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机床的轰鸣声还在持续,钢绳顺着传送带不断输出,节奏均匀得像钟表的滴答声。围在旁边的工人们看着这一幕,眼里的兴奋几乎要溢出来——他们是离机床最近的人,最清楚这新型冲压机床带来的变化有多大。
前几天刚听说要按一个年轻人画的图纸改造时,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米国的设备,哪是随便改改就能变好的?”可现在,亲眼看着钢绳源源不断地出来,速度比原来快了一倍不止,连带着他们手里的活儿都轻快了不少,先前的怀疑早变成了实打实的佩服。
“这速度,啧啧,照这样干,咱们月底说不定能多拿两块奖金!”一个老工人搓着手笑,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高兴。
“可不是嘛,”旁边的八级工接话,“原来一天干八个小时腰都快断了,现在六个小时就能干完原来的量,还不费劲——这图纸是真神了!”
他们的目光时不时落在不远处的何雨柱身上,再没有了最初的轻视,只剩下实打实的敬重。谁能想到,这个看着比车间里学徒还年轻的小伙子,手里竟藏着这么大的本事?
孙胜利带着几位车间主任从人群里挤出来,脸上的红光比头顶的灯泡还亮。他刚才盯着传送带数了十分钟,产出的钢绳足足比原来多了一倍还多,连尺寸误差都小了不少——这哪是改良?简直是换了台新机床!
“张工,梅工,”孙胜利一转身就握住了张为民的手,力道大得像要把骨头捏碎,“你们可真是救了我们轧钢厂的命了!”
张为民笑着抽回手,指了指旁边的何雨柱:“要谢,先谢柱子。这图纸可是他熬了七天七夜画出来的,我们俩也就是敲敲边鼓。”
梅军跟着点头:“是啊,没这图纸,别说提前完成任务,能不能赶上交期都悬。”
孙胜利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转向何雨柱,态度比刚才又恭敬了几分:“柱子同志,大恩不言谢!等这批任务完成了,我一定给你请功!”
他是真打心底里感激。先前机床坏了大半,他天天愁得睡不着觉——上面催的5000斤钢绳任务,按原来的效率,就算把工人绑在机床上也完不成。可现在,看着这新型机床的速度,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甚至敢想“超额完成”了。
“离交期还有两个多月,”三车间主任掐着手指头算,“按这机床的速度,一个月至少能产3000斤,俩月就是6000斤,超额1000斤都没问题!”
这话一出,其他车间主任也都松了口气。他们之前在厂长面前拍着胸脯保证“绝不耽误任务”,心里其实虚得很,现在总算能把心放回肚子里了。
孙胜利又拉着张为民和梅军说了几句感谢的话,转头瞧见何雨柱,忽然想起什么,笑着凑过去:“柱子同志,我听说咱们食堂的李保国师傅,是您的师傅?”
何雨柱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啊,李师傅教了我不少东西。”
“难怪难怪,”孙胜利哈哈笑起来,“名师出高徒啊!李师傅的手艺是四九城一绝,教出来的徒弟也这么厉害!”
他这话半是恭维,半是想拉近关系——何雨柱能拿出这么厉害的图纸,将来肯定前途无量,现在打好关系总没错。
何雨柱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自嘲道:“说起来还挺对不住李师傅的,跟着他学做菜,学着学着倒半路跑去搞机械了。”
“这叫多才多艺!”孙胜利连忙摆手,“柱子同志,今晚别走了,我让食堂加几个硬菜,咱们好好热闹热闹,也算是我们轧钢厂的一点心意。”
张为民和梅军对视一眼,都笑了——他们早就听说李保国是昔日鸿宾楼的主厨,正想尝尝手艺呢。何雨柱也正好想跟师傅和父亲打个招呼,说自己任务结束了,便应了下来。
……
傍晚的轧钢厂食堂比平时热闹了不少。李保国听说何雨柱要在这儿吃饭,特意亲自下厨,炒了溜肝尖、红烧肉,还炖了一大锅酸菜白肉,香气飘出老远。何大清也过来帮忙,看着儿子被孙主任等人围着敬酒,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
“柱子,你这本事,真是随了你爷爷!”何大清喝了口酒,眼里闪着光。他年轻时总觉得儿子学做菜没出息,现在才知道,这小子藏着这么大的能耐。
酒过三巡,孙胜利借着酒劲拍着胸脯:“柱子,等厂长他们出差回来,我一定让他们亲自给你道谢!这图纸的功劳,必须记在你头上!”
