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试试这个?-《重生四合院从悟性逆天开始》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何雨柱已经轻手轻脚地推开雨水的房门。小姑娘还埋在被窝里,睫毛上沾着点晨起的湿气,被他晃了晃胳膊才迷迷糊糊地睁眼:“哥?”

  “快起,再磨蹭上学要迟到了。”何雨柱捏了捏她的脸颊,转身去了厨房。灶上温着昨晚剩的小米粥,他又煎了两个鸡蛋,切了半块咸菜,简单的早饭很快摆上桌。

  雨水洗漱完坐下时,鸡蛋的香气正往鼻子里钻。她小口扒着粥,抬头看何雨柱:“哥,今天考试加油。”

  “知道了,小管家婆。”何雨柱笑了笑,把自己碗里的鸡蛋夹给她一半,“快吃,吃完送你去学校。”

  送雨水到学校门口,看着小姑娘背着书包跑进校门,何雨柱才跨上自行车,往清华大学的方向蹬去。晨光穿过行道树,在车筐里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心里不算紧张,更多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笃定。

  到了机械系教学楼楼下,老远就瞧见江文辉几个人围着个身影说话,走近了才看清,是孙教授。江文辉他们手里都捏着笔记本,时不时点头应着,神情里带着点考前的焦灼。

  “孙教授,江文辉。”何雨柱停下车,支起脚撑。

  江文辉回头瞧见他,脸上先松了口气,随即又泛起些复杂的神色:“柱子,你可算来了。我们正请孙教授再点拨点拨论文呢。”

  孙教授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笑成了弯月:“来得正好,还有二十分钟开考。”

  何雨柱看了眼手表,七点四十二分。他原以为自己来得算早,没想到这几位更早。目光扫过江文辉手里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批注,想来是为了论文改了又改。

  “你们这是...”

  “还不是论文闹的。”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同学叹了口气,手里转着钢笔,“原以为考上清华就够了,真钻进来才知道,机械这行当,理论深着呢。就拿工程师考试来说,光写出论文不算完,还得经得住推敲,能落地才行。”

  江文辉跟着点头,视线落在何雨柱身上时,语气里带了点佩服:“说起来,柱子你是真厉害。这学期发的四篇论文,孙教授都说能直接当课题方向,我们这还在为选题挠头呢。”

  这话倒是实情。自打投身机械领域,这些清华高材生才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就拿工程师等级来说,九级虽是最低,却已甩开普通高级工人一大截——前者得懂图纸设计、参数计算,后者多半靠经验积累。原剧里易中海那样的八级工,一辈子卡在上不去,缺的就是这理论功底。

  孙教授听着他们说话,没插言,只是看着何雨柱,眼神里带着期许。他知道这孩子的底子,不光实操扎实,理论更是一点就透,那四篇论文他逐字看过,逻辑严谨得不像个年轻人写的,里面的新思路甚至让他这个老头子都觉得眼前一亮。

  “行了,别闲聊了。”孙教授抬手看了看表,“剩下这点时间,再说说笔试要点。记住,工程师不是匠人,得懂原理,会分析,尤其是机械结构的受力计算,千万别马虎。”

  他几句话点到要害,江文辉几人赶紧掏出笔来记,刚才还略显松散的气氛一下子紧绷起来。何雨柱站在旁边听着,也没觉得多余——孙教授的经验之谈,总能从细微处补全他的知识盲区。

  七点五十八分,教学楼里传来预备铃。孙教授收了话头:“去吧,平常心考就行。”

  江文辉他们应着,簇拥着往考场走,临进门时还回头冲何雨柱挥了挥手。何雨柱刚要跟上,却被孙教授叫住:“柱子,你跟我来。”

  他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报考八级工程师的,整个机械系就他一个,考场自然得单独安排。

  跟着孙教授往另一栋楼走,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两人的脚步声。孙教授忽然开口:“八级考试的笔试,比九级难三个档次,不光考机械理论,还得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你心里有底?”

