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墨医会传天下,圣火鉴异动示终南
一、辰时医会启交流
辰时的汴京太医院,朱漆大门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门楣上悬挂的鎏金匾额 “太医院” 三字,经百年风雨仍熠熠生辉,边缘雕刻的缠枝莲纹间,还残留着晚唐时墨家工匠打造的细微矩尺印记。院内两株三人合抱的古柏拔地而起,枝桠如虬龙般舒展,上面缠着的道家清心银丝泛着淡黑,丝端缀着的太极小坠随风轻晃,与树下石桌上的青铜香器相互共鸣,发出 “叮叮” 的轻响。
数十张楠木案沿柏荫整齐排列,案上除了《道墨医典》初稿、改良脉诊仪与各色草药,还摆放着各地医者带来的 “压箱宝”—— 川蜀医者的川贝母、岭南医者的益智仁、两浙医者的杭白菊,甚至还有一位西域医者带来的番红花,五颜六色的草药在晨光中散发着各自的清香,与艾草、苍术、檀香混合,酿成一种独特的 “医会气息”,既庄重又充满生机。
这场 “大宋医道交流会” 由灵枢与素问牵头筹备半月有余,汴京府不仅调拨了物资,还派了十名禁军维持秩序。此刻院内已汇聚了百余位医者,人群中既有须发皆白、手持玉柄拐杖的太医院老御医,也有背着褪色药箱、鞋上沾着泥土的江湖游医,还有身着青布长衫、眼神中满是求知欲的年轻医者。大家或围在案前翻阅《道墨医典》,或蹲在地上摆弄草药,偶尔因对某味药材的用法产生分歧而争执,声音虽高,却满是对医道的赤诚。
灵枢身着一袭洗得泛白的青色医袍,腰间悬着的三齿刀鞘上,墨家矩尺纹在晨光中泛着淡金,刀穗是用终南山火绒草纤维编织的,随风轻摆;素问则穿了件新制的淡紫色长衫,领口绣着细小的艾草纹样,鬓角悬挂的青铜小鼎泛着青光,鼎身圣火纹与院内的清心银丝一触即合,竟在两人周身形成了一道极淡的金红光晕。
两人刚跨进院门,就被一位身着粗布短打的老者快步拦住。老者约莫六十岁,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正是来自川蜀青城山的游医张老汉。他紧紧握住灵枢的手,指腹的厚茧蹭得灵枢手腕微痒,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灵枢先生!可算见到您了!去年青城山脚下闹疫灾,死了不少人,后来官府传下您的香薰方子,我们按方配制,烧了三天三夜,那邪祟的戾气才算散了!今日特来请教,那香薰里的圣火灰烬,看着跟普通草木灰没两样,怎么就能驱散那么厉害的戾毒?”
灵枢笑着引张老汉到就近的案前,从袖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青铜盒,打开后里面装着泛着金红的圣火灰烬。“张老丈您细看,” 灵枢用指尖捻起一点灰烬,对着晨光展示,“这圣火灰烬来自终南山圣火潭,需用墨家‘九锻法’炼制 —— 先以圣火熏烤三日,再埋入地脉灵土中七日,最后用道家阴阳水浸泡九日,才能凝出这阳火之气。香薰配方里,它与道家子时井水调和的阴阳水、墨家特有的火绒草籽相佐,既能净化空气中的戾毒,又能顺着呼吸护住人体经脉,这便是道墨融合的妙处。”
张老汉凑近细看,果然见灰烬中隐约有金红光点闪烁,他不禁啧啧称奇:“难怪这么管用!我之前用普通艾草熏屋,顶多能驱驱蚊虫,哪能比得了这个!”
另一边,素问正被几位年轻医者围着,讲解案上的改良脉诊仪。这脉诊仪比之前的版本更小巧,仪盘直径不足三寸,青铜边缘嵌着十二枚用圣火淬炼的银针,盘心的太极图是用朱砂与圣火灰烬混合绘制的,泛着淡红。素问将仪盘轻轻贴在一位来自两浙的年轻医者腕上,银针瞬间立起,指针匀速转动,泛着淡金。
“这脉诊仪是按墨家《墨道医器录》卷三的‘机关脉诊图’改良的,” 素问的声音温和,却清晰地传到每位医者耳中,“盘心太极图取道家阴阳之理,能辨脉气虚实;十二枚银针对应人体十二经脉,若指针泛绿,说明体内有轻微戾毒,属轻症;若泛黑,便是戾毒入骨髓,需立刻用圣火朱砂急救。去年疫灾时,我们靠它一天就能诊断两百多位患者,比传统脉诊快了三倍不止。”
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年轻女医者伸手轻轻抚摸脉诊仪,眼中满是好奇:“素问大夫,这墨家机关术也太精妙了!只是我在太医院学了三年,从未听过墨家医道,难道这么好的东西,就快失传了吗?”
素问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怅然,随即又变得坚定:“墨家医道虽渐渐隐于史书,但其精髓从未消失。就像这脉诊仪,若没有道家阴阳医理校准银针的敏感度,也难辨戾气深浅;再比如我们常用的针灸,墨家‘三针定穴’的手法,如今也融入了道家‘子午流注’的理论。今日召开这医会,就是想让大家明白,道墨医道本是同根生,只有取长补短,才能让医道更精进,让百姓更受益。”
正说着,太医院院正李御医拄着拐杖缓缓走来。他已年过七旬,须发皆白,身着绯色官服,腰间系着太医院特制的玉牌,手中握着一本泛黄的《太医院医案》,封皮上 “嘉佑年间” 的字样已有些模糊。“灵枢先生,素问大夫,” 李御医的声音带着老医者特有的威严,却又不失温和,“今日医会,除了让各地医者交流防治之法,老夫还有一事想与二位商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院内认真交流的医者们,继续说道:“太医院近来整理旧籍,发现晚唐时墨瑶祖师与我上清观玄真先祖曾有过医道合作,留下不少珍贵医案。如今二位将道墨医道融合,解了汴京疫灾,老夫想将这‘道墨融合医道’正式纳入太医院教程,设立‘道墨医科’,培养更多懂此医道的医者,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灵枢与素问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灵枢上前一步,郑重地拱手:“李院正此言,正合我二人之意!道墨医道若只在我二人手中,终究是小众之术;唯有纳入官学,传给更多医者,才能真正造福天下百姓。我们愿将《墨道医器录》《道墨医典》初稿尽数献出,供太医院编订教材。”
李御医闻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抬起手中的《太医院医案》,声音提高了几分:“好!有二位这句话,老夫就放心了!今日午后,我们便与汴京府通判商议具体事宜,力争下月就开启‘道墨医科’的招生!”
院内医者们闻言,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几位老御医相互点头,眼中满是认可;年轻医者们更是激动地讨论起来,纷纷表示要报名参加 “道墨医科”。晨光透过古柏枝叶,洒下斑驳的光斑,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对医道未来的憧憬。
可灵枢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 他袖中的青铜符不知何时开始微微发烫,符面泛着极淡的青金,仿佛在感应什么。他下意识地望向终南山的方向,只见晨光笼罩的天际线处,竟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幽绿,像一粒沾染了墨汁的尘埃,顽固地停留在那里,挥之不去。
二、巳时辩术显墨韵
巳时的日头渐渐升高,阳光透过太医院正厅的雕花窗棂,在地面上投下繁复的光影。正厅内已摆好了环形的坐席,百余位医者按地域分坐,中央的楠木案上,除了《道墨医典》初稿、改良脉诊仪、青铜香器,还多了几味特殊的草药 —— 泛着金红的圣火根、带着墨绿纹路的火绒草、泛着幽蓝的水晶棺碎片仿制品,每样药材旁都放着一张纸条,标注着名称与功效。
医会的论道环节由李御医主持,他端坐在上首,手中握着惊堂木,待厅内安静下来,才缓缓开口:“昨日有医者问,‘道墨融贯祛戾汤’能解水晶棺戾毒,究竟是何原理。今日便请灵枢先生详解此方,若有不同见解,诸位尽可提出 —— 医道本就需辩而后明,不必有所顾忌。”
灵枢起身走到案前,先对着众人拱手行礼,才拿起案上的圣火朱砂,声音清晰有力:“‘道墨融贯祛戾汤’能解水晶棺戾毒,关键在‘融’字。此方以墨家圣火朱砂为引,这朱砂需经终南山圣火淬炼九九八十一天,内含阳火之气,能破水晶棺的极寒戾毒;再用道家阴阳水调和 —— 子时取井水,性寒,午时取河水,性温,两者按一比一的比例混合,能平衡圣火朱砂的烈性,避免伤了患者经脉。”
他顿了顿,又拿起案上的艾草、黄芪与火绒草:“辅以艾草三钱驱寒、黄芪五钱补气、火绒草二钱祛戾,此三味草药需用圣火灰烬水浸泡一个时辰,激活其祛戾之力。最关键的是,熬制此方需用墨家镇邪鼎 —— 鼎身刻着‘坎、离、震、巽’四象矩尺纹,能引地脉阳气,与圣火朱砂产生共鸣,将药液中的阳火之气发挥到极致,方能彻底净化水晶棺戾毒。”
话音刚落,坐在右侧的一位岭南老医者便起身质疑。这位老医者姓王,在岭南行医四十余年,擅长治疗湿热病症,他捻着胡须,声音带着几分审慎:“灵枢先生此言差矣!传统医理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水晶棺戾毒属极寒,用圣火朱砂这般烈药,若患者是老人、孩童或体质虚弱者,岂不是会火上浇油,伤了心脉?去年岭南有位患者,就是因服用了过烈的驱寒药,最后口鼻出血而亡啊!”
