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光未明,窗外灰蒙蒙的雾气像一层湿透的纱布,贴在玻璃上。我睁开眼,心跳几乎停滞——那封信,又来了。
它就静静躺在我的枕边,信封泛黄,边缘微微卷起,像是被谁的手反复摩挲过。信纸上的字迹与昨日不同,不再是那种规整的印刷体,而是用毛笔蘸着浓墨写就的行楷,笔锋凌厉,仿佛每一划都带着某种压抑的怒意:
“第一日任务:找到青石巷37号的老式铜铃,挂在你家门后。铃响三声,怨念暂安。”
我盯着那行字,喉咙发紧。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从三天前我在旧书摊买回那本无名日记,每晚入睡后,它都会出现在我的床头,像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诅咒。起初我以为是恶作剧,甚至怀疑是不是邻居在试探我,可当我翻遍全屋,门窗紧锁,监控无异,我才意识到——这东西,不是人送来的。
我本想撕了它,扔进火里烧掉。可手指刚触到信纸,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亮起,是我随手打开的地图APP,搜索栏里不知何时自动输入了“青石巷37号”。
我愣住。
更让我脊背发凉的是,地图上竟真有这个地方。红点标记在城市最边缘的旧城区,一片被高楼包围的废墟地带。卫星图显示,那里只剩断壁残垣,杂草丛生,连道路都被藤蔓吞噬。备注写着:“已列入拆迁名单,居民清空,禁止入内。”
可就在那片荒芜中,37号的位置,清晰得刺眼。
我盯着那个红点,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我曾在那里生活过,或是……梦见过。
犹豫了很久,我还是穿上了外套,抓起车钥匙出了门。清晨的街道空无一人,路灯还亮着,昏黄的光晕下,影子被拉得很长。车子驶出市区,越往西走,空气越冷。路边的树开始变得扭曲,枝干交错如枯手,指向灰白的天空。
青石巷藏在一片废弃工厂背后,入口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脚下的青石板早已碎裂,缝隙里钻出暗绿色的苔藓,踩上去滑腻冰冷。巷子两旁的老屋歪斜着身子,墙皮大片剥落,露出里面发黑的砖块,像腐烂的牙齿。有些窗户空洞洞地张着,玻璃碎尽,风从里面吹出一股陈年霉味,夹杂着某种说不清的腥气。
我数着门牌,心跳越来越快。
35号,36号……终于,37号到了。
那是一栋两层小楼,门框上方挂着一块腐朽的木牌,漆色尽褪,但依稀能辨出“林宅”两个字。我的心猛地一沉——这个姓氏,不该出现在这里。我姓林,而我从未听父母提起过这条巷子。
推门的瞬间,一股冷风迎面扑来,带着尘土和腐朽的气息。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像是某种生物在低吼。客厅很小,家具全被搬空,只剩一张翻倒的椅子和一面裂开的镜子。墙角处,一只铜铃悬挂在生锈的铁钩上,样式古朴,铃身呈暗绿色,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符文,像是某种古老的文字,又像是一种封印。
我走近,伸手去取。
就在指尖触碰到铃身的刹那——
“叮。”
一声清脆的铃响,划破死寂。
我猛地缩手,寒意从脚底窜上头顶。那声音太干净了,不像在这满是尘埃的地方该有的声响,反而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是从我脑子里响起。
我转身想走,却在抬头的一瞬僵住了。
楼梯上,站着一个小女孩。
她穿着一条褪色的红裙,裙摆沾着泥点,赤着脚,背对着我,头发湿漉漉地贴在后颈。她轻轻摇晃着身子,像是在荡秋千。
然后,她开口了,声音轻得像风:
“姐姐……你也听见铃声了吗?”