  “还行,这些日子看了不少案例。”何雨柱答得实在。他不光看了学校图书馆的资料,系统面板里的机械理论知识早已融会贯通,各种复杂结构在他脑子里就像拆解好的积木,哪里受力,哪里易损,一目了然。

  孙教授点点头,没再多问。到了一间挂着“备用考场”牌子的教室门口,里面已经坐着两位考官,都是头发花白的老者,瞧见孙教授进来,都起身颔首:“老孙。”

  “这位就是何雨柱。”孙教授介绍道,“你们按规矩考,不用客气。”

  两位考官打量了何雨柱一眼,眼神里带着审视,却没多说什么。何雨柱鞠了一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等考官发下试卷,他才发现孙教授并没走,就坐在讲台边的椅子上,手里捧着本书,却没翻开,目光时不时往他这边扫。

  这阵仗,倒让何雨柱心里多了点微妙的感觉。他深吸一口气,低头看向试卷。

  果然如孙教授所说,题目比他预想的更刁钻。不光有复杂的机械结构计算,还有好几道工程故障分析题,光是读题就得花上不少心思。但他握着笔的手很稳,那些看似杂乱的参数在他脑子里飞速运转,很快就理出了头绪。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一个小时不到,整张试卷就写得满满当当。

  他检查了两遍,确认没什么疏漏,才起身交卷。两位考官接过试卷,刚翻了两页,眉头就微微挑了起来。其中一位推了推眼镜,抬头看了何雨柱一眼,眼神里多了点讶异。

  孙教授这时也站了起来,从考官手里接过试卷。他看得很快,手指在页边轻轻点着,脸上没什么表情,直到翻到最后一页,才抬眼对何雨柱说:“跟我来。”

  还是没说过,也没评价,就转身往外走。何雨柱摸不准他的意思,只能赶紧跟上。

  两人一前一后穿过操场,往机械系的实验室走去。秋阳正好,洒在红砖墙上暖洋洋的,可孙教授一言不发,何雨柱也不敢多问,只觉得这沉默里藏着点什么。

  直到进了实验室,浓重的机油味混着金属气息扑面而来,孙教授才停下脚步。他走到一张靠窗的实验桌前,桌上摆着一堆工具——扳手、游标卡尺、锉刀,还有几个拆开的机械零件,看着像是某种旧机床的配件,上面还沾着黑褐色的油污。

  “来。”孙教授指了指那堆东西,语气听不出喜怒,“试试这个?”

  何雨柱低头打量。这些工具看着不起眼,种类却很杂,涉及车工、钳工、焊工好几类,尤其是那个破损的零件,边缘歪扭,上面还有个不规则的破洞,显然是要修复。若是只专精一门手艺的人,怕是连该用哪样工具都得琢磨半天。

  但他的目光扫过那些工具时,脑子里瞬间就跳出了对应的用法。就像厨子看到食材就知道该怎么调味,这些冰冷的金属在他眼里,都活了过来。

  “好。”何雨柱应了一声,随手拿起一把细锉刀和一个小型液压钳。他先用工兵铲似的粗锉刀把零件边缘的毛刺磨平,动作不快,却精准得很,每一下都恰到好处;接着用游标卡尺量了破洞的尺寸,从旁边的金属条上截下一小块,用液压钳压成合适的弧度;最后拿起焊枪,蓝色的火焰在他手里稳得像定住了一样,只听“滋啦”几声轻响,破洞就被严丝合缝地补好。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那些曾经需要刻意练习的技巧,如今已经成了本能。

  孙教授站在旁边,一直没说话,直到何雨柱放下焊枪,用抹布擦了擦零件上的焊痕,他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震动:“这手艺...是你自己练的?”

  何雨柱抬头,对上孙教授探究的目光,心里一动,知道这位老教授看出了门道。他笑了笑,没说系统,只道:“以前在厂里跟着师傅学过点,后来自己瞎琢磨的。”

  孙教授没再追问,只是拿起那个修复好的零件,对着光看了又看,最后轻轻放在桌上,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好小子...有点东西。”

  这一次,他的语气里,终于带了毫不掩饰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