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久不发兵-《民国:黄埔弃子的将官之路》

  细雨连绵中的保山军营,弥漫着一股压抑的焦躁。

  包国维站在指挥部帐篷口,望着南方的天空,眉宇间锁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霾。

  吴帆的情报网刚刚传来最新消息,

  戴安澜率领的第200师,经过十天日夜兼程的急行军,已然如同一枚钉子,牢牢楔入了缅甸腹地的同古城。

  消息中提及,200师沿途所见,尽是溃退的英军和惊慌失措的难民,

  日军先头部队的斥候活动日益频繁,大战一触即发。

  “十天了……”

  包国维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帐篷的支杆。

  二十二师早已整装待发,士兵们摩拳擦掌,可入缅的命令却迟迟未至。

  这种眼睁睁看着友军孤军深入,自己却只能在后方干等的滋味,让他心急如焚。

  他猛地转身,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军大衣:“备车!去军部!”

  片刻后,包国维的身影出现在杜光亭的指挥部里,连寒暄都省去了,直接开门见山,

  “学长,200师已抵达同古,孤悬敌后!

  我第五军主力若再迟迟不动,前后脱节,衍功兄(戴安澜)那边局势危矣!

  二十二师请命即刻开拔,驰援同古!”

  杜光亭正对着一堆英文文件揉着眉心,闻言抬起头,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疲惫和烦躁。

  他叹了口气,将一份文件推到手边:

  “抑之,你的心情我何尝不知?

  我比你还急!

  可你看看这个——英方刚刚来的通知,说用于运输我军的车辆和油料尚未调配完毕,让我们耐心等待。”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烦躁地点着,

  “不仅仅是你的二十二师,九十六师动作迟缓,主力还在川省境内爬呢!

  统帅部安排的后续第二批入缅部队,像第六十六军,还有川军系统的第6军、第65军各部,

  正在从各地进入滇南集结,秩序混乱不堪!”

  杜光亭转过身,看着包国维,语气带着一丝无奈和转移压力的意味,

  “上头担心这些部队,尤其是某些地方杂牌,军纪涣散,装备五花八门,

  仓促拉去缅甸,让英美盟友看了笑话,影响国际观瞻。

  这监督整训的差事,上面让我们第五军负责。”

  他重重拍了拍包国维的肩膀,语气不容拒绝,

  “可我这里,每天要和英吉利人扯皮物资、路线、指挥权,脑袋都要炸了!

  抑之,你办事我放心,你的二十二师又是以治军严整着称。

  这件事,你专业对口。

  在我主力完全集结、英方放行之前,你先替我盯着点后续部队的风纪,务必让他们有点精兵的样子,

  别真到了缅甸丢咱们华夏军人的脸!”

  包国维心中一沉。

  他明白了,入缅之事又被复杂的政治、糟糕的后勤和盟军的扯皮拖住了。

  杜光亭把这烫手山芋丢给他,既是无奈,也是一种变相的安抚和拖延。

  看着杜光亭布满血丝的双眼,包国维知道此刻再争辩已于事无补。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的焦灼,立正敬礼:“是,我明白,定当尽力约束各部,整肃军纪。”

  离开军部时,包国维的心情比来时更加沉重。

  他回头望了一眼南方,仿佛能穿透重重山峦,看到那座即将被战火吞噬的同古城。

  戴安澜和他的200师,此刻正像激流中的孤石,独自承受着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

  正如杜玉明所说,第五军的96师由于是从长安地区整训完成南下出发滇省,

  如今为了补充补给还在川省境内。

  而第二批预备入缅的部队却已经进入了滇省各地区。

  除了中央军系统的部队在第五军周边扎营外,

  在保山附近的板桥、金鸡、辛街等地,也陆续出现了大量川军的集结点。

  这些来自天府之国的川省各地子弟兵,穿着略显破旧的草黄色军装,打着绑腿,背着斗笠沿着略显狭窄的街道行进时。

  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闻讯而来的民众。

  商人、学生、农夫、妇孺……人们挥舞着临时制作的小纸旗,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崇敬的笑容。

  “欢送川军将士出国远征!”

  “驱逐倭寇,扬我国威!”

  欢呼声、掌声、鞭炮声汇成一片,震耳欲聋。

  对于这些大多出身贫寒、在内战中辗转、又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川军士兵而言,

  何曾见过如此隆重而真诚的场面?

  他们一向被视为“杂牌”,

  装备差、补给少,

  往往在最艰苦的战场上承担最残酷的任务。

  此刻,面对这山呼海啸般的热情,许多士兵黝黑的脸庞上竟露出了腼腆甚至不知所措的神情。

  队伍的步伐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庄重,军官们也挺直了腰板,努力维持着军容。

  这种热烈的根源,深植于近代华夏的集体记忆。

  自前清晚期以来,华夏大地饱受列强欺凌,战火总是在自家的田园庐墓间燃烧。

  除了前清甲午年间在高丽与日军的那场悲壮之战,

  何曾有过堂堂正正出国作战、援助邻邦的经历?