何雨柱摆摆手:“孙主任客气了,都是应该做的。”
他知道孙胜利的心思。以前厂里的机床坏了,得请外国专家来修,那些人不仅要价高,还摆着大爷架子,一天的活能拖三天。现在有了他的图纸,厂里自己的八级工、九级工程师就能修,甚至能自己造零件,等于彻底摆脱了对外国的依赖——这对轧钢厂来说,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吃过饭,孙胜利特意派了辆卡车送他们回清华大学。车开出厂门时,何雨柱回头望了一眼,轧钢厂的灯还亮着,第四车间的轰鸣声隐约传来,像一首充满干劲的歌。
“柱子,”张为民靠在车座上,语气里带着赞许,“这次回去,我和老梅得跟孙教授好好说说你的事。这图纸不光能改机床,里面的偏心轴设计,能用到不少地方。”
梅军点头:“我已经记下来了,回头整理整理,咱们争取把这设计推广到其他机械厂去——这能省多少事啊。”
何雨柱笑了笑:“能帮上忙就好。”
他没说太多,心里却挺踏实。这一趟轧钢厂之行,不仅证明了他的能力,更让他明白,那些来自未来的知识,真的能变成推动这个时代前进的力量。
……
卡车停在清华大学门口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多了。三人道别后,何雨柱跟着张为民、梅军往机械系办公楼走——孙教授说过,回来后无论多晚都要给他个信儿。
办公楼里还亮着灯,孙教授的办公室门虚掩着。张为民推开门,就见孙教授正趴在桌上看图纸,鼻梁上的老花镜滑到了鼻尖。
“孙教授,我们回来了。”
孙教授猛地抬起头,看到他们,眼睛一亮,连忙摘下眼镜:“怎么样?轧钢厂的事顺利吗?柱子没给你们添乱吧?”
他这话半是玩笑,半是关心。这次让何雨柱跟着去,本是想让他见见世面,没指望他能做什么。
张为民和梅军对视一眼,脸上都带着点“这事儿不简单”的表情。张为民走过去,俯身在孙教授耳边说了几句,声音压得很低,却足够让孙教授听清。
只见孙教授的眉头先是一挑,接着眼睛越睁越大,最后猛地看向何雨柱,眼神里满是震惊和不敢相信:“你……你真画出改良图纸了?还让效率翻了倍?”
何雨柱刚想点头,张为民已经把那几张草稿图纸递了过去:“教授您自己看,这是柱子画的,我们都审过了,理论扎实,实操性强,连零件公差都标好了。”
孙教授接过图纸,戴上眼镜仔细看,手指在上面划过,嘴里念念有词:“偏心轴替代齿轮……链条传动优化……润滑系统改良……”
越看,他的呼吸越急促,最后“啪”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好小子!这设计!这思路!比我教过的不少研究生都强!”
他执教几十年,见过的天才不少,可像何雨柱这样,既能沉下心搞理论,又能结合实际出成果的,真不多见。尤其是这图纸里的细节,处处透着“实用”二字,没有一点花架子——这才是搞机械最需要的本事。
“柱子,”孙教授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欣慰,“你这次立大功了。这图纸我得好好研究研究,明天就去找系主任,咱们申请个项目,把这设计完善一下——这可是能写进教科书的东西!”
何雨柱挠了挠头:“孙教授,我就是随便画画……”
“这可不是随便画画!”孙教授打断他,语气郑重,“这叫创新!是咱们机械系最需要的东西!行了,时间不早了,你们都回去休息,明天上午,咱们开个会,好好说说这事儿!”
