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夏季是啤酒消费的旺季,志平已经记不得拉了几车啤酒了。
虽然总量记不得,但每天早上出门卖货,晚上回来分账。仓库两把大锁,要两个人同时到场才能打开,所以志平不必担心账务问题。
志平在杭州买房后,亚飞也经常去合肥跟马海波在合肥打听地段和行情,亚飞要把巢州的房子留着养老,合肥再买一套给女儿,如此一来,他也觉得自己不比志平差了,否则志平都是杭州有房的人了,他不在合肥买一套出门卖货都感到志平高人一等,那他亚飞可受不了呢!
这天亚飞又要去一趟合肥看房子,他早上安排父亲跟志平跑一趟,因为都是一些老业务单位,无需多介绍父亲过来,只帮忙搬货即可。
志平第一次跟亚飞父亲出差,他很尊重老石匠。老人坐在副驾驶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跟志平说话,沿途路过几个熟悉的商店,志平都会停下来看看销量和库存,亚飞父亲便很惊讶的问你们这些小店都跑到了啊?哎,太辛苦了!
老父亲感叹亚飞他们不容易,志平听来却是辛苦劳动被人认可的快乐感觉。
轮到搬货的时候,志平总是让老爷子少搬几件,他则是卖力的加快脚步,多跑一趟。志平上车时,老人感慨地说:“你这个小伙子人很好,要比我家小飞好太多了。小飞不行,歪点子多。你们的能合伙搞长远了,也是见不容易的事,这世上最难的就是合伙做生意啊!”
老人这一褒一贬,志平并未当真,只是谦虚的笑笑,说“各人有各人的长处,你家小飞灵活,听他的话也不容易吃亏。”
老人不以为然地说“不是那样的”,又郑重的感慨:“我岁数大了,讲一句实话,像你这样的小哥哥,这么好的人世上有,但很少。世上要都是像你这样的人。那公安局都关门了!”
志平听了诧异,没明白为什么公安局会关门,老人又笑着解释说“你人太好了,根本就不需要警察,那他公安不就关门了吗?”
志平恍然明白,笑眯眯的开车,又往下一家店赶去。这是个十字路口的一家大超市,志平把车停在超市门口时,一个人跳下车钻到仓库里看看上次下的啤酒。他发现竟然一瓶没卖,便很奇怪。第一趟下货是卖的挺快,这第二趟货怎么就没动?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但秋老虎还在后头呢,啤酒也不至于滞销到如此严重啊?
他出来问老板时,老板只说了句“你给我的货贵了,下了便宜的货也快卖光了。”
志平惊讶不已,忙回头看展示柜里。果然有一些罐装的杂牌啤酒,都是模仿青岛燕京的外壳,实则也是山东那边小厂生产的。
志平便问老板,这酒多少钱一件下的?老板反问“你们心里没数啊?人家一件便宜一块多呢,我卖一件才赚一块钱,这样一反一复两三块钱的差别嘞。”
志平见老板说的真诚,他就开始留心同类商品的信息,这一留心就出了大问题了。
一上午,志平看到的这一片范围内,很多店都反映他们的啤酒价格偏高,有些商店还要求退货。志平找到电话号码问了两三家商贸公司,供应的裸价都在十元一件,志平他们供货都是12元,就是十送一的政策,也要11块了。
这个十件送一件的政策也是亚飞极力反对的,为我所用时他却一点也不反感,反而沾沾自喜,觉得底下的超市都被他压货压得满满当当。
可见任何一个政策就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回去的时候,虽然亚飞父亲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能感觉出来志平的情绪没上午那么高了,只是老人没在意。他依然坐在副驾驶上,迎着落山的太阳,感慨着每一个地方都变化这么大,年轻时常走的路已经找不到了。
今天志平第一次听到亚飞父亲说亚飞歪点子多,也第一次怀疑起亚飞这啤酒的进价到底是不是十元呢?打探价格也容易,用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打给厂家,要求合作,一试就出来了。
志平又想到亚飞在第一次拉啤酒时说过,这酒到底多少钱,我们以后有空去一趟山东厂里,总不能完全听四特老胡的吧?