厅内顿时安静下来,不少医者纷纷点头,显然也有同样的顾虑。灵枢却不慌不忙,从案下取出两只陶碗,一只倒入普通热水,一只倒入提前准备好的 “道墨融贯祛戾汤” 药液,又拿出两片新鲜的试毒叶,分别放入碗中。
不过片刻,普通热水中的试毒叶便泛出淡绿,边缘微微卷曲;而药液中的试毒叶,不仅没有被灼伤,反而从之前沾染的淡绿渐渐恢复成嫩绿,叶脉清晰可见。“王老丈请看,” 灵枢指着两只碗,“圣火朱砂虽烈,却有阴阳水调和其性,再借镇邪鼎的地脉阳气缓其药力,药液入体后,只会驱寒祛戾,不会伤脉。去年疫灾时,我们曾用此方治疗过一位八十岁的老妇人,她患了‘返戾症’,绿斑已蔓延至胸口,服药三剂后,不仅绿斑消退,脉气反而比之前更足,如今还能在家中织布呢。”
王老丈快步上前,仔细查看两只碗中的试毒叶,又俯身闻了闻药液的气息 —— 药液虽带着圣火朱砂的烈意,却又有一股温和的药香中和,并不刺鼻。他不禁面露愧色,对着灵枢拱手:“灵枢先生所言极是!是老夫固步自封,只知传统医理,却不知道墨融合有此精妙调和之法。老夫这就回去,将此方记下来,若岭南再遇寒戾之症,也好有个应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灵枢连忙回礼:“王老丈客气了!医道本就需要交流,您的顾虑也提醒了我们 —— 日后推广此方,需在医案中详细标注患者体质的判断方法,避免误用。”
这时,素问也起身补充道:“其实道家医理中,也有‘以阳制阴’之说,只是以往多靠医者自身修为引导阳气,效果有限。而墨家的圣火、机关,恰好为‘以阳制阴’提供了外力辅助。比如我们常用的香薰疗法,道家‘焚香避邪’之术需借天地阳气,可寻常焚香只能驱驱小邪;而墨家的青铜香器,炉底有三个地脉引气口,能汇聚地脉阳气,炉盖细孔按八卦排列,可让青烟均匀扩散,再配合道家‘纯阳咒’,方能挡住水晶棺那般厉害的隐性戾毒。”
一位背着药箱的年轻游医举手提问,他约莫二十岁,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是刚从父亲手中接过药箱的江湖医者:“素问大夫,我走江湖时,常见百姓用艾草熏屋,却不知道怎么跟墨家机关结合。您能不能详细讲讲,这青铜香器的用法?比如怎么判断引气口是否对准了地脉方向?”
素问拿起案上的青铜香器,这香器比之前的大型香器小了一圈,鼎身刻着清晰的矩尺纹与太极图,炉底的三个引气口旁还刻着细微的箭头。“你看这引气口旁的箭头,” 素问指着香器底部,“箭头指向的方向,便是地脉阳气最盛的方位。使用前,需用圣火灰烬擦拭引气口,激活其聚阳之力;装入香粉后,点燃炭火,念诵道家‘纯阳咒’—— 咒音要平稳,不能有停顿,待香器鼎身泛出淡金,便说明阳气已汇聚,青烟可净化方圆五丈内的戾毒。”
她说着,便将之前配制好的香粉装入香器,点燃炭火。待青烟升起,素问双手结出道家 “纯阳咒” 的手印,口中念诵咒文:“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随着咒音响起,香器鼎身渐渐泛出淡金,青烟从细孔中冒出,不再是寻常的灰白,而是泛着金红,像一条细小的火龙,绕着厅内转了一圈。
厅内原本泛着淡绿的试毒叶,在青烟飘过之后,竟纷纷恢复了嫩绿,连空气中残留的一丝药腥气都被驱散了。年轻医者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围上前,有的询问香器图纸,有的请教香粉配方,还有的拿出纸笔,快速记录着 “纯阳咒” 的咒文,场面一时热闹非凡。
李御医坐在上首,看着这景象,不禁感慨道:“道墨融合,不仅解了汴京疫灾,更给大宋医道开了新局啊!老夫年轻时,只知墨家机关术能造战车、弩箭,却不知能与医道结合;道家医理虽懂些,却不知能借墨家之力精进。今日一见,才知‘医道无止境’这句话的真意。”
灵枢闻言,从袖中取出一本线装典籍,正是那本泛黄的《墨道医器录》。他走到李御医面前,双手递上:“这是墨家传下的医典,内有机关医具的制作方法、草药的特殊炮制之法,还有晚唐时墨瑶祖师与道家玄真先祖合作的医案,记载了他们如何用道墨融合之法治疗当时的‘尸腐疫’。若太医院不嫌弃,可将其纳入‘道墨医科’的教材,让弟子们知晓道墨医道的渊源。”
李御医双手接过医典,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感受到纸张上残留的墨香与圣火气息,眼中满是敬佩:“这哪里是嫌弃,这是国宝啊!老夫定当亲自保管,组织太医院的御医们共同研读,将其中的精华编入教材,让道墨医道在大宋代代相传!”
正厅外的阳光愈发炽烈,透过窗棂洒在《墨道医器录》上,书页边缘泛着淡淡的金红,似在呼应厅内医者们的热情。灵枢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却仍记着袖中青铜符的异动 —— 终南山方向的那丝幽绿,究竟是什么?是水晶棺碎片的余孽死灰复燃,还是又有新的邪祟在暗中滋生?
三、午时兴教传医道
午时的太医院后院,已被收拾成一间临时讲堂。院墙旁的紫藤花架下,数十张矮桌按五行方位排列,桌上除了《道墨医典》初稿、青铜香器零件与草药样本,还放着墨家特制的 “辨药镜”—— 这镜子能照出草药中的隐性戾毒,是灵枢特意从墨家古迹秘库中取出,供弟子们学习使用的。
来自各地的三十位年轻医者已端坐桌前,他们是经过太医院与灵枢、素问共同筛选出的 “道墨医科” 首批弟子,其中既有太医院的年轻御医,也有来自民间的优秀医者。每个人的眼中都满是期待,有的甚至提前带来了纸笔,准备记录课堂内容。
灵枢站在讲堂中央的高台上,手中捧着《墨道医器录》,目光扫过台下的弟子们,声音温和却坚定:“今日是你们入学的第一堂课,我不想先讲脉诊、制药,也不想讲机关术的用法,只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 何为医道?”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绯色长衫的年轻医者便起身回答。他是太医院御医的弟子,名叫赵谦,自幼研习传统医理,声音带着几分自信:“弟子认为,医道是精研脉理、配制汤药,治病救人,让百姓远离疾苦。”
另一位来自川蜀的年轻女医者林薇也起身补充:“弟子觉得,医道不仅要治病,还要精进医术,研制新药,解世间疑难杂症,让更多人免受病痛折磨。”
台下的弟子们纷纷点头,显然认同两人的说法。灵枢却轻轻摇头,他翻开《墨道医器录》,指着扉页上墨瑶祖师的题字 ——“医道在仁,不在术”,缓缓说道:“你们说得都对,却不够全面。墨瑶祖师曾说,‘医道在仁,不在术’。治病救人是仁,精进医术也是仁,但最根本的,是守住‘兼爱济世’的初心,是明白‘阴阳调和’的自然之理。”
他走下高台,来到弟子们中间,继续说道:“墨家讲‘兼爱’,是希望天下人皆能平等地享受健康,不分贵贱;道家讲‘无为’,是希望医者能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用最温和的方法治愈病患。道墨医道,看似不同,却都以‘仁’为根本 —— 你们若只学医术,不学仁心,就算能配制出‘道墨融贯祛戾汤’,能使用改良脉诊仪,也成不了真正的良医。”
素问也走上前,手中握着一枚绣着艾草纹样的香薰香囊,这是她清晨特意为弟子们缝制的。“灵枢先生说得极是,” 她的声音温柔,却带着力量,“去年疫灾最严重的时候,广利坊有位老医者,名叫孙伯,他的医术不算顶尖,却在余孽投放戾气罐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罐口,护住了身后的三个孩子。他自己却因吸入大量戾毒,三日后便病逝了。”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缅怀:“孙伯临终前,还握着我的手说,‘医者,就是要在百姓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今日教你们道墨医道,不仅要教你们如何用脉诊仪辨症、如何用青铜香器防疫、如何熬制祛戾汤,更要教你们守住这份‘在百姓需要时站出来’的仁心。”
台下的弟子们闻言,纷纷起身,对着灵枢与素问深深鞠躬,齐声说道:“弟子谨记二位先生教诲!”
