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江文辉满脸“这事儿不科学”的模样,何雨柱倒没觉得有多稀奇。他上辈子见多了“卷到极致”的考试——从小升初到考研考公,哪次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那些考试大多是“考了不一定有用”,不像现在,每多一分实力、多一个证书,都是实打实的底气。
就说他现在这身“清华大学学生”的身份,放在这个年代,毕业就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前途根本不用愁。读书能真真切切改变命运、跨越阶层,这不是口号,是每个大学生都能摸到的现实。何雨柱心里门儿清,趁着在学校的日子,得把能拿的本事都攥在手里——工程师等级、论文成果、实操经验,这些才是往后能立足、能为国家做事的资本。
至于钱,他现在真没太多想法。学校每月发的补贴够他和雨水生活,何大清和陈娟也不用他操心。等将来毕业,凭着手里的工程师等级和清华的文凭,工资待遇自然不会差。当初他放着鸿宾楼大厨的高工资不挣,非要考大学学机械,图的也不是钱——有系统在,他不愁生计,真正想做的,是趁着这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为国家造点像样的设备,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日子在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一晃就过了一个多月。
这一个多月里,何雨柱的生活过得像上了发条的钟——白天在教室里啃机械原理、材料力学,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连课本边角都写满了批注;晚上回到住处,要么对着轧钢厂项目的资料复盘,要么坐在桌前修改论文。他已经发表了三篇关于机床优化的论文,还有两篇在审核中,远超六级工程师考核要求的“两篇核心论文”标准。
孙教授对他的上心程度,更是肉眼可见的增加。几乎每周都会把他叫到办公室,拿着最新的行业资料给他讲解,从重型机床的设计难点,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拆解分析,无一不细致。有时候聊到兴起,还会拉着他一起画草图,讨论某个零件的改进方案。
“六级工程师的实操题,重点在‘现场应变’。”有次孙教授指着一张故障机床的图纸,跟他说,“去年有个工程师栽在‘主轴抱死’的问题上,不是他技术不行,是没考虑到车间的温度对轴承间隙的影响。你在轧钢厂待过,这点要比别人更有优势。”
等何雨柱提出“想跨级报考六级工程师”时,孙教授连犹豫都没犹豫,直接拍了板:“行,我帮你走申请。你这水平,考七级都屈才,试试六级正好。”换做其他学生说这话,孙教授只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可对何雨柱,他心里有十足的把握——轧钢厂那套改良图纸,可比不少六级工程师的设计都要精妙。
这天上午,何雨柱正对着一张“重型冲压机床传动系统图”演算,教室门突然被推开,辅导员站在门口,冲他招了招手:“何雨柱,孙教授让你去趟他办公室,说是有急事。”
何雨柱放下笔,把图纸折好放进课本,快步往办公楼走。刚到楼下,就瞧见一辆老式解放卡车停在门口,车身上印着一行模糊的字,看轮廓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标识,车牌号也是东北那边的——这年月,能让外校的人坐着卡车来清华,八成是重要的学术交流。
他心里犯着嘀咕,快步上了楼。孙教授办公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好几个人说话的声音,隐约能听到“机床研发”“技术参数”之类的词。何雨柱敲了敲门,门很快被拉开,开门的是上次一起去轧钢厂的张为民。
“柱子,你可来了!”张为民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里带着点复杂的笑意——有欣慰,也有几分“你要被大人物盯上了”的意味。旁边的梅军也笑着点头:“快进去吧,孙教授和客人都等着呢。”
何雨柱应了声,推门走进办公室。一眼就看见屋里站着五六位穿着深色夹克的男人,年纪都在四五十岁上下,头发里掺着些白丝,手上或多或少都有老茧,袖口还沾着点淡淡的机油味——一看就是常年跟机械、机床打交道的人。
“柱子来了?”孙教授从办公桌后走过来,脸上带着少见的爽朗笑意,又冲为首的一位戴眼镜的老者抬了抬下巴,“老刘,这就是我跟你说的何雨柱,我最得意的学生。”
被称作“老刘”的老者闻言,目光落在何雨柱身上,眼神里先是闪过一丝惊讶——显然没料到孙教授口中“最得意的学生”这么年轻,随即又变成了审视,像是在打量一块璞玉。他缓缓伸出手,声音温和却带着股沉稳的气场:“何雨柱同学,你好。我叫刘宏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的。”
何雨柱连忙伸手握住,指尖触到对方掌心的老茧,更确定了这些人的身份不一般:“刘老您好,我是何雨柱。”他特意把“您”字咬得重了些——能让孙教授这么客气,还带着“哈工大”的名头,这位刘教授绝对是行业里的大人物。
果然,孙教授跟着介绍:“老刘可是国内重型机械领域的泰斗,当年咱们国家第一台自主研发的龙门铣床,就是他牵头搞出来的。这次哈工大组织机械系教授来清华交流,特意让老刘带队。”
何雨柱心里一震,眼神瞬间变得郑重起来。他当然知道哈工大的分量——虽说清华是顶尖学府,但论机械工程,尤其是重工、机床研发这块,哈工大常年占据国内头把交椅。东北是国家的工业重镇,哈工大靠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在实操技术、设备研发上,比清华还要领先一截。能让这样的泰斗级人物亲自握手,可见对方是真的关注到了自己。
办公室里的其他教授也纷纷看向何雨柱,眼神里的惊讶渐渐变成了好奇——孙教授在行业里出了名的“眼高”,能被他称作“最得意的学生”,这年轻人肯定有过人之处。
刘宏伟握着何雨柱的手,轻轻晃了晃,松开后又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忽然笑了:“孙老跟我提了好几次,说他收了个好徒弟,轧钢厂的机床改良项目做得漂亮,连总工程师都夸思路好。我还听说,你现在正在准备考六级工程师?”
