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坳反伏击战的胜利,像一阵强劲的春风,迅速吹遍了整个根据地,驱散了残留在人们心头的最后一丝阴霾,也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独立团的威名更加响亮,而吉田联队的失败,让周边日伪军据点不再敢随意出动抢劫村庄,他们都祈求独立团别来攻打。每个人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团部会议上,虽然宣读了师部的嘉奖令,但赵大勇和牛剑锋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轻松。两人知道,小鬼子接下来会更加疯狂。
“老牛,岛崎小队是报销了,吉田这老鬼子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但这仇,可是结得更深了。”
赵大勇指着地图,眉头紧锁,“以吉田的性格和目前承受的压力,他下一次的反扑,绝不会再是小股部队的偷袭暗杀。我判断,他很可能要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报复性的扫荡,企图用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摧毁我们根据地,踏平我们的村庄。”
牛剑锋扶了扶眼镜,表示赞同:“嗯,细菌战和斩首行动连续失败,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回归其最野蛮也最擅长的方式:铁壁合围,烧光、杀光、抢光。我们必须立刻着手准备,尤其是要保护好根据地的根基——人民群众。”
赵大勇认真地思考着,传统的反扫荡方式,比如主力部队转移至外线寻机歼敌,民兵游击队袭扰,群众进山“跑反”(躲避扫荡),固然有效,但代价也很大。
百姓辛辛苦苦重建的家园、囤积的粮食牲口,往往在扫荡中毁于一旦,甚至会有来不及转移的群众遭遇不幸。
“我们不能总让乡亲们背井离乡,把辛辛苦苦建设的家园留给鬼子烧!”
赵大勇一拳砸在桌子上,目光扫过与会的各营连干部,“得想个办法,让鬼子来了找不到人,找不到粮,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还得时刻担心挨黑枪!”
这时,一营长孙德胜开口说道:
“团长,政委,俺老家那边,老百姓为了躲鬼子和土匪,不少村子都挖了地洞,有的还连成了网。鬼子来了,人钻进去,鬼子找不着,干瞪眼。咱们这的山土质地也挺合适,是不是也能搞起来?”
赵大勇听了一拍大腿,自己怎么忘了闻名中外的战术“地道战”?
他马上笑着说道:
“孙营长说的这个办法可行,地道战绝对能克敌。”
他满脸笑容继续说道:“地道里不光能藏人藏粮,还能在里面机动防御,打鬼子个冷不防!”
牛剑锋沉思片刻,谨慎地说:“想法很好,但大规模挖地道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选址、土质、通风、防水、保密、如何与战斗结合等等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周密计划,先试点,再推广,绝不能蛮干。”
“说得对!”赵大勇雷厉风行,“事不宜迟,咱们说干就干!选定几个基础好的村子作为试点,立刻动员起来。老牛,你负责总体规划和群众动员,组织各村干部和民兵队长学习。我负责军事上的设计和防卫安排。各营连抽调得力干部战士,协助各村,提供技术指导和劳力支援!我们要把整个根据地地下,变成保护群众的铜墙铁壁,也要变成埋葬鬼子的迷宫陷阱!”
会议结束后,一项规模浩大的地下工程在独立团根据地悄然启动。
首先被选为试点的是杨村和李家坳。这两个村子群众基础好,民兵组织有力,且都经历过战火考验。
牛剑锋亲自召集了村干部、民兵队长和群众代表开会。他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从大家最切身的痛苦经历说起:
“乡亲们,上次鬼子扫荡,王家庄被烧了一半,李家沟的粮食被抢光了,这些痛咱们不能忘!现在,鬼子大队人马可能还要来,我们不能光指望‘跑山上躲避,山高路远,老人孩子受不了,家当也保不住。咱们得有自己的办法,让鬼子来了啥也得不到,还得崩掉他几颗牙!”
赵大勇则更直接:“咱们要在脚底下做文章,挖地洞,挖地道!家家连通,村村相连!鬼子从上面来,咱们就从下面走,从下面打!这不仅是藏身的洞,更是咱们的战斗洞!咱们要让它能藏、能走、能打、能防!还要能藏粮、藏水、藏伤员!”
