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龙里的悄悄话
老槐树叶簌簌落进窗棂时,王春燕正用指甲在课桌上划着一道浅痕。第三十二道了,她数着,笔尖在练习册上洇开一个墨团,像朵没开起来的云。讲台前的数学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她却盯着窗外那棵歪脖子树——去年爸爸走的时候,就在那树下摸了摸她的头,说等槐花开了就回来。
教室后门突然传来响动,校长领着三个陌生人站在那里。为首的女人穿着靛蓝布衫,梳着利落的发髻,手里捧着个竹篾盒子,阳光透过她鬓角的白发,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孩子们,这位是糖龙非遗传承人林秀娥老师,"校长的声音带着少见的雀跃,"接下来两周,林老师会带大家上一门特别的课。"
竹篾盒打开的瞬间,王春燕闻到了一股甜香。不是小卖部硬糖的齁甜,是带着点焦香的、暖暖的甜,像奶奶灶上炖的麦芽糖。林秀娥拿出块琥珀色的糖坯,指尖翻飞间,原本僵硬的糖块渐渐舒展,变成条盘曲的小龙,眼睛处嵌着两颗黑芝麻,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
"这叫糖龙,"林秀娥的声音像浸过蜜,"老辈人说,把心愿捏进糖里,龙就能替咱们捎给想念的人。"
后排突然传来抽泣声。是虎头,那个总爱抢别人橡皮的男孩,此刻正用袖口抹着脸。王春燕知道他想妈妈了,上周他妈妈在广东打工摔断了腿,电话里哭着说今年回不来。
公益课堂设在废弃的仓库,林秀娥和两个年轻徒弟用彩纸把墙糊成了天蓝色。第一天教熬糖,孩子们围着煤炉踮脚张望,看透明的糖液从冒泡的金黄变成粘稠的琥珀色。林秀娥让每个人轮流搅糖勺,"慢点,像给睡着的宝宝盖被子那样轻。"
王春燕的手心全是汗。轮到她时,糖勺沉得像灌了铅,糖液在锅里拉出长长的丝,像妈妈晾在竹竿上的围巾。"想什么呢?"林秀娥在她耳边轻声问。"我爸在山西挖煤,"她突然说,声音细得像蚊子叫,"他说矿井里黑得像墨,要是能有条会发光的龙就好了。"
林秀娥没说话,只是往她手里塞了块玫瑰色的糖坯。
孩子们的创作千奇百怪。虎头捏了条瘸腿的龙,说要让妈妈的腿快点好;小个子梅梅给糖龙安了对翅膀,"这样就能飞过大海找爸爸";王春燕把糖坯揉得发亮,龙身缠满银丝——她偷偷剪了奶奶的银发线,"我爸说井下冷,给龙穿件毛衣"。
林秀娥的徒弟小陈每天都在拍照。有张照片里,虎头正对着他的瘸腿龙说话,阳光从仓库破洞照进来,在他脸上投下睫毛的阴影,手里的糖龙反射着细碎的光。这张照片被小陈发到了朋友圈,夜里突然被本地媒体的编辑看见了。
记者来的那天,仓库里飘着桂花糖的香气。王春燕正在给龙爪安指甲,用的是她攒了半学期的彩色玻璃糖纸。镜头对准她的时候,她突然把糖龙藏到背后,"会化吗?"她问林秀娥。老人笑着摸摸她的头,"好东西都是会发光的,不怕化。"
报道刊登在周末的报纸头版,标题是《糖龙里的牵挂》。配图是孩子们把作品贴满整面墙的样子——梅梅的飞天龙在最顶端,虎头的瘸腿龙守在中间,王春燕的银线龙盘在角落,龙尾缠着张纸条,上面是她用铅笔写的:"爸爸,矿井里能看见星星吗?"