接下来的课程,灵枢开始教大家辨认墨家特有的草药与机关医具。他从桌上拿起一株火绒草,这草的叶片边缘泛着墨绿纹路,根部还沾着些许终南山的泥土。“此草名为火绒草,是墨家常用的祛戾草药,只生长在终南山圣火潭周围的灵土中,” 灵枢将火绒草递给弟子们传看,“它的叶片纹路形似墨家矩尺纹,这是自然与墨家机关的奇妙呼应,也是道墨同源的证明。不过,火绒草需用圣火灰烬水浸泡一个时辰,才能激活其祛戾之力,否则药效会减半。”
弟子们轮流传看火绒草,有的用指尖轻轻触摸叶片纹路,有的凑近闻其气息,眼中满是好奇。赵谦忍不住问道:“灵枢先生,那圣火灰烬水的配制有没有讲究?比如水温、浸泡时间,会不会影响药效?”
“问得好,” 灵枢赞许地点头,“圣火灰烬与水的比例需是一比十,水温要控制在微烫不沸的程度,浸泡时间不能少于一个时辰,也不能超过两个时辰 —— 时间太短,药效激活不足;时间太长,药效会流失。这些细节,你们都要记在心里,日后用药时,半点马虎不得。”
另一边,素问则教大家制作基础的香薰香囊。她将艾草、苍术、圣火灰烬按比例放在陶碗中,用青铜杵轻轻研磨:“香囊的基础配方是艾草三钱、苍术二钱、圣火灰烬一钱,研磨成细粉后,装入用火绒草纤维编织的布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用道家‘清心咒’加持 —— 念咒时要心无杂念,将自身的平和之气注入香囊,这样香囊才能更好地聚阳驱戾,保护佩戴者。”
她边说边演示,念诵 “清心咒” 时,周身泛着淡金,香囊在她手中微微颤动,仿佛在吸收咒力。演示完毕,她将香囊递给林薇:“你来试试,注意念咒时的呼吸节奏,要平稳均匀。”
林薇接过香囊,深吸一口气,按照素问的教导念起 “清心咒”。起初她有些紧张,咒音断断续续,香囊没有反应;后来她渐渐平静下来,咒音变得流畅,香囊竟也微微泛出淡金。“成功了!” 林薇激动地喊道,眼中满是喜悦。
陈默与林小满也来帮忙指导新弟子。陈默曾跟随灵枢抗疫,对墨家机关医具最为熟悉,此刻正教几位弟子组装小型青铜香器。“这香器的引气口要对准地脉方向,” 陈默拿着香器零件,耐心地演示,“组装时,青铜丝要缠紧,不能有缝隙,否则会漏气,影响聚阳效果。当年疫灾时,灵枢先生就是这样教我的 —— 墨家机关术看似复杂,实则只要用心琢磨,就能掌握其中窍门。”
林小满则教弟子们用试毒叶辨别戾气。她将不同浓度的戾毒样本滴在试毒叶上,叶片分别泛出淡绿、深绿、黑色:“大家记住,试毒叶泛绿是轻症戾毒,深绿是中度戾毒,黑色是重度戾毒,若叶片冒青烟,就是水晶棺戾毒,需立刻用圣火朱砂急救。辨症是治病的第一步,你们要多练习,做到一眼就能判断戾毒浓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午后的阳光透过紫藤花架,洒在弟子们身上,泛着温暖的金光。灵枢与素问站在讲堂角落,望着认真学习的弟子们,眼中满是欣慰。“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年轻医者愿意学习道墨医道,” 素问轻声说,“等他们学成,就能把这些方法带到各地,让更多百姓受益。以后就算我们不在了,这份医道也能传下去。”
灵枢点头,指尖轻轻拂过袖中的青铜符 —— 符面仍在微微发烫,就在刚才,他仿佛看到墨瑶祖师的虚影在符面一闪而过,祖师没有说话,只是对着终南山的方向指了指,留下一个 “终南” 的口型。灵枢心中一紧,终南山的隐患,终究还是躲不过去,或许,一场新的危机已在那里悄然酝酿。
四、未时异案藏隐忧
未时的太医院书房,阳光渐渐柔和,透过窗棂洒在案上堆积如山的病例上。这些病例都是各地医者在医会期间提交的,既有治愈的疑难杂症,也有尚未解决的怪病,每一份都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记录详细。
灵枢与素问正逐份整理病例,准备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编入《道墨医典》。素问拿起一份来自川蜀的病例,眉头渐渐皱起。这份病例的患者是位农夫,名叫李二,半月前开始浑身长红斑,起初只是手腕处有几块,后来蔓延至全身,红斑遇寒会加重,遇热则减轻,当地医者用了清热、祛湿、活血的汤药,都不见效,最后只能将病例送到汴京求助。
“灵枢,你看这份病例,” 素问将病例递给灵枢,“患者脉像紊乱,试毒叶泛黑,却不是疫灾时的水晶棺戾毒,也不是普通的湿热之症。当地医者说,患者发病前曾上山砍柴,会不会是接触了什么特殊的草木?”
灵枢接过病例,仔细翻看,指尖划过 “红斑遇寒加重”“夜间疼痛加剧” 的记录,心中渐渐有了猜测:“这症状像极了水晶棺的寒气所致,却又没有戾气残留。难道川蜀也有水晶棺碎片?还是说,有新的邪祟借着水晶棺的寒气,制造了新的毒物?”
就在这时,书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慌乱的呼喊:“灵枢先生!素问大夫!不好了!出大事了!”
灵枢与素问连忙起身,只见一位身着粗布短打的医者跌跌撞撞地冲进书房。这位医者来自终南山脚下的周至县,名叫马明,脸上满是尘土,衣袍上还沾着血迹,神色慌张,显然是赶路赶来的。
“马大夫,别急,先喝口水喘口气,慢慢说,” 素问连忙递过一杯热茶。
马明接过茶杯,一饮而尽,才勉强稳住心神,声音带着颤抖:“灵枢先生,素问大夫,终南山脚下的几个村落,最近出现了怪病!村民们先是浑身发冷,像掉进了冰窖,接着脉像变得微弱,身上还会泛出幽绿的斑点,试毒叶一碰就变成焦黑,却查不到戾气的来源!已经有十几人病逝了,我们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没用,只能来汴京求您二位想想办法!”
“什么?” 灵枢与素问心中一沉,对视一眼 —— 终南山,果然出事了!灵枢扶着马明坐在椅上,语气急切:“马大夫,你详细说说,怪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一个发病的人是谁?有没有接触过什么异常的东西?”
马明回忆道:“怪病是半月前开始的,第一个发病的是王家村的王老汉,他平时靠上山砍柴为生。他说发病前三天,曾在终南山的圣火潭附近遇到一个黑衣人,黑衣人给了他一块泛着幽绿的石头,说能治他老伴的咳嗽病。王老汉将信将疑地拿回石头,结果他老伴的病没治好,反而全家都染上了怪病。后来我们在圣火潭附近找到了那块石头,泛着幽绿,比水晶棺碎片小,也更轻,试毒叶一碰就焦黑,还带着一股刺骨的寒气。”
素问立刻从药箱中取出一片试毒叶,让马明取来一点石头粉末。粉末刚接触试毒叶,叶片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成幽绿,边缘还冒着极细的青烟,与水晶棺戾毒的反应相似,却又多了一丝诡异的寒气,让周围的空气都仿佛降了温。
“是‘寒戾石’,” 灵枢的声音带着凝重,他曾在《墨道邪毒考》中见过记载,“这是墨渊用自身戾毒与终南山的极寒之气炼制的毒物,比水晶棺碎片更隐蔽,毒性却更强 —— 它不会像水晶棺碎片那样释放大量戾气,而是悄悄侵入人体经脉,冻结脉气,致人死亡,且传播速度极快,能通过空气、水源扩散。看来余孽并未除尽,还在终南山活动,想用寒戾石制造新的疫灾!”
素问的脸色也沉了下来,她握紧手中的香薰香囊,指尖微微发白:“若寒戾石扩散到川蜀、两浙等地,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之前平定疫灾的努力都会白费,天下百姓又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必须尽快找到余孽的藏身之处,销毁所有寒戾石!”
灵枢走到窗前,望着终南山的方向,眉头紧锁。他握紧腰间的三齿刀,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余孽在终南山活动,目标肯定不只是制造疫灾 —— 他们想找到最后一块水晶棺碎片,与寒戾石结合,引动终南山地脉,复活墨渊!只是我们现在忙着医会与‘道墨医科’的教学,若离开汴京,新弟子们的课程怎么办?各地医者的交流还没结束,万一期间出现新的病例,谁来应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推开,李御医与几位太医院的老御医走了进来。他们显然已经听到了几人的对话,李御医拄着拐杖,走到灵枢面前,语气坚定:“灵枢先生,素问大夫,医会与教学的事,有老夫与陈默、林小满负责,你们放心去终南山!汴京有太医院的御医与禁军守护,不会出问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案上的病例,继续说道:“寒戾石事关天下百姓的安危,比医会与教学更重要。老夫会组织太医院的御医,继续指导新弟子学习,也会接待各地医者,将道墨融合的医道传下去。你们只需专心去终南山,找到余孽,销毁寒戾石,守护好圣火潭!”