起初,有些群众还有疑虑:“挖地洞?能行吗?”“会不会塌方?”“憋气了咋办?”
针对这些顾虑,团部派出的技术人员(主要是些有过矿工或土木经验的战士)进行了详细解答和示范。
他们选择土质坚硬、不易塌方的地段,讲解如何支撑、如何预留通气孔、如何防水防毒。
赵大勇和牛剑锋身先士卒,拿起铁锹和村民们一起开挖。战士们更是主力军,哪里最累最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挖地道的工程极其艰苦。缺乏现代工具,主要靠铁锹、镐头、箩筐,一锹一镐地刨,一筐一筐地运土。地下空气浑浊,光线昏暗,长时间弯腰作业,非常人所能忍受。但军民一心,热情高涨。
为了保密,挖出的土方都要在夜间仔细处理,或填入坑洼,或撒入河道,绝不留下明显痕迹。地道的入口更是巧妙隐蔽,锅台下、炕洞里、水井壁、牲口槽底下……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地方都成了进入地下的秘密通道。
地道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实战需求。赵大勇和军事干部们反复琢磨: 内部结构复杂,设有岔路、陷阱(翻板)、迷魂洞(死胡同),让敌人即使进来也晕头转向。
关键部位设有射击孔和了望孔,通常巧妙伪装成树洞、坟包、岩石缝隙,既能观察敌情,也能冷枪杀敌。
留有多个隐蔽的出口、入口和通气孔,确保通风和逃生路线。
挖掘了储存室,存放粮食、水和弹药;设立了临时救护所,可以安置伤员。
地道网络以村庄为核心,逐渐向野外延伸,甚至试图连接到邻近村庄。
工程日夜不停地进行着。村里壮劳力白天干活,晚上挖洞。妇女孩子们负责送水送饭、缝制布袋装土、编织支撑用的荆笆。歌声、号子声常常从地下隐隐传来,大家干劲十足,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挖掘保护自己和亲人的生命通道,也是在挖掘打击敌人的战壕。
牛剑锋充分发挥了组织才能,将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他还编了顺口溜鼓舞士气:
“地下挖洞深又长,保护粮食藏老乡。鬼子来了干瞪眼,民兵地下放冷枪!”
赵大勇则不断检查地道的军事用途,经常组织小规模演习,假设各种敌情,让民兵和部队熟悉如何利用地道进行掩护、转移和出击。
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杨村和李家坳的地道网络已初具规模。家家相连,房房相通,村内主干道甚至能通行人力车。地道深处,储存了足够的粮食和清水,关键节点还储备了弹药和急救包。
这天,赵大勇和牛剑锋组织了一次全面的检验性演习。
假设日军大队突袭杨村,哨兵立即发出信号,村民们在民兵的引导下,迅速而有序地通过各个入口进入地道。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整个村子表面上看空空如也,仿佛无人居住。
而在地下,民兵们则通过射击孔警惕地注视着地面,战士们则通过地道快速机动到预设伏击位置。
演习结束后,赵大勇站在寂静的村子里,对牛剑锋和周围的干部们说:
“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战争!鬼子有飞机大炮,我们有地下长城!他们踩在我们的头上,却不知道我们就在他们的脚下盯着他们!这叫‘地下有洞,洞中有兵,兵能藏能打’!”
牛剑锋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它把群众真正地、有效地组织起来了,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我们最终能战胜一切强大敌人的根本保证。”
试点成功的经验迅速向根据地其他村庄推广。挖地道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个村子根据自己的地形地貌特点,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各种形式的地道。一个村村相连、户户相通、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网络,逐渐在根据地的地下蔓延开来。
虽然工程浩大,远未完全建成,但初步的成果已经给了根据地军民前所未有的信心。
他们知道,当下一次吉田武夫率领他的联队气势汹汹地扑来时,等待他们的将不再是一个可以肆意蹂躏的村庄,而是一个深不可测、充满复仇火焰的地下战场。
赵大勇看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对牛剑锋坚定地说:“老牛,我现在倒有点盼着吉田这老鬼子早点来了。正好用咱们这地下迷宫,试试他这头野牛的锋芒!”