  因此,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将这次入缅作战视为一件破天荒的光荣之事,

  是洗刷国耻、彰显国格、扬威异域的壮举。

  这种情绪也体现在满城的标语上。

  除了民众自发书写,还能看到一些由缅甸华侨商会等组织张贴的中文、缅文双语标语,格外醒目:

  “华夏军队为保卫缅甸人民而来!”

  “加强中英军事合作!”

  “缅甸是华夏最好的邻邦!”

  “驱逐倭寇,扬威异域!”

  “为国争光,不胜不还!”

  欢腾景象,对于长期在艰苦环境中作战的川军士兵而言,

  不啻于闯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

  热烈的欢呼和飘扬的标语固然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但另一种更原始、更强烈的冲击也随之而来。

  街道两旁商铺里堆积的货物——那些他们叫不出名字的罐头、糖果、鲜艳的布匹,

  甚至只是玻璃橱窗后挂着的油亮烧鹅,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许多士兵的目光。

  一些老兵油子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干瘪的荷包,喉结上下滚动,

  眼中流露出混杂着羡慕与贪婪的神色。

  他们习惯了在贫瘠中挣扎,突然面对如此丰饶、繁华的景象,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几乎本能地升起。

  更让那些后期补充来的年轻士兵心神摇曳的,是街边那些穿着整洁、面容干净的女学生和当地女子。

  她们投来的敬佩目光和欢呼声,在这些长期缺乏异性接触的年轻汉子心里点燃了一把火,

  引起一阵躁动不安的窃窃私语和推搡。

  有人试图脱离队伍去接递来的食物或鲜花,更有胆大的眼神不自觉地飘向姑娘们白皙的脖颈和纤细的手腕,

  脑子里转着些上不得台面的念头。

  “眼睛给老子规矩点!队列保持整齐!”

  一声低沉却极具威慑力的呵斥猛然在队伍中响起。

  只见一名佩戴着少尉衔的年轻军官,面色冷峻,目光如刀般扫过躁动处。

  陈小川和其他许多基层军官一样,并非行伍出身的老粗,

  而是战前受过系统教育的预备役训练。

  “记住你们身上的军装!我们是出国征战的堂堂之师,不是土匪流寇!”

  另一位上尉连长一边向民众挥手致意,一边压低声音严厉警告身边的士兵,

  “谁管不住自己的手和眼,坏了远征军的名声,老子第一个砍他脑壳!”

  这些素质较高的军官们有效地维持着秩序。

  他们深知,士兵们的反应是长期艰苦环境下的自然流露,

  但此刻,在国内外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

  任何不检点的行为都可能被放大,玷污这支军队乃至国家的声誉。

  他们强令士兵们挺直腰板,目视前方,只能以整齐的军容和克制的态度回应民众的热情。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幅矛盾的图景,

  一边是民众近乎狂热的欢迎,一边是士兵们内心汹涌的欲望与外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之间的激烈斗争。

  军营里的那点矛盾与躁动,在实实在在的饷银发下来后,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拖欠了数月的军饷竟然在出国前补发了下来,

  这对于一向被克扣惯了的川军士兵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事。

  虽然到手的数目比章程上规定的还是少了一些,但上官们这次竟没刮得太狠,已是难得的恩典。

  军营里顿时充满了叮当作响的半开钱币声和士兵们憨厚的笑声。

  在川军第6军49师某团的驻地,少尉排长陈小川也领到了自己那份饷银。

  冰凉的半开钱币揣进怀里,似乎连多日行军的疲惫都减轻了几分。

  正好,团部传来命令,部队即将开拔入缅,这几日准许轮流休假外出。

  营地立刻沸腾起来,许多刚领到钱的士兵和下级军官们互相招呼着,

  迫不及待地要冲进周边县城,去填补这些日子对乐子的渴望——

  下馆子、喝劣酒,或者去找那些在军营周围悄然出现的暗娼。

  “陈排副,走嘛!一起去城里耍一哈!”

