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槐树下的空椅
又是三年深秋,格物学堂的老槐树落尽了叶,枝桠在灰天上画出疏朗的网。暖阁里的矮榻旁,空了一张梨木椅——赵磊走了。
走的那天是个响晴的日子,他正坐在通商码头的灯塔下,给沈望看新修订的“全球贸易账册”。账册上用红笔标着南洋香料的溢价、非洲象牙的关税,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算盘。“你看这笔盈余,”他笑着用指节敲了敲纸页,“够造三艘蒸汽船,还能给‘无界号’换套新的无线电报机。”话音刚落,头就轻轻歪在账册上,手里那把磨了四十年的旧算盘滑落在地,算珠“噼啪”滚了一地,最后停在“8”的位置,像个没算完的等式。
陈默、苏晴、林薇坐在那张空椅旁,桌上摊着赵磊的遗物:半块锈迹斑斑的打火机(穿越时带的那只)、一本翻烂的《珠算进阶》、还有张没写完的“穿越乎”策划案,上面用铅笔写着“盈利模式:读者打赏抽成30%,作者可兑换玉米种子/蒸汽零件模型”。
“他总说‘想试试回去’,”苏晴用锦盒收好那半块打火机,指尖抚过金属壳上的划痕,“说要看看现代的超市里,玉米是不是还论斤卖。”
林薇翻开那本《珠算进阶》,扉页上有赵磊年轻时的字迹:“若有归途,必带计算器回来,让老伙计(指算盘)退休。”她突然想起赵磊走前的玩笑:“真回去了,我先给‘穿越乎’搭个服务器,用云存储,比账本结实。”那时大家都笑他痴人说梦,现在想来,那玩笑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盼。
沈望来送新账册时,见三人对着空椅出神,轻声说:“赵先生的骨灰,按他遗愿埋在灯塔底座了。守塔的老郑说,下葬那天,他梦见赵先生背着个帆布包,包里露出半截计算器,说‘去去就回’。”
陈默点点头,望向码头方向。暮色里,灯塔的光正一圈圈扫过海面,像在给某个归人引路。“他要是真回去了,”陈默突然笑了,“该会先去数码城转一圈,看看最新的计算器吧?”
“说不定正用Excel算‘穿越乎’的用户增长率呢。”林薇接话,声音里带着哽咽,嘴角却扬着。
暖阁里的炭火烧得比往常旺,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以前赵磊在时,总爱一边拨算盘一边念叨“这个账得细算”,噼啪声里,连伤感都透着股烟火气;现在只剩炭块偶尔爆出的火星,静得能听见窗外落叶的声。
(二)漂流瓶里的密码
半年后,南洋商队的“顺风号”带回个消息:船行至印度洋中部时,水手捞起个密封的玻璃漂流瓶,瓶里的纸条上,用钢笔写着一行字——“算盘换计算器,值。‘穿越乎’后台见,速来。”
字迹歪歪扭扭,却和赵磊当年改粮票账册的笔迹如出一辙。更奇的是,纸条边缘沾着点铁锈,经格物学堂的工匠鉴定,和赵磊那半块打火机上的锈迹成分完全一致。
苏晴捏着纸条,指腹反复摩挲“后台见”三个字,突然想起赵磊说过的“现代黑话”:“他这是……在平台后台等着咱们?”
林薇找出放大镜,对着字迹仔细看:“你看这‘穿越乎’的‘乎’字,最后一笔带了个小弯钩,跟他当年在通商律上签的名字一个毛病。”
陈默把纸条裱进“越年记”,放在赵磊的旧粮票旁边。“看来他没骗咱们,”他指尖点过钢笔划出的墨痕,“这钢笔字,在咱们这时代可写不出来——毛笔哪能划出这么细的线。”
消息传到码头,守塔的老郑一拍大腿:“我说赵先生走的那晚,灯塔的光突然闪了三下呢!当时以为是齿轮卡了,现在想来,是他在打招呼啊!”