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准备在人民战争的奇观中,迎接敌人更加残酷的扫荡。
独立团的威名更加响亮,而吉田联队的失败,让周边日伪军据点不再敢随意出动抢劫村庄,他们都祈求独立团别来攻打。每个人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团部会议上,虽然宣读了师部的嘉奖令,但赵大勇和牛剑锋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轻松。两人知道,小鬼子接下来会更加疯狂。
“老牛,岛崎小队是报销了,吉田这老鬼子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但这仇,可是结得更深了。”
赵大勇指着地图,眉头紧锁,“以吉田的性格和目前承受的压力,他下一次的反扑,绝不会再是小股部队的偷袭暗杀。我判断,他很可能要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报复性的扫荡,企图用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摧毁我们根据地,踏平我们的村庄。”
牛剑锋扶了扶眼镜,表示赞同:“嗯,细菌战和斩首行动连续失败,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回归其最野蛮也最擅长的方式:铁壁合围,烧光、杀光、抢光。我们必须立刻着手准备,尤其是要保护好根据地的根基——人民群众。”
赵大勇认真地思考着,传统的反扫荡方式,比如主力部队转移至外线寻机歼敌,民兵游击队袭扰,群众进山“跑反”(躲避扫荡),固然有效,但代价也很大。
百姓辛辛苦苦重建的家园、囤积的粮食牲口,往往在扫荡中毁于一旦,甚至会有来不及转移的群众遭遇不幸。
“我们不能总让乡亲们背井离乡,把辛辛苦苦建设的家园留给鬼子烧!”
赵大勇一拳砸在桌子上,目光扫过与会的各营连干部,“得想个办法,让鬼子来了找不到人,找不到粮,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还得时刻担心挨黑枪!”
这时,一营长孙德胜开口说道:
“团长,政委,俺老家那边,老百姓为了躲鬼子和土匪,不少村子都挖了地洞,有的还连成了网。鬼子来了,人钻进去,鬼子找不着,干瞪眼。咱们这的山土质地也挺合适,是不是也能搞起来?”
赵大勇听了一拍大腿,自己怎么忘了闻名中外的战术“地道战”?
他马上笑着说道:
“孙营长说的这个办法可行,地道战绝对能克敌。”
他满脸笑容继续说道:“地道里不光能藏人藏粮,还能在里面机动防御,打鬼子个冷不防!”
牛剑锋沉思片刻,谨慎地说:“想法很好,但大规模挖地道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选址、土质、通风、防水、保密、如何与战斗结合等等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周密计划,先试点,再推广,绝不能蛮干。”
“说得对!”赵大勇雷厉风行,“事不宜迟,咱们说干就干!选定几个基础好的村子作为试点,立刻动员起来。老牛,你负责总体规划和群众动员,组织各村干部和民兵队长学习。我负责军事上的设计和防卫安排。各营连抽调得力干部战士,协助各村,提供技术指导和劳力支援!我们要把整个根据地地下,变成保护群众的铜墙铁壁,也要变成埋葬鬼子的迷宫陷阱!”
会议结束后,一项规模浩大的地下工程在独立团根据地悄然启动。
首先被选为试点的是杨村和李家坳。这两个村子群众基础好,民兵组织有力,且都经历过战火考验。
牛剑锋亲自召集了村干部、民兵队长和群众代表开会。他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从大家最切身的痛苦经历说起:
“乡亲们,上次鬼子扫荡,王家庄被烧了一半,李家沟的粮食被抢光了,这些痛咱们不能忘!现在,鬼子大队人马可能还要来,我们不能光指望‘跑山上躲避,山高路远,老人孩子受不了,家当也保不住。咱们得有自己的办法,让鬼子来了啥也得不到,还得崩掉他几颗牙!”
赵大勇则更直接:“咱们要在脚底下做文章,挖地洞,挖地道!家家连通,村村相连!鬼子从上面来,咱们就从下面走,从下面打!这不仅是藏身的洞,更是咱们的战斗洞!咱们要让它能藏、能走、能打、能防!还要能藏粮、藏水、藏伤员!”
起初,有些群众还有疑虑:“挖地洞?能行吗?”“会不会塌方?”“憋气了咋办?”