当时志平觉得亚飞说的无比真诚,心想去不去山东,只要他们两个心怀坦荡的就能团结一致卖货了,啤酒一进仓库卖就完事。
现在想来,那就是亚非先用怀疑老胡,让他和志平结成同盟,即使以后问题暴露,它也可以把责任推卸的干干净净,从一开始他就怀疑过老胡的报价有问题,如此一想,亚飞真的是机关算尽了。
当志平确认这种啤酒,漕冲有三家在卖,而且价格都在十元,有搭赠,也就是八元到九元之间。四特酒老胡说过整车拉过来也就是八元不到,可他们目前进价是九元,也就是每件至少被亚飞吃去了一元。
一个暑假上万件的销量,但是差价却被亚飞单独吃去一万块。难怪这个夏天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在啤酒上。哎!亚飞呀,亚飞,虽然你吃去一万块钱,但还要平分,也有你自己的五千块钱呢,区区五千块,就搭上了这些日日夜夜奔波的情谊了。
这天晚上志平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已经在杭州买房子了,以后去了杭州也就没有机会再见到亚飞了,即使他回来,但各家都有各家的事,再见一面也不容易了。想到这里志平把这5000块钱的账深深的埋在心里。
对于坏账,铜陵的,江淮化工集团的,哪一家都不止5000块,他又何必跟辛辛苦苦跑了这么久的亚飞过不去呢?
虽然调查的细节就是如此,但志平又觉得也许亚飞被老胡糊弄了吧?他们是兄弟一般的朋友,他宁愿相信亚飞,也不愿意相信老胡。
奇怪的是志平只有抱着这样想法,心里才好受一些。他第二天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照例认真的开车。亚飞在合肥看的房子,他也不想问,毕竟他的房子在杭州,那是一种碾压的优势呢!他不想提房子,只想淡淡的维持着面上的客客气气。
亚飞也觉得志平因为杭州房子有些心事了,他也偶尔听志平说到婚姻里的两个人地位不般配,觉得婚姻有些荒诞了。
只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志平单独出门看了开发区的那几个卖啤酒大户,就心存疑窦了!
也许像他们这样辛辛苦苦合伙倒货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信任可言吧?只剩下防不胜防的苟且……
二
志平搬到出租屋以后,父亲没事也过来看莲莲。今天志平一回家,父亲就兴奋地对志平说“平子,你猜猜今天我看到谁了?”
看到父亲连连摇头叹息的神态,便好奇地问:“看到谁了?”
“看到老贾了,你哪里能猜到呀?”
志平没再说话,老贾他可早就知道了,现在成了吴镇的老丈人了。
父亲兴冲冲地说,他带着莲莲在小区花园那边玩,遇到一个看起来像是老贾,但又比老贾胖的老头,后来打招呼才知道。原来真的就是老贾,她女儿房子也买在这里,后来他们就说了这十几年的情况,说到女儿带了个孩子又嫁给了小吴。还说小吴就是个大骗子,没有钱也装成有钱人。小吴有个儿子跟老贾的孙女相处不好,害得她女儿本来在电视台工作都没有了,在合肥守这个橱柜店也没什么生意。
志平完全明白了,他让父亲不要跟老贾多说她女儿的事,她女儿现在嫁给她同学了!
父亲“哦”了一声,说“老贾一说到做橱柜的小吴时,我就有点印象,果然就是你同学啊!”
志平点点头,他听亚飞已经说过吴镇因为芜湖厂的事情走了弯路。
志平就让父亲不要跟老贾说那些重言烂语了,毕竟老贾脑子都有问题,说出来的话得罪了人,别人只会怪你,因为你比老贾脑子好啊!
父亲立马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
志平也让父亲明天就回瓦厂吧,跟母亲两人把瓦厂里库存的原料处理掉,瓦片也转给卖建材的。可能下个月他们就要去杭州了。
父亲一听很激动地说:“一句话,我们这就回去开始清理。老了老了,我们还要换个地方哦!”父亲突然感慨地这样说,志平就觉得也许父亲并不愿意去杭州吧?但为了莲莲的未来,老人也就放弃自己回老家的打算了!
