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刚停稳,包里的钢笔又震了一下,比前几次更短促,像心跳漏了一拍。洛倾颜没急着下车,指尖在拉链边缘停了片刻,才轻轻拉开,取出那支古朴的钢笔。笔帽缝隙间那道金线仍在,微微泛着,仿佛被什么看不见的力量撑开了一道口子。她没多看,只将笔轻轻夹进笔记本里,合上,抱在怀里推开了车门。
半小时前,她翻出茶叙时散落的那页草图——“权力再平衡需三步走”。纸角还留着一点折痕,是姑母当时盯着看了许久后无意识捏出来的。洛倾颜盯着那折痕,忽然明白,那不是敌意,是警觉后的迟疑。真正想守住东西的人,才会在门缝开一条时,先伸手试风向。
她没再等会议、没再发群消息,而是提笔写了一封手写信。
信不长,只说想请姑母推荐一位熟悉老宅历史的长辈,方便她整理一份家族口述档案。末尾添了一句:“您当年主持修祠的记录,我一直当范本学。”字迹清秀,不刻意讨好,却带着恰到好处的敬意。
次日傍晚,秘书回话:“姑母说,周三下午三点,她在南园茶室等您。”
南园是顾家老宅旁的小院,从前专供女眷休憩。如今荒了大半,只留一间茶室定期打扫。洛倾颜提前一刻钟到,推门时,风铃轻响,姑母已坐在临窗的位置,手里捧着一杯茶,目光落在窗外一株半枯的梅树上。
“您还记得这树?”姑母忽然开口,没看她。
“记得。”洛倾颜坐下,“十年前开花时,您不让修剪,说它撑过战火,是老宅的筋骨。”
姑母指尖在杯沿轻轻一叩,“你还记得这些?”
“我查过老照片,也听老管家提过几句。”她从包里取出一份复印件,轻轻推过去,“这是您当年主持修缮的账本记录,财务部现在还在参考您定的‘三审一支’流程。”
姑母低头看着那纸页,手指在“审批人:顾沈氏”那一栏停了停。她没接话,却问:“你今天来,不是为了要人吧?”
“是,也不是。”洛倾颜坦然道,“我想请您帮我看看,这份方案里,有没有我读不懂的‘家规’。”
她翻开文件夹,取出附件,一页页摊开。不是主方案,而是收益测算的三种模型。她指着其中一栏:“您担心分红模糊,是因为初期成本不确定。我做了三版测算,这一版是保守型,这一版是市场拓展型,这一版……是您儿子若参与招商团队,按工时折算后的收益预估。”
姑母的目光在最后一栏停住。数字比她预想的高出不少。
“这不是拉拢。”洛倾颜声音很轻,“是合作。您儿子有资源,有经验,若能牵头招商,不仅能提升收益,也能让长房在项目里真正有话语权。不是挂名,是实权。”
茶室安静下来。窗外风过,梅枝轻晃,影子扫过桌面。
“外姓人牵头,别人会说闲话。”姑母终于开口,“说我为了儿子,把家底让出去。”
“可如果方案成了,后人提起这段历史,会说‘是姑母在关键时刻,保住了老宅’。”洛倾颜看着她,“不是谁签了字,是谁在没人愿意站出来时,选择了对的事。”
姑母没应,只低头吹了吹茶。茶面泛起一圈涟漪,她没喝,却将杯子原样捧了起来。
临走时,她留下一句话:“方案可以再看,但别指望我第一个签字。”
洛倾颜点头:“我不需要您第一个签字,只需要您愿意再看一眼。”
她走出茶室,风铃又响。回头望去,姑母仍坐在原位,手里捧着那杯未饮的茶,像捧着一件不愿放下的旧物。
二房叔公那边,她没急着约见。茶叙时他翻文件的动作很重,但眼神在“工时记录”那页停了太久——那不是怀疑,是被触动。她知道,这类人不怕改变,怕的是被排除在外。
她写了一份“家族事务参与建议”,列出三项可由长辈主导的监督机制:修缮质量评审组、文化内容顾问团、财务公开听证会。每一条都留有实权接口,每一条都写着“特邀主持:顾氏宗亲代表”。
她没署名发送,只让助理以“内部研讨资料”名义发到家族群。半小时后,叔公的秘书来电:“老爷子说,资料收到了,让他儿子也看看。”
老管家那边更简单。她带了一盒桂花糕,还是顾逸尘小时候最爱的那家老字号。老人开门时有些意外,但接过糕点时,手明显抖了一下。
“您还记得他小时候偷吃被烫到嘴,躲在柴房哭?”洛倾颜笑着问。
老管家也笑了,“那小子,哭完还说‘甜,再来一块’。”
她没提方案,只聊旧事。聊槐树下谁放过风筝,聊书房壁炉前谁讲过故事。聊到一半,老人忽然说:“账本夹层里的东西,我没敢翻,可也没扔。”
洛倾颜心头一跳,却只轻轻点头:“等您觉得可以的时候,再给我看。”
老人看着她,良久,说了句:“你和他们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别人来,问的是‘能拿多少’,你来,问的是‘谁还记得’。”
她走时,老人送她到门口,手搭在门框上,像在守一道不愿轻易打开的门。但她知道,那扇门,已经松了闩。
三天后,姑母的秘书送来一份批注文件。不是正式支持函,而是一份密密麻麻写满修改意见的方案打印稿。每一条都精准,每一条都带着长期管理家族事务的老练眼光。最后一页,她用红笔圈出“文化传承委员会”一栏,写下:“我可担任首任召集人,但需有决策否决权。”
洛倾颜看着那行字,笑了。
她没立刻回复,而是取出“时光回溯之情感共鸣笔”,在空白页上写下:“她最希望被记住什么?”