从那天起,三人总爱去灯塔下坐着。苏晴带着绣绷,在“花好月圆”图的角落添了个小小的灯塔,塔顶亮着金线绣的光;林薇带了药箱,里面备着防晕船的薄荷糖,说“万一他回来时晕船呢”;陈默揣着赵磊的算盘,偶尔拨两下,算珠碰撞的脆响里,像能听见他在旁边喊“错了错了,进位不对”。
“他说‘速来’,”苏晴一针一线绣着,银线在布上拉出细细的光,“咱们可得抓紧,别让他一个人在后台着急。”
(三)玉米田的私语
又过了五年,林薇走了。
她是在非洲商队的营地里倒下的。那天她刚教完部落妇女“煮沸法”消毒,正趴在木箱上改《全民健康书》的增补页,上面写着“热带疟疾防治:青蒿绞汁兑水服,每日三次”。临终前,她抓着陈默和苏晴的手,气若游丝地说:“别埋在码头……撒在玉米田里吧,种子能飘洋过海,说不定……能带着我找到他们。”
骨灰撒进河南玉米田那天,苏晴在林薇的枕下发现个布包,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画稿——画的是“穿越乎”的健康板块首页,置顶帖标题是“穿越必备:30种古代常见病急救法”,配图是林薇自己画的草药图,旁边用小字标着“配图作者:苏晴”。
“她早把咱们的活儿都分好了。”苏晴把画稿递给陈默,眼泪掉在纸上,晕开了草药的绿色。
陈默把画稿贴在暖阁的墙上,正对着赵磊的空椅。“这下,‘穿越乎’的健康板块有主编了。”他轻声说,像在对空气里的人交代。
那年秋天,玉米丰收时,非洲商队的首领带回来个更离奇的事:部落的巫医说,昨夜梦见个穿白褂的女士,递给他一张纸,上面写着“治腹泻方:马齿苋煮水,加少许盐”,末尾还有行小字——“告诉苏晴,插图该画马齿苋了”。
苏晴听到时,正在绣“穿越乎”的logo,银针突然在布上顿了顿:“她也到了……估计正跟赵磊吵架呢,一个说‘内容要严谨’,一个说‘流量最重要’。”
陈默笑了,笑着笑着眼眶就湿了。他知道,这不是幻觉。赵磊的漂流瓶,林薇的托梦,都是在说——路通了,门开了,就等你们来了。
暖阁里只剩两张椅子了。陈默和苏晴常对着空椅说话,说沈望团队研发的电灯试亮成功,比油灯亮十倍;说“无界号”完成了第五次环球航行,带回了美洲的土豆酒;说格物学堂的孩子们开始写穿越故事,说要投给一个叫“穿越乎”的新平台……像在给远方的人发实时播报。
“咱们也该准备准备了。”苏晴收起绣绷,logo上的四个小人,就差两个没绣完了。
陈默望着墙上的画稿,突然觉得,所谓“离别”,不过是换个地方相聚。就像赵磊从算盘换到了计算器,林薇从《全民健康书》换到了平台板块,他们终将从这张暖阁的矮榻,挪到那个叫“穿越乎”的后台——还是那四个人,还是要一起,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把故事讲得长长远远。
窗外的玉米田翻着金浪,灯塔的光在夜里明明灭灭,像在说:别急,路长,慢慢走,我等你。
又是三年深秋,格物学堂的老槐树落尽了叶,枝桠在灰天上画出疏朗的网。暖阁里的矮榻旁,空了一张梨木椅——赵磊走了。
走的那天是个响晴的日子,他正坐在通商码头的灯塔下,给沈望看新修订的“全球贸易账册”。账册上用红笔标着南洋香料的溢价、非洲象牙的关税,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算盘。“你看这笔盈余,”他笑着用指节敲了敲纸页,“够造三艘蒸汽船,还能给‘无界号’换套新的无线电报机。”话音刚落,头就轻轻歪在账册上,手里那把磨了四十年的旧算盘滑落在地,算珠“噼啪”滚了一地,最后停在“8”的位置,像个没算完的等式。
陈默、苏晴、林薇坐在那张空椅旁,桌上摊着赵磊的遗物:半块锈迹斑斑的打火机(穿越时带的那只)、一本翻烂的《珠算进阶》、还有张没写完的“穿越乎”策划案,上面用铅笔写着“盈利模式:读者打赏抽成30%,作者可兑换玉米种子/蒸汽零件模型”。
“他总说‘想试试回去’,”苏晴用锦盒收好那半块打火机,指尖抚过金属壳上的划痕,“说要看看现代的超市里,玉米是不是还论斤卖。”
林薇翻开那本《珠算进阶》,扉页上有赵磊年轻时的字迹:“若有归途,必带计算器回来,让老伙计(指算盘)退休。”她突然想起赵磊走前的玩笑:“真回去了,我先给‘穿越乎’搭个服务器,用云存储,比账本结实。”那时大家都笑他痴人说梦,现在想来,那玩笑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盼。
沈望来送新账册时,见三人对着空椅出神,轻声说:“赵先生的骨灰,按他遗愿埋在灯塔底座了。守塔的老郑说,下葬那天,他梦见赵先生背着个帆布包,包里露出半截计算器,说‘去去就回’。”
陈默点点头,望向码头方向。暮色里,灯塔的光正一圈圈扫过海面,像在给某个归人引路。“他要是真回去了,”陈默突然笑了,“该会先去数码城转一圈,看看最新的计算器吧?”
