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语气温和而坚定:“我没事,你看,我这不好好地回来了吗?只是跟郑天雄交手时,消耗了一些真气,休息几天就能完全恢复,没有受伤。”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声音中带着一丝笃定,“而且,郑天雄已经被我解决了,郑家失去了主心骨,剩下的那些虾兵蟹将,根本翻不起什么风浪,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来骚扰耿家了,你们可以安心生活了。”
“真的吗?” 耿思瑶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随即化为狂喜。
她激动得原地跳了起来,双手紧紧抓住李文的衣袖,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顺着脸颊滴落在衣袖上,却带着满满的喜悦与轻松,“太好了!太好了!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爹娘。”
她说着,转身就要往院内跑,又突然停下脚步,回头看着李文,脸上带着一丝不好意思的红晕,如同清晨的朝霞。“文哥,你一路回来肯定累了,也饿了吧?我去给你端碗热粥,你先在客厅歇歇,等我把好消息告诉爹娘,我们再一起吃饭。”
没等李文回应,她就像一阵风似的跑进了厨房,裙摆飘动间,满是劫后余生的轻松与对未来的憧憬。
李文看着她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笑,眼中充满了温柔。
他走进客厅,客厅的布置简洁而温馨,梨花木制成的桌椅擦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几幅淡雅的山水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显然是耿思瑶昨晚为了等他,特意泡的茶,只是如今已经凉了。
他在椅子上坐下,刚闭上眼想调息片刻,恢复一些真气,就听到耿母房间传来轻微的响动,随后是耿思瑶兴奋的声音,显然是在跟耿母和耿父分享郑天雄被解决的好消息。
没过多久,耿母在耿思瑶的搀扶下走了出来。
耿父也走了出来。
耿母穿着一身素色的家常衣服,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虽然脸色还有些苍白,身体也依旧虚弱,却比之前精神了许多,眼中闪烁着喜悦与感激的光芒。
看到李文,她连忙加快脚步,走到他面前,语气中满是关切:“小文,昨晚思瑶说你去追那个邪修,我这心就一直悬着,生怕你出什么意外,一整晚都没睡好,时不时就起来听听动静。”
“耿母放心,我没事。” 李文站起身,微微颔首,语气恭敬而温和,“郑天雄已被我斩杀,他的邪术也被彻底清除,日后耿家再无后顾之忧,您只管安心休养,好好恢复身体。”
耿父道:“小文,你辛苦了。”
接下来,耿思瑶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走进来,粥碗是白色的瓷碗,上面印着淡淡的兰花图案,与她的襦裙相呼应。
她将粥碗轻轻放在李文面前的桌子上,笑着说道:“文哥,快趁热喝,这是我今早特意给你熬的小米粥,加了点红枣和桂圆,能补气血,对你恢复真气有好处。我熬了好久,粥已经熬得很软糯了,你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李文接过粥碗,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驱散了些许疲惫与凉意。
他拿起勺子,轻轻舀了一勺粥,送入口中。
小米的清香混合着红枣和桂圆的甜味,在口中弥漫开来,粥的口感软糯顺滑,非常可口。
他小口喝着粥,听着耿家母女轻声聊着日后的生活计划。
耿母说等身体恢复后,要去寺庙烧香拜佛,感谢神灵的保佑。
耿思瑶说要重新打理家里的生意,让耿家的生活回到正轨。
看着晨光透过窗户洒在她们脸上,看着她们眼中对未来的憧憬,李文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宁静与温暖。
这便是他修道多年想要守护的人间烟火,是比提升修为、获得强大力量更珍贵的东西。
……
姜李文的意识从先祖李文的回忆中抽离,耳边传来轮胎碾过青石板路的 “咯吱” 声,这声音清晰而真实,将他拉回现实。
他缓缓睁开眼,窗外的景象已经从岳山的山林变成了错落有致的老建筑,车子正行驶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
巷子两侧的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藤蔓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偶尔能看到挂在窗台的红灯笼,灯笼的布料有些褪色,却依旧透着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同在向他诉说着老城区的故事。
“姜兄弟,醒了?我们到望岳巷巷口了。” 莫少统的声音从驾驶座传来,带着一丝轻松。
他缓缓踩下刹车,车子平稳地停在了巷口的空地上。
空地不大,只能容纳两三辆车,周围用白色的栏杆围了起来,栏杆上还贴着 “禁止停车” 的标识,显然是莫少统特意跟相关部门沟通后,才临时允许他们将车停在这里。
姜李文抬起头,透过车窗望向窗外。
此时夕阳还未完全落下,橘红色的余晖如同轻纱般笼罩着整个望岳巷,将巷子两侧的建筑、地面的青石板路都染成了温暖的颜色。
巷子入口处立着一块老旧的青石板碑,石碑大约一米高,半米宽,表面粗糙,显然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石碑上刻着 “望岳巷” 三个暗红色的大字,字体是楷书,笔锋刚劲有力,只是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字体已经有些斑驳,边缘也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旧能看出刻字之人的用心。
巷子里的青石板路凹凸不平,缝隙中长出了细小的杂草,有的杂草已经开出了小小的白色花朵,为这条古老的巷子增添了一丝生机。
偶尔有穿着家常衣服的居民提着菜篮、推着自行车走过,看到他们一行人从车上下来,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却也只是匆匆瞥了一眼,就继续走自己的路,没有过多停留。
老城区的居民大多淳朴而低调,不习惯对陌生人过多关注。
两侧的建筑多是明清时期的四合院,灰色的瓦片层层叠叠,如同鱼鳞般整齐地排列在屋顶上,有的瓦片上还长着一层薄薄的青苔,透着一股岁月的沧桑。