天气凉了,虽然江淮大地的秋天来的晚,到处还是一片绿意葱葱,然而早早晚晚的凉意袭来,还是让人感到秋天来了。
这天亚飞说马海波店里有事,需要休息两天。志平想着反正他们的货已经接近尾声了,卖不卖都很自由。
这几天父母带着莲莲在瓦厂,志平一个人在家,他吃过晚饭后便翻出近段时间买来没看的书,挑出一本文学作品中关于南北方食物的考察,写的很好,作者考证的也很详细,志平看的爱不释手。
第二天早上醒来,志平打过针后,他又翻到那本爱不释手的书,坐在床上没挪窝。
直到自己肚子饿了,才不舍得丢下书来,去厨房找吃的。母亲不在的日子里,厨房里干干净净,他只好烧开水煮面条了,等一碗鸡蛋面煮好盛上桌子时,他刚刚坐下,左腿翘起来,放在另一只椅子上横档上准备满意地吃面条,心里还在想着那本书写的真好,详细的叙述了农业社会的种种场景,又有言简意赅的道理,大脑出现一些虚幻的想法,认为自己也可以如此写论文,只感到一阵眩晕,就浑然不觉了。
不知过了多久,志平醒来的时候发觉自己躺在地上,怎么会躺在地上呢?他毫无印象。这里不是西山春居的房子,而是租来的房子,那母亲和莲莲呢?
志平躺在地上想了半天才弄明白,父母带着莲莲回瓦厂了,自己一个人在看了本精彩的书,饿了的时候煮了一碗面条,还没来得及吃,然后就什么也记不清了!
志平扶着椅子站起来,屁股挨到椅子坐上去,可奇怪的是,左脚不听使唤,他想稍稍移动一下左脚。但左脚像是挂在脚上的空鞋子晃晃荡荡的,毫无反应。
志平吃了一惊,用手摸一下左脚,才明白小腿断了,他暗自叫苦!
这时,他闭上眼睛,又把刚才从床上起来的所有细节回忆一遍,打了针,又往床上看书,肚子饿的咕咕叫,去厨房煮面条,面条好了端上桌,然后就没有一点记忆了!
他确定是打完针没能按时吃饭,低血糖又犯了,身边没人的时候犯低血糖是多么的危险啊。他煮好面条就坐在椅子上,准备吃的时候却晕倒了,左腿憋在椅子横档上,把腿骨生生别断。
然而,就是这剧烈的疼痛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让血糖瞬间上升。他又醒过来了,只是自己躺在地上,不明就里。
睁开眼他看到那碗面条尚有余温,就连忙几口扒拉光。这才感觉到腿骨断裂后的疼痛越来越剧烈。他想打120,又觉得没必要了,自己已经完全清醒,只要有人搀扶,他完全可以走到医院。可就是因为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才弄到如此地步,现在又如何去医院呢?
夏季是啤酒消费的旺季,志平已经记不得拉了几车啤酒了。
虽然总量记不得,但每天早上出门卖货,晚上回来分账。仓库两把大锁,要两个人同时到场才能打开,所以志平不必担心账务问题。
志平在杭州买房后,亚飞也经常去合肥跟马海波在合肥打听地段和行情,亚飞要把巢州的房子留着养老,合肥再买一套给女儿,如此一来,他也觉得自己不比志平差了,否则志平都是杭州有房的人了,他不在合肥买一套出门卖货都感到志平高人一等,那他亚飞可受不了呢!
这天亚飞又要去一趟合肥看房子,他早上安排父亲跟志平跑一趟,因为都是一些老业务单位,无需多介绍父亲过来,只帮忙搬货即可。
志平第一次跟亚飞父亲出差,他很尊重老石匠。老人坐在副驾驶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跟志平说话,沿途路过几个熟悉的商店,志平都会停下来看看销量和库存,亚飞父亲便很惊讶的问你们这些小店都跑到了啊?哎,太辛苦了!
老父亲感叹亚飞他们不容易,志平听来却是辛苦劳动被人认可的快乐感觉。
轮到搬货的时候,志平总是让老爷子少搬几件,他则是卖力的加快脚步,多跑一趟。志平上车时,老人感慨地说:“你这个小伙子人很好,要比我家小飞好太多了。小飞不行,歪点子多。你们的能合伙搞长远了,也是见不容易的事,这世上最难的就是合伙做生意啊!”
老人这一褒一贬,志平并未当真,只是谦虚的笑笑,说“各人有各人的长处,你家小飞灵活,听他的话也不容易吃亏。”
老人不以为然地说“不是那样的”,又郑重的感慨:“我岁数大了,讲一句实话,像你这样的小哥哥,这么好的人世上有,但很少。世上要都是像你这样的人。那公安局都关门了!”
志平听了诧异,没明白为什么公安局会关门,老人又笑着解释说“你人太好了,根本就不需要警察,那他公安不就关门了吗?”