针对这些顾虑,团部派出的技术人员(主要是些有过矿工或土木经验的战士)进行了详细解答和示范。
他们选择土质坚硬、不易塌方的地段,讲解如何支撑、如何预留通气孔、如何防水防毒。
赵大勇和牛剑锋身先士卒,拿起铁锹和村民们一起开挖。战士们更是主力军,哪里最累最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挖地道的工程极其艰苦。缺乏现代工具,主要靠铁锹、镐头、箩筐,一锹一镐地刨,一筐一筐地运土。地下空气浑浊,光线昏暗,长时间弯腰作业,非常人所能忍受。但军民一心,热情高涨。
为了保密,挖出的土方都要在夜间仔细处理,或填入坑洼,或撒入河道,绝不留下明显痕迹。地道的入口更是巧妙隐蔽,锅台下、炕洞里、水井壁、牲口槽底下……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地方都成了进入地下的秘密通道。
地道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实战需求。赵大勇和军事干部们反复琢磨: 内部结构复杂,设有岔路、陷阱(翻板)、迷魂洞(死胡同),让敌人即使进来也晕头转向。
关键部位设有射击孔和了望孔,通常巧妙伪装成树洞、坟包、岩石缝隙,既能观察敌情,也能冷枪杀敌。
留有多个隐蔽的出口、入口和通气孔,确保通风和逃生路线。
挖掘了储存室,存放粮食、水和弹药;设立了临时救护所,可以安置伤员。
地道网络以村庄为核心,逐渐向野外延伸,甚至试图连接到邻近村庄。
工程日夜不停地进行着。村里壮劳力白天干活,晚上挖洞。妇女孩子们负责送水送饭、缝制布袋装土、编织支撑用的荆笆。歌声、号子声常常从地下隐隐传来,大家干劲十足,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挖掘保护自己和亲人的生命通道,也是在挖掘打击敌人的战壕。
牛剑锋充分发挥了组织才能,将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他还编了顺口溜鼓舞士气:
“地下挖洞深又长,保护粮食藏老乡。鬼子来了干瞪眼,民兵地下放冷枪!”
赵大勇则不断检查地道的军事用途,经常组织小规模演习,假设各种敌情,让民兵和部队熟悉如何利用地道进行掩护、转移和出击。
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杨村和李家坳的地道网络已初具规模。家家相连,房房相通,村内主干道甚至能通行人力车。地道深处,储存了足够的粮食和清水,关键节点还储备了弹药和急救包。
这天,赵大勇和牛剑锋组织了一次全面的检验性演习。
假设日军大队突袭杨村,哨兵立即发出信号,村民们在民兵的引导下,迅速而有序地通过各个入口进入地道。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整个村子表面上看空空如也,仿佛无人居住。
而在地下,民兵们则通过射击孔警惕地注视着地面,战士们则通过地道快速机动到预设伏击位置。
演习结束后,赵大勇站在寂静的村子里,对牛剑锋和周围的干部们说:
“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战争!鬼子有飞机大炮,我们有地下长城!他们踩在我们的头上,却不知道我们就在他们的脚下盯着他们!这叫‘地下有洞,洞中有兵,兵能藏能打’!”
牛剑锋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它把群众真正地、有效地组织起来了,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我们最终能战胜一切强大敌人的根本保证。”
试点成功的经验迅速向根据地其他村庄推广。挖地道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个村子根据自己的地形地貌特点,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各种形式的地道。一个村村相连、户户相通、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网络,逐渐在根据地的地下蔓延开来。
虽然工程浩大,远未完全建成,但初步的成果已经给了根据地军民前所未有的信心。
他们知道,当下一次吉田武夫率领他的联队气势汹汹地扑来时,等待他们的将不再是一个可以肆意蹂躏的村庄,而是一个深不可测、充满复仇火焰的地下战场。
赵大勇看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对牛剑锋坚定地说:“老牛,我现在倒有点盼着吉田这老鬼子早点来了。正好用咱们这地下迷宫,试试他这头野牛的锋芒!”
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准备在人民战争的奇观中,迎接敌人更加残酷的扫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