  同僚们热情地招呼着。

  陈小川却只是摇摇头,把军帽戴正,语气平淡:“你们去嘛,我有点事。”

  说完,他便不顾同僚们暧昧的哄笑,径直朝着军营外另一个相反的方向走去。

  与他同行的,还有好些个不同部队的军官和士兵。

  他们和陈小川一样,对城里的繁华与诱惑似乎并无太大兴趣,脚步匆匆地赶往城门外的一片空地。

  那里,早已聚集了不少翘首以盼的百姓,多是妇孺老弱,穿着打补丁的衣裳,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风霜。

  一看到陈小川他们出现,人群立刻骚动起来,纷纷挥手呼唤着亲人的名字。

  军属随军迁移,是同盟军队内一个普遍而心酸的现象。

  对于许多基层军官和大头兵来说,家乡早已沦陷或遥不可及,

  战争不知何年何月结束,索性便将家眷带在身边。

  男人在哪里打仗,女人、孩子就跟到哪里,在军营附近搭个窝棚、租间民房,勉强栖身。

  虽然颠沛流离,但总算有个照应,能偶尔团聚。

  而中高级军官们,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手握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驻防地,往往便会就地解决个人问题。

  花上一点钱,甚至只需些许粮食布匹,就能“娶”一个当地或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女子,

  再租下一处像样的房子,成立一个临时的家。

  这个家里有女人洗衣做饭、暖床叠被,给予他们乱世中难得的温暖和体贴。

  一旦部队移防,这些军官大多会留下一些钱物,轻易地将这个家解散,

  待到新的驻地,再如法炮制,重新成家。

  几十块大洋,就能买断一个女子一段时间的生活和情感,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惯例。

  陈小川快步走到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的年轻女子面前。

  “小醉!”

  那女子虽然面色有些憔悴,但眉眼清秀,身段窈窕,正是他的妹妹陈小醉。

  她怀里抱着个不大的包袱,怯生生地站在人群边缘,

  眼神里既有见到哥哥的欣喜,更有一种惶然。

  “哥……”陈小醉轻声唤道,声音软糯,带着川妹子特有的腔调。

  陈小川看着妹妹,眼中闪过一丝心疼。

  他掏出刚领到还带着体温的饷银,想了想,又将之前积攒的一些皱巴巴的票子也拿了出来,

  一股脑儿塞到陈小醉手里。

  “小醉,这钱你拿着。

  上头说了,部队要在保山驻扎些时日,换装备、休整。”

  陈小川的声音带着些许宽慰,“这段日子,不能再让你跟着队伍后面颠沛流离了。”

  陈小醉捏着那叠厚厚的钱,手指微微颤抖。

  她看着哥哥:“哥,我……我一个人怕……”

  “莫怕!”

  陈小川打断她,语气比往常轻松了些,“时间宽裕,哥都安排好了。

  走,先带你安顿下来,再去找点吃的。”

  陈小川带着妹妹径直走进了保山县城。

  他用积攒已久的饷银,在县城边上相对安静的一条小巷里租下了一间小小的院房。

  院子虽旧,但还算干净,有间正房和一个小小的灶披间。

  “你看,这地方好歹有个遮风挡雨的,”

  陈小川帮着妹妹把简单的行李搬进屋,环顾着这个临时的家,

  “比跟着队伍住窝棚强多了。这段时间你先安心住下。”

  陈小醉打量着这个能暂时安身的小院,惶惑的心找到了一点着落。

  她是个单纯的女子,没什么大主意,家中父母早亡,她早就习惯了依赖哥哥。

  此刻,哥哥为她安排好这一切,让她在乱世中有了一个小小的避风港,她心里踏实了不少。

  安顿好行李,天色已近黄昏。

  陈小川便带着妹妹出门,想找个小饭馆吃点东西。

  刚走出巷口,正好撞见一行军官迎面走来。

  为首一人,身材高大,面容冷峻,正是他们的团长严翊。

  这位团长是从124师调来的,虽是平调,但他在师内关系根深蒂固,

  许多长官都卖他面子,因此他们团的装备和补给向来比其他团要好上一截。

  “团长好!”陈小川立即立正敬礼。

  严翊停下脚步,淡淡地看了看陈小川,目光又在他身旁怯生生的陈小醉身上停留了一瞬,微微点了点头。

  他忽然像是想起什么,问道:“你是第几期预备役训练生来着?”

  陈小川立即挺直腰板回答:“报告团长!最后一期!”

  严翊“嗯”了一声,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却从军装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递了过来。

  陈小川下意识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沓硬硬的银元,手感和他们刚发的军饷一样,是滇省通用的“半开”。

  “团长,这是……?”陈小川有些疑惑。

  严翊已经迈步离开,声音悠悠传来,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包主任发的慰问金。”

  陈小川愣在原地,十分意外。

  这时,他听到严翊身旁的副官低声催促道:“团长,我们得快点了,包将军这次设宴专门请咱们这些老部下吃饭,

  可真是给足面子了。”

  严翊一行人快步离去,留下陈小川握着那个意外的信封,看着他们消失在暮色渐浓的街角。

  夕阳的余晖透过街边屋檐的缝隙照下来,在他和妹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包主任?”,

  陈小川忽然想起,当初预备役督察公署中挂名训练监主任的那位似乎就是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