志平恍然明白,笑眯眯的开车,又往下一家店赶去。这是个十字路口的一家大超市,志平把车停在超市门口时,一个人跳下车钻到仓库里看看上次下的啤酒。他发现竟然一瓶没卖,便很奇怪。第一趟下货是卖的挺快,这第二趟货怎么就没动?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但秋老虎还在后头呢,啤酒也不至于滞销到如此严重啊?
他出来问老板时,老板只说了句“你给我的货贵了,下了便宜的货也快卖光了。”
志平惊讶不已,忙回头看展示柜里。果然有一些罐装的杂牌啤酒,都是模仿青岛燕京的外壳,实则也是山东那边小厂生产的。
志平便问老板,这酒多少钱一件下的?老板反问“你们心里没数啊?人家一件便宜一块多呢,我卖一件才赚一块钱,这样一反一复两三块钱的差别嘞。”
志平见老板说的真诚,他就开始留心同类商品的信息,这一留心就出了大问题了。
一上午,志平看到的这一片范围内,很多店都反映他们的啤酒价格偏高,有些商店还要求退货。志平找到电话号码问了两三家商贸公司,供应的裸价都在十元一件,志平他们供货都是12元,就是十送一的政策,也要11块了。
这个十件送一件的政策也是亚飞极力反对的,为我所用时他却一点也不反感,反而沾沾自喜,觉得底下的超市都被他压货压得满满当当。
可见任何一个政策就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回去的时候,虽然亚飞父亲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能感觉出来志平的情绪没上午那么高了,只是老人没在意。他依然坐在副驾驶上,迎着落山的太阳,感慨着每一个地方都变化这么大,年轻时常走的路已经找不到了。
今天志平第一次听到亚飞父亲说亚飞歪点子多,也第一次怀疑起亚飞这啤酒的进价到底是不是十元呢?打探价格也容易,用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打给厂家,要求合作,一试就出来了。
志平又想到亚飞在第一次拉啤酒时说过,这酒到底多少钱,我们以后有空去一趟山东厂里,总不能完全听四特老胡的吧?
当时志平觉得亚飞说的无比真诚,心想去不去山东,只要他们两个心怀坦荡的就能团结一致卖货了,啤酒一进仓库卖就完事。
现在想来,那就是亚非先用怀疑老胡,让他和志平结成同盟,即使以后问题暴露,它也可以把责任推卸的干干净净,从一开始他就怀疑过老胡的报价有问题,如此一想,亚飞真的是机关算尽了。
当志平确认这种啤酒,漕冲有三家在卖,而且价格都在十元,有搭赠,也就是八元到九元之间。四特酒老胡说过整车拉过来也就是八元不到,可他们目前进价是九元,也就是每件至少被亚飞吃去了一元。
一个暑假上万件的销量,但是差价却被亚飞单独吃去一万块。难怪这个夏天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在啤酒上。哎!亚飞呀,亚飞,虽然你吃去一万块钱,但还要平分,也有你自己的五千块钱呢,区区五千块,就搭上了这些日日夜夜奔波的情谊了。
这天晚上志平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已经在杭州买房子了,以后去了杭州也就没有机会再见到亚飞了,即使他回来,但各家都有各家的事,再见一面也不容易了。想到这里志平把这5000块钱的账深深的埋在心里。
对于坏账,铜陵的,江淮化工集团的,哪一家都不止5000块,他又何必跟辛辛苦苦跑了这么久的亚飞过不去呢?
虽然调查的细节就是如此,但志平又觉得也许亚飞被老胡糊弄了吧?他们是兄弟一般的朋友,他宁愿相信亚飞,也不愿意相信老胡。
奇怪的是志平只有抱着这样想法,心里才好受一些。他第二天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照例认真的开车。亚飞在合肥看的房子,他也不想问,毕竟他的房子在杭州,那是一种碾压的优势呢!他不想提房子,只想淡淡的维持着面上的客客气气。
亚飞也觉得志平因为杭州房子有些心事了,他也偶尔听志平说到婚姻里的两个人地位不般配,觉得婚姻有些荒诞了。
只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志平单独出门看了开发区的那几个卖啤酒大户,就心存疑窦了!
也许像他们这样辛辛苦苦合伙倒货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信任可言吧?只剩下防不胜防的苟且……
二
志平搬到出租屋以后,父亲没事也过来看莲莲。今天志平一回家,父亲就兴奋地对志平说“平子,你猜猜今天我看到谁了?”
看到父亲连连摇头叹息的神态,便好奇地问:“看到谁了?”
“看到老贾了,你哪里能猜到呀?”
