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热浪,在田间地头,在金黄的麦田里,泛起波浪。金黄的麦穗,一个个颗粒饱满,垂下了头。
到了麦秋,收麦子的时候了。
国长夫妇,没有回来收麦子,而是给哥哥国增,打了个电话,让哥哥帮他收麦子,并让哥哥,除了交公粮之外,剩下的麦子,干脆都卖了吧,到时候,你再把卖麦子的钱给我。
国长还说,也不白让你忙乎,我们一家,反正来天津军粮城了,以后家里的地,也不种了。我的那些地,你和咱爸爸,谁愿意种,就谁种吧。
国增便将国长的话,转告给了爸爸文信。文信自知自己上了年纪,春兰又不干农活,自己一个人,哪能种的了那么多的地?再说了,如今种地,不管是播种,还是收庄稼,都是拖拉机干活,家里养的这头老黄牛,能拉多少车?种多少地?以前村上,家家户户养着一头老黄牛,现在呢,至少有一多半人家,都把牛给卖了。有拖拉机了,谁还养牛啊?
父子二人,商量了一番,国增也怕父亲种太多地,再把自己的身体给累坏了。最终,国长的那些地,就都由国增来种。
如今国增,家里的营收,除了种地打粮外,就是秀峦在餐具厂上班,还有自己每天赶大集,摆地摊,卖一元一件的小商品。
但卖一元一件小商品,毕竟是薄利,薄利你就得多销,但即便自己,每天都会出门去赶集,可这集市上的顾客,往往都是村上的人,村上人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你想薄利多销,能销多少?一天下来,流水少的时候,只有几十块钱,多的时候,也不过是一百出头。再除去成本,车油钱,其实也赚不了多少。
国增不禁,又为赚钱发愁。
也正是在这时候,刘旭小学毕业,该升初中了。
按照国增之前的预想,要把刘旭,送到县里的私立中学,去那上初中。但私立中学,学费高不说,还得交住宿费,还得每天在学校里吃饭,一日三餐,也是不小的开支。
现在,自己每天卖一元一件,每天的收入,怕是负担不起,儿子三年私立学校的学费。
如果按照儿子的意愿,上苏集中学,苏集中学是公办学校,不用交学费,也不用住校。每天只是中午,在学校吃顿饭,早饭和晚饭,都是在家里吃。按照三年算下来,上苏集中学,可能最多,需要个千把块的,就能下来。但如果上私立中学,那这三年,就得以万元起步计算。
国增陷入了愁苦,一边是想让儿子,上好学校,接受好的教育,杜绝跟村子上,那些不学无术,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再有来往。一边却又是自己,囊中羞涩,物质经济上的窘迫。
还有刘旭他自己,他就是想上苏集中学,就是想再到了苏集中学,成天的跟村子上的孩子们,一起玩,一起混,还想当班里的老大。国增真是害怕,儿子到了苏集中学,学习会一落千丈。
苏集中学是什么地儿?国增又不是不知道。苏集中学这几年,可是出了名的校风不正,在苏集中学上学的,都是苏集镇,下面各个村子里的孩子,孩子们野蛮,不服管教,成天的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还早恋搞对象。好学生到了苏集中学,都能立刻学坏,他们这个年纪,正是青春期,正是叛逆的年纪,学好难,学坏还不容易?
以儿子的脾气秉性,从小就坏,就好打架,就惹是生非,就讲什么江湖义气,就好出头挑事。到时候,再认识其他村子里,那些混二嘎杂子,刘旭还能好好学习吗?想到这些,国增真是担心。
上小学,起码还在村子里,还有村上的老师,家里的家长管着,刘旭不敢胡来,出不了大格。一旦到了苏集中学,这不就是风筝脱了线,家雀出了笼吗?国增最了解自己的儿子了,一旦不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他刘海旭,还不知道能作出什么妖来呢。
苏集中学,自己的母校,当年自己上学的时候,学风尚且可以。可这几年,学校的孩子们,是越来越难管了。现在的90后,可是跟他们那批的60后,70后不一样了。现在的90后,都是蜜罐子长大的,没有吃过什么苦,遭过什么罪,哪里知道如今的日子,有多么的不易,更是不知道父母的当年,有多么的不易。
这些年,苏集中学的校长,也是换了几个,如今的校长,正是自己当年的同窗好友,路昔非。即便路昔非,想把苏集中学管好,但现在的孩子们,你管的了吗?家长都管不了,还护犊子,学校又能奈何?
