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地龙翻身(1)-《三塑强汉》

  很快,酒菜上桌。

  他们可没喝百果酿。

  自从青州出现了即墨老酒,这些酒鬼就再不喝百果酿了。

  那是女人喝的,男人应该喝蓬莱仙。

  可蓬莱仙太烈,阁老的年岁都不小了,喝蓬莱仙伤身。

  而即墨老酒恰好补上了这个空缺。

  现在蓬莱仙主要供应箕、吉、幽、并、河、凉等更北方的州。

  蔡成开口问道:“为何不见恒德公(郭全)?”

  “秋收季节,恒德公从来不会留于京都。今年他去的是箕州,年节前才能归来。”卢植答道。

  蔡成呆了一下,方才开口说道:“恒德公不年轻了。丞相大人可考虑为其配几个侍郎,路途远的州郡,便让侍郎去视察好了。”

  东汉的侍郎,本是尚书台六曹各设一名尚书,每名尚书配六名侍郎,既相当于秘书,又相当于副手。

  可蔡成设置新的朝廷架构后,规定内阁、部、署、司均设若干侍郎,职责上明确规定为秘书。

  至于各位尚书的副手,蔡成将其命名为“副令”。

  正史中创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便是荀彧的侍郎,也就是荀彧的秘书。

  听了蔡成的话,众人皆是苦笑。

  “公子有所不知。内阁为恒德公配了八位侍郎,可被恒德公都改成了农事监察使,每年春耕、秋收,皆会派往各州监察各州农耕与收成。就这样,恒德公还天天叫着不够。”

  “哦?为何八位农事监察使还说不够?”蔡成不解。

  “公子设置的勘测大队,这五年来,逐州重新勘测,并绘制舆图。由此,挖掘出了大量过去朝廷未知的田亩。

  “农部需要重新分配这些田亩,并按农部的规定,需要监察使现场监察三年,方可为这些新的田亩最终定级。”贾琮解释道。

  “可这是农部尚书的事,怎么会让恒德公负责?”

  “农部尚书是谁?”荀彧笑眯眯地问道。

  蔡成恍然大悟。

  农部尚书是他父亲蔡立。

  这些年来,蔡立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整个农部的运转,几乎都是郭全在操心。

  蔡成决定,今天找个空闲与父母聊聊,看看能否劝父亲辞去农部尚书一职。

  众人边吃边聊,蔡成也了解到了这五年,大汉到底都经历了什么,这个当初刚刚组建的内阁,又是如何披荆斩棘,把大汉北方稳定了下来。

  首先,内阁面对的就是粮食问题。

  公历392年,雍凉大旱,连大河、渭水、泾水这三条雍凉境内的主要河流,水位都至少下降近半,其他小一些的河流,包括郑国渠,基本断流了。

  哪怕是没断流,也仅仅够沿河百姓的日常饮用,根本没有多余的水来浇灌田地。

  一年下来,除了靠近大河、渭水、泾水旁边的一些田地有了一些收成之外,雍凉两州九成以上的田地颗粒无收。

  尽管雍州境内有两座太仓——长安太仓和陈仓太仓,可雍凉两州毕竟有近两百万人口。

  雍州一百万出头,凉州五十几万,怎么会出现近两百万人口呢?

  大旱之年,那些隐藏人口——世家大族隐瞒不报的佃农、私兵,因各种原因躲入山中的山民,活跃在大河两岸的山匪、河匪,统统都冒了出来。

  那大汉有粮吗?

  有。

  青州存储了近五年的粮食,冀州存储了一年的粮食,还有荥阳的敖仓中也有不少粮食。

  可敖仓的粮食是规定要用于徐、兖、豫三州,包括九江、庐江、南阳等地推广新农体系的。

  幽州、并州由于刚刚推行新农体系,当前勉强能够自给自足。

  也就是说,要赈灾,就必须调用青州“三库”——战备仓库、平价仓库、赈灾仓库——的粮草。

  按说,青州存粮只需要拿出三成,就足够为雍凉两州赈灾了。

  毕竟,雍凉两州,包括冒出来的隐藏人口,也就二百万人。

  然而,账不是这样算的。

  哪怕拿现代的地图来看,便知道从青州运粮到雍凉两州,路途有多远。

  从泰山到玉门关的直线距离就将近两千千米,合成汉代的里程,那就是将近五千里。

  运送粮草,一路上人吃马嚼,起码要消耗半数。

  而公历392年,大汉除了青州修建了一些柏油路之外,就只有秦始皇修的那条秦直道能够称得上是“高速公路”了。

  所以,仅仅是雍凉两州的赈灾,就耗空了近六成青州存粮。

  如果第二年再来一个大灾,估计青州存粮就不够了。

  好在秋后时分,内阁收到了育种院的喜报:竹稻培育成功了。

  而且,竹稻舂出来的稻米,米粒细长,吃起来口感软糯、爽口弹牙,吃起来竹香飘溢,用它熬粥也是香糯幼滑,回味绵长。

  只是口感稍稍比不上稻米。

  当然,育种院只给阁老们熬了一小锅米粥,每人只分到了一小碗。

  不是育种院小气,而是育种院要保留更多的种子,以保证来年能种植出更多的竹稻。

  大汉北方一年只有一季,要想在大汉北方推广竹稻,首先要有足够的种子。

  此时育种院只培育出两亩竹稻,要想满足整个大汉北方所需的种子,起码还需要两到三年。

  可即便如此,内阁心中也有底了。

  目前青州还有半数库存,秋后冀州的库存基本能满仓。

  也就是说,如果明年大汉北方再出现天灾,内阁已经不是很担心赈灾之粮了。

  按荀彧制订的《大汉发展规划》,公历392年秋后,马上就展开一项大工程。

  沿着辽西走廊开始修建海堤,同时修建由冀州通往吉州的柏油路。

  辽西走廊,是冀州进入辽东、箕州和吉州的最近路途。

  之前数十年来,海水泛滥,整个辽西走廊尽数被淹,只有冬季结冰后,方能行走。

  而荀彧则是按之前蔡成的规划,修海堤,阻海水,打通冀州与吉州的通道,确保黑土地开发后,粮食能够顺利运往中原。

  这项工程有多大?

  工程量与秦始皇修建秦直道或万里长城差不多。

  怎么可能比得上万里长城的工程量?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是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并不是从头开始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