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睁开眼的时候,天还是灰的。
槐树巷的雾气像一层浸了水的纱布,裹在街口,缠在电线杆上,连路灯都显得昏黄无力。我看了眼手表——一点十三分。还有两分钟。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像我已经经历过千百遍那样。可身体还是不受控制地发抖,冷汗从后颈滑进衣领,像有只冰冷的手在脊椎上缓缓爬行。
我发动车子,轮胎碾过湿漉漉的柏油路,发出沉闷的声响。后视镜里,那棵老槐树静静伫立,枝干扭曲如枯手,树皮剥落处渗出暗褐色的汁液,像是干涸的血。我猛踩油门,车头冲出巷口,拐上主路,再右转,再加速……可无论我怎么开,绕过多少个路口,穿过几条高架,最终,车轮总会不偏不倚地碾回槐树巷的起点。
一点十五分。
时间又一次重置。
灰衣老人准时出现在巷口。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脚上是一双沾满泥的布鞋,手里提着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皮灯笼。灯笼没点火,却泛着幽幽的青光,照得他半张脸像死人般惨白。他不说话,只是缓缓抬头,目光穿透挡风玻璃,直直落在我脸上。那一瞬间,我听见车里响起“滴答、滴答”的声音,像是钟表,又像是水滴落在铁皮上的回响。
接着是红布女子。
她从巷子深处走来,脚步轻得没有声音。一头黑发垂到腰际,脸上蒙着一块褪色的红布,边缘已经泛黑,像是被血浸过又晾干。她右手提着一只竹篮,篮子里堆着几件婴儿衣物,湿漉漉的,还在往下滴水。她走到车边,忽然停下,红布下的脸微微侧向我。我听见她低声哼起一首童谣,调子扭曲,像是从井底传上来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最后一个,是湿尸乘客。
他坐进副驾驶的那一刻,车内温度骤降。我甚至没看清他是怎么打开车门的。他浑身湿透,皮肤泛着尸蜡般的青白色,头发贴在额头上,一缕一缕地往下滴水。水珠落在座椅上,迅速积成一滩,散发出河底淤泥的腥臭。他缓缓转头,空洞的眼眶里没有瞳孔,只有一片浑浊的灰:“走吧,送我回家。”
每一次,我都想尖叫,想逃,想砸碎车窗跳出去。可身体像被钉在座位上,动弹不得。车子自动启动,沿着那条熟悉的路线行驶——穿过废弃的铁路桥,经过荒废的渡口,最后停在河边那座塌了半边的石屋前。湿尸乘客下车,一步一拖地走进屋里,门“吱呀”一声关上。然后,世界静了。
我猛地惊醒,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槐树巷,一点十三分。
循环,从未停止。
我开始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白天,我在公司敲键盘,回复邮件,和同事谈笑风生,可脑海里全是那辆无法逃离的车,那三个无法摆脱的“人”。夜里,我梦见河水。不是清澈的河,而是那种浑浊发绿、漂着枯叶和塑料袋的城郊河道。河水缓慢流动,像在呼吸。父亲就站在河中央,穿着他出事那天的那件旧夹克,手里握着车钥匙。他抬头看我,眼神平静得诡异。
“轮到你了。”他说。
我猛地坐起,冷汗浸透睡衣。窗外,月光惨白,照在墙上那张老照片上——是我五岁那年,父亲带我去河边野餐的合影。照片里的河水清澈,阳光明媚,可我现在盯着它,却觉得那笑容太过虚假,像是被强行画上去的。
我翻出父亲的旧物,在箱底找到一本泛黄的行车日志。翻开第一页,日期停在十年前的七月十五,农历鬼节。那天,他记录道:“夜班接客,槐树巷上客三人,一老,一女,一湿衣男。送至河屋,未收钱。归途车失控,撞树。幸无大碍。”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墨迹已模糊,我凑近才看清:“他们说,下一个,就是你。”
我浑身发冷。
原来,父亲也经历过这一切。
我开始查阅资料,走访老居民。有人说,槐树巷早年是乱葬岗,后来填平建路,可每逢七月半,总有人看见幽魂徘徊。那棵老槐树,据说是从坟堆里长出来的,根下埋着一个被活埋的产婆,和她未出生的孩子。红布女子,便是那产婆的怨灵,因难产而死,魂魄不散,总在找能替她完成“接生”的人。