走出办公楼时,晚风带着点凉意,何雨柱却觉得浑身暖和。他抬头望了望天上的月亮,心里忽然有个念头:或许用不了多久,这个时代的机床、汽车、飞机,都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变得不一样。
他笑了笑,转身往宿舍走。路两旁的树影拉得很长,像在为他引路——一条为国为民,用知识和实干铺就的路。
前几天刚听说要按一个年轻人画的图纸改造时,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米国的设备,哪是随便改改就能变好的?”可现在,亲眼看着钢绳源源不断地出来,速度比原来快了一倍不止,连带着他们手里的活儿都轻快了不少,先前的怀疑早变成了实打实的佩服。
“这速度,啧啧,照这样干,咱们月底说不定能多拿两块奖金!”一个老工人搓着手笑,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高兴。
“可不是嘛,”旁边的八级工接话,“原来一天干八个小时腰都快断了,现在六个小时就能干完原来的量,还不费劲——这图纸是真神了!”
他们的目光时不时落在不远处的何雨柱身上,再没有了最初的轻视,只剩下实打实的敬重。谁能想到,这个看着比车间里学徒还年轻的小伙子,手里竟藏着这么大的本事?
孙胜利带着几位车间主任从人群里挤出来,脸上的红光比头顶的灯泡还亮。他刚才盯着传送带数了十分钟,产出的钢绳足足比原来多了一倍还多,连尺寸误差都小了不少——这哪是改良?简直是换了台新机床!
“张工,梅工,”孙胜利一转身就握住了张为民的手,力道大得像要把骨头捏碎,“你们可真是救了我们轧钢厂的命了!”
张为民笑着抽回手,指了指旁边的何雨柱:“要谢,先谢柱子。这图纸可是他熬了七天七夜画出来的,我们俩也就是敲敲边鼓。”
梅军跟着点头:“是啊,没这图纸,别说提前完成任务,能不能赶上交期都悬。”
孙胜利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转向何雨柱,态度比刚才又恭敬了几分:“柱子同志,大恩不言谢!等这批任务完成了,我一定给你请功!”
他是真打心底里感激。先前机床坏了大半,他天天愁得睡不着觉——上面催的5000斤钢绳任务,按原来的效率,就算把工人绑在机床上也完不成。可现在,看着这新型机床的速度,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甚至敢想“超额完成”了。
“离交期还有两个多月,”三车间主任掐着手指头算,“按这机床的速度,一个月至少能产3000斤,俩月就是6000斤,超额1000斤都没问题!”
这话一出,其他车间主任也都松了口气。他们之前在厂长面前拍着胸脯保证“绝不耽误任务”,心里其实虚得很,现在总算能把心放回肚子里了。
孙胜利又拉着张为民和梅军说了几句感谢的话,转头瞧见何雨柱,忽然想起什么,笑着凑过去:“柱子同志,我听说咱们食堂的李保国师傅,是您的师傅?”
何雨柱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啊,李师傅教了我不少东西。”
“难怪难怪,”孙胜利哈哈笑起来,“名师出高徒啊!李师傅的手艺是四九城一绝,教出来的徒弟也这么厉害!”
他这话半是恭维,半是想拉近关系——何雨柱能拿出这么厉害的图纸,将来肯定前途无量,现在打好关系总没错。
何雨柱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自嘲道:“说起来还挺对不住李师傅的,跟着他学做菜,学着学着倒半路跑去搞机械了。”
“这叫多才多艺!”孙胜利连忙摆手,“柱子同志,今晚别走了,我让食堂加几个硬菜,咱们好好热闹热闹,也算是我们轧钢厂的一点心意。”
张为民和梅军对视一眼,都笑了——他们早就听说李保国是昔日鸿宾楼的主厨,正想尝尝手艺呢。何雨柱也正好想跟师傅和父亲打个招呼,说自己任务结束了,便应了下来。
……
傍晚的轧钢厂食堂比平时热闹了不少。李保国听说何雨柱要在这儿吃饭,特意亲自下厨,炒了溜肝尖、红烧肉,还炖了一大锅酸菜白肉,香气飘出老远。何大清也过来帮忙,看着儿子被孙主任等人围着敬酒,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
“柱子,你这本事,真是随了你爷爷!”何大清喝了口酒,眼里闪着光。他年轻时总觉得儿子学做菜没出息,现在才知道,这小子藏着这么大的能耐。
酒过三巡,孙胜利借着酒劲拍着胸脯:“柱子,等厂长他们出差回来,我一定让他们亲自给你道谢!这图纸的功劳,必须记在你头上!”
