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谁又能知道呢?起决定性作用的,或许并非他们所谓的罪行,而是俄罗斯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沙皇时代就已经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招募工人了。没办法!俄罗斯人说得对,无论发生什么,他都无力改变。
就在一个小时前,生活似乎还毫无意义。仅仅六十分钟前,他还觉得,给自己脖子上来一针是摆脱困境的最好办法。现在,他舒展地躺在坚硬又肮脏的木床铺上,重新鼓起了勇气。
长达一周的火车旅程的艰辛,从车站到营地的行军,此刻都已被他抛诸脑后。此刻,他感到安全又快乐。肌肉的疼痛逐渐减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甜蜜的疲惫。
新一天的清晨,营地点名的声音响亮而残酷。狱警们情绪激动,一边咒骂,一边殴打囚犯,让他们站了好几个小时。既不给食物,甚至连水都不让喝,也不许去上厕所。一个俄罗斯人一遍又一遍地喊着:“点名!” 当囚犯总数是 998 人而不是 999 人时,他一次又一次地大发雷霆。
一名男子失踪了。有人竟敢冒险一试。这 999 名被判处刑罚的人里,有军官、党卫军、人民冲锋队士兵以及普通士兵,其中一些人还是被美国人移交给俄罗斯的。
有一个人逃走了,由于名字还没来得及登记,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叫什么名字。他们只知道,就因为他,大家不得不在这儿站上几个小时,忍受着饥饿。
他究竟是怎么从这个被厚厚的铁丝网和雷区重重包围的营地里逃出去的?为什么警卫和那些专门猎杀人类的警犬都没察觉到?
威尔斯思绪纷飞,试图借此打发这漫长的时间。许多囚犯咒骂着那个逃跑的同伴,毫不掩饰地表示,要是他倒霉回到集中营,一定会把他揍个半死。但他们不用这么做了。在这些饥肠辘辘、面容憔悴的人 “认罪” 之后,才发现其实没人逃脱。
一名红军士兵在营房后面发现了失踪的男子,他躺在一堆旧水泥袋下面,已经死了,被人打死的。究竟是谁杀了他,他怎么钻到袋子底下的,又为什么非死不可 —— 这些几乎没人关心。大家只庆幸终于能离开这儿,满心期待着那不知何时才会到来的食物。
后来,人们发现竟然要用一个旧桶充当厨具,顿时大失所望。这桶最多也就够 100 人喝汤。俄国人倒是 “慷慨”,又提供了一节废弃的窄轨火车车厢。“用这做汤可真棒,” 他们指着车厢里厚厚的焦油残渣,笑着说。
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抱怨肯定毫无意义,只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他们费了好大劲才把焦油烧干净,这可花了不少时间。最初那几天,每 100 个人才能分到一条面包,这简直太可笑了!身体虚弱的人根本无法承受这样艰苦的劳作,他们会倒下,然后死去。每天都有十个甚至更多的战俘撑不住,他们几乎是被饿死的。
早上点名的时候,这些死者被其他人拖出去,帽子拉下来遮住眼睛,就那么直挺挺地放着。他们被算成活着的人,这样每天就能多一份口粮,之后再由其他人瓜分。
晚上,会有一个工作队把死者收走,扔上卡车,拉到几公里外的草原上,却并不埋葬。那里的野生动物就充当了掘墓人的角色,他们至今都没有被登记,也没人知道在这辽阔的草原上,谁将永远从人类的记忆中消失。
营地里的饥饿简直要人命,即便铁车里那点汤也无济于事。和许多人一样,威尔斯只能从那里里舀汤喝,甚至连树皮和小树枝都成了缓解饥饿的东西。只有亲身经历过饥饿的人,才能明白在极度饥饿中挣扎求生的滋味。饥饿能消磨掉最坚强的意志,友情和情谊也都成了空洞的概念。
理想和信念失去了力量,与一片面包或者一碗汤相比,那些对盛宴、女人和美好生活的憧憬都黯然失色。威尔斯不止一次看到同伴们眼中闪过赤裸裸的贪婪,他们匆匆吞下那少得可怜的食物,而其他人还在慢慢用勺子舀着,希望细嚼慢咽能让肚子更有饱腹感。
威尔斯自己则会把这少得可怜的饭菜当成一场小筵席,所谓筵席,就是他会不紧不慢地用一片面包,搭配着树叶、草叶等其他能找到的东西,就着那稀薄的汤慢慢吃。
但他也没办法长时间忍受这种饥饿。这种糟糕的饮食状况背后,是有什么制度安排,还是仅仅因为管理无能呢?
