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送队很清楚,为什么要把囚犯留在草地中央休息。任何越狱的企图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那些经过专门训练、会攻击人类的猎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试图逃跑的人。它们的主人肩上松垮地挂着冲锋枪,随时准备开枪,只要猎犬一声短促的吠叫,就能在越狱行动开始前将其扼杀。
很快,“Dawai,dawai!(快走,快走!)” 的叫喊声再次响起。他们七十六个人排成一排,开始点名。等人数确认无误后 —— 这让俄国人十分满意 —— 他们又不得不继续按部就班地行军。又是五个小时,一路上伴随着鞭子的噼啪声和犬吠声的驱赶。这七十六个人,没有意志,没有希望,没有勇气,也没有活力。
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在抵达营地前就会支撑不住倒下。但他们低估了俄罗斯人的手段。他们不知道,也无法知道,他们并非无足轻重、生命可以随意舍弃的人。事实恰恰相反。押送队伍已经接收了七十六个人,那就意味着他们至少要把这七十六个人安全送到营地。
这些士兵已经习惯了驱赶前面的囚犯。对他们来说,无论是德国战俘、匈牙利战俘,还是其他战俘,亦或是政治犯、刑事犯,甚至是被强制疏散的人,都没有任何区别。火车站要求接收的人数必须准确无误。要是有人失踪,就会面临上级无休止的纠缠、审讯和繁琐的文书工作。
相比之下,死人,甚至是被枪杀的人,都比活人更麻烦。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人不再轻易开枪。相反,他们更多地挥舞起了鞭子。但这并非仅仅为了折磨和骚扰囚犯。尽管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样做是为了迫使这些精疲力竭、营养不良的人继续努力,把他们安全地送到集中营。
威尔斯从未像在这最后几公里路时这样口渴过。可鞭子的抽打还能起作用吗?威尔斯勉强打起精神,这支队伍里的每个人都感同身受。没有人说话,只有偶尔的低声呻吟或咒骂。
那些吃饱喝足的卫兵们,骄傲而自信地与这些曾经以 “优等民族” 身份入侵他们国家的身影并肩而行。卫兵们默默地走着,偶尔轻蔑地瞥一眼这七十六个人,挥动着鞭子,还时不时抽打某个德国战俘,听到对方痛苦地大叫,他们就咧嘴露出笑容。
曾经,他们惧怕这些德国人。德国人的闪电战胜利,让他们心中充满了迷信般的恐惧。但后来,以斯大林命名的这座城市,经历的惨败比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遭受的都更为惨重。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力地证明共产主义的力量,证明苏联的强大呢?或许卫兵们正这么想着,便突然朝囚犯们吐口水,接着又动手打骂。
他们时不时还会喊一句 “Chitler kaputt!(希特勒完蛋了!)”,好让囚犯们清楚他们的意思。
队伍深夜才抵达营地,放眼望去,只有铁丝网,数不清的了望塔,还有无数狂吠的野狗。整个队伍被安排进一个空营房。营房很脏,但好歹暂时能住人。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还不能休息。俄罗斯的官僚作风不留情面,他们被清点了四遍人数,结果还是一个不少。这个结果让警卫们十分满意,于是又重新清点了一遍。
这时,一个德语说得极为流利的人出现了,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可他们谁都没认真听,只是面无表情地站在那儿,听着这个身着俄罗斯少尉制服的男人喋喋不休。如果非要说他们在想什么,大概就是:这个白痴什么时候才能闭嘴?
后来,威尔斯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穿制服的男人。他的空袖管很是眼熟,他觉得自己好像认出了对方的声音和脸。可到底是在哪儿见过呢?
突然,他恍然大悟。这人是当初和他第一次在四号坦克搭组过的施耐德。威尔斯曾和他还有卡尔一起待在过军医院。这家伙怎么会穿上一身俄式制服呢?毕竟他是德国人啊。威尔斯至今还记得和这位幸存者进行过的几次长谈,那时他很喜欢和对方聊天,因为他聪明又有趣,而且从不掩饰自己的政治观点。
如果没有他交待帮穆勒带遗书就没机会认识他现在的老婆了,也相当于他的半个媒人了。
施耐德本可以把事情处理得更好。可现在他却站在这儿,像个公众演说家似的没完没了。难道他不明白他们此刻的感受吗?难道他不知道自己这些话纯粹是浪费时间?谢天谢地,他终于结束了那冗长的说教。
“同志们,” 他说,“今天我已经把最重要的事告诉你们了。明天就要正式开始工作了。你们在苏联有很多事需要弥补,作为诚实的德国人,你们会乐意去做的。所以,欢迎你们来到这里。”
“走开!” 他们默默地服从命令,心里暗自咒骂。这样乏味的 “新家” 欢迎仪式,实在让人沮丧。偌大的营房里摆满了脏乱的双层床,一直挤到最后一个角落,只留下几条狭窄的通道。
“这对我们来说足够了,” 柏林人讽刺地说,“要是食物还是这么少,汤还是这么稀,我们刚好能并排躺下睡。” 营房里没有草袋,也没有毯子,而且似乎连灯都没有。不过今天,没人真的在意有没有灯。没人争吵,也没人咒骂,大家都累得要死,连抢个好位置的力气都没了。
如果下铺有人占了,就爬到上铺去。每个人都只想睡觉,睡觉,睡觉。谁知道明天早上他们会多早把大家叫起来?