笔尖微光流转,水晶泛起一层极淡的粉,像晨雾里初绽的花。纸上缓缓浮现一行小字:“守家之人。”
她轻轻抚过那行字,没再写什么,只将笔收回包中。
当晚,她整理完所有沟通记录,合上笔记本。台灯下,笔身静静躺着,水晶忽地一闪,比往常更亮,笔尖在封底空白页轻轻划了一下——
两个字浮现:近了。
她没察觉,只觉得掌心一暖,像被什么轻轻握了一下。
手机震动,是顾逸尘的消息:“今天去了南园,梅树发新芽了。”
她回:“嗯,风也暖了。”
他没再发,她也没再看手机。窗外,月光斜照,笔身上的水晶映出一点微光,像藏了一颗不肯熄灭的星。
她起身去厨房倒水,经过书桌时,包带勾到笔记本边缘,本子滑落,啪地一声摔在地上。
她弯腰去捡,翻开的那一页,正停在姑母批注的那页。
红笔圈出的“决策否决权”下方,不知何时,多了一行极细的小字,墨色很淡,像是笔尖自己划出来的:
“门开了。”
半小时前,她翻出茶叙时散落的那页草图——“权力再平衡需三步走”。纸角还留着一点折痕,是姑母当时盯着看了许久后无意识捏出来的。洛倾颜盯着那折痕,忽然明白,那不是敌意,是警觉后的迟疑。真正想守住东西的人,才会在门缝开一条时,先伸手试风向。
她没再等会议、没再发群消息,而是提笔写了一封手写信。
信不长,只说想请姑母推荐一位熟悉老宅历史的长辈,方便她整理一份家族口述档案。末尾添了一句:“您当年主持修祠的记录,我一直当范本学。”字迹清秀,不刻意讨好,却带着恰到好处的敬意。
次日傍晚,秘书回话:“姑母说,周三下午三点,她在南园茶室等您。”
南园是顾家老宅旁的小院,从前专供女眷休憩。如今荒了大半,只留一间茶室定期打扫。洛倾颜提前一刻钟到,推门时,风铃轻响,姑母已坐在临窗的位置,手里捧着一杯茶,目光落在窗外一株半枯的梅树上。
“您还记得这树?”姑母忽然开口,没看她。
“记得。”洛倾颜坐下,“十年前开花时,您不让修剪,说它撑过战火,是老宅的筋骨。”
姑母指尖在杯沿轻轻一叩,“你还记得这些?”
“我查过老照片,也听老管家提过几句。”她从包里取出一份复印件,轻轻推过去,“这是您当年主持修缮的账本记录,财务部现在还在参考您定的‘三审一支’流程。”
姑母低头看着那纸页,手指在“审批人:顾沈氏”那一栏停了停。她没接话,却问:“你今天来,不是为了要人吧?”