周一清晨,校长抱着个大纸箱走进仓库。里面全是包裹,来自不同的城市。有位阿姨寄来一箱LED灯串,"给糖龙装上,让它们亮起来";个叔叔寄了本煤矿安全手册,扉页写着"请一定交给王春燕的爸爸";还有个快递里装着双红舞鞋,是给梅梅的,纸条上写"等妈妈回来,看你跳龙舞"。
林秀娥带着孩子们给糖龙墙装灯串的那天,虎头突然说:"我妈刚才打电话,说医院同意免费给她做康复了。"梅梅抱着舞鞋转圈,裙角扫过墙上的糖龙,像只真正的蝴蝶。王春燕摸着自己的银线龙,突然发现糖衣下的玻璃纸在灯光下闪着光,真的像星星。
公益课堂最后一天,县里的企业家来了。他们说要在学校建个"糖龙工坊",让林秀娥的徒弟每月来授课。有个戴眼镜的叔叔蹲下来问王春燕:"想不想给爸爸打个视频电话?我认识你们矿上的人。"
视频接通时,王春燕正举着她的糖龙。屏幕里的爸爸满脸煤灰,只有牙齿是白的。"爸,你看,"她把糖龙凑到镜头前,"它会发光,能给你照路。"男人突然抹了把脸,手背上的煤灰蹭到眼角,像两道黑泪。
那天下午,孩子们把所有糖龙从墙上取下来,放进林秀娥带来的木盒里。"糖会化,但心愿不会,"老人说,"等你们的爸爸妈妈回来,咱们再做新的。"王春燕把自己的银线龙放进盒子最底层,上面压了片刚捡的槐树叶——今年的槐花没开,可她觉得,快了。
仓库的天蓝色墙壁空了下来,但孩子们总爱在课间跑去看看。那里渐渐又贴满了东西:梅梅的舞蹈考级证书,虎头妈妈寄来的康复照片,王春燕爸爸从山西寄来的明信片,背面画着条歪歪扭扭的龙,龙嘴里叼着朵槐花。
有天放学,王春燕看见林秀娥站在墙前,用手机拍那些新贴的纸片。老人转身时,她发现对方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和糖龙一样温润的光。远处的老槐树下,几个低年级的孩子正用泥巴捏龙,嘴里哼着不知谁编的调子:"糖龙甜,糖龙亮,捎着心愿去远方......"
喜欢逸霄
老槐树叶簌簌落进窗棂时,王春燕正用指甲在课桌上划着一道浅痕。第三十二道了,她数着,笔尖在练习册上洇开一个墨团,像朵没开起来的云。讲台前的数学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她却盯着窗外那棵歪脖子树——去年爸爸走的时候,就在那树下摸了摸她的头,说等槐花开了就回来。
教室后门突然传来响动,校长领着三个陌生人站在那里。为首的女人穿着靛蓝布衫,梳着利落的发髻,手里捧着个竹篾盒子,阳光透过她鬓角的白发,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孩子们,这位是糖龙非遗传承人林秀娥老师,"校长的声音带着少见的雀跃,"接下来两周,林老师会带大家上一门特别的课。"
竹篾盒打开的瞬间,王春燕闻到了一股甜香。不是小卖部硬糖的齁甜,是带着点焦香的、暖暖的甜,像奶奶灶上炖的麦芽糖。林秀娥拿出块琥珀色的糖坯,指尖翻飞间,原本僵硬的糖块渐渐舒展,变成条盘曲的小龙,眼睛处嵌着两颗黑芝麻,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
"这叫糖龙,"林秀娥的声音像浸过蜜,"老辈人说,把心愿捏进糖里,龙就能替咱们捎给想念的人。"
后排突然传来抽泣声。是虎头,那个总爱抢别人橡皮的男孩,此刻正用袖口抹着脸。王春燕知道他想妈妈了,上周他妈妈在广东打工摔断了腿,电话里哭着说今年回不来。