这话一出,旁边几位哈工大的教授都愣了愣——六级工程师?这年纪?就算是清华的学生,大多也只是考到八级、七级,跨两级考六级的,他们还是头一回听说。
何雨柱点点头,语气诚恳:“是有这个打算,这段时间一直在跟着孙教授学习,也做了些准备,想试试自己的能力。”他没说大话,也没藏着掖着——在这些行业前辈面前,实在比什么都重要。
刘宏伟眼里的笑意更浓了,转头对孙教授打趣:“你这老东西,藏得够深啊!这么好的苗子,早知道我就来清华抢人了。”
孙教授笑着摆手:“现在抢也不晚啊,这次交流学习,你们不是要选几个学生去哈工大参观吗?我看柱子就挺合适。”
何雨柱心里一动——去哈工大交流学习?这可是接触国内顶尖机械技术的好机会!他正想开口,刘宏伟已经拍了拍他的肩膀:“要是你愿意,等考完工程师,就跟我们回哈工大看看。咱们那边有最新的重型机床试验台,还有不少老技工,你去了肯定能学到东西。”
这话让办公室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张为民和梅军也跟着笑道:“柱子,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哈工大的试验台,咱们清华都没有呢!”
何雨柱看着刘宏伟温和的眼神,又瞧了瞧孙教授鼓励的目光,心里的念头瞬间定了下来——这不仅是学习的机会,更是能为将来搞研发积累资源的好时机。他郑重地点头:“谢谢刘老,谢谢孙教授!我愿意去!”
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户,落在几人的身上,也照亮了何雨柱眼底的光。对他来说,考六级工程师只是第一步,而这次哈工大的交流学习,将会是他朝着“为国家造设备”这个目标,迈出的更坚实的一步。
就说他现在这身“清华大学学生”的身份,放在这个年代,毕业就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前途根本不用愁。读书能真真切切改变命运、跨越阶层,这不是口号,是每个大学生都能摸到的现实。何雨柱心里门儿清,趁着在学校的日子,得把能拿的本事都攥在手里——工程师等级、论文成果、实操经验,这些才是往后能立足、能为国家做事的资本。
至于钱,他现在真没太多想法。学校每月发的补贴够他和雨水生活,何大清和陈娟也不用他操心。等将来毕业,凭着手里的工程师等级和清华的文凭,工资待遇自然不会差。当初他放着鸿宾楼大厨的高工资不挣,非要考大学学机械,图的也不是钱——有系统在,他不愁生计,真正想做的,是趁着这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为国家造点像样的设备,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日子在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一晃就过了一个多月。
这一个多月里,何雨柱的生活过得像上了发条的钟——白天在教室里啃机械原理、材料力学,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连课本边角都写满了批注;晚上回到住处,要么对着轧钢厂项目的资料复盘,要么坐在桌前修改论文。他已经发表了三篇关于机床优化的论文,还有两篇在审核中,远超六级工程师考核要求的“两篇核心论文”标准。
孙教授对他的上心程度,更是肉眼可见的增加。几乎每周都会把他叫到办公室,拿着最新的行业资料给他讲解,从重型机床的设计难点,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拆解分析,无一不细致。有时候聊到兴起,还会拉着他一起画草图,讨论某个零件的改进方案。
“六级工程师的实操题,重点在‘现场应变’。”有次孙教授指着一张故障机床的图纸,跟他说,“去年有个工程师栽在‘主轴抱死’的问题上,不是他技术不行,是没考虑到车间的温度对轴承间隙的影响。你在轧钢厂待过,这点要比别人更有优势。”
等何雨柱提出“想跨级报考六级工程师”时,孙教授连犹豫都没犹豫,直接拍了板:“行,我帮你走申请。你这水平,考七级都屈才,试试六级正好。”换做其他学生说这话,孙教授只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可对何雨柱,他心里有十足的把握——轧钢厂那套改良图纸,可比不少六级工程师的设计都要精妙。
这天上午,何雨柱正对着一张“重型冲压机床传动系统图”演算,教室门突然被推开,辅导员站在门口,冲他招了招手:“何雨柱,孙教授让你去趟他办公室,说是有急事。”
