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父亲说十几年来最开心的一天-《青春甜的要命》

  一

  志平的房子过完手续快一个月了,中介说的尾款也快到账了。志平便在附近的四海小区里找了一套出租房,先租一年。等他去杭州买好房子,再把户口迁过去,女儿就能上幼儿园了。

  至于自己的工作,倒是一言难尽。志平觉得有学历,做过会计,跑过业务,办过瓦厂,又能开货车,这些本领随便拿一项出来找工作,也不会太难吧?

  但现在看来,大专文凭烂大街,会计从业资格证好多年都没年审,早已失效,况且会计知识也变更了,而跑业务无异于耍嘴皮子,老板是要看你能否带来订单的。至于瓦厂管理,一个厂还不如一个车间的人多,况且一直都是父母在那里帮忙,又能有什么什么需要管理的?驾照不是B证开货车能算是职业吗?

  志平本来以为五项全能仔细拿出了一一分析,没有一项是合格的。

  去了杭州,到底能做什么呢?40岁的年纪本来就很尴尬,因为看书多,仗着一副文艺青年的气质,但两天不刮胡子,就会暴露了年龄,即使每天起来刮一遍野火吹又生的胡茬,但下巴铁青的模样只要瞅一眼,也就是大叔了!

  志平想来想去毫无头绪的时候,就不愿意多想,走一步是一步吧?车到山前必有路,去了杭州,即使人脉皆断,关系重修,他也不再是年轻。他早已在市场上锻炼的皮糙肉厚,唾面自干了。人只要能放下孔乙己的长衫,撸起袖子加油干,哪怕苦一点累一点,工资低一点,工作怎么可能会没有呢?这样一想?志平心里又坦然多了!

  这两天事情少,志平去了一趟杭州,看看妹妹推荐的几套房子,具体位置和户型。他现在总是在地图上扒拉扒拉,早已对杭州的东南东西南北及周边的郊县都感觉很熟悉了,除了不会杭州话,要不然从哪里到哪里,简直像是个老杭州呢?

  杭州是一座山水城市,着名的西湖风景区,是三面环山的所在,自宋室南渡以后,这里便是南宋的首都。一座城市,只要一旦成为都城,那便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了,何况自古繁华的钱塘,即使现在杭州城里,依然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

  而此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张志平也像一只鸟一样,选择把窝搭在这棵大树上。

  妹妹们一心只想着哥哥在附近选一套,这样的她们以后走动起来也很方便。志平看了临平区的高房价倍感压力,老家巢州的房子只卖了80几万,这里选的价格也都在九十万左右,不能超过100万。

  至于以后的工作,他毕竟不年轻了,身体也有慢性病,想找个相对轻松的工作,最好能每天有点自由时间才好,哪怕工资低一点,但能养活自己和孩子也就够了,所以不考虑房贷。

  许多人说住在杭州可能一年也去不了一趟西湖,那么多年轻美好的时光只是在拥挤的地铁上早出晚归的赶路,这是一个大城市的通病,志平便毅然否决自己以后要过这样的生活,他选择离市区更远的瓶窑或者老余杭。

  在老余杭镇上,有个世贸开发的新楼盘,不管是开发商的实力还是周边的环境,都让志平满意。楼盘背靠凤凰山,前面是南湖,志平几乎想都没想,就定在这里。

  当算起来总价时,比临平房价还低很多。虽然临平是区政府所在地,文化教育上要比这里强势,但志平一点也不介意。

  只要没多少负债,自己再找一份自由的工作,有充分的精力去辅导女儿,这样不愁成绩不好。孩子成绩上去了,什么样的重点高中甚至名牌大学读不了呢?

  有些人把家安在名校隔壁,但背负几十万的房贷,只会在未来几十年里小心翼翼的工作,没时间去逛西湖,陪孩子的时间更少的可怜。那与其这样还不如降低房子的标准,只要住的舒服,有大把的时间陪女儿就足矣!

  志平忽然觉得自己理性的思考事情,都让自己佩服起自己。他在安徽的几十年见到太多太多虚情假意的伪装,而在这一点上志平相信以民营经济为支柱的浙江民风一定是踏实肯干的。

  王志平回来把购房书给妹妹与妹夫看,他们也没有反驳,只稍稍叹息远了一点。至于工作,那新房子要一年后才能交付。

  “过来后就在附近租个房子够住就行,工作慢慢找呗!”妹妹很满意地说,看到哥哥迈出这一步,深感欣慰。

  志平想到巢州的货还没卖完,虽然亚飞说过你什么时候走,剩下的货他全部接收,但志平还是想把这个夏天卖完,啤酒经过他们遍地开花的找客户也能卖掉两车,想到这些便说“工作的事情,不着急,先把仓库里的货处理完,父母在家的农田如果能承包就承包给种粮大户,让父母也跟着过来。我们买的房子是新户型,可以做三房一厅,父母过来住起来也很方便。”