我没有回答,甚至不敢呼吸。我知道不能看她的脸,更不能回应她的问题。可就在那一秒,我听见自己喉咙里发出了一声极轻的“嗯”。
小女孩的摇晃停了。
她缓缓转过头——
我没有看清她的脸。因为在她转身的瞬间,我抓起铜铃,疯了一样冲出屋子。身后,那扇破门“砰”地关上,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
我一路狂奔回车里,手抖得几乎插不进钥匙。直到车子发动,疾驰而出,我才敢回头看一眼。
青石巷的入口,空无一人。
但那块“林宅”的木牌,在风中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咯吱”声,像在笑。
回到家,我立刻将铜铃挂在门后,用一根红绳系牢。铃铛静静垂着,不再发出任何声音。我洗了澡,换了衣服,强迫自己冷静。也许……任务完成了?只要铃响三声,怨念就会安息?
我躺在床上,疲惫如潮水般涌来。
半夜,我被一阵轻响惊醒。
“叮——”
“叮——”
“叮——”
三声铃响,清晰而规律,像是有人在门外轻轻敲击。
我屏住呼吸,盯着卧室门缝。没有脚步声,没有影子,只有那三声铃响之后,一切归于寂静。
我松了口气,甚至感到一丝诡异的安心。或许,真的结束了。
可第二天清晨,我醒来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门后的铜铃。
它不见了。
绳子还挂在那儿,断口整齐,像是被什么利器割断。
而我的床头,那封信又出现了。
信纸泛黄,字迹猩红,像是用血写成:
“任务未完成。铜铃未净,怨未安。第二日。”
我盯着那行字,手指冰凉。
这时,我忽然注意到,信纸背面有一行极小的字,几乎难以辨认:
“你挂上的,不是真正的铜铃。”
我猛地抬头,望向门后。
那根红绳在晨风中轻轻摆动,空荡荡的,像一条吊死的舌头。
而就在我愣神的瞬间,我听见——
厨房里,传来轻轻的、赤脚踩在瓷砖上的声音。
还有小女孩哼着歌,断断续续,调子熟悉得让我浑身发冷:
“铃儿响,姐姐来,不许看,不许猜……”
喜欢午夜当铺
它就静静躺在我的枕边,信封泛黄,边缘微微卷起,像是被谁的手反复摩挲过。信纸上的字迹与昨日不同,不再是那种规整的印刷体,而是用毛笔蘸着浓墨写就的行楷,笔锋凌厉,仿佛每一划都带着某种压抑的怒意:
“第一日任务:找到青石巷37号的老式铜铃,挂在你家门后。铃响三声,怨念暂安。”
我盯着那行字,喉咙发紧。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从三天前我在旧书摊买回那本无名日记,每晚入睡后,它都会出现在我的床头,像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诅咒。起初我以为是恶作剧,甚至怀疑是不是邻居在试探我,可当我翻遍全屋,门窗紧锁,监控无异,我才意识到——这东西,不是人送来的。
我本想撕了它,扔进火里烧掉。可手指刚触到信纸,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亮起,是我随手打开的地图APP,搜索栏里不知何时自动输入了“青石巷37号”。
我愣住。
更让我脊背发凉的是,地图上竟真有这个地方。红点标记在城市最边缘的旧城区,一片被高楼包围的废墟地带。卫星图显示,那里只剩断壁残垣,杂草丛生,连道路都被藤蔓吞噬。备注写着:“已列入拆迁名单,居民清空,禁止入内。”
可就在那片荒芜中,37号的位置,清晰得刺眼。
我盯着那个红点,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我曾在那里生活过,或是……梦见过。
犹豫了很久,我还是穿上了外套,抓起车钥匙出了门。清晨的街道空无一人,路灯还亮着,昏黄的光晕下,影子被拉得很长。车子驶出市区,越往西走,空气越冷。路边的树开始变得扭曲,枝干交错如枯手,指向灰白的天空。
