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鸣琴晚年-《农村三代人》

  也是在这个冬天,国增的姥爷刘鸣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从始至终,鸣琴夫妇,也没有怎么来过,闺女春兰家。这要归咎于,他们瞧不起姑爷文信,瞧不起刘家人,不想和这些坑蒙拐骗,失德丧信的人有来往。要说这刘家人,名字取的,也都挺有意思的,老大叫刘文店,老二叫刘文信,老三虽然叫刘文利,但小名却叫刘文德。

  你看,一个文信,一个文德,却都是些无信无德的人。

  当初碍于,传统封建的思想和颜面,即便当年闺女春兰,要死要活的,要跟刘文信离婚,但鸣琴老两口,也始终不同意,直到最后,春兰得了疯病,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才得以继续维系。

  但鸣琴夫妇,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们把这一切的根源,都归咎于文信,以及他的大哥文店,还有替他,掉包相亲的三弟文利。是刘家人,是刘家文字辈的兄弟们,把闺女春兰给毁了,活生生的害惨了。

  久而久之,鸣琴夫妇,也就不怎么跟刘家人来往了,更别提来大梨园村了。

  直到这几年,鸣琴的老伴儿魏氏离世后,孤零零的鸣琴,这才引起了儿女们的重视。先是大儿子炳文,觉得自己自幼离家,在外当兵几十年,没有在父母身边,尽过半点孝道,如今自己功成名就,以上校正团之职,服役于石家庄某陆军,现在,自己该尽尽孝道了。

  炳文将老父亲接到了石家庄,在家里住了一段日子,但鸣琴却在儿子家住不惯。这是一个部队大院,管的严,平日里,也跟邻居们,没有什么来往,到处都神神秘秘的。自己一辈子,都活在村子里,熟悉了村子上的一切,过惯了农村的日子,这部队大院,他不对付。

  他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家那三间土房里,在那个小院子里,举着拐棍,四处溜达溜达,看看菜园子,侍弄侍弄花草,和老邻旧居,泡上一壶茶,聊天说地,闲坐上半天。

  但到了这石家庄,每天住在楼房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哪里是住楼房,分明是住监狱,出趟门,还得坐电梯上下,电梯里摇摇晃晃的,怪吓人的,进出小区,那个站岗的哨兵,还给自己敬礼,弄的自己心里不落忍,鸣琴觉得哪都不习惯,吵着要回家。

  炳文拗不过老父亲,只得跟二弟占文商量,老爹要回家,不想在石家庄了,咱怎么办?

  占文连哄带骗,大哥那你住不惯,来沧州住吧,我家的小区,就住一楼,你上下楼都方便,这是铁路局给分的房子,门口可没有当兵的站岗,出入自由。楼下还有块菜地,你喜欢种菜,可以种种菜,浇浇水,我这比大哥那好多了,爹,你来我这住几天吧。

  鸣琴又跟着占文,去了沧州,在沧州又住了小半个月,但依旧住不惯,不管是哪个儿子家,住的都是楼房,生活的都是城市,这跟农村,跟自家的土房比起来,哪里都不一样。

  垂暮之年的鸣琴,时常一个人,坐在小区的楼下,看着四周的高楼大厦,听着远处的汽车鸣笛,车水马龙之中的人来车往。他不禁感叹,这城市里的生活,哪里好?还是农村老家的生活好。

  他现在最为怀念的,就是当初自己和魏氏,老两口子,在那个自家的小院里,在那三间小土房里,相互陪伴与搀扶,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这种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再也不可能有了。

  在沧州也住不惯,鸣琴依旧跟二儿子占文,吵着要回家,占文道:“爹,我这不就是你的家吗?”

