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千虫焚城,孤舟镇海-《纨绔六皇子,从八岁开始布局天下》

  夜色沉沉,风从西北卷来,带着荒凉与凛冽。

  漆黑的天幕之下,京城的宫阙轮廓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森冷。

  御书房内灯火未灭,沉重的檀木案几上摊开着数轴战报,字迹墨黑,仿佛带着尚未干透的血气。

  宁凡负手立在御书房的阶下,他的身影被烛火映得修长而冷峻。

  厚重的龙纹地毯之上,皇帝宁龙静坐在案后,面色阴沉,指尖轻轻敲击着玉册,节奏沉缓,却仿佛在催逼人心。

  “凡儿,”宁龙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得像是压在夜色深处的钟声。

  “大秦的使节团已至城外,明日便要入京。你可知,他们此来意欲何为?”

  宁凡缓缓抬眼,眼底的烛光一闪而过,随即收敛成一派沉稳:

  “父皇,他们表面上是为议和而来,实则是为试探我大玄的底气。

  北荒一役,我军虽得表面之利,但暗流汹涌,大梁观望不前,蛮荒更是随时可能南下。大秦此举,既是要牵制,又是要探虚实。”

  宁龙盯着他许久,眼底的冷意渐渐消散,换作一种若有若无的复杂神色:“你心中清楚,便好。”

  空气凝滞,片刻后,御书房内传来轻轻一声叹息。

  宁龙抬手,合上案上的战报,声音缓慢而沉重:

  “凡儿,朝堂之上,诸臣各怀心思。王恒与宁昭交好,梁肃心向大皇子,沈彦虽在你这边,但根基尚浅……”

  “你要知,权力之争,不在朝局之表,而在暗流之间。明日之议,你既要展我大玄气度,更要稳住人心。”

  宁凡心头微震,深深俯首:“儿臣谨记。”

  ——

  离开御书房,夜风扑面而来。

  宫墙高耸,冷月如钩,照得白石甬道一片清寒。宁凡缓缓行走,心绪却未曾片刻平静。

  他很清楚,父皇言语间的意味,不止是让他稳住朝局,更是一次暗中的试探。

  大秦使节入京,既关乎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更牵动着朝堂上各派势力的角逐。

  甬道拐角,段震负甲而立,目光如鹰般锐利。见宁凡走近,他躬身行礼:“殿下。”

  宁凡目光一扫,注意到他甲胄上的寒霜尚未消融,显然是自边营巡回而来。

  他微微点头:“玄锋军可曾有动静?”

  “回殿下。”段震低声答道,“玄锋军已在暗中调换布防,护城营也已归入统辖。

  但……属下听闻,五殿下近来常与工部往来,暗中聚敛粮械,恐怕……”

  宁凡眸色一沉,眼底一抹冷光一闪即逝。

  他当然知道,宁林不会轻易偃旗息鼓。

  五皇子在工部的暗线已成,魏广成与杜玄都是其爪牙。

  若大秦使节入京之际,宁林有所动作,局势极有可能在瞬息间被撕裂。

  “继续盯紧工部。”宁凡语气平静,然而那平静之下,却裹挟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厉,“若有异动,先擒后奏。”

  “诺!”段震抱拳,声如铁石。

  夜风中,两人的影子在甬道石壁上拉得极长,仿佛预示着将来更深远的交锋。

  ——

  次日,清晨的钟鼓声在京城内回荡,宫门缓缓开启。

  大秦的使节团自午门而入,车辇肃穆,旌旗随风猎猎作响。

  为首者,正是秦熙所遣的钦差——太傅秦策之女,秦如月。

  那一刻,满朝文武的视线尽皆投向她。

  她身着大秦玄锦,衣袂如云,眉目间清冷而孤傲,仿佛从千山万水之外走来,带着大秦不可一世的气度。

  她的眸光掠过殿中群臣,最终在宁凡身上微微一顿,若有若无地停驻片刻,便移开了。

  金銮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宁龙端坐御座之上,声如洪钟:“秦国使节至,入殿议事!”

  随着这一声威严的宣告,朝堂大戏拉开了序幕。

  ——

  宁凡站在文臣行列,衣袍随风轻摆。

  他心中极为清楚,这一场会晤,远不止国礼之争,而是所有暗流在朝堂上的一次集中爆发。

  他抬眼,眸光沉静,却在心底暗暗提起了全部警觉。

  因为他能感觉到,在殿中某些目光的深处,正潜藏着寒芒与算计。

  今日之后,大玄的局势,必将再度改写。

  金銮殿内,钟磬声息渐收,四方文武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如潮水般涌起,直冲金瓦穹顶,回荡良久方才沉落。

  秦如月在侍从簇拥下缓步上前,她的脚步极轻,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分量。

  她衣袂曳地,暗金色的纹饰在灯光下若隐若现,仿佛吞噬了殿内的所有光线。

  她先行一礼,声音清亮:“大秦奉天子之命,遣我为钦差,持国书而来,与大玄共论和议。”

