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他们从这些年来百姓的安居乐业,再对比伤寒大疫、天下大旱导致的黄巾之乱,明白了一个道理:
百姓民不聊生,天下必乱;
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必安。
天下安,才能持续繁荣。
有了繁荣,才能富国强兵、万邦来朝。
何况,在整个大趋势下,虽然士族权贵看起来初始时吃了点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新制下获取的好处,肯定是大于普通民众的。
这也难免。
权贵无论是思想上、见识上还是可以获取的资源上,都不是普通百姓能比的。
哪怕是权贵的子女,其见识就不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能比的。
普通百姓的孩子,出生时,便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遍观世界历史,都说明了一点:百姓可以宽容权贵获取一些好处,只要能让他们生存下去,只要能让他们生活得越来越好。
只是他们目前并没有想到君主立宪制的弊端,他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可能进步到数千年后的程度。
比如说君主立宪制下,为竞争丞相之位,早晚会产生党派。
一旦有了党派之争,这些党派首先代表的将只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再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便是张老师所说的“部分利益党”和“整体利益党”之间的区别。——编者注)
后世由英国首创的君主立宪制,必须要有党派,然后党派参与下议院席位的选举。
下议院共有650个席位,英国也分为650个选区,以该选区得票最多者获得一席下议院席位。
某个党派获取下议院半数以上席位时,该党派的党首便自动成为首相,且报国王批准(基本是走个过场),任期五年。
国王批准后,首相与其他党派达成协议,开始组建政府并指定上议院人选,也就是所谓的“组阁制”。
当然,通常情况下,竞争力强的党派在选举之前,便已筹建好政府班子,如此保证两届政府的平滑交接。
东汉末年,虽然有由士族构成的小党派,但蔡成在制度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党派参选丞相的资格。
蔡成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丞相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党派自然而然便会出现。
只不过那时候不知道蔡成还在不在。
反正他设计的君主立宪制与后世不同。
比如说,皇帝还保留了兵权和监察权,再比如包括丞相在内,所有的官吏都需要通过考成法来一较高下,就连丞相也无权指定每位阁老。再比如说,他并没有设计相应的“议会制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发现弊病,进行修正便是。
蔡成不可能把以后数千年的事情都做完吧?
制度的修正与完善,自然也交给了后人。
关键看后人能否有“自我否定、自我修正”的能力了。
如果没有,便会发生革命,然后再出现新的制度。
一时之间,众位阁老还想不清楚让陛下去竞争丞相之位的利弊,当前也不好表态。
只是从蔡成为刘协规划的路线来说,明显是希望刘协在实践中不断证明自己,哪怕在君主立宪制下,也要将其培养为一代明君,甚至是一代圣君。
准确地说,这些阁老的潜意识,还是想恢复帝制的。
蔡成也知道这些阁老无法马上表态——他们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还不深入。
“诸公,这些年辛苦各位了。”蔡成很是诚恳。
然后蔡成化身好奇宝宝。
“刚刚诸公说曾把丞相架在火上烤,是怎么烤的?”
荀彧脸色一黑。
你就那么好奇吗?
给我留点脸面好不好?
“哈哈——”刘岱一声怪笑。“公子沉睡后,吾等商议,对丞相大人‘不主动、不抗拒、不相悖’。”
这个“沉睡”用得好,也看得出这些阁老们多会说话。
“噗嗤”,蔡成一口茶差点喷出来。
他听懂了。
不主动,是说绝对不会为荀彧出谋划策、查漏补缺,更不会纠正荀彧可能的失误;
不抗拒,是说无论荀彧如何安排,他们都不反对;
不相悖,是说荀彧给他们安排的事务,他们都会认真而尽量不出偏差地完成。
于是,荀彧便成为了大汉朝廷一言九鼎的孤家寡人。
身为丞相,在成公子倒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天下之势,只能是他拿出对策。
而各位阁老对这个丞相的考验便是:用实践来检验荀彧的对策。
这对于荀彧来说,压力可不止一点半点。
准确地说,哪怕荀彧稍有失误,都可能会直接从丞相位上栽下来。
爬得高,摔得重。
荀彧已在大汉最高处,一旦栽下来,万劫不复。
阁老们说,他们是把荀彧“架在火上烤”,还是说轻了。
这是让荀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蔡成撇了撇嘴。“行知不信诸位阁老看到丞相的方略不利于大汉时,真的会袖手旁观。”
“那好办。吾等总有质疑的权力吧?觉得不对时,可以无限提出我们的疑问。但决定权仍然交与丞相大人。”贾琮调侃道。
“烤熟了没?”蔡成也开起了玩笑。
“熟了。熟透了。”黄琬也加入了调侃。
“趁着酒菜还没有上来,烦请各位阁老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吧。”蔡成开始恳求。
“哈哈哈哈——”院落中响起欢快的笑声。
“丞相在公子倒下后的第五天,便拿出了全新的《大汉发展规划》。在吾等看来,整个规划惊才绝艳、惊为天人。”
卢植一边说着,一边瞥了蔡成一眼,神色有些怪异地说道:“吾说的‘全新’,是指丞相对成公子原来的规划,做了很多修改。”
“子干公何必行挑拨之事?”荀彧有意做出咬牙切齿之状,再次惹得大家哄笑。
“从大势方面,《规划》上强调了几件大事。”刘虞看了荀彧一眼,目光中都是欣赏。
在这些阁老面前,刚刚三十出头的荀彧,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小辈。
长辈欣赏晚辈,自然而然。
蔡成也看得出来,这些阁老们对荀彧的敬佩与爱护。