几位老御医也纷纷点头,一位姓刘的老御医说道:“灵枢先生,您二位尽管去!我们会把《道墨医典》初稿整理好,等您二位回来,再一起完善。若各地出现新的病例,我们也会按您教的方法应对,绝不会让疫灾再次扩散。”
灵枢与素问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感激。灵枢深吸一口气,郑重地说道:“好!我们明日一早就出发去终南山!李院正,道墨医科的新弟子就拜托您了;陈默、林小满,你们要好好辅助李院正,指导弟子们学习,不能让医道传承断了;马大夫,你先休息片刻,稍后带我们去准备应对寒戾石的物资,比如圣火灰烬、圣火根、镇邪鼎碎片,一样都不能少!”
众人齐声应下,各自忙碌起来。马明去偏房休息,李御医与老御医们去整理《道墨医典》,陈默与林小满则去通知新弟子们课程调整的事宜。灵枢与素问则开始清点物资,将圣火核心、改良脉诊仪、香薰香囊与足够的草药一一打包,放入青铜箱中。
书房外,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橘红,余晖洒在太医院的朱墙上,映出温暖的色彩。可终南山的方向,却隐隐泛着一丝幽绿,像一双隐藏在黑暗中的眼睛,在暗中窥视着汴京,也窥视着即将前往的灵枢与素问。
五、申时古物示危机
申时的太医院文物阁,暮色渐渐浓重,阁内已点亮了几盏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架上摆放的历代医家文物。这些文物中有晚唐时的青铜药杵、宋代的针灸铜人、用桦树皮制成的古医典,甚至还有一尊墨家传下的小型镇邪鼎,鼎身刻着模糊的矩尺纹,泛着淡青。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的木香与淡淡的药香,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青铜锈味,显得格外静谧而庄重。
灵枢与素问来此,是为了寻找一件墨家古物 ——“圣火鉴”。这是一面直径约一尺的青铜镜,镜面曾用圣火淬炼,能照出隐藏的戾毒与邪祟影像,当年墨瑶祖师就是用它找到了墨渊的藏身之处,如今或许能借助它,找到终南山余孽的具体位置与寒戾石的炼制方法。
圣火鉴被放在文物阁最深处的玻璃柜中,柜外贴着太医院的封条,显然是珍贵之物。玻璃柜内铺着红色绒布,圣火鉴静静躺在中央,镜面泛着青金,边缘刻着精美的墨家矩尺纹与道家太极图,两种纹路相互缠绕,形成一种独特的 “道墨融纹”,是晚唐时道墨医家合作的珍品。
灵枢小心翼翼地揭开封条,打开玻璃柜,取出圣火鉴。镜面刚接触到阁内的空气,就微微颤动起来,原本泛着的青金渐渐变成淡绿,与终南山的方向形成了一道无形的连线。“果然有反应,” 灵枢的声音凝重,他将圣火鉴放在桌上,调整镜面角度,对准终南山的方向,“寒戾石的戾毒与圣火鉴产生了共鸣,这说明余孽就在终南山,而且离圣火潭不远。”
素问凑近镜面,只见淡绿的镜面中,渐渐浮现出一幅模糊的影像:终南山的圣火潭旁,一座临时搭建的木屋前,一个黑衣人正站在石灶前,手中拿着一块泛着幽绿的寒戾石,将其放入沸腾的黑色液体中。石灶旁散落着十几块大小不一的寒戾石,圣火潭的水不再是往日的清澈,而是泛着浓郁的幽绿,水面上还漂浮着极细的黑色丝线,与之前疫灾时的引戾丝相似,却更细、更隐蔽。
“是余孽的总舵首领!” 素问的声音带着惊讶,“他竟然没死!之前灵枢你明明用三齿刀刺穿了他的胸口,他怎么还能炼制寒戾石?”
灵枢的眼神变得冰冷,他仔细观察镜面中的黑衣人,发现其胸口处泛着一丝幽绿,显然是用寒戾石的力量暂时压制了伤势,强行续命。“他肯定是用水晶棺碎片的寒气保住了性命,” 灵枢的声音带着冷意,“为了复活墨渊,他竟然不惜用寒戾石摧残自己的身体,真是丧心病狂!”
就在这时,圣火鉴突然剧烈颤动起来,镜面泛着的幽绿瞬间变成血红,影像也随之变化 —— 画面转到圣火潭的另一侧,那里生长着一块泛着金红的石头,正是圣火根!而黑衣人炼制完一块寒戾石后,竟拿着石头,朝着圣火根的方向走去,眼中满是贪婪,显然是想用水晶棺碎片的寒气污染圣火根。
“不好!他想污染圣火根!” 灵枢的脸色骤变,他一把抓住圣火鉴,指尖因用力而发白,“圣火根是净化戾毒的关键,蕴含着终南山的阳火之气,若被寒戾石污染,阳火之气会变成阴寒之气,我们就再也无法净化水晶棺碎片与寒戾石,到时候,整个天下都会被戾毒笼罩,再也没有治愈的可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圣火鉴的颤动越来越剧烈,镜面中的血红也越来越浓,甚至有细小的裂纹开始出现。就在这时,镜面中突然浮现出墨瑶祖师的虚影 —— 祖师身着粗布医袍,面容凝重,衣袂在无形的风中轻轻飘动,手中握着的青铜药杵泛着金红,与圣火根的颜色相似。
“灵枢、素问,” 墨瑶祖师的声音透过圣火鉴传来,温和却带着急切,“余孽的目标不仅是圣火根,还有藏在圣火潭底墨家秘窟中的最后一块水晶棺碎片!他们想在明日月圆之夜,用寒戾石与碎片结合,引动终南山地脉的阴寒之气,强行复活墨渊!你们必须在明日月圆之前赶到圣火潭,阻止他们,否则一旦墨渊复活,天下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祖师抬手一挥,镜面中的影像随之变化,显露出圣火潭底墨家秘窟的入口 —— 入口隐藏在圣火潭东侧的石壁后,石壁上刻着墨家的 “融” 字,只有用墨家血脉才能打开。“秘窟的入口需要用你的血液激活,” 祖师的声音愈发急促,“秘窟内有墨家的护根阵,能暂时抵挡寒戾石的侵蚀,但撑不了多久。你们要尽快出发,晚了就来不及了!”
话音刚落,墨瑶祖师的虚影渐渐消散,圣火鉴的颤动也随之停止,镜面恢复平静,却留下一股浓郁的戾毒气息,让灵枢与素问浑身发冷。灵枢握紧手中的圣火鉴,眼中满是坚定:“明日月圆之夜,就是决战之时!我们今夜就出发,争取在月圆前赶到圣火潭,阻止余孽的阴谋!”
素问点头,她快速整理好桌上的文物,将圣火鉴小心地放入青铜盒中:“我去通知陈默、林小满,让他们做好‘道墨医科’的交接,再准备些应对寒戾石的应急药材;你去检查圣火核心与镇邪鼎碎片,确保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今夜三更出发,绝不耽误明日的决战!”
两人快速行动,灵枢去清点物资,素问则快步走向新弟子的住处。太医院内,得知消息的陈默与林小满立刻开始整理《道墨医典》的教学笔记,准备交给李御医;新弟子们虽然担心灵枢与素问的安危,却也懂事地表示会认真学习,不让二位先生分心。李御医则组织禁军,为灵枢与素问准备了两匹快马与足够的干粮,确保他们能顺利赶往终南山。
三更时分,灵枢与素问骑着快马,悄然离开了汴京。夜色如墨,只有天上的残月洒下一丝微弱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道路。终南山的方向泛着浓郁的幽绿,像一盏鬼火,在黑暗中指引着他们前往未知的危险。
灵枢将圣火鉴揣在怀中,镜面仍在微微发烫,与他的体温相互呼应;素问鬓角的青铜小鼎轻轻颤动,鼎身圣火纹与圣火鉴产生共鸣,发出 “叮叮” 的轻响,似在为他们加油鼓劲。
“灵枢,” 素问骑着马,与灵枢并排前行,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你说我们能阻止余孽吗?圣火根会不会已经被污染了?”
灵枢回头,望着素问,眼中满是坚定的光芒:“能!我们有圣火根、镇邪鼎,还有道墨融合的医道,更有天下百姓的期盼。就算余孽再狡猾,就算寒戾石再厉害,我们也能打败他,守住圣火潭,守住终南山,守住天下百姓!”