  宁龙目光凌厉,从高座之上缓缓俯视:“大秦与我大玄,隔山连壤,素来唇齿相依。

  前月边关之事,虽有兵锋相接,但终究是误会一场。既然尔国愿来议和,朕自当以礼相待。”

  这番话说得和缓,然而在场群臣心底却都明白,这所谓的“误会”,实际上牵扯着数万兵士的尸骨与血债。

  秦如月面色不变,只淡淡应道:

  “陛下言重。大秦上下皆盼边境安宁,不愿兵戈再兴。只是……”

  她略微顿了顿,唇角似有若无的一抹冷意,“大秦皇帝以为,若要和议,须先定疆界。”

  话音甫落,殿中一阵轻微的哗然。

  定疆界——这四字,无异于在伤口上再度剜刀。

  果不其然,站在右列的兵部尚书梁肃便沉声开口:

  “疆界自有祖制,岂容他国擅议!若今日让步一分,来日便要寸土尽失!”

  言辞铿锵,几乎拍案而起。

  秦如月却神色从容,转眸望向梁肃:“梁尚书此言,倒似认定我大秦意欲侵吞大玄疆土。”

  “可叹啊,若真要吞并,又何必费此周章,遣我远来议和?”

  这番话说得轻柔,偏偏带着讥诮之意。梁肃脸色涨红,正欲再辩,却被宁龙抬手制止。

  “秦钦差。”宁龙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疆界之议,关乎国本。”

  “非一朝一夕可定。朕会召诸臣共商,再与贵国答复。”

  秦如月眸光一闪,似笑非笑:“既然如此,臣女自当静候佳音。”

  殿中气氛沉冷,犹如风暴前的压抑。

  宁凡立在文臣行列,静静观望。

  他看得极清楚,大秦此番之来,绝非单纯试探,而是步步紧逼,以疆界为刀锋,以言辞为试石。

  她在朝堂之上,分明是要挑动我大玄内部的矛盾。

  他目光一转,注意到梁肃之言虽激烈,但神色间隐有迟疑,显然是有心借大秦之势,打压兵权派系。

  反观王恒,则始终垂首不语,只在袖中轻轻动着手指,像是在暗暗计算。宁昭面色平淡,眼底却似藏着难以掩饰的冷光。

  一瞬间,宁凡心底生出一种极其清晰的感触:

  这不只是国与国的交锋,更是朝堂上各派暗线的一次集体试炼。

  若今日殿上稍有一丝松懈,便会成为某些人借势生事的契机。

  他缓缓上前一步,衣袍曳地,声音清朗:“父皇,儿臣有一言。”

  殿中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他身上。

  宁龙微抬下颌:“说。”

  宁凡神色沉稳,目光缓缓扫过殿中群臣,方才转向秦如月:“边境血战,固是误会。”

  “但江山社稷,立于血土之上,不容轻议。”

  “大秦若真心求和,自当展现诚意。若只是口舌之利,岂能平万民之心?”

  此言一出,殿中许多臣子目光一亮。

  秦如月轻轻眯起眼,似在打量他:“不知殿下所言的诚意,指的是什么?”

  宁凡唇角微勾,却不带半分笑意:“诚意,便在止戈修路,通商济民。”

  “大玄可开南渠,大秦可开北道,两国以贸易相连,以民生为重。”

  “若民得利,则边关之兵自可退三分杀气。若能行此一步,方算诚意。”

  话音落下,殿中顿时一阵低语。

  这是退让吗?不是。

  宁凡并未应允疆界之议,而是绕开锋刃,抛出了另一条路——以民生为重,以贸易为纽带。

  这既堵住了大秦的借口,又在朝堂之上赢得人心。

  宁龙眼底闪过一抹赞许,但神色未显。

  秦如月却盯着宁凡,静默良久,才缓缓开口:“殿下之言,甚有道理。但若要通路通商,须先定界而后安。”

  “否则,路通何处,商通何方?是为乱道。”

  她的声音清冷,仿佛一把绕过锋刃的暗剑,仍旧逼向要害。

  宁凡心底微沉,却不动声色。他清楚,这场争锋才刚刚开始。

  ——

  金銮殿外,风声骤紧,卷起檐角铜铃的低鸣。

  那声音叮叮咚咚,像是在为这场未有定局的交锋敲击序曲。

  朝堂之上,暗流未平,波澜已起。

  殿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一般,唯有烛火在微微摇曳,拉长了每一位朝臣的影子。

  那重重叠叠的影子仿佛化作无数双冷眼,在注视着彼此,又似在窥探人心的虚实。

  秦如月的话语宛若冰锋,直指宁凡先前所说的“通路通商”。

  她表面语气平和,实则已将话题重新逼回疆界。

  宁凡心头一紧,却不显于色。

  他缓缓抬眼,与她对视,那目光并非争锋。

  而像是深夜孤灯下的一缕清火,静静燃烧,却不轻易熄灭。

  “界若无定,则路可自划。”宁凡开口,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动摇的沉毅。

  “江山有疆,百姓无界。只要能令两国百姓得利,不论南渠北道,皆可开通。”

  这话一出,顿时在殿中掀起新的波澜。

  户部尚书王恒缓缓抚须,语气带着试探:“殿下此言,倒也有理。若先行通商,实可稳边。”

  “只是疆界模糊,账册难清,税赋难分,恐生纷争。”

  兵部尚书梁肃立刻接过话头,声音铿锵:“王尚书此言大谬!疆界若模糊,岂是账册的问题?分明是社稷根本!”