  鸣琴理直气壮:“我要回山后,回我自己山后的家。”

  儿女们,自然有儿女们的工作和生活,谁也不可能每天陪着老爹。鸣琴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影响和消耗,儿子儿媳的正常生活。

  最终,谁也没能拗过鸣琴,老爹要回老家,那就回去吧。

  金双和杨呈强两口子,听说姥爷要回来,自然是高兴不已,连忙租了个车,从海兴县山后村,开了近两个小时,赶到了沧州市区,接姥爷回去。他们这么做,自然有这么做的道理。当初,他们两口子,充当姥姥和姥爷的全职保姆,大舅和二舅,按月给他们发双份工资。但自从姥姥离世后,两人的工资减半了,只给开一份工资。伺候两个老人,开两份工资,现在只伺候姥爷了,可不只给开一份工资嘛。

  但自从姥爷被接到了石家庄、沧州去生活,这大舅和二舅给开的工资,也就断了两个月。现在,姥爷要回来了,以后,又能按月开工资了,俩人自然是迫不及待的,要把姥爷接回来。

  金双夫妇,如今的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大舅和二舅,给开的工资。他们之前在村上,开过小卖部,小卖部后来经营的不怎么样,就关门大吉。杨呈强又开始养花卖花,但也不怎么样,只能勉强维持罢了。他们的主要进项,还是大舅和二舅给开的工资,一个月,五千块钱呢。

  鸣琴回到山后村后,国增开着三马子,载着妈妈春兰,一起来看望姥爷,国增打趣道:“姥爷,两个儿子家,你都住了,不去闺女家住几天啊?”

  春兰也随声附和:“对啊,从小,你们就疼儿子,偏向儿子,现在老了,还是偏向着儿子,也不去我那住,好让我也尽尽孝,伺候你几天。”

  是啊,年迈的鸣琴,这才恍然大悟,这一辈子,自己去过大梨园村的次数,简直是屈指可数,更是从未在闺女家,好好的住上几天。现在,自己老了,还能活几年?还能活多久?自己干嘛,不去闺女家住几天呢?外孙女和外孙女婿,虽然把自己伺候的很好,但他们毕竟是外孙,是隔代人。

  现在自己老了,快死了,住闺女家,让闺女伺候自己,这是天经地义,这是自古以来的孝道,要不然,自己当初生闺女干嘛?再说了,春兰家也是住在村上,跟自己的家没两样,住起来也方便习惯。

  鸣琴当机立断:“走,去大梨园,我要去春兰家住几天。”

  对于鸣琴要去大梨园住,国增和春兰,自然一百个愿意和欢迎。但金双夫妇却不乐意了,姥爷这才回来没几天,现在倘若又走了,那这个月的工资,大舅二舅,该怎么给自己结算啊?俩人以天冷,路上不方便,妈妈也年纪大了,照顾不好姥爷等理由,委婉拒绝,但鸣琴上来了脾气:“不行,我今天就得去大梨园。”

  国增这才忽然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玩笑话,却断了妹妹两口子的财路,他不禁有些懊悔,刚才不该多嘴,但自己刚才的话,还真不是多嘴,他是发自肺腑的,希望姥爷能去大梨园村,好好住几天,安享晚年,也好让他这个大外孙,能守在身边,尽尽孝道。

  当初,自己小时候,可是姥爷手把手的带大,教自己读书认字,教自己做人的道理。姥爷现在老了,姥姥又早已离世,他哪有不回报的道理。

  众人一番商量之下,金双和杨呈强,这才勉强同意了,姥爷去大梨园村。金双开始收拾着,姥爷的衣物,日常用品,将他平时用的东西,装进了一个大包里。临走前,国增偷偷地,将金双叫到一边,小声的道:“就住几天,顶多一个礼拜,到时候,我再把姥爷送回来。”

  “哎呀,大哥,咱姥爷想在那住几天,就住几天,住多久都行。”金双才不肯承认,自己的另有所图:“我主要是担心咱爸妈,他们年纪也大了,还照顾一个老人,老人照顾老人,别再把咱爸妈给累坏了。”

  “这你放心,我每天都会去咱爸妈家看看的,有我在,你放心吧。”国增也不肯将话挑明,顺坡下驴,给金双面子,也让她吃颗定心丸:“一个礼拜,最多住一个礼拜,到时候,我一准送回来。”

  “还送回来干嘛?”金双说着客气话:“你平时也挺忙的,到时候,我们租个车,去接咱姥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