死亡和饥饿的人数与日俱增。在这里,报告的总数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集中营的 “库存” 水平始终保持不变,产生的缺口总会由其他地方送来的 “货物”—— 也就是新的战俘填补。
终于,期盼已久的登记开始了。他们一批又一批地走进营房接受审讯。在接待室里,几名德国职员正享用着相对美味的食物,坐在那里审问自己的战友,非要问个底朝天不可。他们对党卫军成员、党员以及希特勒青年团的头目尤其严苛,夸夸其谈地说着要报复。
他们不止一次地争吵起来,如果不是战俘们太过虚弱饥饿,这些审讯者恐怕早就挨揍了。俄罗斯政治官员逐个接见每一位战俘。他看起来相当和善,威尔斯进去的时候,还指了指一把椅子示意他坐下。一位身着制服的俄罗斯女士担任翻译,她德语说得极为流利,带着奥地利口音。
她可能是移民。威尔斯又得重复自己的名字、所属部队以及执行过的任务。
翻译员逐字逐句地把他的话翻译给那位政治官员听。
俄罗斯人点点头,翻阅着一本书,接着说了几句听起来并不带恶意的话。
“中尉很高兴看到你是个诚实的人,” 那女人说道,“你对部队和作战任务的陈述都是真实的。我们有文件可以证实。很少有人说实话。”
喜欢重生二战填线散兵
就在一个小时前,生活似乎还毫无意义。仅仅六十分钟前,他还觉得,给自己脖子上来一针是摆脱困境的最好办法。现在,他舒展地躺在坚硬又肮脏的木床铺上,重新鼓起了勇气。
长达一周的火车旅程的艰辛,从车站到营地的行军,此刻都已被他抛诸脑后。此刻,他感到安全又快乐。肌肉的疼痛逐渐减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甜蜜的疲惫。
新一天的清晨,营地点名的声音响亮而残酷。狱警们情绪激动,一边咒骂,一边殴打囚犯,让他们站了好几个小时。既不给食物,甚至连水都不让喝,也不许去上厕所。一个俄罗斯人一遍又一遍地喊着:“点名!” 当囚犯总数是 998 人而不是 999 人时,他一次又一次地大发雷霆。
一名男子失踪了。有人竟敢冒险一试。这 999 名被判处刑罚的人里,有军官、党卫军、人民冲锋队士兵以及普通士兵,其中一些人还是被美国人移交给俄罗斯的。
有一个人逃走了,由于名字还没来得及登记,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叫什么名字。他们只知道,就因为他,大家不得不在这儿站上几个小时,忍受着饥饿。
他究竟是怎么从这个被厚厚的铁丝网和雷区重重包围的营地里逃出去的?为什么警卫和那些专门猎杀人类的警犬都没察觉到?