公益课堂设在废弃的仓库,林秀娥和两个年轻徒弟用彩纸把墙糊成了天蓝色。第一天教熬糖,孩子们围着煤炉踮脚张望,看透明的糖液从冒泡的金黄变成粘稠的琥珀色。林秀娥让每个人轮流搅糖勺,"慢点,像给睡着的宝宝盖被子那样轻。"
王春燕的手心全是汗。轮到她时,糖勺沉得像灌了铅,糖液在锅里拉出长长的丝,像妈妈晾在竹竿上的围巾。"想什么呢?"林秀娥在她耳边轻声问。"我爸在山西挖煤,"她突然说,声音细得像蚊子叫,"他说矿井里黑得像墨,要是能有条会发光的龙就好了。"
林秀娥没说话,只是往她手里塞了块玫瑰色的糖坯。
孩子们的创作千奇百怪。虎头捏了条瘸腿的龙,说要让妈妈的腿快点好;小个子梅梅给糖龙安了对翅膀,"这样就能飞过大海找爸爸";王春燕把糖坯揉得发亮,龙身缠满银丝——她偷偷剪了奶奶的银发线,"我爸说井下冷,给龙穿件毛衣"。
林秀娥的徒弟小陈每天都在拍照。有张照片里,虎头正对着他的瘸腿龙说话,阳光从仓库破洞照进来,在他脸上投下睫毛的阴影,手里的糖龙反射着细碎的光。这张照片被小陈发到了朋友圈,夜里突然被本地媒体的编辑看见了。
记者来的那天,仓库里飘着桂花糖的香气。王春燕正在给龙爪安指甲,用的是她攒了半学期的彩色玻璃糖纸。镜头对准她的时候,她突然把糖龙藏到背后,"会化吗?"她问林秀娥。老人笑着摸摸她的头,"好东西都是会发光的,不怕化。"
报道刊登在周末的报纸头版,标题是《糖龙里的牵挂》。配图是孩子们把作品贴满整面墙的样子——梅梅的飞天龙在最顶端,虎头的瘸腿龙守在中间,王春燕的银线龙盘在角落,龙尾缠着张纸条,上面是她用铅笔写的:"爸爸,矿井里能看见星星吗?"
周一清晨,校长抱着个大纸箱走进仓库。里面全是包裹,来自不同的城市。有位阿姨寄来一箱LED灯串,"给糖龙装上,让它们亮起来";个叔叔寄了本煤矿安全手册,扉页写着"请一定交给王春燕的爸爸";还有个快递里装着双红舞鞋,是给梅梅的,纸条上写"等妈妈回来,看你跳龙舞"。
林秀娥带着孩子们给糖龙墙装灯串的那天,虎头突然说:"我妈刚才打电话,说医院同意免费给她做康复了。"梅梅抱着舞鞋转圈,裙角扫过墙上的糖龙,像只真正的蝴蝶。王春燕摸着自己的银线龙,突然发现糖衣下的玻璃纸在灯光下闪着光,真的像星星。
公益课堂最后一天,县里的企业家来了。他们说要在学校建个"糖龙工坊",让林秀娥的徒弟每月来授课。有个戴眼镜的叔叔蹲下来问王春燕:"想不想给爸爸打个视频电话?我认识你们矿上的人。"
视频接通时,王春燕正举着她的糖龙。屏幕里的爸爸满脸煤灰,只有牙齿是白的。"爸,你看,"她把糖龙凑到镜头前,"它会发光,能给你照路。"男人突然抹了把脸,手背上的煤灰蹭到眼角,像两道黑泪。
那天下午,孩子们把所有糖龙从墙上取下来,放进林秀娥带来的木盒里。"糖会化,但心愿不会,"老人说,"等你们的爸爸妈妈回来,咱们再做新的。"王春燕把自己的银线龙放进盒子最底层,上面压了片刚捡的槐树叶——今年的槐花没开,可她觉得,快了。
仓库的天蓝色墙壁空了下来,但孩子们总爱在课间跑去看看。那里渐渐又贴满了东西:梅梅的舞蹈考级证书,虎头妈妈寄来的康复照片,王春燕爸爸从山西寄来的明信片,背面画着条歪歪扭扭的龙,龙嘴里叼着朵槐花。
有天放学,王春燕看见林秀娥站在墙前,用手机拍那些新贴的纸片。老人转身时,她发现对方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和糖龙一样温润的光。远处的老槐树下,几个低年级的孩子正用泥巴捏龙,嘴里哼着不知谁编的调子:"糖龙甜,糖龙亮,捎着心愿去远方......"
喜欢逸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