纵使路昔非想管,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前几年,学生打架,甚至在课堂上,公然打老师,公然跟老师叫板的,都大有人在,谁会把学校,把老师当回事啊?再说了,苏集中学,又是公办学校,又得履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还不能随便开除学生。这路昔非也是难,学生们,别出什么杀人放火的大事,恐怕他就烧高香了。
小升初的考试,如期结束,几天后,成绩也出来了。刘旭握着录取通知书,兴冲冲的跑回家,进门就喊:“我被苏集中学录取啦,我被苏集中学录取啦,我还有奖学金呢。”
国增刚好,从外面赶集回来,他将三马子,停在院子里,熄火后进了屋,接过儿子递过来的通知书,仔细看着上面写的字。
“爸爸,你看,我还有五十块钱奖学金呢。”刘旭得意的笑着。
“你们班,都有奖学金吗?”国增疑惑,儿子的通知书上,是这样写的:刘海旭同学,你已被我校录取,按照你的升学考试成绩,我校奖励你五十元奖学金,请凭此录取通知书,在九月一日,来我校报到。苏集镇中学,2005年7月。
“没有啊,我们班,一个班里,就我的通知书上,写了有五十块钱奖学金。”刘旭神采奕奕:“他们的通知书上,只是写了被录取,没有写奖学金。爸爸,就我自己,就我有奖学金啊。”
“那应该考的还不错。”国增点了点头,看着儿子那满脸的欣喜:“你是想上苏集中学?”
“对啊。”刘旭脸上的笑容,都拧成了千层花:“爸爸,我得了奖学金啊,我去苏集中学上学,人家得给我钱啊。”
“但苏集中学,没有私立学校好。”国增的心底里,还在犹豫。
一听到爸爸,又想让自己上私立学校,刘旭脸上的笑容,顿时没了,大吼一声:“我不去私立学校,我要去苏集中学。”
毋庸置疑,选择私立学校,是最好,最明智的选择。但想到高昂的学费,想到家庭如今的收入和现状,以及看着这张通知书,儿子刚才那副兴奋,自豪的样子,国增为难了,心里犹豫不决,
“你说,刘旭是上私立学校啊,还是上苏集中学啊?”国增扭头,想跟秀峦商量一番。
秀峦刚下了夜班,正拖着疲惫的身子,给这一家四口做午饭,瞥了一眼国增,没好气地道:“还上私立学校,你有钱啊?家里有多少钱,你心里没数吗?你赶集摆地摊,能挣几个钱啊,你还私立学校呢,自己心里就没点数吗?”
“就是啊。”刘旭连忙接过话茬:“上苏集中学,不用交学费,公办的学校,就是没有学费,只交个书本费就行了。私立学校,又是学费,又是住宿费的,得多少钱啊。”
国增叹了口气,摇头苦笑,将录取通知书,递给了刘旭:“你愿意上哪个学校,就上哪个学校吧。”
到了麦秋,收麦子的时候了。
国长夫妇,没有回来收麦子,而是给哥哥国增,打了个电话,让哥哥帮他收麦子,并让哥哥,除了交公粮之外,剩下的麦子,干脆都卖了吧,到时候,你再把卖麦子的钱给我。
国长还说,也不白让你忙乎,我们一家,反正来天津军粮城了,以后家里的地,也不种了。我的那些地,你和咱爸爸,谁愿意种,就谁种吧。
国增便将国长的话,转告给了爸爸文信。文信自知自己上了年纪,春兰又不干农活,自己一个人,哪能种的了那么多的地?再说了,如今种地,不管是播种,还是收庄稼,都是拖拉机干活,家里养的这头老黄牛,能拉多少车?种多少地?以前村上,家家户户养着一头老黄牛,现在呢,至少有一多半人家,都把牛给卖了。有拖拉机了,谁还养牛啊?
父子二人,商量了一番,国增也怕父亲种太多地,再把自己的身体给累坏了。最终,国长的那些地,就都由国增来种。
如今国增,家里的营收,除了种地打粮外,就是秀峦在餐具厂上班,还有自己每天赶大集,摆地摊,卖一元一件的小商品。
但卖一元一件小商品,毕竟是薄利,薄利你就得多销,但即便自己,每天都会出门去赶集,可这集市上的顾客,往往都是村上的人,村上人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你想薄利多销,能销多少?一天下来,流水少的时候,只有几十块钱,多的时候,也不过是一百出头。再除去成本,车油钱,其实也赚不了多少。
国增不禁,又为赚钱发愁。
也正是在这时候,刘旭小学毕业,该升初中了。
按照国增之前的预想,要把刘旭,送到县里的私立中学,去那上初中。但私立中学,学费高不说,还得交住宿费,还得每天在学校里吃饭,一日三餐,也是不小的开支。
现在,自己每天卖一元一件,每天的收入,怕是负担不起,儿子三年私立学校的学费。
如果按照儿子的意愿,上苏集中学,苏集中学是公办学校,不用交学费,也不用住校。每天只是中午,在学校吃顿饭,早饭和晚饭,都是在家里吃。按照三年算下来,上苏集中学,可能最多,需要个千把块的,就能下来。但如果上私立中学,那这三年,就得以万元起步计算。
国增陷入了愁苦,一边是想让儿子,上好学校,接受好的教育,杜绝跟村子上,那些不学无术,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再有来往。一边却又是自己,囊中羞涩,物质经济上的窘迫。
还有刘旭他自己,他就是想上苏集中学,就是想再到了苏集中学,成天的跟村子上的孩子们,一起玩,一起混,还想当班里的老大。国增真是害怕,儿子到了苏集中学,学习会一落千丈。
苏集中学是什么地儿?国增又不是不知道。苏集中学这几年,可是出了名的校风不正,在苏集中学上学的,都是苏集镇,下面各个村子里的孩子,孩子们野蛮,不服管教,成天的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还早恋搞对象。好学生到了苏集中学,都能立刻学坏,他们这个年纪,正是青春期,正是叛逆的年纪,学好难,学坏还不容易?