快马在夜色中疾驰,蹄声 “哒哒”,打破了夜的寂静。终南山越来越近,空气中的幽绿也越来越浓,甚至能感受到一丝刺骨的寒气。灵枢与素问知道,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决战,即将在圣火潭旁展开。
他们能否在月圆前赶到圣火潭?能否阻止余孽污染圣火根?能否找到最后一块水晶棺碎片?墨渊是否真的会被复活?一切仍是未知。但他们心中清楚,无论前路有多艰险,无论对手有多强大,他们都会带着道墨融合的医道,带着守护百姓的初心,拼尽全力,一战到底。
喜欢医灵本草传奇跨越千年的中医
一、辰时医会启交流
辰时的汴京太医院,朱漆大门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门楣上悬挂的鎏金匾额 “太医院” 三字,经百年风雨仍熠熠生辉,边缘雕刻的缠枝莲纹间,还残留着晚唐时墨家工匠打造的细微矩尺印记。院内两株三人合抱的古柏拔地而起,枝桠如虬龙般舒展,上面缠着的道家清心银丝泛着淡黑,丝端缀着的太极小坠随风轻晃,与树下石桌上的青铜香器相互共鸣,发出 “叮叮” 的轻响。
数十张楠木案沿柏荫整齐排列,案上除了《道墨医典》初稿、改良脉诊仪与各色草药,还摆放着各地医者带来的 “压箱宝”—— 川蜀医者的川贝母、岭南医者的益智仁、两浙医者的杭白菊,甚至还有一位西域医者带来的番红花,五颜六色的草药在晨光中散发着各自的清香,与艾草、苍术、檀香混合,酿成一种独特的 “医会气息”,既庄重又充满生机。
这场 “大宋医道交流会” 由灵枢与素问牵头筹备半月有余,汴京府不仅调拨了物资,还派了十名禁军维持秩序。此刻院内已汇聚了百余位医者,人群中既有须发皆白、手持玉柄拐杖的太医院老御医,也有背着褪色药箱、鞋上沾着泥土的江湖游医,还有身着青布长衫、眼神中满是求知欲的年轻医者。大家或围在案前翻阅《道墨医典》,或蹲在地上摆弄草药,偶尔因对某味药材的用法产生分歧而争执,声音虽高,却满是对医道的赤诚。
灵枢身着一袭洗得泛白的青色医袍,腰间悬着的三齿刀鞘上,墨家矩尺纹在晨光中泛着淡金,刀穗是用终南山火绒草纤维编织的,随风轻摆;素问则穿了件新制的淡紫色长衫,领口绣着细小的艾草纹样,鬓角悬挂的青铜小鼎泛着青光,鼎身圣火纹与院内的清心银丝一触即合,竟在两人周身形成了一道极淡的金红光晕。
两人刚跨进院门,就被一位身着粗布短打的老者快步拦住。老者约莫六十岁,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正是来自川蜀青城山的游医张老汉。他紧紧握住灵枢的手,指腹的厚茧蹭得灵枢手腕微痒,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灵枢先生!可算见到您了!去年青城山脚下闹疫灾,死了不少人,后来官府传下您的香薰方子,我们按方配制,烧了三天三夜,那邪祟的戾气才算散了!今日特来请教,那香薰里的圣火灰烬,看着跟普通草木灰没两样,怎么就能驱散那么厉害的戾毒?”
灵枢笑着引张老汉到就近的案前,从袖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青铜盒,打开后里面装着泛着金红的圣火灰烬。“张老丈您细看,” 灵枢用指尖捻起一点灰烬,对着晨光展示,“这圣火灰烬来自终南山圣火潭,需用墨家‘九锻法’炼制 —— 先以圣火熏烤三日,再埋入地脉灵土中七日,最后用道家阴阳水浸泡九日,才能凝出这阳火之气。香薰配方里,它与道家子时井水调和的阴阳水、墨家特有的火绒草籽相佐,既能净化空气中的戾毒,又能顺着呼吸护住人体经脉,这便是道墨融合的妙处。”
张老汉凑近细看,果然见灰烬中隐约有金红光点闪烁,他不禁啧啧称奇:“难怪这么管用!我之前用普通艾草熏屋,顶多能驱驱蚊虫,哪能比得了这个!”
另一边,素问正被几位年轻医者围着,讲解案上的改良脉诊仪。这脉诊仪比之前的版本更小巧,仪盘直径不足三寸,青铜边缘嵌着十二枚用圣火淬炼的银针,盘心的太极图是用朱砂与圣火灰烬混合绘制的,泛着淡红。素问将仪盘轻轻贴在一位来自两浙的年轻医者腕上,银针瞬间立起,指针匀速转动,泛着淡金。
“这脉诊仪是按墨家《墨道医器录》卷三的‘机关脉诊图’改良的,” 素问的声音温和,却清晰地传到每位医者耳中,“盘心太极图取道家阴阳之理,能辨脉气虚实;十二枚银针对应人体十二经脉,若指针泛绿,说明体内有轻微戾毒,属轻症;若泛黑,便是戾毒入骨髓,需立刻用圣火朱砂急救。去年疫灾时,我们靠它一天就能诊断两百多位患者,比传统脉诊快了三倍不止。”
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年轻女医者伸手轻轻抚摸脉诊仪,眼中满是好奇:“素问大夫,这墨家机关术也太精妙了!只是我在太医院学了三年,从未听过墨家医道,难道这么好的东西,就快失传了吗?”
素问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怅然,随即又变得坚定:“墨家医道虽渐渐隐于史书,但其精髓从未消失。就像这脉诊仪,若没有道家阴阳医理校准银针的敏感度,也难辨戾气深浅;再比如我们常用的针灸,墨家‘三针定穴’的手法,如今也融入了道家‘子午流注’的理论。今日召开这医会,就是想让大家明白,道墨医道本是同根生,只有取长补短,才能让医道更精进,让百姓更受益。”
正说着,太医院院正李御医拄着拐杖缓缓走来。他已年过七旬,须发皆白,身着绯色官服,腰间系着太医院特制的玉牌,手中握着一本泛黄的《太医院医案》,封皮上 “嘉佑年间” 的字样已有些模糊。“灵枢先生,素问大夫,” 李御医的声音带着老医者特有的威严,却又不失温和,“今日医会,除了让各地医者交流防治之法,老夫还有一事想与二位商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院内认真交流的医者们,继续说道:“太医院近来整理旧籍,发现晚唐时墨瑶祖师与我上清观玄真先祖曾有过医道合作,留下不少珍贵医案。如今二位将道墨医道融合,解了汴京疫灾,老夫想将这‘道墨融合医道’正式纳入太医院教程,设立‘道墨医科’,培养更多懂此医道的医者,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灵枢与素问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灵枢上前一步,郑重地拱手:“李院正此言,正合我二人之意!道墨医道若只在我二人手中,终究是小众之术;唯有纳入官学,传给更多医者,才能真正造福天下百姓。我们愿将《墨道医器录》《道墨医典》初稿尽数献出,供太医院编订教材。”
李御医闻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抬起手中的《太医院医案》,声音提高了几分:“好!有二位这句话,老夫就放心了!今日午后,我们便与汴京府通判商议具体事宜,力争下月就开启‘道墨医科’的招生!”
院内医者们闻言,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几位老御医相互点头,眼中满是认可;年轻医者们更是激动地讨论起来,纷纷表示要报名参加 “道墨医科”。晨光透过古柏枝叶,洒下斑驳的光斑,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对医道未来的憧憬。
可灵枢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 他袖中的青铜符不知何时开始微微发烫,符面泛着极淡的青金,仿佛在感应什么。他下意识地望向终南山的方向,只见晨光笼罩的天际线处,竟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幽绿,像一粒沾染了墨汁的尘埃,顽固地停留在那里,挥之不去。
二、巳时辩术显墨韵
巳时的日头渐渐升高,阳光透过太医院正厅的雕花窗棂,在地面上投下繁复的光影。正厅内已摆好了环形的坐席,百余位医者按地域分坐,中央的楠木案上,除了《道墨医典》初稿、改良脉诊仪、青铜香器,还多了几味特殊的草药 —— 泛着金红的圣火根、带着墨绿纹路的火绒草、泛着幽蓝的水晶棺碎片仿制品,每样药材旁都放着一张纸条,标注着名称与功效。
医会的论道环节由李御医主持,他端坐在上首,手中握着惊堂木,待厅内安静下来,才缓缓开口:“昨日有医者问,‘道墨融贯祛戾汤’能解水晶棺戾毒,究竟是何原理。今日便请灵枢先生详解此方,若有不同见解,诸位尽可提出 —— 医道本就需辩而后明,不必有所顾忌。”
灵枢起身走到案前,先对着众人拱手行礼,才拿起案上的圣火朱砂,声音清晰有力:“‘道墨融贯祛戾汤’能解水晶棺戾毒,关键在‘融’字。此方以墨家圣火朱砂为引,这朱砂需经终南山圣火淬炼九九八十一天,内含阳火之气,能破水晶棺的极寒戾毒;再用道家阴阳水调和 —— 子时取井水,性寒,午时取河水,性温,两者按一比一的比例混合,能平衡圣火朱砂的烈性,避免伤了患者经脉。”
他顿了顿,又拿起案上的艾草、黄芪与火绒草:“辅以艾草三钱驱寒、黄芪五钱补气、火绒草二钱祛戾,此三味草药需用圣火灰烬水浸泡一个时辰,激活其祛戾之力。最关键的是,熬制此方需用墨家镇邪鼎 —— 鼎身刻着‘坎、离、震、巽’四象矩尺纹,能引地脉阳气,与圣火朱砂产生共鸣,将药液中的阳火之气发挥到极致,方能彻底净化水晶棺戾毒。”
话音刚落,坐在右侧的一位岭南老医者便起身质疑。这位老医者姓王,在岭南行医四十余年,擅长治疗湿热病症,他捻着胡须,声音带着几分审慎:“灵枢先生此言差矣!传统医理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水晶棺戾毒属极寒,用圣火朱砂这般烈药,若患者是老人、孩童或体质虚弱者,岂不是会火上浇油,伤了心脉?去年岭南有位患者,就是因服用了过烈的驱寒药,最后口鼻出血而亡啊!”