何雨柱放下笔,把图纸折好放进课本,快步往办公楼走。刚到楼下,就瞧见一辆老式解放卡车停在门口,车身上印着一行模糊的字,看轮廓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标识,车牌号也是东北那边的——这年月,能让外校的人坐着卡车来清华,八成是重要的学术交流。
他心里犯着嘀咕,快步上了楼。孙教授办公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好几个人说话的声音,隐约能听到“机床研发”“技术参数”之类的词。何雨柱敲了敲门,门很快被拉开,开门的是上次一起去轧钢厂的张为民。
“柱子,你可来了!”张为民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里带着点复杂的笑意——有欣慰,也有几分“你要被大人物盯上了”的意味。旁边的梅军也笑着点头:“快进去吧,孙教授和客人都等着呢。”
何雨柱应了声,推门走进办公室。一眼就看见屋里站着五六位穿着深色夹克的男人,年纪都在四五十岁上下,头发里掺着些白丝,手上或多或少都有老茧,袖口还沾着点淡淡的机油味——一看就是常年跟机械、机床打交道的人。
“柱子来了?”孙教授从办公桌后走过来,脸上带着少见的爽朗笑意,又冲为首的一位戴眼镜的老者抬了抬下巴,“老刘,这就是我跟你说的何雨柱,我最得意的学生。”
被称作“老刘”的老者闻言,目光落在何雨柱身上,眼神里先是闪过一丝惊讶——显然没料到孙教授口中“最得意的学生”这么年轻,随即又变成了审视,像是在打量一块璞玉。他缓缓伸出手,声音温和却带着股沉稳的气场:“何雨柱同学,你好。我叫刘宏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的。”
何雨柱连忙伸手握住,指尖触到对方掌心的老茧,更确定了这些人的身份不一般:“刘老您好,我是何雨柱。”他特意把“您”字咬得重了些——能让孙教授这么客气,还带着“哈工大”的名头,这位刘教授绝对是行业里的大人物。
果然,孙教授跟着介绍:“老刘可是国内重型机械领域的泰斗,当年咱们国家第一台自主研发的龙门铣床,就是他牵头搞出来的。这次哈工大组织机械系教授来清华交流,特意让老刘带队。”
何雨柱心里一震,眼神瞬间变得郑重起来。他当然知道哈工大的分量——虽说清华是顶尖学府,但论机械工程,尤其是重工、机床研发这块,哈工大常年占据国内头把交椅。东北是国家的工业重镇,哈工大靠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在实操技术、设备研发上,比清华还要领先一截。能让这样的泰斗级人物亲自握手,可见对方是真的关注到了自己。
办公室里的其他教授也纷纷看向何雨柱,眼神里的惊讶渐渐变成了好奇——孙教授在行业里出了名的“眼高”,能被他称作“最得意的学生”,这年轻人肯定有过人之处。
刘宏伟握着何雨柱的手,轻轻晃了晃,松开后又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忽然笑了:“孙老跟我提了好几次,说他收了个好徒弟,轧钢厂的机床改良项目做得漂亮,连总工程师都夸思路好。我还听说,你现在正在准备考六级工程师?”
这话一出,旁边几位哈工大的教授都愣了愣——六级工程师?这年纪?就算是清华的学生,大多也只是考到八级、七级,跨两级考六级的,他们还是头一回听说。
何雨柱点点头,语气诚恳:“是有这个打算,这段时间一直在跟着孙教授学习,也做了些准备,想试试自己的能力。”他没说大话,也没藏着掖着——在这些行业前辈面前,实在比什么都重要。
刘宏伟眼里的笑意更浓了,转头对孙教授打趣:“你这老东西,藏得够深啊!这么好的苗子,早知道我就来清华抢人了。”
孙教授笑着摆手:“现在抢也不晚啊,这次交流学习,你们不是要选几个学生去哈工大参观吗?我看柱子就挺合适。”
何雨柱心里一动——去哈工大交流学习?这可是接触国内顶尖机械技术的好机会!他正想开口,刘宏伟已经拍了拍他的肩膀:“要是你愿意,等考完工程师,就跟我们回哈工大看看。咱们那边有最新的重型机床试验台,还有不少老技工,你去了肯定能学到东西。”
这话让办公室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张为民和梅军也跟着笑道:“柱子,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哈工大的试验台,咱们清华都没有呢!”
何雨柱看着刘宏伟温和的眼神,又瞧了瞧孙教授鼓励的目光,心里的念头瞬间定了下来——这不仅是学习的机会,更是能为将来搞研发积累资源的好时机。他郑重地点头:“谢谢刘老,谢谢孙教授!我愿意去!”
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户,落在几人的身上,也照亮了何雨柱眼底的光。对他来说,考六级工程师只是第一步,而这次哈工大的交流学习,将会是他朝着“为国家造设备”这个目标,迈出的更坚实的一步。