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东市的喧嚣,终究是被更迭的谈资淹没了。
昨日还唾沫横飞、怒斥朝中奸佞的说书先生,今日已换了一副面孔,将那“珠崖大捷”绘声绘色地归功于天子圣明,朝廷威德。
台下的百姓将信将疑,议论声此起彼伏,却也无人再敢公然叫板。
毕竟,那柄悬在头顶的刀,虽未落下,寒光却已照彻人心。
蔡和混在人群里,一身寻常布衣,丝毫不起眼。
他的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精准地锁定了街角的一处茶摊。
在那里,几日前亲手撕毁他评话本子的锦衣小吏,正与一名头戴宽大帷帽、身形富态的商人低声交谈。
那商人身姿笔挺,不似寻常行商,倒有几分武人底子。
他不动声色地挪了过去,借着买一碗劣茶的功夫,侧耳倾听。
风中只飘来一句冷硬的话语,出自那商人:“……盐价再涨三成,北地的百姓就得拿家里的铁器来换粮了。”
蔡和端着茶碗的手微微一顿。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那商人端起茶碗时,宽大的袖口滑落寸许,露出一枚打磨得锃亮的纹银袖扣,上面是半个狰狞的虎头。
蔡和心中猛地一沉,那是河朔冯氏商号独有的标记。
他一口喝干碗中苦涩的茶水,转身离去,步履沉稳,心中却已是惊涛骇浪。
回到居所,他立刻翻出尘封的吏部旧档,借着昏黄的油灯,一页页地查找。
很快,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冯敬尧。
档案记载,此人十年来专营朝廷官盐,由南向北运输,生意做得极大,可诡异的是,十年间,他从未按例入京述职,仿佛幽州、并州一带已是他的独立王国。
与此同时,海贸总署的密室之内,陈子元的手指正叩击着桌面。
他对面,站着身形精悍的李息。
“将‘幽并铁道图’重绘一份,”陈子元的声音平稳而有力,“我要知道,沿途每一口盐井、每一座铁窑的确切位置,特别是近两年新开的。”
李息领命,迅速铺开一张巨大的羊皮卷。
他没有用墨,而是拿起了一支朱砂笔。
随着笔尖在图上游走,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最终,他在地图的北段用朱笔重重圈出了三处地方:怀戎、马邑、阴馆。
“大人请看,”李息压低了声音,语气凝重,“这三处,都在近一年内新修了水渠,但水渠的流向并非农田或城池,而是直通人迹罕至的荒僻山谷。卷宗上说,这三地每月消耗的木炭量,远超当地冶炼官铁所需的三倍有余。”
他顿了顿,用指甲在“山谷”二字上划过:“卑职以为,这不是在炼铁……这是在提硝。”
“提硝……”陈子元重复着这两个字,眼中寒光一闪而过。
盐为民生之本,铁为军国之器,而硝,却是催生雷霆、颠覆乾坤的引信。
三者合一,其心可知。
他不再犹豫,取过一张素笺,提笔写下八字密令:“查渠、控井、断炭、诱商。”
墨迹未干,他将纸条递给李息,又取出一份盖着官印的文书:“你即刻北上,就说不堪忍受朝廷盘剥,意图投靠冯敬尧。这份伪造的‘炭税减免文书’,便是你的投名状。”
冯敬尧在马邑的私宅,远比寻常富商的府邸要森严得多。
李息见到他时,这位河朔盐铁大鳄正端坐堂上,手中把玩着两枚玉胆,脸上挂着一丝玩味的笑容:“一个朝廷的驿丞,也懂得生意经?”
李息躬身递上那份文书,脸上是恰到好处的卑微与疲惫:“边吏清苦,朝不保夕,不过是想为自己和家人求一条活路罢了。”
冯敬尧接过文书,只扫了一眼便放在一旁,显然并不全信。
他唤来心腹,取过一本账册,随手指着其中一页对李息道:“你既想入我冯家门,总得知晓些账目。你看看,这个月的耗用,记的可对?”