厅内顿时安静下来,不少医者纷纷点头,显然也有同样的顾虑。灵枢却不慌不忙,从案下取出两只陶碗,一只倒入普通热水,一只倒入提前准备好的 “道墨融贯祛戾汤” 药液,又拿出两片新鲜的试毒叶,分别放入碗中。
不过片刻,普通热水中的试毒叶便泛出淡绿,边缘微微卷曲;而药液中的试毒叶,不仅没有被灼伤,反而从之前沾染的淡绿渐渐恢复成嫩绿,叶脉清晰可见。“王老丈请看,” 灵枢指着两只碗,“圣火朱砂虽烈,却有阴阳水调和其性,再借镇邪鼎的地脉阳气缓其药力,药液入体后,只会驱寒祛戾,不会伤脉。去年疫灾时,我们曾用此方治疗过一位八十岁的老妇人,她患了‘返戾症’,绿斑已蔓延至胸口,服药三剂后,不仅绿斑消退,脉气反而比之前更足,如今还能在家中织布呢。”
王老丈快步上前,仔细查看两只碗中的试毒叶,又俯身闻了闻药液的气息 —— 药液虽带着圣火朱砂的烈意,却又有一股温和的药香中和,并不刺鼻。他不禁面露愧色,对着灵枢拱手:“灵枢先生所言极是!是老夫固步自封,只知传统医理,却不知道墨融合有此精妙调和之法。老夫这就回去,将此方记下来,若岭南再遇寒戾之症,也好有个应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灵枢连忙回礼:“王老丈客气了!医道本就需要交流,您的顾虑也提醒了我们 —— 日后推广此方,需在医案中详细标注患者体质的判断方法,避免误用。”
这时,素问也起身补充道:“其实道家医理中,也有‘以阳制阴’之说,只是以往多靠医者自身修为引导阳气,效果有限。而墨家的圣火、机关,恰好为‘以阳制阴’提供了外力辅助。比如我们常用的香薰疗法,道家‘焚香避邪’之术需借天地阳气,可寻常焚香只能驱驱小邪;而墨家的青铜香器,炉底有三个地脉引气口,能汇聚地脉阳气,炉盖细孔按八卦排列,可让青烟均匀扩散,再配合道家‘纯阳咒’,方能挡住水晶棺那般厉害的隐性戾毒。”
一位背着药箱的年轻游医举手提问,他约莫二十岁,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是刚从父亲手中接过药箱的江湖医者:“素问大夫,我走江湖时,常见百姓用艾草熏屋,却不知道怎么跟墨家机关结合。您能不能详细讲讲,这青铜香器的用法?比如怎么判断引气口是否对准了地脉方向?”
素问拿起案上的青铜香器,这香器比之前的大型香器小了一圈,鼎身刻着清晰的矩尺纹与太极图,炉底的三个引气口旁还刻着细微的箭头。“你看这引气口旁的箭头,” 素问指着香器底部,“箭头指向的方向,便是地脉阳气最盛的方位。使用前,需用圣火灰烬擦拭引气口,激活其聚阳之力;装入香粉后,点燃炭火,念诵道家‘纯阳咒’—— 咒音要平稳,不能有停顿,待香器鼎身泛出淡金,便说明阳气已汇聚,青烟可净化方圆五丈内的戾毒。”
她说着,便将之前配制好的香粉装入香器,点燃炭火。待青烟升起,素问双手结出道家 “纯阳咒” 的手印,口中念诵咒文:“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随着咒音响起,香器鼎身渐渐泛出淡金,青烟从细孔中冒出,不再是寻常的灰白,而是泛着金红,像一条细小的火龙,绕着厅内转了一圈。
厅内原本泛着淡绿的试毒叶,在青烟飘过之后,竟纷纷恢复了嫩绿,连空气中残留的一丝药腥气都被驱散了。年轻医者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围上前,有的询问香器图纸,有的请教香粉配方,还有的拿出纸笔,快速记录着 “纯阳咒” 的咒文,场面一时热闹非凡。
李御医坐在上首,看着这景象,不禁感慨道:“道墨融合,不仅解了汴京疫灾,更给大宋医道开了新局啊!老夫年轻时,只知墨家机关术能造战车、弩箭,却不知能与医道结合;道家医理虽懂些,却不知能借墨家之力精进。今日一见,才知‘医道无止境’这句话的真意。”
灵枢闻言,从袖中取出一本线装典籍,正是那本泛黄的《墨道医器录》。他走到李御医面前,双手递上:“这是墨家传下的医典,内有机关医具的制作方法、草药的特殊炮制之法,还有晚唐时墨瑶祖师与道家玄真先祖合作的医案,记载了他们如何用道墨融合之法治疗当时的‘尸腐疫’。若太医院不嫌弃,可将其纳入‘道墨医科’的教材,让弟子们知晓道墨医道的渊源。”
李御医双手接过医典,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感受到纸张上残留的墨香与圣火气息,眼中满是敬佩:“这哪里是嫌弃,这是国宝啊!老夫定当亲自保管,组织太医院的御医们共同研读,将其中的精华编入教材,让道墨医道在大宋代代相传!”
正厅外的阳光愈发炽烈,透过窗棂洒在《墨道医器录》上,书页边缘泛着淡淡的金红,似在呼应厅内医者们的热情。灵枢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却仍记着袖中青铜符的异动 —— 终南山方向的那丝幽绿,究竟是什么?是水晶棺碎片的余孽死灰复燃,还是又有新的邪祟在暗中滋生?
三、午时兴教传医道
午时的太医院后院,已被收拾成一间临时讲堂。院墙旁的紫藤花架下,数十张矮桌按五行方位排列,桌上除了《道墨医典》初稿、青铜香器零件与草药样本,还放着墨家特制的 “辨药镜”—— 这镜子能照出草药中的隐性戾毒,是灵枢特意从墨家古迹秘库中取出,供弟子们学习使用的。
来自各地的三十位年轻医者已端坐桌前,他们是经过太医院与灵枢、素问共同筛选出的 “道墨医科” 首批弟子,其中既有太医院的年轻御医,也有来自民间的优秀医者。每个人的眼中都满是期待,有的甚至提前带来了纸笔,准备记录课堂内容。
灵枢站在讲堂中央的高台上,手中捧着《墨道医器录》,目光扫过台下的弟子们,声音温和却坚定:“今日是你们入学的第一堂课,我不想先讲脉诊、制药,也不想讲机关术的用法,只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 何为医道?”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绯色长衫的年轻医者便起身回答。他是太医院御医的弟子,名叫赵谦,自幼研习传统医理,声音带着几分自信:“弟子认为,医道是精研脉理、配制汤药,治病救人,让百姓远离疾苦。”
另一位来自川蜀的年轻女医者林薇也起身补充:“弟子觉得,医道不仅要治病,还要精进医术,研制新药,解世间疑难杂症,让更多人免受病痛折磨。”
台下的弟子们纷纷点头,显然认同两人的说法。灵枢却轻轻摇头,他翻开《墨道医器录》,指着扉页上墨瑶祖师的题字 ——“医道在仁,不在术”,缓缓说道:“你们说得都对,却不够全面。墨瑶祖师曾说,‘医道在仁,不在术’。治病救人是仁,精进医术也是仁,但最根本的,是守住‘兼爱济世’的初心,是明白‘阴阳调和’的自然之理。”
他走下高台,来到弟子们中间,继续说道:“墨家讲‘兼爱’,是希望天下人皆能平等地享受健康,不分贵贱;道家讲‘无为’,是希望医者能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用最温和的方法治愈病患。道墨医道,看似不同,却都以‘仁’为根本 —— 你们若只学医术,不学仁心,就算能配制出‘道墨融贯祛戾汤’,能使用改良脉诊仪,也成不了真正的良医。”
素问也走上前,手中握着一枚绣着艾草纹样的香薰香囊,这是她清晨特意为弟子们缝制的。“灵枢先生说得极是,” 她的声音温柔,却带着力量,“去年疫灾最严重的时候,广利坊有位老医者,名叫孙伯,他的医术不算顶尖,却在余孽投放戾气罐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罐口,护住了身后的三个孩子。他自己却因吸入大量戾毒,三日后便病逝了。”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缅怀:“孙伯临终前,还握着我的手说,‘医者,就是要在百姓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今日教你们道墨医道,不仅要教你们如何用脉诊仪辨症、如何用青铜香器防疫、如何熬制祛戾汤,更要教你们守住这份‘在百姓需要时站出来’的仁心。”
台下的弟子们闻言,纷纷起身,对着灵枢与素问深深鞠躬,齐声说道:“弟子谨记二位先生教诲!”