  妹妹说“那最好,那就是这么说,我晚上跟父母打电话。”

  志平整理好买房子交付的定金合同以及票据说是明天再去一趟去银行和房管局办按揭手续。

  妹妹感叹道房子还没建,就开始还房贷了,觉得很自豪似的,哥哥终于在杭州有套房了。

  第二天志平一早就去了市民中心办手续,原来那里的几个窗口专门是为房屋买卖服务的,不用出门就能把所有的手续办全了,真方便。

  杭州的办事效率确实高,最后志平拿着一本档案袋,上面贴着一张打印好的便条,上面写着什么时间带上哪些材料去上城区的某某路,某某大厦几楼。再办理相关证件,志平虽然来过几趟杭州,但如果没有便条的启示,他肯定想是找不到呢?心想这里的服务真是贴心细致。

  只是想一个月以后才行,便把资料全部丢在妹妹处,自己等一个月再过来吧?

  志平回去的时候是下午的火车,当火车慢慢的驶离杭州站时他不知道是出发了还是回家了?杭州以后就是他的新家了呢!

  火车经过的那些隧道和山川,他早已熟悉了,然而这一次,他觉得自己就是个杭州人去外地出差了。志平座位旁边是一位带孩子的奶奶,竟然说一口巢州话,志平便很有兴致的问:“现在是不是放暑假了吗?怎么还往老家去?”

  孩子奶奶这才告诉志平“每年一放暑假,孩子都要过来待两个月才回去开学,但今年要补课了,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呢?今天早上走,孩子不愿意,他妈也舍不得,但是要补课,不回去不行啊!”

  老年人的叹息和无奈,让志平心里五味杂陈。对于候鸟一样飞来飞去的留守儿童,他知道的太多了。在中国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和子女上学的矛盾,本来就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痛点。

  如果不是两地跑来跑去的无奈,不是因为工作舍不得的放弃,谁还会背井离乡,在城里买套房呢?

  妹妹的打工经历也是千千万万个农村孩子长大后都会面临的选择,这一切,志平都迎刃而解了。

  他只跟老人家说了孩子读书补课的事,一句话也没说自己在杭州买了房子,但心里充满了甜蜜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二

  志平回到家里,父亲也过来了,母亲在厨房做晚饭,一堆剁成块的鸡肉,水池边的蔬菜是红椒和碧绿的青椒。

  母亲在热气腾腾的锅台上满脸笑容,志平知道这是母亲犒劳他这两天辛苦了。然而,志平深深的知道自己在杭州买房对未来的影响可不止有房有户口这么简单的事,他已经知道G20确定在杭州召开了,还听说几年后有个亚运会呢!

  父亲今晚特地要喝一点酒,母亲做了红烧鸡,汤汁红亮,配以红椒,青椒,让志平忍不住先尝一块,莲莲不吃辣,母亲早已做好鲜肉丸子汤。

  今晚的菜很丰盛,人的心情也高涨。父亲一边喝酒一边说:“这十几年来也没有今天扬眉吐气了,杭州房子买的好,买的值!虽然要背一些债,但我们全家上,都不吃闲饭,三年五载就能把债还清,那时孩子也该上学了。你就好好陪陪孩子,辅导她成绩,这愿望就是我们后半生天天都在想的事情!”

  志平听了也心潮起伏,想到前一段坎坎坷坷的婚姻,想到父亲在瓦厂小心翼翼地跟着左邻右舍打交道,即使那时他是个不服输的年轻人,敢于跟左邻右舍斗,但所有的危机都被父亲一一化解,只有到了今天才算一个王炸,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目瞪口呆。谁会想到有一天张志平会去杭州买房?

  志平觉得他心中原本有一个梦想,只是他从不向别人提起过,他只会拿出结果,那是一种忍耐,也是一份自豪。

  比如今天晚上父亲翻了又翻的购房合同书,满脸的自豪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真想随便找个人来说说话。

  志平坐了一天火车,早早离开餐桌,他要洗脸早点睡了,母亲又贤惠的等父亲喝完酒再清洗一切,志平躺在床上听不清他们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闲事。

  志平觉得是小时候的光景,那时候父母都很年轻,生活像故事一样悠长深远。

  志平又想到自己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也有感动,他要保持这份对美好而平凡生活的感受能力,踏踏实实挣小钱,每天也就有了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