以儿子的脾气秉性,从小就坏,就好打架,就惹是生非,就讲什么江湖义气,就好出头挑事。到时候,再认识其他村子里,那些混二嘎杂子,刘旭还能好好学习吗?想到这些,国增真是担心。
上小学,起码还在村子里,还有村上的老师,家里的家长管着,刘旭不敢胡来,出不了大格。一旦到了苏集中学,这不就是风筝脱了线,家雀出了笼吗?国增最了解自己的儿子了,一旦不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他刘海旭,还不知道能作出什么妖来呢。
苏集中学,自己的母校,当年自己上学的时候,学风尚且可以。可这几年,学校的孩子们,是越来越难管了。现在的90后,可是跟他们那批的60后,70后不一样了。现在的90后,都是蜜罐子长大的,没有吃过什么苦,遭过什么罪,哪里知道如今的日子,有多么的不易,更是不知道父母的当年,有多么的不易。
这些年,苏集中学的校长,也是换了几个,如今的校长,正是自己当年的同窗好友,路昔非。即便路昔非,想把苏集中学管好,但现在的孩子们,你管的了吗?家长都管不了,还护犊子,学校又能奈何?
纵使路昔非想管,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前几年,学生打架,甚至在课堂上,公然打老师,公然跟老师叫板的,都大有人在,谁会把学校,把老师当回事啊?再说了,苏集中学,又是公办学校,又得履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还不能随便开除学生。这路昔非也是难,学生们,别出什么杀人放火的大事,恐怕他就烧高香了。
小升初的考试,如期结束,几天后,成绩也出来了。刘旭握着录取通知书,兴冲冲的跑回家,进门就喊:“我被苏集中学录取啦,我被苏集中学录取啦,我还有奖学金呢。”
国增刚好,从外面赶集回来,他将三马子,停在院子里,熄火后进了屋,接过儿子递过来的通知书,仔细看着上面写的字。
“爸爸,你看,我还有五十块钱奖学金呢。”刘旭得意的笑着。
“你们班,都有奖学金吗?”国增疑惑,儿子的通知书上,是这样写的:刘海旭同学,你已被我校录取,按照你的升学考试成绩,我校奖励你五十元奖学金,请凭此录取通知书,在九月一日,来我校报到。苏集镇中学,2005年7月。
“没有啊,我们班,一个班里,就我的通知书上,写了有五十块钱奖学金。”刘旭神采奕奕:“他们的通知书上,只是写了被录取,没有写奖学金。爸爸,就我自己,就我有奖学金啊。”
“那应该考的还不错。”国增点了点头,看着儿子那满脸的欣喜:“你是想上苏集中学?”
“对啊。”刘旭脸上的笑容,都拧成了千层花:“爸爸,我得了奖学金啊,我去苏集中学上学,人家得给我钱啊。”
“但苏集中学,没有私立学校好。”国增的心底里,还在犹豫。
一听到爸爸,又想让自己上私立学校,刘旭脸上的笑容,顿时没了,大吼一声:“我不去私立学校,我要去苏集中学。”
毋庸置疑,选择私立学校,是最好,最明智的选择。但想到高昂的学费,想到家庭如今的收入和现状,以及看着这张通知书,儿子刚才那副兴奋,自豪的样子,国增为难了,心里犹豫不决,
“你说,刘旭是上私立学校啊,还是上苏集中学啊?”国增扭头,想跟秀峦商量一番。
秀峦刚下了夜班,正拖着疲惫的身子,给这一家四口做午饭,瞥了一眼国增,没好气地道:“还上私立学校,你有钱啊?家里有多少钱,你心里没数吗?你赶集摆地摊,能挣几个钱啊,你还私立学校呢,自己心里就没点数吗?”
“就是啊。”刘旭连忙接过话茬:“上苏集中学,不用交学费,公办的学校,就是没有学费,只交个书本费就行了。私立学校,又是学费,又是住宿费的,得多少钱啊。”
国增叹了口气,摇头苦笑,将录取通知书,递给了刘旭:“你愿意上哪个学校,就上哪个学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