……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声音中带着一丝笃定,“而且,郑天雄已经被我解决了,郑家失去了主心骨,剩下的那些虾兵蟹将,根本翻不起什么风浪,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来骚扰耿家了,你们可以安心生活了。”
“真的吗?” 耿思瑶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随即化为狂喜。
她激动得原地跳了起来,双手紧紧抓住李文的衣袖,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顺着脸颊滴落在衣袖上,却带着满满的喜悦与轻松,“太好了!太好了!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爹娘。”
她说着,转身就要往院内跑,又突然停下脚步,回头看着李文,脸上带着一丝不好意思的红晕,如同清晨的朝霞。“文哥,你一路回来肯定累了,也饿了吧?我去给你端碗热粥,你先在客厅歇歇,等我把好消息告诉爹娘,我们再一起吃饭。”
没等李文回应,她就像一阵风似的跑进了厨房,裙摆飘动间,满是劫后余生的轻松与对未来的憧憬。
李文看着她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笑,眼中充满了温柔。
他走进客厅,客厅的布置简洁而温馨,梨花木制成的桌椅擦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几幅淡雅的山水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显然是耿思瑶昨晚为了等他,特意泡的茶,只是如今已经凉了。
他在椅子上坐下,刚闭上眼想调息片刻,恢复一些真气,就听到耿母房间传来轻微的响动,随后是耿思瑶兴奋的声音,显然是在跟耿母和耿父分享郑天雄被解决的好消息。
没过多久,耿母在耿思瑶的搀扶下走了出来。
耿父也走了出来。
耿母穿着一身素色的家常衣服,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虽然脸色还有些苍白,身体也依旧虚弱,却比之前精神了许多,眼中闪烁着喜悦与感激的光芒。
看到李文,她连忙加快脚步,走到他面前,语气中满是关切:“小文,昨晚思瑶说你去追那个邪修,我这心就一直悬着,生怕你出什么意外,一整晚都没睡好,时不时就起来听听动静。”
“耿母放心,我没事。” 李文站起身,微微颔首,语气恭敬而温和,“郑天雄已被我斩杀,他的邪术也被彻底清除,日后耿家再无后顾之忧,您只管安心休养,好好恢复身体。”
耿父道:“小文,你辛苦了。”
接下来,耿思瑶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走进来,粥碗是白色的瓷碗,上面印着淡淡的兰花图案,与她的襦裙相呼应。
她将粥碗轻轻放在李文面前的桌子上,笑着说道:“文哥,快趁热喝,这是我今早特意给你熬的小米粥,加了点红枣和桂圆,能补气血,对你恢复真气有好处。我熬了好久,粥已经熬得很软糯了,你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李文接过粥碗,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驱散了些许疲惫与凉意。
他拿起勺子,轻轻舀了一勺粥,送入口中。
小米的清香混合着红枣和桂圆的甜味,在口中弥漫开来,粥的口感软糯顺滑,非常可口。
他小口喝着粥,听着耿家母女轻声聊着日后的生活计划。
耿母说等身体恢复后,要去寺庙烧香拜佛,感谢神灵的保佑。
耿思瑶说要重新打理家里的生意,让耿家的生活回到正轨。
看着晨光透过窗户洒在她们脸上,看着她们眼中对未来的憧憬,李文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宁静与温暖。
这便是他修道多年想要守护的人间烟火,是比提升修为、获得强大力量更珍贵的东西。
……
姜李文的意识从先祖李文的回忆中抽离,耳边传来轮胎碾过青石板路的 “咯吱” 声,这声音清晰而真实,将他拉回现实。
他缓缓睁开眼,窗外的景象已经从岳山的山林变成了错落有致的老建筑,车子正行驶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
巷子两侧的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藤蔓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偶尔能看到挂在窗台的红灯笼,灯笼的布料有些褪色,却依旧透着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同在向他诉说着老城区的故事。
“姜兄弟,醒了?我们到望岳巷巷口了。” 莫少统的声音从驾驶座传来,带着一丝轻松。
他缓缓踩下刹车,车子平稳地停在了巷口的空地上。
空地不大,只能容纳两三辆车,周围用白色的栏杆围了起来,栏杆上还贴着 “禁止停车” 的标识,显然是莫少统特意跟相关部门沟通后,才临时允许他们将车停在这里。
姜李文抬起头,透过车窗望向窗外。
此时夕阳还未完全落下,橘红色的余晖如同轻纱般笼罩着整个望岳巷,将巷子两侧的建筑、地面的青石板路都染成了温暖的颜色。
巷子入口处立着一块老旧的青石板碑,石碑大约一米高,半米宽,表面粗糙,显然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石碑上刻着 “望岳巷” 三个暗红色的大字,字体是楷书,笔锋刚劲有力,只是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字体已经有些斑驳,边缘也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旧能看出刻字之人的用心。
巷子里的青石板路凹凸不平,缝隙中长出了细小的杂草,有的杂草已经开出了小小的白色花朵,为这条古老的巷子增添了一丝生机。
偶尔有穿着家常衣服的居民提着菜篮、推着自行车走过,看到他们一行人从车上下来,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却也只是匆匆瞥了一眼,就继续走自己的路,没有过多停留。
老城区的居民大多淳朴而低调,不习惯对陌生人过多关注。
两侧的建筑多是明清时期的四合院,灰色的瓦片层层叠叠,如同鱼鳞般整齐地排列在屋顶上,有的瓦片上还长着一层薄薄的青苔,透着一股岁月的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