五年时间,大汉出现一个惊才绝艳的丞相,并得到了天下的拥戴。
百姓民不聊生,天下必乱;
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必安。
天下安,才能持续繁荣。
有了繁荣,才能富国强兵、万邦来朝。
何况,在整个大趋势下,虽然士族权贵看起来初始时吃了点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新制下获取的好处,肯定是大于普通民众的。
这也难免。
权贵无论是思想上、见识上还是可以获取的资源上,都不是普通百姓能比的。
哪怕是权贵的子女,其见识就不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能比的。
普通百姓的孩子,出生时,便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遍观世界历史,都说明了一点:百姓可以宽容权贵获取一些好处,只要能让他们生存下去,只要能让他们生活得越来越好。
只是他们目前并没有想到君主立宪制的弊端,他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可能进步到数千年后的程度。
比如说君主立宪制下,为竞争丞相之位,早晚会产生党派。
一旦有了党派之争,这些党派首先代表的将只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再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便是张老师所说的“部分利益党”和“整体利益党”之间的区别。——编者注)
后世由英国首创的君主立宪制,必须要有党派,然后党派参与下议院席位的选举。
下议院共有650个席位,英国也分为650个选区,以该选区得票最多者获得一席下议院席位。
某个党派获取下议院半数以上席位时,该党派的党首便自动成为首相,且报国王批准(基本是走个过场),任期五年。
国王批准后,首相与其他党派达成协议,开始组建政府并指定上议院人选,也就是所谓的“组阁制”。
当然,通常情况下,竞争力强的党派在选举之前,便已筹建好政府班子,如此保证两届政府的平滑交接。
东汉末年,虽然有由士族构成的小党派,但蔡成在制度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党派参选丞相的资格。
蔡成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丞相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党派自然而然便会出现。
只不过那时候不知道蔡成还在不在。
反正他设计的君主立宪制与后世不同。
比如说,皇帝还保留了兵权和监察权,再比如包括丞相在内,所有的官吏都需要通过考成法来一较高下,就连丞相也无权指定每位阁老。再比如说,他并没有设计相应的“议会制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发现弊病,进行修正便是。
蔡成不可能把以后数千年的事情都做完吧?
制度的修正与完善,自然也交给了后人。
关键看后人能否有“自我否定、自我修正”的能力了。
如果没有,便会发生革命,然后再出现新的制度。
一时之间,众位阁老还想不清楚让陛下去竞争丞相之位的利弊,当前也不好表态。
只是从蔡成为刘协规划的路线来说,明显是希望刘协在实践中不断证明自己,哪怕在君主立宪制下,也要将其培养为一代明君,甚至是一代圣君。
准确地说,这些阁老的潜意识,还是想恢复帝制的。
蔡成也知道这些阁老无法马上表态——他们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还不深入。
“诸公,这些年辛苦各位了。”蔡成很是诚恳。
然后蔡成化身好奇宝宝。
“刚刚诸公说曾把丞相架在火上烤,是怎么烤的?”
荀彧脸色一黑。
你就那么好奇吗?
给我留点脸面好不好?
“哈哈——”刘岱一声怪笑。“公子沉睡后,吾等商议,对丞相大人‘不主动、不抗拒、不相悖’。”
这个“沉睡”用得好,也看得出这些阁老们多会说话。
“噗嗤”,蔡成一口茶差点喷出来。
他听懂了。
不主动,是说绝对不会为荀彧出谋划策、查漏补缺,更不会纠正荀彧可能的失误;
不抗拒,是说无论荀彧如何安排,他们都不反对;
不相悖,是说荀彧给他们安排的事务,他们都会认真而尽量不出偏差地完成。
于是,荀彧便成为了大汉朝廷一言九鼎的孤家寡人。
身为丞相,在成公子倒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天下之势,只能是他拿出对策。
而各位阁老对这个丞相的考验便是:用实践来检验荀彧的对策。
这对于荀彧来说,压力可不止一点半点。
准确地说,哪怕荀彧稍有失误,都可能会直接从丞相位上栽下来。
爬得高,摔得重。
荀彧已在大汉最高处,一旦栽下来,万劫不复。
阁老们说,他们是把荀彧“架在火上烤”,还是说轻了。
这是让荀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蔡成撇了撇嘴。“行知不信诸位阁老看到丞相的方略不利于大汉时,真的会袖手旁观。”
“那好办。吾等总有质疑的权力吧?觉得不对时,可以无限提出我们的疑问。但决定权仍然交与丞相大人。”贾琮调侃道。
“烤熟了没?”蔡成也开起了玩笑。
“熟了。熟透了。”黄琬也加入了调侃。
“趁着酒菜还没有上来,烦请各位阁老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吧。”蔡成开始恳求。
“哈哈哈哈——”院落中响起欢快的笑声。
“丞相在公子倒下后的第五天,便拿出了全新的《大汉发展规划》。在吾等看来,整个规划惊才绝艳、惊为天人。”
卢植一边说着,一边瞥了蔡成一眼,神色有些怪异地说道:“吾说的‘全新’,是指丞相对成公子原来的规划,做了很多修改。”
“子干公何必行挑拨之事?”荀彧有意做出咬牙切齿之状,再次惹得大家哄笑。
“从大势方面,《规划》上强调了几件大事。”刘虞看了荀彧一眼,目光中都是欣赏。
在这些阁老面前,刚刚三十出头的荀彧,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小辈。
长辈欣赏晚辈,自然而然。
蔡成也看得出来,这些阁老们对荀彧的敬佩与爱护。
五年时间,大汉出现一个惊才绝艳的丞相,并得到了天下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