青石巷藏在一片废弃工厂背后,入口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脚下的青石板早已碎裂,缝隙里钻出暗绿色的苔藓,踩上去滑腻冰冷。巷子两旁的老屋歪斜着身子,墙皮大片剥落,露出里面发黑的砖块,像腐烂的牙齿。有些窗户空洞洞地张着,玻璃碎尽,风从里面吹出一股陈年霉味,夹杂着某种说不清的腥气。
我数着门牌,心跳越来越快。
35号,36号……终于,37号到了。
那是一栋两层小楼,门框上方挂着一块腐朽的木牌,漆色尽褪,但依稀能辨出“林宅”两个字。我的心猛地一沉——这个姓氏,不该出现在这里。我姓林,而我从未听父母提起过这条巷子。
推门的瞬间,一股冷风迎面扑来,带着尘土和腐朽的气息。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像是某种生物在低吼。客厅很小,家具全被搬空,只剩一张翻倒的椅子和一面裂开的镜子。墙角处,一只铜铃悬挂在生锈的铁钩上,样式古朴,铃身呈暗绿色,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符文,像是某种古老的文字,又像是一种封印。
我走近,伸手去取。
就在指尖触碰到铃身的刹那——
“叮。”
一声清脆的铃响,划破死寂。
我猛地缩手,寒意从脚底窜上头顶。那声音太干净了,不像在这满是尘埃的地方该有的声响,反而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是从我脑子里响起。
我转身想走,却在抬头的一瞬僵住了。
楼梯上,站着一个小女孩。
她穿着一条褪色的红裙,裙摆沾着泥点,赤着脚,背对着我,头发湿漉漉地贴在后颈。她轻轻摇晃着身子,像是在荡秋千。
然后,她开口了,声音轻得像风:
“姐姐……你也听见铃声了吗?”
我没有回答,甚至不敢呼吸。我知道不能看她的脸,更不能回应她的问题。可就在那一秒,我听见自己喉咙里发出了一声极轻的“嗯”。
小女孩的摇晃停了。
她缓缓转过头——
我没有看清她的脸。因为在她转身的瞬间,我抓起铜铃,疯了一样冲出屋子。身后,那扇破门“砰”地关上,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
我一路狂奔回车里,手抖得几乎插不进钥匙。直到车子发动,疾驰而出,我才敢回头看一眼。
青石巷的入口,空无一人。
但那块“林宅”的木牌,在风中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咯吱”声,像在笑。
回到家,我立刻将铜铃挂在门后,用一根红绳系牢。铃铛静静垂着,不再发出任何声音。我洗了澡,换了衣服,强迫自己冷静。也许……任务完成了?只要铃响三声,怨念就会安息?
我躺在床上,疲惫如潮水般涌来。
半夜,我被一阵轻响惊醒。
“叮——”
“叮——”
“叮——”
三声铃响,清晰而规律,像是有人在门外轻轻敲击。
我屏住呼吸,盯着卧室门缝。没有脚步声,没有影子,只有那三声铃响之后,一切归于寂静。
我松了口气,甚至感到一丝诡异的安心。或许,真的结束了。
可第二天清晨,我醒来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门后的铜铃。
它不见了。
绳子还挂在那儿,断口整齐,像是被什么利器割断。
而我的床头,那封信又出现了。
信纸泛黄,字迹猩红,像是用血写成:
“任务未完成。铜铃未净,怨未安。第二日。”
我盯着那行字,手指冰凉。
这时,我忽然注意到,信纸背面有一行极小的字,几乎难以辨认:
“你挂上的,不是真正的铜铃。”
我猛地抬头,望向门后。
那根红绳在晨风中轻轻摆动,空荡荡的,像一条吊死的舌头。
而就在我愣神的瞬间,我听见——
厨房里,传来轻轻的、赤脚踩在瓷砖上的声音。
还有小女孩哼着歌,断断续续,调子熟悉得让我浑身发冷:
“铃儿响,姐姐来,不许看,不许猜……”
喜欢午夜当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