李息凑上前,目光落在账册上。
上面清晰地写着:“……购精炭百车,用以炼‘消’……”
他心中冷笑,面上却故作疑惑,指着那个“消”字,恭敬地说道:“冯公,此字恐怕不妥。此物若作‘消’磨之用,倒是无妨,可若要与炭火为伴,一旦用量大了,遇火必炸,怕不是‘消’,而是‘硝’石之‘硝’吧?”
冯敬尧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惊异。
他原以为这只是个寻常的识字试探,没想到对方竟能一语道破其中关窍。
这已不是识字,而是识物。
“你倒是有几分见识。”他收起账册,神色莫测,“既如此,今夜有一趟‘夜运’,你便跟着去见识见识。”
是夜,月黑风高。
数十辆蒙着厚厚油布的牛车在冯府心腹的押送下,吱呀呀地驶出马邑城。
李息策马随行,默不作声。
车队没有走向官道,而是拐入了一条通往荒谷的僻静小路。
抵达谷中深处,车夫们熟练地卸下车上装载的木炭,从一处隐蔽的山洞里,搬出数十个沉甸甸的麻袋,换装上车。
李息借着解手的机会,悄然靠近一辆牛车,将一枚特制的铜钱死死嵌入车轴的凹槽中。
这是海贸总署的“踪记法”,铜钱经过特殊处理,沿途会留下肉眼难辨的痕迹,每隔十里,便有暗桩可以通过特殊器械追踪印记。
就在他直起身子的瞬间,他敏锐的听觉捕捉到远处山脊上传来极轻微的马蹄声。
他凝神望去,夜色中,仿佛有几点鬼火一闪而逝。
那是赵云的白马义从,他们竟也悄然尾随至此。
陈子元的布置,果然是天罗地网。
李息心头大定,若无其事地回到队伍中。
返程路上,经过一处颠簸路段,李息故意脚下一滑,从马上摔了下来。
在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扶起时,他已将一小包从麻袋破口处漏出的灰白色粉末,神不知鬼不觉地藏入了靴底。
三日后,一份加急密报摆在了陈子元的案头。
他展开信纸,指尖轻轻敲击着上面那八个字:“灰粉遇水凝块,燃之青烟冲天。”
证据确凿。他唤来蔡和,将一沓稿纸推到他面前。
“去写一篇新评话,”陈子元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冰冷的笑意,“就叫《百姓换盐得“白土”,煮饭竟能烧塌灶》。”
蔡和提笔,一气呵成。
陈子元看过后,亲笔在末尾批注:“交州茶寮可讲,幽州酒肆必传。”
窗外,秋雨淅沥,打在青瓦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陈子元凝视着墙上那幅巨大的地图,李息留下的铜钱踪迹已被暗桩一一标注,连成了一条从马邑蜿蜒向北的致命暗线。
他低声自语,像是在对满室的雨声倾诉:“他们以为盐铁无言,却不知这世上的每一粒盐,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是谁在偷这个国。”
而在千里之外的马邑城,冯敬尧正将最后一本账册扔进火盆。
熊熊的火焰舔舐着纸张,将其化为灰烬。
然而,就在灰烬即将熄灭的瞬间,一抹诡异的青蓝色火苗自灰烬中猛地窜起,如鬼魅的眼睛。
冯敬尧瞳孔骤然紧缩,浑身的血液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糟了!”他失声低吼,“他们识得硝!”