而湿尸乘客……有人说,他是二十年前溺死的渡船司机,因贪财载客超载,导致整船人沉河。他死后被钉在河底,每夜都要重复“送客”的过程,直到有人愿意替他完成赎罪。
至于灰衣老人,没人说得清他是谁。只说他提的铁皮灯笼,是“引魂灯”,专为那些回不了家的亡魂指路。
我忽然明白——我不是第一个陷入这个循环的人。父亲是上一个。而他没能逃出去,最终在某个深夜,开着车撞向槐树,当场死亡。警方记录是疲劳驾驶,可我知道,真相远比这黑暗得多。
我决定不再逃避。
下一次循环开始时,我没有发动车子,而是推门下车,直视灰衣老人的眼睛。他微微一怔,灯笼的青光闪烁了一下。
“我知道你是谁。”我说,声音出乎意料地平静,“你不是来接他们的,你是来选替身的。”
老人沉默。
红布女子停下脚步,童谣戛然而止。湿尸乘客从车里缓缓探出头,水珠滴落在地,发出“嗒、嗒”的轻响。
“我父亲没能完成任务,所以轮到我。”我一步步走向石屋,“但我不怕你们。我知道你们要什么——你们要的不是命,是解脱。”
我推开石屋的门,腐朽的木板应声而倒。屋内空荡,只有中央摆着一张破旧的木桌,桌上放着三样东西:一件婴儿襁褓、一把锈迹斑斑的剪刀、还有一张泛黄的车牌,上面写着父亲的名字。
我拿起剪刀,割破手指,将血滴在襁褓上。刹那间,屋外风声大作,红布女子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红布脱落,露出一张扭曲却熟悉的脸——那是我母亲。她在生我那天大出血而死,原来,她的魂魄一直困在这条路上,等着有人完成“接生”的仪式。
灰衣老人跪了下来,灯笼熄灭。湿尸乘客站在门口,第一次开口,声音沙哑如砂纸摩擦:“谢谢你。”
我闭上眼,听见河水退去的声音,听见老槐树根断裂的脆响,听见时间齿轮终于停止转动。
当我再次睁开眼,天亮了。
槐树巷的雾散了,老树不知何时已被砍倒,地面平整,铺上了新沥青。路人匆匆走过,没人记得这里曾有过什么。
我站在街口,手里攥着那张旧车牌。它已经碎成两半,像一段被终结的宿命。
手机震动,是公司群消息:“小陈,今天不用来上班了,好好休息。”
我没回。
我知道,从今往后,我不会再梦见河水。
可每当夜深人静,我仍会不自觉地看一眼手表。
一点十三分。
我屏住呼吸。
一秒,两秒,三秒……
时间,终于继续向前走了。
喜欢诡异的公交车
槐树巷的雾气像一层浸了水的纱布,裹在街口,缠在电线杆上,连路灯都显得昏黄无力。我看了眼手表——一点十三分。还有两分钟。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像我已经经历过千百遍那样。可身体还是不受控制地发抖,冷汗从后颈滑进衣领,像有只冰冷的手在脊椎上缓缓爬行。
我发动车子,轮胎碾过湿漉漉的柏油路,发出沉闷的声响。后视镜里,那棵老槐树静静伫立,枝干扭曲如枯手,树皮剥落处渗出暗褐色的汁液,像是干涸的血。我猛踩油门,车头冲出巷口,拐上主路,再右转,再加速……可无论我怎么开,绕过多少个路口,穿过几条高架,最终,车轮总会不偏不倚地碾回槐树巷的起点。
一点十五分。
时间又一次重置。
灰衣老人准时出现在巷口。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脚上是一双沾满泥的布鞋,手里提着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皮灯笼。灯笼没点火,却泛着幽幽的青光,照得他半张脸像死人般惨白。他不说话,只是缓缓抬头,目光穿透挡风玻璃,直直落在我脸上。那一瞬间,我听见车里响起“滴答、滴答”的声音,像是钟表,又像是水滴落在铁皮上的回响。
接着是红布女子。
她从巷子深处走来,脚步轻得没有声音。一头黑发垂到腰际,脸上蒙着一块褪色的红布,边缘已经泛黑,像是被血浸过又晾干。她右手提着一只竹篮,篮子里堆着几件婴儿衣物,湿漉漉的,还在往下滴水。她走到车边,忽然停下,红布下的脸微微侧向我。我听见她低声哼起一首童谣,调子扭曲,像是从井底传上来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最后一个,是湿尸乘客。
他坐进副驾驶的那一刻,车内温度骤降。我甚至没看清他是怎么打开车门的。他浑身湿透,皮肤泛着尸蜡般的青白色,头发贴在额头上,一缕一缕地往下滴水。水珠落在座椅上,迅速积成一滩,散发出河底淤泥的腥臭。他缓缓转头,空洞的眼眶里没有瞳孔,只有一片浑浊的灰:“走吧,送我回家。”
