的巨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