“说不定正用Excel算‘穿越乎’的用户增长率呢。”林薇接话,声音里带着哽咽,嘴角却扬着。
暖阁里的炭火烧得比往常旺,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以前赵磊在时,总爱一边拨算盘一边念叨“这个账得细算”,噼啪声里,连伤感都透着股烟火气;现在只剩炭块偶尔爆出的火星,静得能听见窗外落叶的声。
(二)漂流瓶里的密码
半年后,南洋商队的“顺风号”带回个消息:船行至印度洋中部时,水手捞起个密封的玻璃漂流瓶,瓶里的纸条上,用钢笔写着一行字——“算盘换计算器,值。‘穿越乎’后台见,速来。”
字迹歪歪扭扭,却和赵磊当年改粮票账册的笔迹如出一辙。更奇的是,纸条边缘沾着点铁锈,经格物学堂的工匠鉴定,和赵磊那半块打火机上的锈迹成分完全一致。
苏晴捏着纸条,指腹反复摩挲“后台见”三个字,突然想起赵磊说过的“现代黑话”:“他这是……在平台后台等着咱们?”
林薇找出放大镜,对着字迹仔细看:“你看这‘穿越乎’的‘乎’字,最后一笔带了个小弯钩,跟他当年在通商律上签的名字一个毛病。”
陈默把纸条裱进“越年记”,放在赵磊的旧粮票旁边。“看来他没骗咱们,”他指尖点过钢笔划出的墨痕,“这钢笔字,在咱们这时代可写不出来——毛笔哪能划出这么细的线。”
消息传到码头,守塔的老郑一拍大腿:“我说赵先生走的那晚,灯塔的光突然闪了三下呢!当时以为是齿轮卡了,现在想来,是他在打招呼啊!”
从那天起,三人总爱去灯塔下坐着。苏晴带着绣绷,在“花好月圆”图的角落添了个小小的灯塔,塔顶亮着金线绣的光;林薇带了药箱,里面备着防晕船的薄荷糖,说“万一他回来时晕船呢”;陈默揣着赵磊的算盘,偶尔拨两下,算珠碰撞的脆响里,像能听见他在旁边喊“错了错了,进位不对”。
“他说‘速来’,”苏晴一针一线绣着,银线在布上拉出细细的光,“咱们可得抓紧,别让他一个人在后台着急。”
(三)玉米田的私语
又过了五年,林薇走了。
她是在非洲商队的营地里倒下的。那天她刚教完部落妇女“煮沸法”消毒,正趴在木箱上改《全民健康书》的增补页,上面写着“热带疟疾防治:青蒿绞汁兑水服,每日三次”。临终前,她抓着陈默和苏晴的手,气若游丝地说:“别埋在码头……撒在玉米田里吧,种子能飘洋过海,说不定……能带着我找到他们。”
骨灰撒进河南玉米田那天,苏晴在林薇的枕下发现个布包,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画稿——画的是“穿越乎”的健康板块首页,置顶帖标题是“穿越必备:30种古代常见病急救法”,配图是林薇自己画的草药图,旁边用小字标着“配图作者:苏晴”。
“她早把咱们的活儿都分好了。”苏晴把画稿递给陈默,眼泪掉在纸上,晕开了草药的绿色。
陈默把画稿贴在暖阁的墙上,正对着赵磊的空椅。“这下,‘穿越乎’的健康板块有主编了。”他轻声说,像在对空气里的人交代。
那年秋天,玉米丰收时,非洲商队的首领带回来个更离奇的事:部落的巫医说,昨夜梦见个穿白褂的女士,递给他一张纸,上面写着“治腹泻方:马齿苋煮水,加少许盐”,末尾还有行小字——“告诉苏晴,插图该画马齿苋了”。
苏晴听到时,正在绣“穿越乎”的logo,银针突然在布上顿了顿:“她也到了……估计正跟赵磊吵架呢,一个说‘内容要严谨’,一个说‘流量最重要’。”
陈默笑了,笑着笑着眼眶就湿了。他知道,这不是幻觉。赵磊的漂流瓶,林薇的托梦,都是在说——路通了,门开了,就等你们来了。
暖阁里只剩两张椅子了。陈默和苏晴常对着空椅说话,说沈望团队研发的电灯试亮成功,比油灯亮十倍;说“无界号”完成了第五次环球航行,带回了美洲的土豆酒;说格物学堂的孩子们开始写穿越故事,说要投给一个叫“穿越乎”的新平台……像在给远方的人发实时播报。
“咱们也该准备准备了。”苏晴收起绣绷,logo上的四个小人,就差两个没绣完了。
陈默望着墙上的画稿,突然觉得,所谓“离别”,不过是换个地方相聚。就像赵磊从算盘换到了计算器,林薇从《全民健康书》换到了平台板块,他们终将从这张暖阁的矮榻,挪到那个叫“穿越乎”的后台——还是那四个人,还是要一起,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把故事讲得长长远远。
窗外的玉米田翻着金浪,灯塔的光在夜里明明灭灭,像在说:别急,路长,慢慢走,我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