威尔斯思绪纷飞,试图借此打发这漫长的时间。许多囚犯咒骂着那个逃跑的同伴,毫不掩饰地表示,要是他倒霉回到集中营,一定会把他揍个半死。但他们不用这么做了。在这些饥肠辘辘、面容憔悴的人 “认罪” 之后,才发现其实没人逃脱。
一名红军士兵在营房后面发现了失踪的男子,他躺在一堆旧水泥袋下面,已经死了,被人打死的。究竟是谁杀了他,他怎么钻到袋子底下的,又为什么非死不可 —— 这些几乎没人关心。大家只庆幸终于能离开这儿,满心期待着那不知何时才会到来的食物。
后来,人们发现竟然要用一个旧桶充当厨具,顿时大失所望。这桶最多也就够 100 人喝汤。俄国人倒是 “慷慨”,又提供了一节废弃的窄轨火车车厢。“用这做汤可真棒,” 他们指着车厢里厚厚的焦油残渣,笑着说。
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抱怨肯定毫无意义,只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他们费了好大劲才把焦油烧干净,这可花了不少时间。最初那几天,每 100 个人才能分到一条面包,这简直太可笑了!身体虚弱的人根本无法承受这样艰苦的劳作,他们会倒下,然后死去。每天都有十个甚至更多的战俘撑不住,他们几乎是被饿死的。
早上点名的时候,这些死者被其他人拖出去,帽子拉下来遮住眼睛,就那么直挺挺地放着。他们被算成活着的人,这样每天就能多一份口粮,之后再由其他人瓜分。
晚上,会有一个工作队把死者收走,扔上卡车,拉到几公里外的草原上,却并不埋葬。那里的野生动物就充当了掘墓人的角色,他们至今都没有被登记,也没人知道在这辽阔的草原上,谁将永远从人类的记忆中消失。
营地里的饥饿简直要人命,即便铁车里那点汤也无济于事。和许多人一样,威尔斯只能从那里里舀汤喝,甚至连树皮和小树枝都成了缓解饥饿的东西。只有亲身经历过饥饿的人,才能明白在极度饥饿中挣扎求生的滋味。饥饿能消磨掉最坚强的意志,友情和情谊也都成了空洞的概念。
理想和信念失去了力量,与一片面包或者一碗汤相比,那些对盛宴、女人和美好生活的憧憬都黯然失色。威尔斯不止一次看到同伴们眼中闪过赤裸裸的贪婪,他们匆匆吞下那少得可怜的食物,而其他人还在慢慢用勺子舀着,希望细嚼慢咽能让肚子更有饱腹感。
威尔斯自己则会把这少得可怜的饭菜当成一场小筵席,所谓筵席,就是他会不紧不慢地用一片面包,搭配着树叶、草叶等其他能找到的东西,就着那稀薄的汤慢慢吃。
但他也没办法长时间忍受这种饥饿。这种糟糕的饮食状况背后,是有什么制度安排,还是仅仅因为管理无能呢?
死亡和饥饿的人数与日俱增。在这里,报告的总数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集中营的 “库存” 水平始终保持不变,产生的缺口总会由其他地方送来的 “货物”—— 也就是新的战俘填补。
终于,期盼已久的登记开始了。他们一批又一批地走进营房接受审讯。在接待室里,几名德国职员正享用着相对美味的食物,坐在那里审问自己的战友,非要问个底朝天不可。他们对党卫军成员、党员以及希特勒青年团的头目尤其严苛,夸夸其谈地说着要报复。
他们不止一次地争吵起来,如果不是战俘们太过虚弱饥饿,这些审讯者恐怕早就挨揍了。俄罗斯政治官员逐个接见每一位战俘。他看起来相当和善,威尔斯进去的时候,还指了指一把椅子示意他坐下。一位身着制服的俄罗斯女士担任翻译,她德语说得极为流利,带着奥地利口音。
她可能是移民。威尔斯又得重复自己的名字、所属部队以及执行过的任务。
翻译员逐字逐句地把他的话翻译给那位政治官员听。
俄罗斯人点点头,翻阅着一本书,接着说了几句听起来并不带恶意的话。
“中尉很高兴看到你是个诚实的人,” 那女人说道,“你对部队和作战任务的陈述都是真实的。我们有文件可以证实。很少有人说实话。”
喜欢重生二战填线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