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终章之约,后台见-《花好越圆》

  (一)空椅成列

  苏晴走的时候,是初春。檐角的冰棱刚化尽,格物学堂的玉兰花正开得热闹,白花瓣落了一地,像铺了层雪。她是在暖阁的绣绷前停下的,手里还攥着“穿越乎”的最后一块插图——四个身影围着玉米囤笑,背景里既有冒着白烟的蒸汽火车、挂着“胤”字旗的远洋船,也有现代的玻璃高楼和亮着灯的灯塔,金线绣的阳光把这些景致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古代哪是未来。

  “绣完了……”她对守在旁的陈默轻声说,指尖最后在“灯塔”的位置点了点,“告诉他们,颜色调得正合适,不刺眼。”说完头就歪在绣绷上,银簪子从发间滑落,掉在插图的“玉米囤”旁,像颗刚成熟的玉米粒。

  沈望按她的遗愿,把这幅绣品装裱起来,挂在格物学堂正厅的中央。绣品两侧,摆着赵磊的旧算盘(算珠被磨得发亮,“8”字档的漆都掉了)、林薇的铜药箱(里面还整齐码着青蒿、薄荷等草药)、苏晴的竹绣绷(绷子上留着半截没绣完的线,是金线)。学生们路过时总爱驻足,听先生讲这四件物件的故事——讲那个用算盘算出“粮票密码”的赵先生,讲背着药箱走遍万里的林先生,讲绣出“花好越圆”的苏先生,讲守着国土让日子变样的陈先生。

  暖阁里只剩陈默那张梨木椅了。他每天还是会坐在那里,泡上一壶玉米茶,茶盏用的是当年四人共用的那套粗瓷杯,杯沿有个小缺口,是赵磊当年算账时不小心磕的。他翻着“越年记”,里面夹着赵磊的漂流瓶纸条、林薇的健康画稿、苏晴的绣线样本,还有张四人刚穿越时的合影(沈望后来根据描述画的),画上的人穿着不合时宜的现代衣服,站在光秃秃的槐树下,笑得有些局促。

  “沈望的电灯装上了,”他对着空椅们说,指尖划过账本上的“发电量记录”,“格物学堂夜里跟白天一样亮,学生们能多念两个时辰的书了。”

  “‘无界号’带回了美洲的土豆酒,”他呷了口玉米茶,茶味混着淡淡的药香(林薇当年加的养胃配方),“味道跟赵磊说的啤酒差不多,就是劲儿小了点,王二柱的儿子说,等酿出更烈的,就给‘穿越乎’的作者当奖品。”

  “孩子们写的穿越故事攒了一箱子,”他翻出最上面的一本,封面上画着个歪歪扭扭的蒸汽火车,“有个小姑娘写的《我带玉米回唐朝》,说要让杨贵妃也尝尝玉米糕——苏晴要是见了,准得给她画插图。”

  说这些话时,阳光从窗棂溜进来,落在空椅上,像有人坐在那里听。陈默偶尔会错觉看到赵磊在拨算盘,林薇在写药方,苏晴在穿针线,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和四十年前的模样渐渐重合。

  三年后的冬至,雪下得很大,把京城的屋顶都盖成了白的。陈默靠在梨木椅上,手里攥着那半块生锈的打火机——是从赵磊的骨灰盒里找出来的,他说要带着这“钥匙”上路。他看着桌上的“穿越乎”绣品,雪光透过窗纸照在上面,金线闪着柔和的光。

  “我来了……”他轻声说,声音轻得像雪落,“你们仨,可别抢着当管理员啊。”

  (二)后台的光

  现代都市的深夜,写字楼的某层还亮着灯。这间办公室不算大,却收拾得热闹:墙上贴满了手绘的蒸汽火车、玉米田、远洋船,桌上摆着复古计算器、铜药箱、竹绣绷,角落里堆着一摞摞打印好的书稿,封面上都写着“穿越乎”投稿。

  一个穿连帽衫的年轻小伙正趴在电脑前,噼里啪啦敲着代码,屏幕上跳动着绿色的字符,像在织一张无形的网。他面前的复古计算器显示着“99 ”,旁边贴着张便签:“今日新增投稿99篇,明天得加个自动分类功能——赵磊记”。

  “苏晴姐的插图怎么还没传?”他突然扭头喊,声音里带着点孩子气的抱怨,“读者都在催更‘花好月圆’系列了!”