何雨柱摆摆手:“孙主任客气了,都是应该做的。”
他知道孙胜利的心思。以前厂里的机床坏了,得请外国专家来修,那些人不仅要价高,还摆着大爷架子,一天的活能拖三天。现在有了他的图纸,厂里自己的八级工、九级工程师就能修,甚至能自己造零件,等于彻底摆脱了对外国的依赖——这对轧钢厂来说,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吃过饭,孙胜利特意派了辆卡车送他们回清华大学。车开出厂门时,何雨柱回头望了一眼,轧钢厂的灯还亮着,第四车间的轰鸣声隐约传来,像一首充满干劲的歌。
“柱子,”张为民靠在车座上,语气里带着赞许,“这次回去,我和老梅得跟孙教授好好说说你的事。这图纸不光能改机床,里面的偏心轴设计,能用到不少地方。”
梅军点头:“我已经记下来了,回头整理整理,咱们争取把这设计推广到其他机械厂去——这能省多少事啊。”
何雨柱笑了笑:“能帮上忙就好。”
他没说太多,心里却挺踏实。这一趟轧钢厂之行,不仅证明了他的能力,更让他明白,那些来自未来的知识,真的能变成推动这个时代前进的力量。
……
卡车停在清华大学门口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多了。三人道别后,何雨柱跟着张为民、梅军往机械系办公楼走——孙教授说过,回来后无论多晚都要给他个信儿。
办公楼里还亮着灯,孙教授的办公室门虚掩着。张为民推开门,就见孙教授正趴在桌上看图纸,鼻梁上的老花镜滑到了鼻尖。
“孙教授,我们回来了。”
孙教授猛地抬起头,看到他们,眼睛一亮,连忙摘下眼镜:“怎么样?轧钢厂的事顺利吗?柱子没给你们添乱吧?”
他这话半是玩笑,半是关心。这次让何雨柱跟着去,本是想让他见见世面,没指望他能做什么。
张为民和梅军对视一眼,脸上都带着点“这事儿不简单”的表情。张为民走过去,俯身在孙教授耳边说了几句,声音压得很低,却足够让孙教授听清。
只见孙教授的眉头先是一挑,接着眼睛越睁越大,最后猛地看向何雨柱,眼神里满是震惊和不敢相信:“你……你真画出改良图纸了?还让效率翻了倍?”
何雨柱刚想点头,张为民已经把那几张草稿图纸递了过去:“教授您自己看,这是柱子画的,我们都审过了,理论扎实,实操性强,连零件公差都标好了。”
孙教授接过图纸,戴上眼镜仔细看,手指在上面划过,嘴里念念有词:“偏心轴替代齿轮……链条传动优化……润滑系统改良……”
越看,他的呼吸越急促,最后“啪”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好小子!这设计!这思路!比我教过的不少研究生都强!”
他执教几十年,见过的天才不少,可像何雨柱这样,既能沉下心搞理论,又能结合实际出成果的,真不多见。尤其是这图纸里的细节,处处透着“实用”二字,没有一点花架子——这才是搞机械最需要的本事。
“柱子,”孙教授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欣慰,“你这次立大功了。这图纸我得好好研究研究,明天就去找系主任,咱们申请个项目,把这设计完善一下——这可是能写进教科书的东西!”
何雨柱挠了挠头:“孙教授,我就是随便画画……”
“这可不是随便画画!”孙教授打断他,语气郑重,“这叫创新!是咱们机械系最需要的东西!行了,时间不早了,你们都回去休息,明天上午,咱们开个会,好好说说这事儿!”
走出办公楼时,晚风带着点凉意,何雨柱却觉得浑身暖和。他抬头望了望天上的月亮,心里忽然有个念头:或许用不了多久,这个时代的机床、汽车、飞机,都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变得不一样。
他笑了笑,转身往宿舍走。路两旁的树影拉得很长,像在为他引路——一条为国为民,用知识和实干铺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