恐慌如潮水般将他淹没。
他知道,一场不见刀兵的战争已经打响,而对方的第一招,就击中了他的要害。
他必须立刻做出应对。
也就在此时,那篇关于“白土烧塌灶”的故事,正随着南下的商队和北上的信使,如风一般传开。
这故事编得太过离奇又贴近生活,很快便在幽州等地的酒肆茶寮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恐慌与愤怒,比最烈的酒更能点燃人心。
南方的秋雨尚未停歇,北地的寒风却已提前到来。
那凛冽的风,卷着尘土,也卷着流言,吹过干涸的田野,吹过空空如也的米缸,最终汇聚成一股压抑的寒流,重重拍打在幽州治所紧闭的朱漆大门上。
昨日还唾沫横飞、怒斥朝中奸佞的说书先生,今日已换了一副面孔,将那“珠崖大捷”绘声绘色地归功于天子圣明,朝廷威德。
台下的百姓将信将疑,议论声此起彼伏,却也无人再敢公然叫板。
毕竟,那柄悬在头顶的刀,虽未落下,寒光却已照彻人心。
蔡和混在人群里,一身寻常布衣,丝毫不起眼。
他的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精准地锁定了街角的一处茶摊。
在那里,几日前亲手撕毁他评话本子的锦衣小吏,正与一名头戴宽大帷帽、身形富态的商人低声交谈。
那商人身姿笔挺,不似寻常行商,倒有几分武人底子。
他不动声色地挪了过去,借着买一碗劣茶的功夫,侧耳倾听。
风中只飘来一句冷硬的话语,出自那商人:“……盐价再涨三成,北地的百姓就得拿家里的铁器来换粮了。”
蔡和端着茶碗的手微微一顿。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那商人端起茶碗时,宽大的袖口滑落寸许,露出一枚打磨得锃亮的纹银袖扣,上面是半个狰狞的虎头。
蔡和心中猛地一沉,那是河朔冯氏商号独有的标记。
他一口喝干碗中苦涩的茶水,转身离去,步履沉稳,心中却已是惊涛骇浪。
回到居所,他立刻翻出尘封的吏部旧档,借着昏黄的油灯,一页页地查找。
很快,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冯敬尧。
档案记载,此人十年来专营朝廷官盐,由南向北运输,生意做得极大,可诡异的是,十年间,他从未按例入京述职,仿佛幽州、并州一带已是他的独立王国。
与此同时,海贸总署的密室之内,陈子元的手指正叩击着桌面。
他对面,站着身形精悍的李息。
“将‘幽并铁道图’重绘一份,”陈子元的声音平稳而有力,“我要知道,沿途每一口盐井、每一座铁窑的确切位置,特别是近两年新开的。”
李息领命,迅速铺开一张巨大的羊皮卷。
他没有用墨,而是拿起了一支朱砂笔。
随着笔尖在图上游走,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最终,他在地图的北段用朱笔重重圈出了三处地方:怀戎、马邑、阴馆。
“大人请看,”李息压低了声音,语气凝重,“这三处,都在近一年内新修了水渠,但水渠的流向并非农田或城池,而是直通人迹罕至的荒僻山谷。卷宗上说,这三地每月消耗的木炭量,远超当地冶炼官铁所需的三倍有余。”
他顿了顿,用指甲在“山谷”二字上划过:“卑职以为,这不是在炼铁……这是在提硝。”
“提硝……”陈子元重复着这两个字,眼中寒光一闪而过。
盐为民生之本,铁为军国之器,而硝,却是催生雷霆、颠覆乾坤的引信。
三者合一,其心可知。
他不再犹豫,取过一张素笺,提笔写下八字密令:“查渠、控井、断炭、诱商。”
墨迹未干,他将纸条递给李息,又取出一份盖着官印的文书:“你即刻北上,就说不堪忍受朝廷盘剥,意图投靠冯敬尧。这份伪造的‘炭税减免文书’,便是你的投名状。”
冯敬尧在马邑的私宅,远比寻常富商的府邸要森严得多。
李息见到他时,这位河朔盐铁大鳄正端坐堂上,手中把玩着两枚玉胆,脸上挂着一丝玩味的笑容:“一个朝廷的驿丞,也懂得生意经?”
李息躬身递上那份文书,脸上是恰到好处的卑微与疲惫:“边吏清苦,朝不保夕,不过是想为自己和家人求一条活路罢了。”
冯敬尧接过文书,只扫了一眼便放在一旁,显然并不全信。
他唤来心腹,取过一本账册,随手指着其中一页对李息道:“你既想入我冯家门,总得知晓些账目。你看看,这个月的耗用,记的可对?”