  话音刚落,靠窗的打印机“咔哒咔哒”响起来,吐出一叠彩色打印纸。最上面那张正是苏晴绣的“四人围玉米囤”图,扫描后的绣品在灯光下泛着绒光,金线绣的阳光仿佛真的在流动。打印机旁的竹绣绷上,不知何时多了块新绣布,上面用银线绣着“穿越乎”三个字,针脚细密,正是苏晴的手法。

  “来了来了,”一个清亮的女声从打印机后传来,苏晴抱着绣绷走出来,还是二十岁出头的模样,梳着当年的麻花辫,“刚给‘杨贵妃吃玉米糕’那篇加了插图,你看这糕点的褶子,像不像咱们当年蒸的?”

  小伙凑过去一看,果然,绣品里的玉米糕上有三道褶,和暖阁里常吃的那个样式一模一样。“像!太像了!”他挠挠头,“还是苏晴姐细心,我就想不起来加这细节。”

  “你呀,就知道敲代码。”苏晴笑着把绣品扫描进电脑,“林薇姐的健康板块更新了吗?有个作者写‘穿越到热带’,连防中暑的方子都写错了。”

  “早改完了。”吧台旁传来声音,林薇正用马克杯泡薄荷茶,白大褂的口袋里露出半截《健康手册》,封面上印着“穿越乎专用版”。她拿起一叠打印稿,上面用红笔改着批注:“青蒿需绞汁后煮沸,生喝会闹肚子——林薇”“腹泻时不能喝生水,哪怕是山泉水!划重点!”

  “赵磊,”她把改好的稿子递过去,“这个作者说‘想带算盘回古代算账’,你给加个‘珠算入门’的附件呗?别让他到时候连进位都不会。”

  “得嘞!”赵磊接过稿子,手指在计算器上按得飞快,“我这就把当年教王二柱的‘快速算账法’整理出来,保证他看完就能算明白玉米收成!”

  三人正忙着,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带着股外面的寒气。陈默站在门口,穿着件熨帖的白衬衫,手里把玩着半块生锈的打火机,眉眼间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少了些沧桑,多了些少年气。

  “啊。你?你该不会真的假的陈默哥回来了吧!”赵磊第一个跳起来,“必须得是我!”陈默骄傲的回道。“就等你点‘启动’键了!服务器都架好了,就差个开篇词!”两位女士也赶紧的走过来……

  苏晴赶紧拉他到电脑前:“你看这首页设计,我加了个动态的玉米田背景,鼠标移过去还会结玉米呢!”

  林薇把一杯玉米酒放在他面前,酒液里浮着片薄荷叶:“按你当年的方子调的,加了点蜂蜜,不烈。”

  陈默看着屏幕上闪烁的“穿越乎”logo——由玉米、齿轮、船帆、绣线组成的圆形图案,和暖阁墙上的画稿一模一样。他拿起鼠标,指尖悬在“发布”键上,突然笑了。

  “开篇词我想好了。”他说,声音清亮,“就写:‘所有穿越,都是为了让日子更好;所有相遇,都是为了把圆画大。这里有玉米的香,有高铁的快,有跨越山海的约定,还有……等你的我们。’”

  赵磊按下回车键的瞬间,整个屏幕亮起来。首页弹出无数个跳动的故事标题:《带着玉米种子回饥荒年》《我的古代蒸汽工坊》《在非洲部落当医官的日子》《绣娘的花好越圆》……每个标题后面都跟着小小的点赞数,像无数颗星星在闪烁。

  “你看,”苏晴指着滚动的屏幕,眼睛亮晶晶的,“他们写的,不就是咱们走过的路?”

