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4章 三顿饭要吃好,八个小时睡眠不能少-《1976步步生莲》

  钱老,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

  头衔太多不赘述了。

  重点是,钱老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和喷气推进方面,都是最顶尖的专家。

  不分内外。

  正常来说,无人机项目不需要请动同时肩负数个大项目的钱老出马。但某人吹牛波一时提到了卫星数据链、三角及多点定位,引发了钱老极大的兴趣。

  刚好,他手上正在推进的几项工作中,有一项是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发射任务。

  如果真能建立起一条先进的双向空地数据链,还可以延展到他参与的另一个项目——09工程。

  数据链不止可以应用于09工程的载体通讯,还能引导载体放飞的二踢脚……

  钱老还知道,77和78年分别得到的两批小日子和欧美卫星及相关联技术的最新资料,都是姓曲的小家伙搞回来的。

  这种事,肯定要高度保密。没必要,也不可能向技术人员透露情报来源。

  但钱老师在国防工办,看到过很多出自曲某人手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的设计手稿和技术论文。

  不同人绘图也好,行文也罢,都是有习惯和特点的。

  曲某人的习惯和特点十分明显……从来不按照科工委在六十年代初制定的规范来。还会应用大量他“自创”,但可以明确理解的专业词汇。

  所以,当他看到了那些卫星及相关配套技术的图纸和文字资料后,不用费脑子就能猜出来出自谁手。

  那小子眼下妥妥的计算机领域技术专家,誊抄资料这种事不可能由他来做。

  最合理的解释,只有东西就是那小子弄回来的,还是他全凭脑子“记”回来的。

  基于这点继续分析……

  再聪明,记忆力再好的人,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不了解,甚至无法理解的东西。

  所以,他即便早外面有机会接触到那些资料,也大概率没有很多时间仔细观摩记忆。

  那小子既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凭脑子记回来这么多东西,说明他对涉及到的所有技术都有一定的底子。

  除了推断,钱老还有“证据。”

  国产化地面卫星接收站,也就是331工程,钱老是主要推动者之一。

  为331工程做配套的871厂,钱老也算熟悉。

  除了“熟悉”之外,他还是相关多个关联单位“评定组”的一员。

  评定啥?

  每年都要审核一次,与卫星工程相关的所有技术人员,技术能力是否合格。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人员,不在钱老的评定范围内,但最后过审时,他和评定组的几位主持人要签字确认。

  所以,钱老知道从76年年底开始,小曲同志就是871厂支援小组的一员了。

  没错,当初半导体所为了跟四机部抢人,紧急派小王先生赴天水跟871厂领导打商量,把“曲红旗”这个名字塞进技术支援组,成为三类人员。

  这都过去这么久了,“曲红旗”的名字还一直挂在名单里呢……

  归结一下,新的无人侦察机设计工作虽然重要,但不算顶格的重要。

  但基于新技术的应用意义十分重大,再加上与卫星技术通讯技术有很大的关联性。上面询问过钱老的意见后,才任命他为总设计师。

  除了正式原因之外,还有一点考虑。

  希望钱老这位3岁背诵百首唐诗宋词、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蒙学读物,并熟练心算加、减、乘、除。仅用一年时间,就拿下麻省理工航空工程硕士学位的前辈老天才,给“大天才”一些压力……

  “哈哈~小曲~”

  傍晚时分,原无人机高空侦察机测试基地,现被命名为“7904项目组”的研发基地内,精气神十足的钱老,跟新一批到岗技术人员打工招呼后,点了点缩在最后面的曲某人。

  “钱老好~”曲卓鞠躬行礼。

  他在77年年底的表彰会上见过钱老,那时他全程在装“背景板”,只是远远的看着,并没有凑上去打招呼。

  不是不尊敬,也不是不想打招呼。场合不对,不想惹人注目。

  “老早就想见见你,每次都不赶巧。我在京城,你都不在。”钱老满脸笑的冲曲卓伸出手。

  曲卓赶忙双手握住钱老的右手:“这不就见到了嘛。以后估计打交道的机会很多。”

  “这回你的任务很重。”钱老左手轻轻拍了拍曲卓的手:“上面说你只能待一个月,多一天都不行。”

  “足够了。”曲卓信心满满。

  “可不敢~”钱老唬了一跳,忙说:“早就听说你工作起来不要命。上面特意交代我,一定要看牢你。

  我们今天就把规矩定下,每天最多只能工作十小时。中间必须休息两个小时。三顿饭要好吃好,八小时睡眠不能打折扣。”

  “哪有那么夸张,放心吧,肯定没问题。”曲卓感受到了周围异样的视线,老脸有点发烫。

  所有人都憋着,劲争取早日项目啃下来。落他头上倒好,跟进了幼儿园似的。

  “你说的不算,我说的也不算。”钱老被曲卓窘态都逗笑了,抬手指了指天:“上面特意交代的。说你小子的脑子是个大宝贝,可不敢透支给用坏喽。”

  “……”曲卓尴尬的一匹。

  这话别人说就算了,眼前这位的脑子才是大宝贝好不好,这不本末倒置了嘛。

  “这位是程毅,虽然专业是控制论,但对集成电路和编程很感兴趣。你在项目组这段时间,他是你的助手。”钱老示意身后一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正好,你教教他。”

  “曲老师,您好。”程毅的年纪明显比曲卓大,但表现的极为谦虚,甚至还透着点激动。

  上步伸出双手握住曲卓的手:“我看过您所有的着作和论文,对……”

  “教材,教材。”曲卓赶紧纠正。

  他就参与过一些教材的编纂,再就是发过些论文,哪有什么着作呀。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计算机数字网络与应用、计算机系统概念、软件设计模式与基础、编译概述……”

  程毅握着曲卓的手越来越紧,不带换气的说出了一连串的书名。

  “……”

  曲卓愣了一下,反应过来那些书名都是教材。不过不是给高校学子用出版的,而是软件中心和科大联办的计算机人才培训基地用的教材。

  培训基地成立的匆忙,教材都没有就开班了。曲某人理论上“熬了好几个大夜”,手写了各专业的教材出来。

  后来培训班规模越来越大,又重新完善编排了两次,由国科院印刷厂印成正式教材。

  说是“教材”,但只做内部使用。

  曲卓以为只有培训中心一个地方在用,实际上已经批量刊印,下发给了很多不方便派人进京接受培训的军、地涉密单位,供相关人员自学。

  年轻时跟在钱老身边学习,中年,乃至后面全部生命都在甘当无名英雄,一辈子不被大众所知的程毅,就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