李息凑上前,目光落在账册上。
上面清晰地写着:“……购精炭百车,用以炼‘消’……”
他心中冷笑,面上却故作疑惑,指着那个“消”字,恭敬地说道:“冯公,此字恐怕不妥。此物若作‘消’磨之用,倒是无妨,可若要与炭火为伴,一旦用量大了,遇火必炸,怕不是‘消’,而是‘硝’石之‘硝’吧?”
冯敬尧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惊异。
他原以为这只是个寻常的识字试探,没想到对方竟能一语道破其中关窍。
这已不是识字,而是识物。
“你倒是有几分见识。”他收起账册,神色莫测,“既如此,今夜有一趟‘夜运’,你便跟着去见识见识。”
是夜,月黑风高。
数十辆蒙着厚厚油布的牛车在冯府心腹的押送下,吱呀呀地驶出马邑城。
李息策马随行,默不作声。
车队没有走向官道,而是拐入了一条通往荒谷的僻静小路。
抵达谷中深处,车夫们熟练地卸下车上装载的木炭,从一处隐蔽的山洞里,搬出数十个沉甸甸的麻袋,换装上车。
李息借着解手的机会,悄然靠近一辆牛车,将一枚特制的铜钱死死嵌入车轴的凹槽中。
这是海贸总署的“踪记法”,铜钱经过特殊处理,沿途会留下肉眼难辨的痕迹,每隔十里,便有暗桩可以通过特殊器械追踪印记。
就在他直起身子的瞬间,他敏锐的听觉捕捉到远处山脊上传来极轻微的马蹄声。
他凝神望去,夜色中,仿佛有几点鬼火一闪而逝。
那是赵云的白马义从,他们竟也悄然尾随至此。
陈子元的布置,果然是天罗地网。
李息心头大定,若无其事地回到队伍中。
返程路上,经过一处颠簸路段,李息故意脚下一滑,从马上摔了下来。
在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扶起时,他已将一小包从麻袋破口处漏出的灰白色粉末,神不知鬼不觉地藏入了靴底。
三日后,一份加急密报摆在了陈子元的案头。
他展开信纸,指尖轻轻敲击着上面那八个字:“灰粉遇水凝块,燃之青烟冲天。”
证据确凿。他唤来蔡和,将一沓稿纸推到他面前。
“去写一篇新评话,”陈子元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冰冷的笑意,“就叫《百姓换盐得“白土”,煮饭竟能烧塌灶》。”
蔡和提笔,一气呵成。
陈子元看过后,亲笔在末尾批注:“交州茶寮可讲,幽州酒肆必传。”
窗外,秋雨淅沥,打在青瓦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陈子元凝视着墙上那幅巨大的地图,李息留下的铜钱踪迹已被暗桩一一标注,连成了一条从马邑蜿蜒向北的致命暗线。
他低声自语,像是在对满室的雨声倾诉:“他们以为盐铁无言,却不知这世上的每一粒盐,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是谁在偷这个国。”
而在千里之外的马邑城,冯敬尧正将最后一本账册扔进火盆。
熊熊的火焰舔舐着纸张,将其化为灰烬。
然而,就在灰烬即将熄灭的瞬间,一抹诡异的青蓝色火苗自灰烬中猛地窜起,如鬼魅的眼睛。
冯敬尧瞳孔骤然紧缩,浑身的血液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糟了!”他失声低吼,“他们识得硝!”
恐慌如潮水般将他淹没。
他知道,一场不见刀兵的战争已经打响,而对方的第一招,就击中了他的要害。
他必须立刻做出应对。
也就在此时,那篇关于“白土烧塌灶”的故事,正随着南下的商队和北上的信使,如风一般传开。
这故事编得太过离奇又贴近生活,很快便在幽州等地的酒肆茶寮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恐慌与愤怒,比最烈的酒更能点燃人心。
南方的秋雨尚未停歇,北地的寒风却已提前到来。
那凛冽的风,卷着尘土,也卷着流言,吹过干涸的田野,吹过空空如也的米缸,最终汇聚成一股压抑的寒流,重重拍打在幽州治所紧闭的朱漆大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