威尔斯选了一张上铺。他刚想跟坐在下面的男人搭话,对方就怒吼道:“哦,闭嘴。我要睡觉。明天有的是时间。”
他说得没错,他们有的是时间。或许是二十五年,哪怕只有一天,又有什么区别呢。要在这里待上二十五年 —— 威尔斯甚至都无法想象,也完全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判处如此严厉的刑罚。
喜欢重生二战填线散兵
很快,“Dawai,dawai!(快走,快走!)” 的叫喊声再次响起。他们七十六个人排成一排,开始点名。等人数确认无误后 —— 这让俄国人十分满意 —— 他们又不得不继续按部就班地行军。又是五个小时,一路上伴随着鞭子的噼啪声和犬吠声的驱赶。这七十六个人,没有意志,没有希望,没有勇气,也没有活力。
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在抵达营地前就会支撑不住倒下。但他们低估了俄罗斯人的手段。他们不知道,也无法知道,他们并非无足轻重、生命可以随意舍弃的人。事实恰恰相反。押送队伍已经接收了七十六个人,那就意味着他们至少要把这七十六个人安全送到营地。
这些士兵已经习惯了驱赶前面的囚犯。对他们来说,无论是德国战俘、匈牙利战俘,还是其他战俘,亦或是政治犯、刑事犯,甚至是被强制疏散的人,都没有任何区别。火车站要求接收的人数必须准确无误。要是有人失踪,就会面临上级无休止的纠缠、审讯和繁琐的文书工作。
相比之下,死人,甚至是被枪杀的人,都比活人更麻烦。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人不再轻易开枪。相反,他们更多地挥舞起了鞭子。但这并非仅仅为了折磨和骚扰囚犯。尽管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样做是为了迫使这些精疲力竭、营养不良的人继续努力,把他们安全地送到集中营。
威尔斯从未像在这最后几公里路时这样口渴过。可鞭子的抽打还能起作用吗?威尔斯勉强打起精神,这支队伍里的每个人都感同身受。没有人说话,只有偶尔的低声呻吟或咒骂。
那些吃饱喝足的卫兵们,骄傲而自信地与这些曾经以 “优等民族” 身份入侵他们国家的身影并肩而行。卫兵们默默地走着,偶尔轻蔑地瞥一眼这七十六个人,挥动着鞭子,还时不时抽打某个德国战俘,听到对方痛苦地大叫,他们就咧嘴露出笑容。
曾经,他们惧怕这些德国人。德国人的闪电战胜利,让他们心中充满了迷信般的恐惧。但后来,以斯大林命名的这座城市,经历的惨败比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遭受的都更为惨重。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力地证明共产主义的力量,证明苏联的强大呢?或许卫兵们正这么想着,便突然朝囚犯们吐口水,接着又动手打骂。
他们时不时还会喊一句 “Chitler kaputt!(希特勒完蛋了!)”,好让囚犯们清楚他们的意思。
队伍深夜才抵达营地,放眼望去,只有铁丝网,数不清的了望塔,还有无数狂吠的野狗。整个队伍被安排进一个空营房。营房很脏,但好歹暂时能住人。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还不能休息。俄罗斯的官僚作风不留情面,他们被清点了四遍人数,结果还是一个不少。这个结果让警卫们十分满意,于是又重新清点了一遍。
这时,一个德语说得极为流利的人出现了,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可他们谁都没认真听,只是面无表情地站在那儿,听着这个身着俄罗斯少尉制服的男人喋喋不休。如果非要说他们在想什么,大概就是:这个白痴什么时候才能闭嘴?
后来,威尔斯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穿制服的男人。他的空袖管很是眼熟,他觉得自己好像认出了对方的声音和脸。可到底是在哪儿见过呢?
突然,他恍然大悟。这人是当初和他第一次在四号坦克搭组过的施耐德。威尔斯曾和他还有卡尔一起待在过军医院。这家伙怎么会穿上一身俄式制服呢?毕竟他是德国人啊。威尔斯至今还记得和这位幸存者进行过的几次长谈,那时他很喜欢和对方聊天,因为他聪明又有趣,而且从不掩饰自己的政治观点。
如果没有他交待帮穆勒带遗书就没机会认识他现在的老婆了,也相当于他的半个媒人了。
施耐德本可以把事情处理得更好。可现在他却站在这儿,像个公众演说家似的没完没了。难道他不明白他们此刻的感受吗?难道他不知道自己这些话纯粹是浪费时间?谢天谢地,他终于结束了那冗长的说教。
“同志们,” 他说,“今天我已经把最重要的事告诉你们了。明天就要正式开始工作了。你们在苏联有很多事需要弥补,作为诚实的德国人,你们会乐意去做的。所以,欢迎你们来到这里。”
“走开!” 他们默默地服从命令,心里暗自咒骂。这样乏味的 “新家” 欢迎仪式,实在让人沮丧。偌大的营房里摆满了脏乱的双层床,一直挤到最后一个角落,只留下几条狭窄的通道。
“这对我们来说足够了,” 柏林人讽刺地说,“要是食物还是这么少,汤还是这么稀,我们刚好能并排躺下睡。” 营房里没有草袋,也没有毯子,而且似乎连灯都没有。不过今天,没人真的在意有没有灯。没人争吵,也没人咒骂,大家都累得要死,连抢个好位置的力气都没了。
如果下铺有人占了,就爬到上铺去。每个人都只想睡觉,睡觉,睡觉。谁知道明天早上他们会多早把大家叫起来?
威尔斯选了一张上铺。他刚想跟坐在下面的男人搭话,对方就怒吼道:“哦,闭嘴。我要睡觉。明天有的是时间。”
他说得没错,他们有的是时间。或许是二十五年,哪怕只有一天,又有什么区别呢。要在这里待上二十五年 —— 威尔斯甚至都无法想象,也完全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判处如此严厉的刑罚。
喜欢重生二战填线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