  林薇抿了口薄荷茶,点头笑道:“那个写‘热带防疫’的作者,把‘煮沸法’写进了故事,说‘这是从一位林姓医官那学的’——你看,好东西总能传下去。”

  赵磊翻着投稿记录,突然指着一条说:“这个作者说‘想造一艘蒸汽船,叫无界号’,跟咱们的船重名了!”

  陈默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评论区,读者们在讨论“玉米最好种在哪种土壤”“蒸汽火车的安全阀原理”“古代怎么用草药治感冒”,字里行间都是热气腾腾的认真。他突然想起四十年前那个寒夜,四人挤在暖阁里,说“能活一天是一天”,那时的他们,哪会想到有一天,会有这么多人跟着他们的脚步,把“花好月圆”写成无数个版本的故事。

  窗外的现代都市灯火璀璨,霓虹在玻璃幕墙上流动,像把无数个“圆”叠在了一起。办公室里的四人碰了碰手里的杯子——赵磊的可乐冒着泡,林薇的薄荷茶飘着香,苏晴的果汁泛着甜,陈默的玉米酒带着暖,杯沿相碰的脆响里,混着四十年的风雨,却依旧清清爽爽,像刚开坛的新酒。

  “敬我们。”陈默举杯。

  “敬‘穿越乎’。”赵磊笑着撞了下杯子。

  “敬所有没说出口的约定。”苏晴的眼里闪着光。

  “敬……花好月圆,后台见。”林薇的声音温柔却坚定。

  (三)未完的歌

  那天之后,“穿越乎”成了很多人手机里的常驻APP。有人在上面写穿越故事,把玉米种到了各个朝代;有人分享“生存指南”,教大家怎么用古代药材治现代病;有人画蒸汽火车的设计图,说“要造一艘能跑遍时空的船”。

  平台的后台永远有人值班。赵磊的代码越写越溜,把“自动分类”升级成了“智能推荐”,读者总能刷到合心意的故事;苏晴的插图攒了厚厚一摞,从玉米糕到蒸汽船,每幅都带着金线般的暖意;林薇的健康板块成了“保命指南”,有人说“靠着这上面的方子,在故事里活过了三次瘟疫”;陈默偶尔会写篇“掌柜的话”,讲讲他们当年种玉米、造水车的故事,结尾总不忘说“欢迎来稿,咱们一起把圆画大”。

  办公室的灯,常年亮着。偶尔有新作者投稿,会收到一封自动回复:“你的故事,我们收到了。这里有玉米的香,有蒸汽的响,还有等你的我们——来自‘穿越乎’团队”。

  没人知道这团队在哪,只知道他们懂玉米的生长周期,懂蒸汽的工作原理,懂草药的性味归经,更懂每个穿越者心里的那点盼——盼着日子变好,盼着相遇温暖,盼着哪怕跨越时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花好月圆”。

  某个深夜,赵磊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伸了个懒腰。苏晴在给新故事绣插图,林薇在整理最新的草药图谱,陈默趴在桌上,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投稿记录,突然笑了。

  “你看,”他轻声说,“咱们的故事,从来就没结束过。”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那半块生锈的打火机上,火苗仿佛又“噌”地窜起,映着四张年轻的脸。远处传来汽笛声,像蒸汽火车在鸣笛;楼下的便利店亮着灯,像个永远不打烊的玉米囤;手机里的“穿越乎”还在刷新,新的故事正在生长。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结局——不是定格在某一刻的圆满,是让圆满变成一条河,永远流淌;让约定变成一首歌,永远传唱。只要还有人在写穿越的故事,还有人在盼花好月圆,他们就永远在,在玉米的香里,在蒸汽的响里,在每个等待相遇的时光里,笑着说:

  “我来了,一起把圆画大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