接下来的课程,灵枢开始教大家辨认墨家特有的草药与机关医具。他从桌上拿起一株火绒草,这草的叶片边缘泛着墨绿纹路,根部还沾着些许终南山的泥土。“此草名为火绒草,是墨家常用的祛戾草药,只生长在终南山圣火潭周围的灵土中,” 灵枢将火绒草递给弟子们传看,“它的叶片纹路形似墨家矩尺纹,这是自然与墨家机关的奇妙呼应,也是道墨同源的证明。不过,火绒草需用圣火灰烬水浸泡一个时辰,才能激活其祛戾之力,否则药效会减半。”
弟子们轮流传看火绒草,有的用指尖轻轻触摸叶片纹路,有的凑近闻其气息,眼中满是好奇。赵谦忍不住问道:“灵枢先生,那圣火灰烬水的配制有没有讲究?比如水温、浸泡时间,会不会影响药效?”
“问得好,” 灵枢赞许地点头,“圣火灰烬与水的比例需是一比十,水温要控制在微烫不沸的程度,浸泡时间不能少于一个时辰,也不能超过两个时辰 —— 时间太短,药效激活不足;时间太长,药效会流失。这些细节,你们都要记在心里,日后用药时,半点马虎不得。”
另一边,素问则教大家制作基础的香薰香囊。她将艾草、苍术、圣火灰烬按比例放在陶碗中,用青铜杵轻轻研磨:“香囊的基础配方是艾草三钱、苍术二钱、圣火灰烬一钱,研磨成细粉后,装入用火绒草纤维编织的布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用道家‘清心咒’加持 —— 念咒时要心无杂念,将自身的平和之气注入香囊,这样香囊才能更好地聚阳驱戾,保护佩戴者。”
她边说边演示,念诵 “清心咒” 时,周身泛着淡金,香囊在她手中微微颤动,仿佛在吸收咒力。演示完毕,她将香囊递给林薇:“你来试试,注意念咒时的呼吸节奏,要平稳均匀。”
林薇接过香囊,深吸一口气,按照素问的教导念起 “清心咒”。起初她有些紧张,咒音断断续续,香囊没有反应;后来她渐渐平静下来,咒音变得流畅,香囊竟也微微泛出淡金。“成功了!” 林薇激动地喊道,眼中满是喜悦。
陈默与林小满也来帮忙指导新弟子。陈默曾跟随灵枢抗疫,对墨家机关医具最为熟悉,此刻正教几位弟子组装小型青铜香器。“这香器的引气口要对准地脉方向,” 陈默拿着香器零件,耐心地演示,“组装时,青铜丝要缠紧,不能有缝隙,否则会漏气,影响聚阳效果。当年疫灾时,灵枢先生就是这样教我的 —— 墨家机关术看似复杂,实则只要用心琢磨,就能掌握其中窍门。”
林小满则教弟子们用试毒叶辨别戾气。她将不同浓度的戾毒样本滴在试毒叶上,叶片分别泛出淡绿、深绿、黑色:“大家记住,试毒叶泛绿是轻症戾毒,深绿是中度戾毒,黑色是重度戾毒,若叶片冒青烟,就是水晶棺戾毒,需立刻用圣火朱砂急救。辨症是治病的第一步,你们要多练习,做到一眼就能判断戾毒浓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午后的阳光透过紫藤花架,洒在弟子们身上,泛着温暖的金光。灵枢与素问站在讲堂角落,望着认真学习的弟子们,眼中满是欣慰。“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年轻医者愿意学习道墨医道,” 素问轻声说,“等他们学成,就能把这些方法带到各地,让更多百姓受益。以后就算我们不在了,这份医道也能传下去。”
灵枢点头,指尖轻轻拂过袖中的青铜符 —— 符面仍在微微发烫,就在刚才,他仿佛看到墨瑶祖师的虚影在符面一闪而过,祖师没有说话,只是对着终南山的方向指了指,留下一个 “终南” 的口型。灵枢心中一紧,终南山的隐患,终究还是躲不过去,或许,一场新的危机已在那里悄然酝酿。
四、未时异案藏隐忧
未时的太医院书房,阳光渐渐柔和,透过窗棂洒在案上堆积如山的病例上。这些病例都是各地医者在医会期间提交的,既有治愈的疑难杂症,也有尚未解决的怪病,每一份都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记录详细。
灵枢与素问正逐份整理病例,准备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编入《道墨医典》。素问拿起一份来自川蜀的病例,眉头渐渐皱起。这份病例的患者是位农夫,名叫李二,半月前开始浑身长红斑,起初只是手腕处有几块,后来蔓延至全身,红斑遇寒会加重,遇热则减轻,当地医者用了清热、祛湿、活血的汤药,都不见效,最后只能将病例送到汴京求助。
“灵枢,你看这份病例,” 素问将病例递给灵枢,“患者脉像紊乱,试毒叶泛黑,却不是疫灾时的水晶棺戾毒,也不是普通的湿热之症。当地医者说,患者发病前曾上山砍柴,会不会是接触了什么特殊的草木?”
灵枢接过病例,仔细翻看,指尖划过 “红斑遇寒加重”“夜间疼痛加剧” 的记录,心中渐渐有了猜测:“这症状像极了水晶棺的寒气所致,却又没有戾气残留。难道川蜀也有水晶棺碎片?还是说,有新的邪祟借着水晶棺的寒气,制造了新的毒物?”
就在这时,书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慌乱的呼喊:“灵枢先生!素问大夫!不好了!出大事了!”
灵枢与素问连忙起身,只见一位身着粗布短打的医者跌跌撞撞地冲进书房。这位医者来自终南山脚下的周至县,名叫马明,脸上满是尘土,衣袍上还沾着血迹,神色慌张,显然是赶路赶来的。
“马大夫,别急,先喝口水喘口气,慢慢说,” 素问连忙递过一杯热茶。
马明接过茶杯,一饮而尽,才勉强稳住心神,声音带着颤抖:“灵枢先生,素问大夫,终南山脚下的几个村落,最近出现了怪病!村民们先是浑身发冷,像掉进了冰窖,接着脉像变得微弱,身上还会泛出幽绿的斑点,试毒叶一碰就变成焦黑,却查不到戾气的来源!已经有十几人病逝了,我们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没用,只能来汴京求您二位想想办法!”
“什么?” 灵枢与素问心中一沉,对视一眼 —— 终南山,果然出事了!灵枢扶着马明坐在椅上,语气急切:“马大夫,你详细说说,怪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一个发病的人是谁?有没有接触过什么异常的东西?”
马明回忆道:“怪病是半月前开始的,第一个发病的是王家村的王老汉,他平时靠上山砍柴为生。他说发病前三天,曾在终南山的圣火潭附近遇到一个黑衣人,黑衣人给了他一块泛着幽绿的石头,说能治他老伴的咳嗽病。王老汉将信将疑地拿回石头,结果他老伴的病没治好,反而全家都染上了怪病。后来我们在圣火潭附近找到了那块石头,泛着幽绿,比水晶棺碎片小,也更轻,试毒叶一碰就焦黑,还带着一股刺骨的寒气。”
素问立刻从药箱中取出一片试毒叶,让马明取来一点石头粉末。粉末刚接触试毒叶,叶片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成幽绿,边缘还冒着极细的青烟,与水晶棺戾毒的反应相似,却又多了一丝诡异的寒气,让周围的空气都仿佛降了温。
“是‘寒戾石’,” 灵枢的声音带着凝重,他曾在《墨道邪毒考》中见过记载,“这是墨渊用自身戾毒与终南山的极寒之气炼制的毒物,比水晶棺碎片更隐蔽,毒性却更强 —— 它不会像水晶棺碎片那样释放大量戾气,而是悄悄侵入人体经脉,冻结脉气,致人死亡,且传播速度极快,能通过空气、水源扩散。看来余孽并未除尽,还在终南山活动,想用寒戾石制造新的疫灾!”
素问的脸色也沉了下来,她握紧手中的香薰香囊,指尖微微发白:“若寒戾石扩散到川蜀、两浙等地,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之前平定疫灾的努力都会白费,天下百姓又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必须尽快找到余孽的藏身之处,销毁所有寒戾石!”
灵枢走到窗前,望着终南山的方向,眉头紧锁。他握紧腰间的三齿刀,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余孽在终南山活动,目标肯定不只是制造疫灾 —— 他们想找到最后一块水晶棺碎片,与寒戾石结合,引动终南山地脉,复活墨渊!只是我们现在忙着医会与‘道墨医科’的教学,若离开汴京,新弟子们的课程怎么办?各地医者的交流还没结束,万一期间出现新的病例,谁来应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推开,李御医与几位太医院的老御医走了进来。他们显然已经听到了几人的对话,李御医拄着拐杖,走到灵枢面前,语气坚定:“灵枢先生,素问大夫,医会与教学的事,有老夫与陈默、林小满负责,你们放心去终南山!汴京有太医院的御医与禁军守护,不会出问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案上的病例,继续说道:“寒戾石事关天下百姓的安危,比医会与教学更重要。老夫会组织太医院的御医,继续指导新弟子学习,也会接待各地医者,将道墨融合的医道传下去。你们只需专心去终南山,找到余孽,销毁寒戾石,守护好圣火潭!”