“是,也不是。”洛倾颜坦然道,“我想请您帮我看看,这份方案里,有没有我读不懂的‘家规’。”
她翻开文件夹,取出附件,一页页摊开。不是主方案,而是收益测算的三种模型。她指着其中一栏:“您担心分红模糊,是因为初期成本不确定。我做了三版测算,这一版是保守型,这一版是市场拓展型,这一版……是您儿子若参与招商团队,按工时折算后的收益预估。”
姑母的目光在最后一栏停住。数字比她预想的高出不少。
“这不是拉拢。”洛倾颜声音很轻,“是合作。您儿子有资源,有经验,若能牵头招商,不仅能提升收益,也能让长房在项目里真正有话语权。不是挂名,是实权。”
茶室安静下来。窗外风过,梅枝轻晃,影子扫过桌面。
“外姓人牵头,别人会说闲话。”姑母终于开口,“说我为了儿子,把家底让出去。”
“可如果方案成了,后人提起这段历史,会说‘是姑母在关键时刻,保住了老宅’。”洛倾颜看着她,“不是谁签了字,是谁在没人愿意站出来时,选择了对的事。”
姑母没应,只低头吹了吹茶。茶面泛起一圈涟漪,她没喝,却将杯子原样捧了起来。
临走时,她留下一句话:“方案可以再看,但别指望我第一个签字。”
洛倾颜点头:“我不需要您第一个签字,只需要您愿意再看一眼。”
她走出茶室,风铃又响。回头望去,姑母仍坐在原位,手里捧着那杯未饮的茶,像捧着一件不愿放下的旧物。
二房叔公那边,她没急着约见。茶叙时他翻文件的动作很重,但眼神在“工时记录”那页停了太久——那不是怀疑,是被触动。她知道,这类人不怕改变,怕的是被排除在外。
她写了一份“家族事务参与建议”,列出三项可由长辈主导的监督机制:修缮质量评审组、文化内容顾问团、财务公开听证会。每一条都留有实权接口,每一条都写着“特邀主持:顾氏宗亲代表”。
她没署名发送,只让助理以“内部研讨资料”名义发到家族群。半小时后,叔公的秘书来电:“老爷子说,资料收到了,让他儿子也看看。”
老管家那边更简单。她带了一盒桂花糕,还是顾逸尘小时候最爱的那家老字号。老人开门时有些意外,但接过糕点时,手明显抖了一下。
“您还记得他小时候偷吃被烫到嘴,躲在柴房哭?”洛倾颜笑着问。
老管家也笑了,“那小子,哭完还说‘甜,再来一块’。”
她没提方案,只聊旧事。聊槐树下谁放过风筝,聊书房壁炉前谁讲过故事。聊到一半,老人忽然说:“账本夹层里的东西,我没敢翻,可也没扔。”
洛倾颜心头一跳,却只轻轻点头:“等您觉得可以的时候,再给我看。”
老人看着她,良久,说了句:“你和他们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别人来,问的是‘能拿多少’,你来,问的是‘谁还记得’。”
她走时,老人送她到门口,手搭在门框上,像在守一道不愿轻易打开的门。但她知道,那扇门,已经松了闩。
三天后,姑母的秘书送来一份批注文件。不是正式支持函,而是一份密密麻麻写满修改意见的方案打印稿。每一条都精准,每一条都带着长期管理家族事务的老练眼光。最后一页,她用红笔圈出“文化传承委员会”一栏,写下:“我可担任首任召集人,但需有决策否决权。”
洛倾颜看着那行字,笑了。
她没立刻回复,而是取出“时光回溯之情感共鸣笔”,在空白页上写下:“她最希望被记住什么?”
笔尖微光流转,水晶泛起一层极淡的粉,像晨雾里初绽的花。纸上缓缓浮现一行小字:“守家之人。”
她轻轻抚过那行字,没再写什么,只将笔收回包中。
当晚,她整理完所有沟通记录,合上笔记本。台灯下,笔身静静躺着,水晶忽地一闪,比往常更亮,笔尖在封底空白页轻轻划了一下——
两个字浮现:近了。
她没察觉,只觉得掌心一暖,像被什么轻轻握了一下。
手机震动,是顾逸尘的消息:“今天去了南园,梅树发新芽了。”
她回:“嗯,风也暖了。”
他没再发,她也没再看手机。窗外,月光斜照,笔身上的水晶映出一点微光,像藏了一颗不肯熄灭的星。
她起身去厨房倒水,经过书桌时,包带勾到笔记本边缘,本子滑落,啪地一声摔在地上。
她弯腰去捡,翻开的那一页,正停在姑母批注的那页。
红笔圈出的“决策否决权”下方,不知何时,多了一行极细的小字,墨色很淡,像是笔尖自己划出来的:
“门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