每一次,我都想尖叫,想逃,想砸碎车窗跳出去。可身体像被钉在座位上,动弹不得。车子自动启动,沿着那条熟悉的路线行驶——穿过废弃的铁路桥,经过荒废的渡口,最后停在河边那座塌了半边的石屋前。湿尸乘客下车,一步一拖地走进屋里,门“吱呀”一声关上。然后,世界静了。
我猛地惊醒,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槐树巷,一点十三分。
循环,从未停止。
我开始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白天,我在公司敲键盘,回复邮件,和同事谈笑风生,可脑海里全是那辆无法逃离的车,那三个无法摆脱的“人”。夜里,我梦见河水。不是清澈的河,而是那种浑浊发绿、漂着枯叶和塑料袋的城郊河道。河水缓慢流动,像在呼吸。父亲就站在河中央,穿着他出事那天的那件旧夹克,手里握着车钥匙。他抬头看我,眼神平静得诡异。
“轮到你了。”他说。
我猛地坐起,冷汗浸透睡衣。窗外,月光惨白,照在墙上那张老照片上——是我五岁那年,父亲带我去河边野餐的合影。照片里的河水清澈,阳光明媚,可我现在盯着它,却觉得那笑容太过虚假,像是被强行画上去的。
我翻出父亲的旧物,在箱底找到一本泛黄的行车日志。翻开第一页,日期停在十年前的七月十五,农历鬼节。那天,他记录道:“夜班接客,槐树巷上客三人,一老,一女,一湿衣男。送至河屋,未收钱。归途车失控,撞树。幸无大碍。”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墨迹已模糊,我凑近才看清:“他们说,下一个,就是你。”
我浑身发冷。
原来,父亲也经历过这一切。
我开始查阅资料,走访老居民。有人说,槐树巷早年是乱葬岗,后来填平建路,可每逢七月半,总有人看见幽魂徘徊。那棵老槐树,据说是从坟堆里长出来的,根下埋着一个被活埋的产婆,和她未出生的孩子。红布女子,便是那产婆的怨灵,因难产而死,魂魄不散,总在找能替她完成“接生”的人。
而湿尸乘客……有人说,他是二十年前溺死的渡船司机,因贪财载客超载,导致整船人沉河。他死后被钉在河底,每夜都要重复“送客”的过程,直到有人愿意替他完成赎罪。
至于灰衣老人,没人说得清他是谁。只说他提的铁皮灯笼,是“引魂灯”,专为那些回不了家的亡魂指路。
我忽然明白——我不是第一个陷入这个循环的人。父亲是上一个。而他没能逃出去,最终在某个深夜,开着车撞向槐树,当场死亡。警方记录是疲劳驾驶,可我知道,真相远比这黑暗得多。
我决定不再逃避。
下一次循环开始时,我没有发动车子,而是推门下车,直视灰衣老人的眼睛。他微微一怔,灯笼的青光闪烁了一下。
“我知道你是谁。”我说,声音出乎意料地平静,“你不是来接他们的,你是来选替身的。”
老人沉默。
红布女子停下脚步,童谣戛然而止。湿尸乘客从车里缓缓探出头,水珠滴落在地,发出“嗒、嗒”的轻响。
“我父亲没能完成任务,所以轮到我。”我一步步走向石屋,“但我不怕你们。我知道你们要什么——你们要的不是命,是解脱。”
我推开石屋的门,腐朽的木板应声而倒。屋内空荡,只有中央摆着一张破旧的木桌,桌上放着三样东西:一件婴儿襁褓、一把锈迹斑斑的剪刀、还有一张泛黄的车牌,上面写着父亲的名字。
我拿起剪刀,割破手指,将血滴在襁褓上。刹那间,屋外风声大作,红布女子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红布脱落,露出一张扭曲却熟悉的脸——那是我母亲。她在生我那天大出血而死,原来,她的魂魄一直困在这条路上,等着有人完成“接生”的仪式。
灰衣老人跪了下来,灯笼熄灭。湿尸乘客站在门口,第一次开口,声音沙哑如砂纸摩擦:“谢谢你。”
我闭上眼,听见河水退去的声音,听见老槐树根断裂的脆响,听见时间齿轮终于停止转动。
当我再次睁开眼,天亮了。
槐树巷的雾散了,老树不知何时已被砍倒,地面平整,铺上了新沥青。路人匆匆走过,没人记得这里曾有过什么。
我站在街口,手里攥着那张旧车牌。它已经碎成两半,像一段被终结的宿命。
手机震动,是公司群消息:“小陈,今天不用来上班了,好好休息。”
我没回。
我知道,从今往后,我不会再梦见河水。
可每当夜深人静,我仍会不自觉地看一眼手表。
一点十三分。
我屏住呼吸。
一秒,两秒,三秒……
时间,终于继续向前走了。
喜欢诡异的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