几位老御医也纷纷点头,一位姓刘的老御医说道:“灵枢先生,您二位尽管去!我们会把《道墨医典》初稿整理好,等您二位回来,再一起完善。若各地出现新的病例,我们也会按您教的方法应对,绝不会让疫灾再次扩散。”
灵枢与素问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感激。灵枢深吸一口气,郑重地说道:“好!我们明日一早就出发去终南山!李院正,道墨医科的新弟子就拜托您了;陈默、林小满,你们要好好辅助李院正,指导弟子们学习,不能让医道传承断了;马大夫,你先休息片刻,稍后带我们去准备应对寒戾石的物资,比如圣火灰烬、圣火根、镇邪鼎碎片,一样都不能少!”
众人齐声应下,各自忙碌起来。马明去偏房休息,李御医与老御医们去整理《道墨医典》,陈默与林小满则去通知新弟子们课程调整的事宜。灵枢与素问则开始清点物资,将圣火核心、改良脉诊仪、香薰香囊与足够的草药一一打包,放入青铜箱中。
书房外,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橘红,余晖洒在太医院的朱墙上,映出温暖的色彩。可终南山的方向,却隐隐泛着一丝幽绿,像一双隐藏在黑暗中的眼睛,在暗中窥视着汴京,也窥视着即将前往的灵枢与素问。
五、申时古物示危机
申时的太医院文物阁,暮色渐渐浓重,阁内已点亮了几盏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架上摆放的历代医家文物。这些文物中有晚唐时的青铜药杵、宋代的针灸铜人、用桦树皮制成的古医典,甚至还有一尊墨家传下的小型镇邪鼎,鼎身刻着模糊的矩尺纹,泛着淡青。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的木香与淡淡的药香,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青铜锈味,显得格外静谧而庄重。
灵枢与素问来此,是为了寻找一件墨家古物 ——“圣火鉴”。这是一面直径约一尺的青铜镜,镜面曾用圣火淬炼,能照出隐藏的戾毒与邪祟影像,当年墨瑶祖师就是用它找到了墨渊的藏身之处,如今或许能借助它,找到终南山余孽的具体位置与寒戾石的炼制方法。
圣火鉴被放在文物阁最深处的玻璃柜中,柜外贴着太医院的封条,显然是珍贵之物。玻璃柜内铺着红色绒布,圣火鉴静静躺在中央,镜面泛着青金,边缘刻着精美的墨家矩尺纹与道家太极图,两种纹路相互缠绕,形成一种独特的 “道墨融纹”,是晚唐时道墨医家合作的珍品。
灵枢小心翼翼地揭开封条,打开玻璃柜,取出圣火鉴。镜面刚接触到阁内的空气,就微微颤动起来,原本泛着的青金渐渐变成淡绿,与终南山的方向形成了一道无形的连线。“果然有反应,” 灵枢的声音凝重,他将圣火鉴放在桌上,调整镜面角度,对准终南山的方向,“寒戾石的戾毒与圣火鉴产生了共鸣,这说明余孽就在终南山,而且离圣火潭不远。”
素问凑近镜面,只见淡绿的镜面中,渐渐浮现出一幅模糊的影像:终南山的圣火潭旁,一座临时搭建的木屋前,一个黑衣人正站在石灶前,手中拿着一块泛着幽绿的寒戾石,将其放入沸腾的黑色液体中。石灶旁散落着十几块大小不一的寒戾石,圣火潭的水不再是往日的清澈,而是泛着浓郁的幽绿,水面上还漂浮着极细的黑色丝线,与之前疫灾时的引戾丝相似,却更细、更隐蔽。
“是余孽的总舵首领!” 素问的声音带着惊讶,“他竟然没死!之前灵枢你明明用三齿刀刺穿了他的胸口,他怎么还能炼制寒戾石?”
灵枢的眼神变得冰冷,他仔细观察镜面中的黑衣人,发现其胸口处泛着一丝幽绿,显然是用寒戾石的力量暂时压制了伤势,强行续命。“他肯定是用水晶棺碎片的寒气保住了性命,” 灵枢的声音带着冷意,“为了复活墨渊,他竟然不惜用寒戾石摧残自己的身体,真是丧心病狂!”
就在这时,圣火鉴突然剧烈颤动起来,镜面泛着的幽绿瞬间变成血红,影像也随之变化 —— 画面转到圣火潭的另一侧,那里生长着一块泛着金红的石头,正是圣火根!而黑衣人炼制完一块寒戾石后,竟拿着石头,朝着圣火根的方向走去,眼中满是贪婪,显然是想用水晶棺碎片的寒气污染圣火根。
“不好!他想污染圣火根!” 灵枢的脸色骤变,他一把抓住圣火鉴,指尖因用力而发白,“圣火根是净化戾毒的关键,蕴含着终南山的阳火之气,若被寒戾石污染,阳火之气会变成阴寒之气,我们就再也无法净化水晶棺碎片与寒戾石,到时候,整个天下都会被戾毒笼罩,再也没有治愈的可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圣火鉴的颤动越来越剧烈,镜面中的血红也越来越浓,甚至有细小的裂纹开始出现。就在这时,镜面中突然浮现出墨瑶祖师的虚影 —— 祖师身着粗布医袍,面容凝重,衣袂在无形的风中轻轻飘动,手中握着的青铜药杵泛着金红,与圣火根的颜色相似。
“灵枢、素问,” 墨瑶祖师的声音透过圣火鉴传来,温和却带着急切,“余孽的目标不仅是圣火根,还有藏在圣火潭底墨家秘窟中的最后一块水晶棺碎片!他们想在明日月圆之夜,用寒戾石与碎片结合,引动终南山地脉的阴寒之气,强行复活墨渊!你们必须在明日月圆之前赶到圣火潭,阻止他们,否则一旦墨渊复活,天下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祖师抬手一挥,镜面中的影像随之变化,显露出圣火潭底墨家秘窟的入口 —— 入口隐藏在圣火潭东侧的石壁后,石壁上刻着墨家的 “融” 字,只有用墨家血脉才能打开。“秘窟的入口需要用你的血液激活,” 祖师的声音愈发急促,“秘窟内有墨家的护根阵,能暂时抵挡寒戾石的侵蚀,但撑不了多久。你们要尽快出发,晚了就来不及了!”
话音刚落,墨瑶祖师的虚影渐渐消散,圣火鉴的颤动也随之停止,镜面恢复平静,却留下一股浓郁的戾毒气息,让灵枢与素问浑身发冷。灵枢握紧手中的圣火鉴,眼中满是坚定:“明日月圆之夜,就是决战之时!我们今夜就出发,争取在月圆前赶到圣火潭,阻止余孽的阴谋!”
素问点头,她快速整理好桌上的文物,将圣火鉴小心地放入青铜盒中:“我去通知陈默、林小满,让他们做好‘道墨医科’的交接,再准备些应对寒戾石的应急药材;你去检查圣火核心与镇邪鼎碎片,确保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今夜三更出发,绝不耽误明日的决战!”
两人快速行动,灵枢去清点物资,素问则快步走向新弟子的住处。太医院内,得知消息的陈默与林小满立刻开始整理《道墨医典》的教学笔记,准备交给李御医;新弟子们虽然担心灵枢与素问的安危,却也懂事地表示会认真学习,不让二位先生分心。李御医则组织禁军,为灵枢与素问准备了两匹快马与足够的干粮,确保他们能顺利赶往终南山。
三更时分,灵枢与素问骑着快马,悄然离开了汴京。夜色如墨,只有天上的残月洒下一丝微弱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道路。终南山的方向泛着浓郁的幽绿,像一盏鬼火,在黑暗中指引着他们前往未知的危险。
灵枢将圣火鉴揣在怀中,镜面仍在微微发烫,与他的体温相互呼应;素问鬓角的青铜小鼎轻轻颤动,鼎身圣火纹与圣火鉴产生共鸣,发出 “叮叮” 的轻响,似在为他们加油鼓劲。
“灵枢,” 素问骑着马,与灵枢并排前行,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你说我们能阻止余孽吗?圣火根会不会已经被污染了?”
灵枢回头,望着素问,眼中满是坚定的光芒:“能!我们有圣火根、镇邪鼎,还有道墨融合的医道,更有天下百姓的期盼。就算余孽再狡猾,就算寒戾石再厉害,我们也能打败他,守住圣火潭,守住终南山,守住天下百姓!”
快马在夜色中疾驰,蹄声 “哒哒”,打破了夜的寂静。终南山越来越近,空气中的幽绿也越来越浓,甚至能感受到一丝刺骨的寒气。灵枢与素问知道,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决战,即将在圣火潭旁展开。
他们能否在月圆前赶到圣火潭?能否阻止余孽污染圣火根?能否找到最后一块水晶棺碎片?墨渊是否真的会被复活?一切仍是未知。但他们心中清楚,无论前路有多艰险,无论对手有多强大,他们都会带着道墨融合的医道,带着守护百姓的初心,拼尽全力,一战到底。
喜欢医灵本草传奇跨越千年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