  “通商之利再重,也敌不过山川血土!殿下所言,未免太轻国本!”

  殿内气氛陡然紧绷,文武两派的分歧瞬间被点燃。

  宁凡并未被梁肃的斥声扰乱,他只是安静地注视着梁肃,眼底没有愤怒,却有一抹冷意:

  “梁尚书此言,儿臣不敢苟同。社稷之本,不独在疆土,更在民心。”

  “疆界虽能固土,却未必能固人。若民不附,疆界再铁,终不过画地为牢。”

  殿中鸦雀无声,许多大臣的目光微微一动,心底暗生波澜。

  宁凡此言,直中要害。

  边境多年战火,多少百姓流离,多少土地荒废?

  疆界固然是国本,但若百姓心不附国,又何谈稳固?

  秦如月目光微敛,唇角却勾起一丝弧度:

  “殿下之言,确是动人心弦。”

  “只是,大秦皇帝亦言:疆界若不定,民心难安。殿下所说的‘无界之民’,不过空言。

  若无地界,百姓将自认何处?大玄乎?大秦乎?”

  她声音冷冽,却暗含锋利的逻辑。

  这一刻,朝堂上的许多人心中生出一种错觉:

  两人言语之争,已不仅是国与国的角力,更像是两种理念的争锋。

  一个说——国本在土。

  一个说——国本在民。

  宁龙端坐龙椅之上,双目微阖,未曾多言。

  他像是一尊沉默的古钟,任由两方在其殿中回响,却迟迟不发声。

  宁凡心底微沉,却忽然转念。他的目光落在秦如月眼底的一抹暗光,心底骤然一震。

  她说的是“民心难安”。这不是随意之言,而是有意借“民”来反击他的言辞。

  若他继续执拗于“民心”,反倒会被她绕入逻辑陷阱。

  他缓缓呼吸一口气,声音低沉却坚定:

  “民心安否,不在疆界,而在治道。疆界能划一时,却划不住百年。”

  “若治道衰败,再坚固的疆界也会崩塌。反之,若治道昌盛,疆界模糊亦能自成铁壁。”

  这一句话,说得殿中许多文臣心神震动。

  果然,礼部尚书陆卿率先出列,拱手而言:

  “殿下所言,正合古训。尧舜之世,四海无界,百姓自安。”

  “今若能以德化民,以利济民,疆界之争,自会随时势而解。”

  此言一出,立刻有数名文官附和:“正是!”

  梁肃脸色铁青,猛地踏前一步,厉声道:“陆卿此言荒谬!”

  “尧舜之世,岂可与今日并论?大秦狼子野心,若不固土,必成后患!”

  “殿下之论,分明是掩耳盗铃!”

  秦如月静静立着,没有再多言,只是目光微转,看着宁凡,仿佛在等他如何接下这步。

  殿中气氛一触即发,似乎随时都要因言语而爆裂。

  宁凡心底清楚,若再纠缠下去,朝堂必陷于无休止的论辩,最终让大秦得势。

  于是他忽然转身,躬身对宁龙一拜:

  “父皇。疆界之议,关乎国本。儿臣斗胆,请父皇暂收疆界之议,先行以通路通商为先。

  至于界线,当留待岁月自明。

  此为今日之权宜,亦为长远之计。”

  全殿寂静。

  宁龙缓缓睁眼,目光如剑,扫过群臣。

  那一瞬间,所有人心底都涌起一种压迫感,仿佛空气都被压碎。

  片刻后,他终于开口:“凡儿所言,未尝无理。”

  “疆界之议,朕自会与诸卿再议,不必今日定夺。通路通商,倒是可为缓急之策。”

  此言一出,殿中局势瞬间定格。

  梁肃欲再辩,却见宁龙目光一冷,心头一颤,生生咽下。

  秦如月静静垂首,眸底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暗意。

  她明白,大秦此番并未占到便宜。

  可她更清楚——宁凡的言辞,已在朝堂上赢得人心。

  而这,才是真正的较量。

  ——

  退朝之后,殿外寒风猎猎,卷起朱红宫门上的鎏金漆屑。

  宁凡立在阶前,凝望秦如月远去的背影。

  她的步伐依旧轻缓,却像是踏在每一寸土地上,留下冷冽的余音。

  “此人不可小觑。”宁凡心底暗道。

  他转身望向宫阙深处,只见夜色正缓缓笼罩,金瓦隐入黑暗,唯有角楼火炬燃烧,犹如星火。

  这星火,既是希望,也是未尽的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