志平没再说话,老贾他可早就知道了,现在成了吴镇的老丈人了。
父亲兴冲冲地说,他带着莲莲在小区花园那边玩,遇到一个看起来像是老贾,但又比老贾胖的老头,后来打招呼才知道。原来真的就是老贾,她女儿房子也买在这里,后来他们就说了这十几年的情况,说到女儿带了个孩子又嫁给了小吴。还说小吴就是个大骗子,没有钱也装成有钱人。小吴有个儿子跟老贾的孙女相处不好,害得她女儿本来在电视台工作都没有了,在合肥守这个橱柜店也没什么生意。
志平完全明白了,他让父亲不要跟老贾多说她女儿的事,她女儿现在嫁给她同学了!
父亲“哦”了一声,说“老贾一说到做橱柜的小吴时,我就有点印象,果然就是你同学啊!”
志平点点头,他听亚飞已经说过吴镇因为芜湖厂的事情走了弯路。
志平就让父亲不要跟老贾说那些重言烂语了,毕竟老贾脑子都有问题,说出来的话得罪了人,别人只会怪你,因为你比老贾脑子好啊!
父亲立马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
志平也让父亲明天就回瓦厂吧,跟母亲两人把瓦厂里库存的原料处理掉,瓦片也转给卖建材的。可能下个月他们就要去杭州了。
父亲一听很激动地说:“一句话,我们这就回去开始清理。老了老了,我们还要换个地方哦!”父亲突然感慨地这样说,志平就觉得也许父亲并不愿意去杭州吧?但为了莲莲的未来,老人也就放弃自己回老家的打算了!
天气凉了,虽然江淮大地的秋天来的晚,到处还是一片绿意葱葱,然而早早晚晚的凉意袭来,还是让人感到秋天来了。
这天亚飞说马海波店里有事,需要休息两天。志平想着反正他们的货已经接近尾声了,卖不卖都很自由。
这几天父母带着莲莲在瓦厂,志平一个人在家,他吃过晚饭后便翻出近段时间买来没看的书,挑出一本文学作品中关于南北方食物的考察,写的很好,作者考证的也很详细,志平看的爱不释手。
第二天早上醒来,志平打过针后,他又翻到那本爱不释手的书,坐在床上没挪窝。
直到自己肚子饿了,才不舍得丢下书来,去厨房找吃的。母亲不在的日子里,厨房里干干净净,他只好烧开水煮面条了,等一碗鸡蛋面煮好盛上桌子时,他刚刚坐下,左腿翘起来,放在另一只椅子上横档上准备满意地吃面条,心里还在想着那本书写的真好,详细的叙述了农业社会的种种场景,又有言简意赅的道理,大脑出现一些虚幻的想法,认为自己也可以如此写论文,只感到一阵眩晕,就浑然不觉了。
不知过了多久,志平醒来的时候发觉自己躺在地上,怎么会躺在地上呢?他毫无印象。这里不是西山春居的房子,而是租来的房子,那母亲和莲莲呢?
志平躺在地上想了半天才弄明白,父母带着莲莲回瓦厂了,自己一个人在看了本精彩的书,饿了的时候煮了一碗面条,还没来得及吃,然后就什么也记不清了!
志平扶着椅子站起来,屁股挨到椅子坐上去,可奇怪的是,左脚不听使唤,他想稍稍移动一下左脚。但左脚像是挂在脚上的空鞋子晃晃荡荡的,毫无反应。
志平吃了一惊,用手摸一下左脚,才明白小腿断了,他暗自叫苦!
这时,他闭上眼睛,又把刚才从床上起来的所有细节回忆一遍,打了针,又往床上看书,肚子饿的咕咕叫,去厨房煮面条,面条好了端上桌,然后就没有一点记忆了!
他确定是打完针没能按时吃饭,低血糖又犯了,身边没人的时候犯低血糖是多么的危险啊。他煮好面条就坐在椅子上,准备吃的时候却晕倒了,左腿憋在椅子横档上,把腿骨生生别断。
然而,就是这剧烈的疼痛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让血糖瞬间上升。他又醒过来了,只是自己躺在地上,不明就里。
睁开眼他看到那碗面条尚有余温,就连忙几口扒拉光。这才感觉到腿骨断裂后的疼痛越来越剧烈。他想打120,又觉得没必要了,自己已经完全清醒,只要有人搀扶,他完全可以走到医院。可就是因为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才弄到如此地步,现在又如何去医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